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八一】灿灿萱草花(散文)

精品 【八一】灿灿萱草花(散文)


作者:绿池朱华 秀才,1489.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63发表时间:2022-01-29 12:37:33

【八一】灿灿萱草花(散文)
   窗台上的那盆忘忧草花开得正艳,橘红色的花朵绽放在枝头,熙熙攘攘。花瓣向外翻卷着,像催人奋进的小喇叭,房间里像挂了一串串明亮亮的小灯笼,映衬得一片红彤彤,冷清的家里充盈了喜气洋洋的味道。
   这是小妹从街角的花店里给曼妮搬来的。送花的目的当然是想让她快乐点:“看看你!‘郁郁寡欢’这个词就是给你造的!为什么不能活得开心点呢?”
   曼妮脸上总带着淡淡的忧愁,仿佛心事重重,那大概是不开心的童年抹不去的印痕吧!忘忧草栽种在曼妮童年的记忆里,见证了她的忧伤,也让她忘掉忧伤。小妹还是懂她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无忧无虑”是童年的专属词。可是,曼妮最不愿意回想的就是童年。那是一段看不见光明,没有过快乐的日子,和孩童们心目中的“无忧无虑”一点不搭界。有的只是无边暗夜包围的茫茫黑暗,充满着不可言说的恐惧。
   童年的曼妮,每天放学后,除了吃饭睡觉是迫不得已要回家。其余时间,即便是寒冬季节,她宁愿在外边游荡,也不愿回家。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父亲在家——而父亲在家的日子,是那么有限而短暂。
   从懂事起,在她的印象里,家不意味着温暖,而是冰冷和凉薄。她没有赖在母亲怀里撒娇的记忆,母亲带给她的,没有慈爱,只有恐惧与羞愤——小小年纪的她,还不会怨恨,也不敢表达怨恨。长大后,她一直觉得自己的童年难以启齿,甚至对这段人生做了选择性遗忘。曼妮很敏感,性格内向,和人交往常常很自卑,她越来越觉得这种性格源于自己童年的经历。有人说:“有些人一辈子靠童年治愈,而有些人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曼妮就是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的那一类人。
   她们家是那个时代典型的“一头沉”家庭。经济条件比周围普通农村家庭好很多,属于那个时代被很多农村孩子羡慕的家庭。但那些孩子可能不知道,其实曼妮更羡慕他们有一个完整的家。有温暖的家庭,和蔼的父母,和经济状况好比起来,才是曼妮童年的刚需。
   父亲远在几百公里以外的城市上班,那个时代交通不便,父亲便像只候鸟一样,每年只在收麦和过年回家,大多数时间是母亲带着姊妹四个在家度日。一个女人,忙完家里再忙地里,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母亲泼辣、强悍,处处都想比人强。她过日子精打细算,即使没有父亲搭把手,日子照样过得比周围人家好。母亲务庄稼讲究精耕细作,一亩地总能比别人家多打二三斗。母亲的灶头茶饭讲究粗细搭配,做饭花样多,味道好吃,在亲戚中间很出名。曼妮家是村里第一个买缝纫机的,母亲无师自通地会剪裁衣服,曼妮姊妹四个从小穿的衣服,都是母亲缝制的流行样子,常惹得同学们艳羡。
  
