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感动】乡村腊月吃“刨汤”(散文)
一
进入寒冬腊月,乡下就陆陆续杀年猪请客吃“刨汤”了。十里八乡嗷嗷的猪叫声,来来往往赶“刨汤”的热闹,把一个寒冷的季节变得喜庆热烈。
杀年猪吃“刨汤”是我们鄂西土家、苗族地区由来已久的年俗。既有庆贺当年家庭收成又有祈盼来年血财兴旺的含义,也是乡里乡亲每年聚会的一种形式。
所谓“刨汤”,本义是刨猪毛的水,却被人们引申为用刚宰杀的猪肉和猪血做成的几道上席主菜。“猪吃叫,鱼吃跳,就是吃个新鲜;血旺血财,越吃越旺”,就是吃个吉利。
说起吃“刨汤”这个年俗,有必要先说一说土家、苗族杀过年猪沿袭至今的一些特殊讲究。
农户杀年猪可不比平时,一般都要选择一个吉利的日子。比如“杀七不杀八”、“四六不能杀”、“逢亥不杀猪”等等。据传说在这些日子杀了年猪,第二年饲养的“接槽猪”就容易发瘟死亡,或者喂成肯吃不肯长的“老僵猪”。
把这些犯忌的日子一除开,一个月就没得几天时间能够杀猪了。所以每逢适宜杀猪的日子,杀猪匠都要连天赶夜地走东家奔西家,甚至一杀就是一个通宵。往往杀猪匠还在这一家杀猪,就要通知下一家把烫猪的水烧开等着,千万不能耽误杀猪匠的时间。
乡下杀年猪还有很多的忌讳。比如杀猪的时候杀猪凳必须横搁在大门外的院坝里,放血刀的刀尖不能对着主人家的大门,这样会给主人家带来煞气。所以,帮忙的几个人把猪按倒在杀猪凳上的时候,猪背一定要朝着大门外,刀尖也就杀向大门外了。
杀猪的时候,养猪的女主人是尽量不去看热闹的。因为女主人最怕看到亲手饲养的肥猪在临死前,那求生的眼神和绝望的哀嚎……
这血腥的场面家长当然也不得让孩子们看到。记得小时候,每当肥猪嚎叫着被人们拖上杀猪凳的时候,母亲就把我们几个关在屋里。可是我们禁不住好奇心,就从板壁缝里窥视。放血过后,母亲才开门出来看血盆里的血多不多,颜色正不正,干不干净……
过年猪杀得利索不利索,是乡下人最看重的。这不仅关系到主人家第二年的“血财运”好不好,也检验杀猪匠的功夫到不到家。杀猪匠手脚利索的,一刀封喉,血流如注,颜色鲜红;杀猪匠功夫不到家的,血放完了,猪还在长一声短一声地叹气,有的还要挣扎一番,甚至爬起来逃跑,这预示着主人家不吉利。
有的杀猪匠看到主人家对自己的手艺一脸的不高兴。就找借口说,杀猪封喉放血的时候,有高人路过暗中施了法术。所以,杀猪的那天遇上陌生人,主人家都会热情地邀请陌生人到家吃“刨汤”,还要奉上几匹叶子烟或纸烟。陌生人一般也不推辞,因为不接受主人家请吃“刨汤”,反而会引起主人家无端的猜疑。
小时候,我们为了讨杀猪匠喜欢,肥猪泡在开水缸里刨毛的时候,我们也动手帮杀猪匠拔猪毛。杀猪匠一高兴,就把长在猪背脊里一条紫色的肉割下来赏赐给我们。我们用菜叶包裹着烧熟了,吃起来味道好鲜美!其实这就是猪的胰腺,如今的孩子们再也不愿吃这东西了,我们小时候却把它当做稀奇宝贝。
杀猪匠还用铁钩把猪蹄壳剥下来给我们。因为猪蹄壳烧成灰以后,可以治疗我们脚上红肿流脓的冻包。
二
在生活困难的大集体年代,农户饲养的过年猪最大的不过百把斤,一般只有60多斤。
那些年代,杀猪要完成国家的派购任务。每年派购任务的标准也不一样。有“购三留七”、“购四留六”、最高的就是“购五留五”。也就是说,杀一头过年猪,要给国家卖一半边,自己留一半边。
有个别胆子大的农户和杀猪匠商量通融一下。遇上“购五留五”政策,杀猪匠就在破猪背的时候,将刀锋稍微一偏,主人家这一半边就会多几斤。遇上“购三留七”、“购四留六”的政策,就在二联单上打主意:明明杀的过年猪是80斤,在二联单上却填写成70斤。
当然,打政策的“擦边球”也是有风险的。如果被食品收购部门发现,杀猪匠的刀子和二联单就会被收缴停业,养猪的主人家也要受罚。
那些年代粮食饲料短缺,养猪不容易上膘。如果哪家杀的肥猪膘要厚一些,不但主人家脸上有光,就连杀猪匠也跟着体面自豪。本来只有三指厚的膘,杀猪匠到处吹嘘说,这家的肥猪有撒巴掌厚的膘,咬一口满嘴流油!
