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流年】心理分析在《红与黑》中的应用(作品赏析)

精品 【流年】心理分析在《红与黑》中的应用(作品赏析)


作者:墨黎 童生,779.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913发表时间:2022-01-28 10:58:18

【流年】心理分析在《红与黑》中的应用(作品赏析) 《红与黑》的灵感来源于1827年12月下旬的几期《法庭公报》,关于伊泽尔省重罪法院正在审理的一桩刑事案件的报道向作者启示了《红与黑》的故事框架和人物雏形。基于此的小说《红与黑》的一个突出成就,就是对法国这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状况作了真实而深刻的艺术写照,尤其是其中被司汤达本人称为整个小说“最精彩的部分”里,更是将贝藏松神学院的丑恶内幕被揭露无遗。
   小说虽然被认为是现实主义作品,司汤达倾心的却是人的“灵魂的辩证法”,而小说巨大的艺术魅力,也恰恰是由于作家对心理分析的掌握,在描写恋爱时对人物心理世界的挖掘。在他人询问司汤达所从事的职业时,司汤达曾回答说是“人类心灵的观察者”,这一点得到其他著名学者的认可: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称其为那个时代和任何时代里最伟大的心理作家;勃兰克斯更是认为司汤达是“心理学家,而且只是心理学家”,他指出“司汤达全神贯注于心理现象,把其他一切置之度外”;我国翻译家、《红与黑》的一个译者赵瑞蕻则明确指出“《红与黑》艺术风格的基本特征是长于心理分析”,等等。
   由此可看出《红与黑》中一个几乎被学界公认的艺术特征,即《红与黑》长于心理分析,这在整部小说中有很多雄辩的例子。而《红与黑》中最为突出的使用心理分析的则是在对主人公于连·索黑尓的形象塑造上。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释心理分析在《红与黑》中的应用。
  
   一、心理描写与社会性互为内容
   尽管为了将读者的视线最大限度地吸引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司汤达有意识地削减了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描写,但在塑造主人公于连的形象时,司汤达特别重视把于连的性格形成和命运的发展放到社会环境之中。读完小说的读者可以很清晰明白地看到于连剧烈的内心矛盾冲突,可以简单地被概括为:自卑与自尊、正直与虚伪、反抗与妥协、雄心与野心、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等,而这些矛盾对立却又和谐统一的性格特征是与于连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的,于连的性格也正是在尖锐复杂的社会关系中逐步形成的。
   《红与黑》中的于连,无论对待事业还是爱情,他所表露的心理,都深深地印上了强烈的社会政治性的烙印。
   于连·索黑尓出身低下,他的祖先是非洲的奴隶,父亲是一位农民、木匠,常常被别人歧视,因此,于连有着特别敏锐的平民阶级意识。在对自身的认识中,于连深刻地知道自己是一个“可怜虫”“没有保护人,也没钱”,害怕自己因之受到贵族阶级的轻蔑。正是这种出身低微却又不敢卑贱的追求,使他于连形成了分裂性格,也使得他的心理具有复杂性。然而,细读之后不难发现,在对于连的心理描写中,他身上的自卑和自尊是最引人注意的。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曾指出:“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它一定会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它们(旧有的自卑感)会变成精神生活长久潜伏的暗流。”
   当自卑与自尊之间产生强烈的较量之时,于连一方面产生了病态的自尊意识,一方面开始虚伪、撒谎,以此来掩饰内心世界的自卑。当于连从父亲口中得知自己要去德·雷纳尔市长家做家庭教师时,他想到自己可能被当成奴仆,便生发出“我不愿意当佣人”“我宁可死掉”的反抗情绪。然而,摆脱困境的愿望又使得他屈身就任。篇幅虽短,却把于连在面对贵族势力时自尊却又自卑的心理深刻地表现出来。
   《红与黑》中的爱情心理也显示出时代和社会关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德·拉莫尔小姐的恋爱中。于连身上的平等观念,使得他在恋爱和婚姻上要求获得平等地位,且这种要求远远超过恋人之间的柔情。
   于连追求德·雷纳尔夫人是为了履行他平民的“责任”、嘲戏德·雷纳尔市长,也是为了减轻她对一个锯木厂工人有的轻蔑。当于连第一次吻德·雷纳尔夫人的手时,主要是为了减少这位夫人对他的轻蔑,其后乘凉时德·雷纳尔夫人缩回无意间碰到于连的手,则被于连认为是对他的蔑视,于是产生了报复心理,而当他真正占有时,获得的却是拿破仑野心似的胜利。
   在德·拉莫尔家,于连想方设法博取德·拉莫尔小姐的爱,也只是为了证明他——平民子弟——比贵族的子弟更有被爱的的价值。于连在爱情生活中表现的这种平民青年的自尊与自卑心理,正是时代烙下的印迹。
   总之,在司汤达的笔下,《红与黑》中的心理描写与社会性是互为内容的。他把人物心理描写与社会性、时代性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出了文学描写的高度。
  
