
【流年】绾一个结,再往前走(散文)
文学的种子在我心里萌芽,始于读师范期间。
师范的学习,相对来说比较宽松,我便把图书室的文学名著一部部借来读,有的读懂了,有的没读懂,还有的甚至没有读完,但那些美好的文字、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以及蕴藏其中的生活智慧,让我的情感和思想得到了启蒙。
毕业后,分配到一所乡村中学当老师,生活有些单调,我开始尝试投稿。我把写在备课本或者作业本上的文章,工整地誊写在格子稿子上,装进信封,骑了单车去镇上邮电局,从那个从不展笑颜的妇女那里买了邮票贴好,然后郑重其事放进邮筒,再骑了单车回校。
当时我们学校与乡政府只隔着一垄水田,我们能听清他们领导的报告,他们能听清我们老师的讲课。一天,乡广播站的妹子在对面喊我,我打开办公室窗户应她,她舞着一张报纸对我说:“你的文章发表了。”
我忙走下楼,从田塍上跑过去,接过报纸,是《娄底广播电视报》,发了我的《暑假,带孩子去乡下》,七八百字,还称不上一个豆腐块。妹子说把报纸送给我留作纪念,我感谢她的善解人意。这份报纸我一直收着,早已泛黄,但依然平整、清晰。接下来陆陆续续在《娄底日报》《娄底晚报》《娄底工作》《作家与社会》《文化时报》等报刊上发文,原本只是自得其乐,没想被县文联的康志刚老师注意到,给我寄来了一份参加“未来作家班”学习的邀请函。
当时爱人在省城学习,儿子才6岁,每个周末要去100多里外的县城学习,实在有点困难。我回家跟母亲说了这事,母亲说,读书是好事,孩子放我这里。有了母亲的支持,我放胆往前迈开了脚步。
每个星期日,为了赶上午8点的课,我必须5点起床,去镇上搭乘进城的早班车。整个山村还在沉睡,连狗吠声也没有,只有家门口的母亲和母亲背上的儿子醒着,我在那双浑浊的眼睛和那双稚气的眼睛的注视下走出了村庄。当我拿着手电走过那片有很多恐怖传说的坟场时,每次总是大汗淋漓。
一路上乘客不断地上,不时地下,差不多要8:30才能到县城,从不喜欢迟到的我在这次学习中竟成了迟到专业户。上完课,去书店买老师推荐的书籍,再去车站赶晚班车回家。很可惜这个班只办了半年。在这半年里,我得到了康志刚、白红雪、邹息云、曾益德等老师无私的帮助,认识了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20多年后,当我从容地坐在毛泽东文学院豪华的报告厅聆听大师们的文学讲座时,我不由想起那段为了文学在路上颠簸的日子,心里充满了对岁月的感激。
高中教学工作的繁重和班主任工作的繁琐,挤干了我生活的水分,写作自然扔下了,一扔就是20年。
2016年8月,我在手机上看到一个名为“博客文学”的公众号征稿启事,我试着投了篇《月下村姑》,没想到几天后就被图文并茂地发了出来,我转发到朋友圈,一天时间阅读量突破1000,10多条评论,30多人打赏,我很感激亲友们对我的鼓励,文学的热情又开始在我心里激荡,我接着又投了一篇读书随笔,成为“博客文学”公众号10月份最受欢迎的原创作品,被推荐发表在《沂源通讯》上,我信心的风帆一点一点被鼓起来。
这期间,我在一位作家的访谈录中知道了江山文学网,我开始把我写的小文一篇篇发上去,每篇文章都得到了“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编辑的认真点评,“红袖留香”“燕剪春光”“秋天的风”“平淡是真”“五十玫瑰”“临风听雪”“妖怪山”“清鸟”“山地”“宇蓝”……我都不认识你们啊,可你们那么热情地写评语鼓励我,好几篇还被编辑部推荐为精品,这一份真情只能说来自对文学的虔诚,对文学的礼赞。那半年时间我发了40多篇文章,那是我写得最畅快的时候,我感激“逝水流年”,感激江山文学网。
2017年8月,我很正式地向学校递交了一份报告,请求辞去班主任工作。这份工作我已做了30年,心生倦怠,更重要的是,我想要拾起少年时的那个梦,那个关于文学的梦。
这年暑假,堂妹新屋落成,我们一家人去祝贺,看到做乡村教师的堂妹夫妇建了这么美好的一栋乡间别墅,很感动,于是写了篇《燕子衔泥垒香巢》,参加《湖南日报》“我家这五年”征文,没想到获了一等奖,得了5000元奖金,这事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我开始在学校收发室翻阅报刊杂志,搜集邮箱,在同学阿丽的帮助下向纸媒投稿,《娄底日报》《湖南工人报》《湘声报》《长沙晚报》《演讲与口才》《湖南教育》《特别关注》等报刊都发过我的小文。
2018年12月12日,我来到了文学圣殿——毛泽东文学院,参加第七期专题文学(散文)班学习,由于激动吧,我是第一个报到的。晚上见面会,同学们都很谦虚,没有谁谈自己取得的成绩,把过去都归零,真是以学生的姿态来学习,这让我感觉轻松。在这次学习中,非常幸运地聆听了周晓枫、王燕、葛一敏、王冰、谢有顺、刘克邦、谢宗玉等名家的课,感觉心胸豁亮了些,对散文的理解深了一层。
近几年来,我的写作开始稳步向前。《小城来客》发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曹津源先生以《材取“小”人见“美”意指“远”》为题进行了点评;《早起》《红朵百合》发在《人民周刊》,分别被选为2019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材料,2020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材料;《小县城的俗世生活》发在《散文百家》;《桂月,想起一棵桂树》发在《中国文化报》;《笑熬“江湖”》《读书滋味长》等发在《湖南教育》;《燕子衔泥垒香巢》获《湖南日报》“我家这五年”征文一等奖;《花朵院子》获娄底市“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大赛散文组一等奖;在首届湖湘教师文学征文大赛中,《如米苔花》获散文组二等奖,《别了,野狐岭》获小说组二等奖;《他从城里来》《啾啾紫鹊》《一个人的热闹》发《天津文学》,编辑说我的文章都有点可读性的故事,但故事并不复杂,叙述和情感抒发匹配得恰到好处,文章显得真诚质朴,接地气,打动了他,也打动了主编……我从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中筛选出了90篇散文,分为“花朵院子”“掬水青溪”“小城来客”“笑熬江湖”四辑,组成了这个集子。
这些忙里偷闲写的小文章,是我从生活的泥泞中捎带回来的一个个花瓣,我借了丰子恺先生的诗句“衔泥带得落花归”,作了这本集子的名字。
如果您能顺着页码读下去,您会从中看到我成长的足迹和心路历程。花朵院子里的亲人,青溪两岸的风物,使我的文字带着露水和泥土气息;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又让我始终保持校园的书香和活力。写作的过程,不仅仅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更有对乡村的孤寂、教学中的失误、繁华下的艰难等问题的思考。
这些长长短短的文章,是我长长短短的快乐,我把它们绾一个结,再继续往前走。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