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感动】一支不老的曲(散文)
一
转眼间,已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望着蔚蓝的天空,凝视流动的白云,耳畔又响起悠扬动听的笛声。我知道,这悦耳的笛音,是从佳和小区西侧的那片桃花林中,带着灼灼桃花的馨香飘来的。
确切地说,裹着桃花温馨飘来的,是一支欢快的笛子独奏曲《扬鞭催马运粮忙》。它那悠扬舒展的旋律,高亢明亮的音色,吸引着小区散步的居民,和附近路过的行人。听到乐曲声的人们,或是驻足聆听,或是向着桃花林翘首观望,在不知不觉间,陶醉于欢快美妙的旋律中。
《扬鞭催马运粮忙》这支曲子,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首经典的笛子独奏曲,距今它已穿越了半个世纪的光阴,但它的音乐魅力却依然不减。在年轻人的眼里,这是一支与自己父母年龄相差无几,已经很老的乐曲了。也许,他们听不懂曲中所表达的那种深邃悠远的意境,也根本不理解它所抒发的当时农民的那种爱国情怀。但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每每听到这支曲子,就会心生无限感慨。扬鞭催马运粮忙的场景恍如昨日,历历在目。在他们心中,《扬鞭催马运粮忙》这支乐曲,更是百听不厌,常听常新,它是一支不老的催人奋进的曲子。
在桃花林演奏这支曲调的,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三个年过古稀的快乐老人,他们既不是声乐科班出身,又不是专业演员,只是爱好和喜欢乐器演奏,属于自学成才,自娱自乐的那种追求幸福生活的人。他们亲身经历过困苦艰难的日子,感叹那个岁月带来的忧愁与欢乐。
我的住所与桃花林只隔一条铁路,欢快的笛音,时常把我从躁动不安中牵引过去,让思绪飘进桃花芬芳的唯美意境里。我喜欢笛子,早些年也曾吹过竹笛,特别是对《扬鞭催马运粮忙》这支笛子独奏曲更是喜欢。我常去桃花林聆听三位老者演奏乐曲,时间长了,自然也就熟悉和了解了他们,我们之间的乐理沟通、情感沟通都非常顺畅。我喜欢听他们讲七十年代那些遥远的故事,故事里有他们的痛苦与欢乐,也有他们奋斗过的青春。我很理解他们感叹生命的短暂,留恋人间烟火气息的美好。但我更感动于他们以音乐的方式解脱自己,充实自己,快乐地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
二
一支竹笛,一把二胡,一尊捧笙,还有一管长箫,几个快乐的老人,聚集在桃花盛开的人间仙境,演奏着遥远而又充满激情活力的老曲,这场景,这氛围,让我感觉到很有几分浪漫的怀旧韵味儿。人活到老,快乐幸福到老,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事啊。
那个吹笛子的老人个子稍高,腰不驼,背不弯,有着老年人不胖不瘦的帅气身材,一张带着岁月刻痕的脸虽然略显沧桑,但他花白的长眉下,那双明亮的眼睛,却显得格外有神。老人就居住在这个小区,退休前是建筑工人,早年当过下乡劳动的“知青”,干过架子工,也做过仓库保管员。我们聊天的时候,他曾告诉我,一支笛子竟跟随了他几十年,从上山下乡到农村当“知青”开始,一直默默地陪伴他到现在。笛子是他最好的朋友,陪他忧伤,给他欢乐,每个笛孔都放飞过他的梦想。
拉二胡的老人个子低矮,身材偏瘦,面庞黝黑。我们聊天的时候得知,他从高中毕业后,就在黄土地上打拚。他对我讲过,庄稼拔节的声音,像极了他拉二胡的铿锵旋律;稻菽扬花,灿然绽开的花瓣,是他放飞的快乐音符。他的愁苦,他的欢乐,都从二胡的音弦上自然流出。烈日与风霜给了他极大的磨难,但同时也给了他一个精悍、硬朗而又快乐的形象。
当年,老人还做过赶大车的把式,看得出来,他在演奏《扬鞭催马运粮忙》的曲子时,那种拉二胡的神情里,还流露着从前欢快运粮时的喜悦。如今,老人已经离开了农村,和小区里的小女儿一起生活,但他说,自己还时常想起当年运粮时的那匹枣红马,马背上承载着巨大压力的木马鞍,还有那条甩出清脆声响的竹杆儿皮鞭……
吹笙的老人是中等的个子,白白净净的,尽管胖了些,但一点儿不显臃肿,他对每个围观听曲的人,都会报以谦和地点头、优雅地微笑,他的言行举止,有着一种天生的莫名亲和力。他曾是区文化馆的职员,喜爱乐器,吹笙是他的最爱,他演奏出的音调清越、高雅,音质也更柔和,像在轻轻地抚慰着那些疲惫的心灵。小区的居民都很喜欢听他吹笙,尤其是和他同时代的大爷大妈们,无论那笙发出的音色是明亮甜美,还是清脆透明,或是柔和丰满,浑厚低沉,他们都打心里喜欢。
还有一位是吹箫的老者,他身着黑色风衣,华发苍颜,脸颊清瘦,蓄着银白的胡须,一副精神矍铄的样子。老人的孩子们都在国外,每天保姆陪他出行,替他背着黑色的长箫收纳袋。也许,在旁人眼里,感觉他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最潇洒的老人。但我发现,在他眼神中飘过的一丝无奈里,依然掩饰不住他内心深处的孤独。
我听过他用洞箫演奏的《苏武牧羊》、《枉凝眉》、和《一剪梅》,那些曲目或多或少都带着一些孤独惆怅的感情色彩。老人的箫声婉转舒缓而又平静,浑厚、丰满,声似洪钟。听过他箫声的人还说,他那箫音里有种凄美,有种如泣如诉,如醉如痴的感觉。可以想像,吹箫的老人似乎有着许多内心深处鲜为人知的故事。我想,那些生命里的美好与不幸的故事,是不是都已深藏于他那如泣如诉的箫声里?
