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岁时美食——年糕(随笔) ——年关话年糕
岁时美食——年糕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多元,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特别是饮食文化大都与节日如影随形:二月二吃春饼,五月端午吃粽子,夏至吃鸡蛋,八月十五吃月饼,冬至吃饺子,腊八喝腊八粥……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年糕就要闪亮登场了。
糕,音同高,有高兴、登高、高升、高贵、幸福等丰富寓意,表达人们的情感与愿望,是祈福、祝愿的吉祥食物。
自唐宋始,糕为岁时节物。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的“百事糕”寓意吉祥。小说《红楼梦》描写大年三十荣国府合欢宴献的“如意糕”等吉祥食物,为团圆宴送上了新年祝福。袁景澜《年糕》诗:“北方则是黄米村厨舂磨忙,黍糖蒸釜划成方。儿童袖手看风雪,并坐煨尝满灶香。”
过年年吃年糕是汉民族的风俗之一,年糕是过年必备的节日食品,据说是从苏州传开的。它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苏州是吴国的国都。那时诸侯称霸,战火连年。楚国大夫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吴国,意欲借兵伐楚。吴王不同意,伍子胥便杀了吴王,率兵攻破了楚国京城郢都,另立新吴王即位,伍子胥也受封申地。为了防止侵略,伍子胥带人修起了著名的阖闾城。城修好后,他对心腹说:“我死后,如果国家遭难,人民受饥,可在城门下掘土数尺,自可找到食物。”不久,伍子胥遭陷自杀身亡。越国乘机伐吴,战事连绵,申地饿殍遍野。危难时,有人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于是暗中拆城墙挖地,原来城基是用糯米制成的砖石、人们用它制成一种食物,度过了难关。这种食物就是后来所说的年糕。以后,人们在腊月里,用糯米制成年糕,来祭祀伍子胥,同时也取“年年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小时候吃上年糕实属不易,其工序很复杂。我们北方人喜欢吃黄米年糕,然而光是把黄米磨成面这一环节就相当辛苦:女人们先把黄米擦洗凉干,然后召集一家人去推碾子。男人们一圈圈地推,女人一遍遍地筛,男人冻得耳鼻通红,女人冻得双手发僵。磨一盆面一般需要一家人劳作一个时辰。虽说辛苦,一家人团结协作,倒也其乐融融。做年糕需要较高的技术支撑,一般要请最有经验的邻居帮忙。其程序是先把面和事先泡好的红豆加适量水搅拌均匀,再将其放入柴锅里的篦子上,最后撒上一层泡好的大枣,扣上锅盖。烧火也很讲究,先用玉米核或木头等硬柴烧猛火,后改为豆秸或芝麻秸等软柴烧文火。待到屋里弥漫着蒸汽,散发出来黄米的清香和豆枣香甜的气味就收火,再捂上十五分钟左右就大功告成了。最壮观的时刻要数揭锅了:锅盖一掀,热气腾腾,黄油油的年糕点缀着红红的大枣,带着诱人的香甜!待到热气散尽,先把年糕切成方块,然后再切成薄片,于是一家人围着饭桌,夹起年糕,享受着劳作后的喜悦,场面温馨,气氛祥和,年味十足!
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想吃点儿年糕可以出去买些,或网购甚至点份外卖,小哥还亲自送上门来。不过,年的味道自然也就没有那么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