   二
   可是,母亲的脾气很暴烈,好像炮筒子,一点就着。而点燃的引信,只是处在曼妮那个年龄,小孩子都会犯的,细小或无心的错误。
   母亲一发脾气,就会打人。母亲打她,不是打两下就算了,是那种下死手的打,她就像一头暴怒的狮子,秀丽的面容霎时变得狰狞起来,甚至可以用“凶残”来形容。她仿佛魔鬼附身,失去理智,捞起啥就拿啥打,手边碰到啥东西就拿啥东西打。好像不是为了教训和惩戒她犯了错,而是为了发泄郁结在心中的愤怒。
   这一刻,她肯定不会想到她打的是十月怀胎的骨肉,也不会考虑一旦失手,终生无法弥补的痛悔。她劈头盖脸地,一边暴打一边咒骂,酣畅淋漓,不容分辩,直打得木棍开裂,苕帚粉碎,皮开肉绽。常常是,母亲打着打着,已经忘记了打人的缘由。曼妮则惊恐万状,不知所措,只会边哭边喊地发出一声声惨叫。她也恍然不记得自己所犯何错,为何挨打,只剩下抱头鼠窜。
   这是一场惨烈的闹剧,战线拉得很长,一方是战事的掌控者和毫无悬念的胜利者,一方则毫无反抗之力,只想在一味躲避中早日结束这场酷刑。
   曼妮性子烈,这也是她比弟弟妹妹挨打多的原因。母亲打她时,她常常会哭喊:“爸爸,你在哪里啊?你回来救我呀!”可是,慈爱的父亲,只是曼妮心头的念想,他一年里呆在家的时间也超不过一个月。
   曼妮挨了打,就更思念父亲。她思念父亲的方式就是看着院墙边的一行黄花菜发呆。她家的五间大瓦房被灰瓦戴帽的红砖墙圈成一个四方四正的院落,墙外有一道排水渠。那年父亲临出门前,不知道从哪里挖回来这丛黄花菜,栽在了水渠旁。当时只有小小的一丛,慢慢就发旺了,沿着水渠长成了宽宽的一行,烂漫了曼妮童年的风景。
   黄花菜旁边,还长着一株葡萄树,也是父亲栽种的。粗大的藤蔓攀缘到院墙上,碧绿的叶子笼罩出一片浓荫。躲在葡萄架下、黄花菜旁,曼妮觉得自己暂时是安全的。看着黄花菜那美丽的花朵,嗅着那若有若无的花香,曼妮会想起远方的父亲,想起父亲温和的面容。这时,她也淡漠了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忧伤。这是她抵御黑暗童年的自我疗伤。
   多年后,曼妮做了母亲。她对孩子很疼爱,把自己没有得到过的母爱全部倾注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感受到爱,感受到家的温暖,算是对自己童年缺憾的一种弥补。
   童年的孩子,也会让曼妮想起自己的童年。慢慢地,曼妮甚至萌生出一种奇特的理论:每个行业都有岗前培训,要有“上岗资格证”才能上岗。而为人父母这个行业,为什么不管合不合格,随随便便就能上岗呢?
   她也常常思忖,是不是太忙碌、太劳累,生活的重担挤压得母亲的性格这么暴躁吗?是不是一个女人正值盛年,身边没有了男人的抚慰与滋润,阴阳失衡,就会打孩子泄愤呢?或者,有些女人,生来就不具备爱的能力,没有母性的柔情,而母亲,恰好就是这一类女人吧?但无论是哪一种理由,曼妮心里都没有真正原谅过母亲,她对母亲,永远亲近不起来,客客气气,就像是熟悉的陌生人。
  
   三
   童年仿佛看不见边际的深渊。曼妮把它封存在记忆深处,小心翼翼,不去触碰。她封存了一个小女孩的无助、绝望,也封存了一生最黑暗的时光。可是,只要记忆的闸门一打开,那些挨打的场面仍历历在目。
   那个时代,农村家家吃饭都掺着杂粮。曼妮的母亲隔几天就会压一次高粱面饸饹。高粱面没有粘性,要先用开水烫了,趁热捏成高粱卷卷,再搭到锅里蒸熟。蒸熟的高粱面卷出锅后,趁热放到架在灶台上的饸饹床子里,压下来就是高粱面饸饹,可以干拌或者浇汤吃。
   高粱卷一凉,就变硬了,压不成饸饹了,所以压饸饹时气氛很紧张。母亲用两根筷子夹起高粱面卷迅速塞进饸饹床子里,然后用尽力气把床子上翘的一端木桩往下压。从床子孔状的底部就挤压出黑黑的细条状饸饹。
   母亲给曼妮一个高粱杆做的蒸篦,让她双手端住接压好的饸饹。蒸篦要缓缓转动,压出的饸饹就会在蒸篦上均匀地摊开,而不是坨成一堆。可惜四岁多的曼妮不能领悟母亲的指导要领,她总想:“篦子移动了,压出来的饸饹掉地上了咋办?”
   所以曼妮接住的饸饹,总会在蒸篦上坨成一堆。母亲看着坨成一堆的饸饹,气不打一处来,上前连踢几脚,把曼妮踢翻在地,还不解气,又随手拿起灶台上的舀饭勺朝着曼妮的头“咣”一声劈下来,曼妮的头顶立马就鼓起了一个大包!
   压饸饹挨打的次数太多,这也是曼妮至今不愿意吃饸饹的原因。
   挨了打,曼妮一边啜泣一边跑到院外。水渠旁,父亲栽种的黄花菜有半人高了,长得郁郁葱葱,曼妮躲进去,把小小的身躯藏在花丛里。她捋着黄花菜狭长的叶子,从兜里掏出一枚彩糖,那是父亲带回来的酒心巧克力。算一算父亲回家的日期,暂时忘掉了了伤痛,日子又平静地流淌过去。
  