我常看到拉二胡的、吹笛子的以及吹笙的三位老人合奏乐曲,但从未见过吹箫的老者和他们一起演奏过,虽然他们也有彼此之间的寒暄,和些许简短的交流。也许,是吹箫的老人个性极强使然,或许是他真的很孤独,像苍茫大海上一叶漂泊的小舟,总也抵达不到人生快乐的彼岸。
但愿吹箫的老人,能把一生遇到过的所有烦恼与不幸,都用浑厚的箫声将它全部吹散,让他孤独的心境变得越来越开阔,越来越美好,就像灼灼桃花染香的玫瑰色的夕阳。
但不管怎样,同一时代不同性格,不同职业,不同命运的人,只因相同的爱好,相同的志趣而聚集在一起,也许正是相近灵魂的一种契合吧。这种契合,体现在他们演奏的欢快曲调里,融合于他们各自乐器演奏的不同表达形式中。
三
此时,正是人间的芳菲四月,桃花林满树的桃花挨挨挤挤,重重叠叠,像一片粉红色的云。神奇的大自然,把春天最美的风景,赐予了佳和小区附近的居民们。毎天下午三四点钟,是小区的居民走出家门,赏花散步的大好时光。这时,也是三个老人一起演奏《扬鞭催马运粮忙》这支曲子的时刻。
悠扬的笛音响起来,二胡和笙为它欢快和谐地伴奏着。三个老人神采飞扬,非常投入地演奏着他们喜爱的那支不老的曲。他们奏出的曲调时而欢快,时而缓慢,时而舒展明朗,又时而热烈奔放。这一刻,他们忘掉了所有的烦忧,忘掉了经历过的一切苦难,甚至也忘掉了已经抵达夕阳的年龄。他们把心情放飞到桃花林绯红的云朵里,毎一朵温馨的桃花,都像他们幸福的脸颊上绽开的醉意。他们的思绪,又回到了当年扬鞭催马运粮忙的遥远年代。在他们演奏乐曲的那一刻,我看得出,那三位老人的精神世界,又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散发出青春的味道。
欢快悠扬的曲调,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年代,我仿佛看到了老前辈们向我描述过的,七十年代那些熟悉的场景:场院上满是男女老少,他们个个笑逐颜开,目睹运粮的马车排成长龙,一辆接着一辆。运粮赶车的把式,甩响清脆的马鞭,催促着马儿奋力向前,浩浩荡荡的运粮车队快乐地奔向远方。细细品味,当年农民为国家送公粮的那种磅礴气势,和感人肺腑的场面是多么令人感动不已。
我从吹笛老人不断变幻的音调里,和他巧妙奏出的音型中,仿佛看到了运粮车队来回奔忙,车把式吆喝着催马前行的热闹场面。我从二胡与笙的伴奏中,宛若听到了清脆的马蹄声响,和骏马的嘶鸣声,同时,也感受到了三位演奏乐曲的老人,他们把最宝贵的青春,都无私地献给了他的祖国,和那个有着崇高信仰的年代。
我还记得长辈们说,上世纪七十年代送公粮,都是把最好的粮食送给国家。但麦秋收获麦子时,常常会遇上雷雨,倘是阴雨连天,麦粒得不到及时晾晒,变霉的情况也会时有发生。那时,国家还不够富足,粮食正处于紧张状态。但霉坏的粮食不能送给国家,最后只能是留下来,分给种粮的农民自己吃。
谁说农民不够伟大?谁说农民没有信仰?我深深地感受到,在扬鞭催马运粮忙的那个艰苦的年代,农民是最辛苦的,付出的也是最多,而得到的却又是最少。辛苦的种粮人,却舍不得吃自己种出的最好的粮食,他们是中华大地上默默奉献的老黄牛,也是支撑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脊梁。
三个老人合奏的乐曲《扬鞭催马运粮忙》,在夕阳的暮蔼中结束了。此刻,盛放的桃花林,也已染上了耀眼的玫瑰红,桃花,更艳了,也更香了。而桃花林中走出的那三位奏曲的老人,是不是也显得更年轻、更潇洒、更浪漫了?桃花林上空萦绕的那支欢快的乐曲,仿佛也变成了夕阳中一支最美的、最有韵味的不老的曲。
我真想再聆听一遍,《扬鞭催马运粮忙》那支不老的曲;也真想再深情地祝福一次,那夕阳下奏曲的已老的人。
2021.04·06,改于2022.01.23(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