三
从古到今,我们乡下一直沿袭着杀年猪吃“刨汤”的习俗。乡下的人们很讲礼数,就是不能白吃人家的,吃了就要还席,谁也不会亏欠谁的人情。于是家家户户轮流坐庄请吃“刨汤”,东家请了西家请。而且被邀请的人家必须全家老少到场。如果哪一个人讲理不去的话,主人家就会将这个人生拉硬拽“请”上路。
“刨汤”开席的时候,主人家把饭菜摆上桌,在上面放上几双筷子,再把酒沿着桌子滴一圈,十分虔诚地请逝去的列祖列宗前来赴席,祈求祖宗保佑年年都杀大肥猪。
这一套礼数完成以后,先把杀猪匠和老人请到上席入座,再把吃“刨汤”的客人按辈分高低分别安排落座。女主人家一般不上桌子陪客,由男人给客人斟酒送菜,女人就忙前跑后,端菜盛饭,热情款待客人。
在生活困难的年代,乡下人平时难得吃上几餐猪肉,只有吃“刨汤”和过年才可能敞开肚皮吃够。虽然吃肉困难,家家户户请客吃“刨汤”的餐桌上却很实惠。炒的是大块大块的肥肉,炖的是鸡蛋大的坨坨肉,还有瘦肉、猪肝、猪血满上。
有一次,妻子在我叔伯大哥家吃“刨汤”,大嫂给她添饭的时候,在饭碗里藏了一些肥肉瘦肉和猪肝。妻子觉得这餐“刨汤”吃得好感动!
散席后,妻子向大嫂道谢。大嫂说,你是才过门的媳妇脸皮子薄,不好意思跟他们五抢六夺的,我怕你吃不够,才给你塞了点“背手”。
农村改革开放以后,家家户户仓廪丰实,有条件的人家都靠饲养生猪来实现粮食转化增值。每年饲养的肥猪除了在市场上出售,每家都会留一两头肥猪食用。
俗话说:“亲戚是踩不断的铁门槛,亲友亲友,是亲就要多行走”。如今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亲朋好友一年四季相聚比较少,也只有趁杀年猪吃“刨汤”的时候聚一聚,联络一下感情。
客人们一边吃喝,一边天南海北地摆龙门阵。如今乡下人对国家形势都很关注,对国家政策也了解。他们一边赞叹家乡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的变化,一边对身边的“微腐败”表现出极大的不满……
一餐“刨汤”从中午一直吃到天黑才散席。一个个打着响亮的酒嗝,约好了在下一家吃“刨汤”的时间,这才恋恋不舍地告辞而去。
农村红白喜事整酒都要收礼金,唯独吃“刨汤”这酒席,主人家不但不收礼金,反而还要给至亲送一块肉作为馈赠。
随着农村养猪逐渐向养猪能手和大户集中,没有条件养猪的家庭就向本地养猪户预约购买过年猪宰杀。这样既解决了留守老人和孩子平时的生活和过年的肉食问题,又传承了吃“刨汤”的习俗。
四
如今,乡下吃“刨汤”的传统习俗已经从农村向城郊蔓延。城郊“农家乐”推出的“刨汤宴”采用的是乡村“刨汤”的家常菜谱,价格适中又实惠,城里人在城郊“农家乐”一年四季可以吃到“刨汤”。在“刨汤宴”上重拾乡村生活的记忆,感怀曾经在乡村吃“刨汤”的温馨。
乡下人们吃“刨汤”,品尝的是乡里乡亲朴素的情感;城里人吃“刨汤”,体验的是“我从哪里来”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