   四
   曼妮上三年级了。有一天,中午放学回家,母亲在地里干活还没有回来。家里那只老母鸡对着曼妮得意地“呱呱”叫,曼妮跑去鸡窝,果然摸出一个温热的鸡蛋。曼妮很开心,跑得有点急,被门槛绊了一下,摔倒在地,鸡蛋也掉在地上,打烂了。
   曼妮瞬间就傻掉了。母亲知道她摔碎了鸡蛋,挨一顿打是免不了的,怎么办?曼妮紧张得涨红了脸,她决定销毁罪证。她拿来铁锨,把地上的烂鸡蛋扫进去,垫一层干土,打扫干净地面,把烂鸡蛋埋进院门外的粪堆里。然后,对身旁跟着的弟弟千叮咛万嘱咐:“不要给咱妈说。说了我就没命了!”她连饭也不敢吃,就忐忑不安地上学去了。
   半节课过去,教室门外一片喧闹声。曼妮一看是母亲,就知道是弟弟出卖了她。撵到学校的母亲,一路骂骂咧咧,身后跟着一群看热闹的人。九岁的孩子已经有自尊心了,母亲这一闹,她在同学面前就丢尽了面子。可是,她现在顾及不了面子,占据她心头的是巨大的恐惧。如果教室里有地洞,她都会钻进去,只要能躲过一场毒打。
   母亲冲进教室,从座位上拎起她,抓着她的头发,“噼里啪啦”连打几个耳光,又一脚把她踩翻在地,再揪着她的耳朵把她拖出教室,一路打一路骂。
   “年纪小小就是个败家子!收个鸡蛋,都会拙手笨脚打烂!打烂了把蛋黄掬起来留着啊,谁给你这么大的主意,还偷偷倒掉?说,你埋哪儿了?“
   看热闹的人也一路跟回家,在院门外围着,看母亲怎么处置她。
   曼妮的惨叫一声接着一声。母亲打得有点疲乏了,气也出得差不多了,就把她踹到粪堆旁,让她把埋进去的鸡蛋刨出来……
   那天,曼妮在院墙外站了很久。黄花菜狭长的叶子一丛丛挺立,油绿油绿的,顶端则缀满了金黄的花朵,花瓣裂开,向外卷起,仿佛是在绿枝上摇曳生姿的小喇叭,又仿佛是翩然起舞的金蝴蝶。曼妮把脸庞贴在花瓣上,记得父亲告诉她,黄花菜也叫金针菜,摘下来在锅里蒸一下,晒干就可以吃了。黄花菜开花了,父亲也快回来收麦了。曼妮便觉得缕缕忧伤像游荡在天际的云朵,被和风越扯越长,越扯越淡。挨打时间长,她竟然被打困了,趴在黄花菜旁睡着了。
  
   五
   五年级那年夏天,父亲从城里回来收麦,给曼妮买了一支“英雄”牌的钢笔。钢笔亮闪闪的,笔尖又细又硬,吐水流畅,曼妮爱不释手。曼妮的同桌是个调皮的男生,抓着曼妮的钢笔一边玩赏,一边赞叹:“啧啧,这么漂亮的钢笔!”
   旁边的同学撞了他一下,钢笔摔在地上,笔帽早滚到一边了,紧贴着笔舌的笔尖稍微缩进了一些,吐水就不那么流畅了。曼妮虽然心疼她的钢笔,但也原谅了同桌的无心之失。
   很不幸,晚上曼妮在灯下做作业的时候,母亲一眼就发现她的笔尖秃了。母亲拿起身旁的扫炕苕帚,一边敲她的头,一边骂:“碎瞎种!一点不知道爱惜,这么贵的笔,这才拿了几天,就弄坏了!”一脚把她从炕上踹到地上。
   母亲暴怒的情绪有愈演愈烈之势。曼妮为了躲过又一场暴打,只好嗫嗫嚅嚅地说,是同桌不小心摔地上了,祈求母亲会绕过她。
   哪曾想,第二天一放学,母亲就拽着她的衣服,逼她到同桌家,找他家大人赔偿。曼妮羞愤难当,母亲却不管不顾,硬是又踢又打把她一路赶到同学家门口。母亲揪着她的耳朵,让她走进去叫那家大人赔偿,曼妮不肯。母亲就大声谩骂,骂曼妮败家,自己的东西都看不住;骂那家孩子没皮没脸,弄坏钢笔不赔偿。曼妮一直在“呜呜”地哭着。母亲骂得声音很大,足足有一个多小时,就是故意让那家人听见。
   到傍晚时分,天空突然下起大雨,曼妮嚎啕大哭,雨水打湿了她的衣服和头发。头发贴在脸上,发梢的水像不断头的小溪流着,不知道是雨水还是泪水。
   那家到底没有一个人出来。母亲只能推搡着她回家。走到院门外,雨雾笼罩着一道模糊的绿影,曼妮知道,那是父亲栽种的黄花菜。这个季节,一茬又一茬盛开的黄花菜已经被母亲摘下来,在锅里蒸过,又在大太阳底下晒干,被时光封存,蜕变为漫漫冬季里的鲜美滋味。但绿叶间还是有稀疏的花朵,瘦骨嶙峋的,仿佛散落在人间的零星叹息,和曼妮默默对视。
  