   二、于连爱情心理中的“恋母情结”
   “恋母情结”,亦称“俄狄浦斯情结”,是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学派用语,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情节反映了男孩子爱母憎父的本能愿望,且这种本能愿望是从原始人的心理中继承下来的,永远不可抗拒地留存在人类的无意识领域,并且持续活动,以性本能为核心,带有强烈感情色彩,使人产生悔罪之感。这种“恋母情结”,被弗洛伊德视为宗教和道德的起因,由此,道德的起源是人类先天的无意识的生物本能,即性欲。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司汤达生活的那个年代还没有产生,但司汤达已经不自觉地在创作中触及到了人物的深层心理乃至潜意识领域。
   在小说中,于连自幼丧母,生活在对待他粗暴专制的父权之下,可以说,于连从小缺失母爱,他对母爱的渴望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合理的释放,因而,当他在德·雷纳尔市长家中任家庭教师遇到温柔、善良、且年长的德·雷纳尔夫人时,这种被压抑的对母亲的依恋的潜意识得到合理释放,获得了一种宣泄和补偿。
   于连极容易在心理上将德·雷纳尔夫人幻化成母亲的形象。在两人的初次见面中,司汤达写德·雷纳尔夫人优雅的身姿、温柔的嗓音、温和的语气、美丽的外表,竭力地向读者展示了一位成熟女性的肖像;也正是这短短会面的几次描写使两人产生了初步的好感。
   就市长夫人而言,她则是被于连“几乎是女性的容貌”和孩子似的腼腆所吸引,且德·雷纳尔夫人的大儿子十一岁,差不多能做于连的朋友了,表露了二人之间毋庸置疑的年龄差距。当然,这只是为后面的描写作了铺垫,通读小说,便会发现,司汤达写他们的感情突出的是德·雷纳尔夫人的母性,是把她作为“母亲”形象来描绘的。比如说,“德·雷纳尔夫人这一方面呢,她觉得向这样在许多小事情上,教导这个才华出众的、人人都认为前途无量的年轻人,是无比甜蜜的精神快乐”,“其实,他不过是一个对我充满敬意的孩子”,从这样的内心独白可以看出,德·雷纳尔夫人尽管爱着于连,但在心理上却把于连当做一个孩子。而于连和她的爱情虽然是步步为营算计得来的,在于连最后回顾自己短暂的一生时,却对德·雷纳尔夫人充满孩子般的爱恋,“她对我如同母亲对儿子一样”,以此反顾德·雷纳尔夫人的感受,可明显感到于连在他和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之间,确实是不能够排除恋母情结的存在的。
   总而言之,司汤达在《红与黑》中使用心理分析的内容是特别多的,很多研究者也在不同程度上提到了各方面的表现。本文目光所及,虽然前人有所研究,但本文旨在更深一步地补充案例和论证。而笔者在阅读了手边可见的关于《红与黑》“心理”这一关键词的研究论文之后,发现前人的研究已经较为全面,后人很难有其他的研究余地,故认为基本上已经没有再进行更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共 28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代表作,被称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十九世纪世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但从其艺术手法上看,也是一部杰出的心理小说,它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可以说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本文作者熟谙《红与黑》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对其心理描写的分析深中肯綮。首先,时代背景影响个人命运,又通过个人对外部环境的心理感受,来映照当时的社会现实;其次,于连从小缺少母爱,“俄狄浦斯情结”让于连对德瑞纳夫人产生一种母亲般的依恋和爱戴。这一心理描写贯穿于他与德瑞纳夫人爱情的始终。文章提纲挈领,条分缕析,是一篇有独到见解的名著赏析。推荐阅读!【编辑:燕剪春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204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2-01-28 10:59:18
  感谢作者的分享!预祝新春快乐!虎年吉祥!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回复1 楼        文友:墨黎        2022-01-28 21:05:21
  同祝虎年吉祥,虎年快乐!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2-02-05 15:54:47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2 楼        文友:墨黎        2022-02-07 00:30:25
  谢谢!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