   六
   初中毕业那年,曼妮十四岁,第一次挑起两只水桶担水。
   母亲干起活来不顾命,落下了腰疼的毛病,不能干重活,也不能下到沟里挑水。曼妮从八岁起就和六岁的弟弟一起去沟里抬水。
   过了年,曼妮一下子长高了,她便逞能去沟底担水。家里的水桶是父亲在厂里箍的,又小又轻。平时和弟弟抬水感觉不到沉重,现在,两桶水担在肩上,越走越沉,曼妮歇息的间隔越来越短。
   望得见家门口了!迈过一段土坡就到家了!第一次挑回一担水,虽说扁担压得肩膀生疼,曼妮还是很兴奋。她步子迈得有点急,没想到乐极生悲,快进家门时,曼妮连人带桶跌倒在地,水洒在地上,水桶也滚远了。
   母亲听见响动,从院子里走出来。她没有去扶倒在地上的曼妮,也没有问“摔痛了没有”,第一眼就看到了摔扁的水桶,一只桶身竟然还出现了一个凹坑!
   “没有金刚钻还爱揽瓷器活!干啥都干不好!谁让你挑水了?桶摔烂了以后拿啥盛水?”母亲身边刚好有块大木墩,是晚上顶在大门背后的。她抱起木墩朝着曼妮身上砸下来!
   曼妮吃了一惊,弹簧般从地上跳起来想跑,还是慢了点,木墩砸到了右脚背上。她顾不上钻心的疼痛,右脚一踮一踮一直向前跑,跑进大伯家的麦垛里躲起来。脱下袜子一看,右脚背一片紫青,脚面像面包一样肿胀起来……

共 867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剖析原生家庭有缺陷,不幸福的童年对一个孩子心理、性格、成长影响的的散文。应该说曼妮是幸运的,生活在亦工亦农的家庭,衣食无忧。然而她的母亲一个人在家带几个孩子,家庭负担重,也不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用“黄荆棍下出才子”的理念教育子女,方式简单粗暴,蛮不讲理,让曼妮心里从小就蒙上一层阴影。从这点来说,曼妮又是可悲的,她敏感、自卑,有着和年龄不相称的忧伤。生活在缺少温暖的家庭,孩子更渴望得到爱。以至于长大后曼妮对爱的理解比较狭隘,造成草率结婚又被迫离婚。值得庆幸的是几经岁月蹉跎,年龄增长,曼妮了解了母亲的过往,她理解了母亲,原谅了母亲,也完成了自我的心理救赎。我和作者一样生活在农村,家有兄妹五个,母亲管教子女特别严厉,儿女们都很怕她。爱有多种表达方式,母亲家里家外都要管,的确不容易。现在看来,那种简单粗暴暴打一顿的教育模式,对一个孩子心灵伤害有多大!父母辈不读书,没有文化,我们不能苛责他们,但是,这也给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一个警示,孩子不是私有物品,不能非打即骂。教育孩子也要讲技巧,有策略,润物细无声,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大家可以看看,每个问题少年的背后,都有一个原生家庭的不幸!散文在描写中分析,“有的人一辈子靠童年治愈,有的人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很深刻,发人深省!尤其欣赏作者用萱草花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全文,描写生动,情感细腻,构思精巧,让人身在其中,身临其境,百读不厌,受益匪浅。春节即至,祝作者新春快乐,精彩不断。【编辑:乡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130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乡笛        2022-01-29 12:48:54
  文章构思巧妙,情感厚重,描写细腻,文字流畅。好文章,推荐共赏。祝作者新年快乐,佳作连连。
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2-01-29 16:55:22
  看完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一句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我认为这种幸与不幸和物质关系不大,主要指内心的感受。有些人的童年美好,长大后无比怀念,有些人的童年创伤会伴随一生。很多遭受原生家庭伤害的人,甚至会对后代延续那种伤害。曼妮母亲她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给曼妮幼小心灵造成了很大的阴影。父母如何理解和教育孩子,给孩子一个温暖的童年,让他们的人生更幸福,值得我们深思。心理活动细腻,那种痛感让人揪心。好文章,祝老师文丰笔健!新春快乐!
淡淡的云彩
回复2 楼        文友:绿池朱华        2022-01-30 16:40:02
  感谢云彩老师赐教,感谢您认真的阅读,精心的留言!
3 楼        文友:绿池朱华        2022-01-29 16:57:59
  感谢乡笛老师辛苦编按!知音啊!我们的父母辈没有文化,教育孩子方式简单粗暴。我写这篇文也踌躇再三,中国孝道提倡“无不是的父母”,写这么一篇文章,会不会让人认为在揭母亲的短?感谢乡笛老师理解!我只想给做父母的一个警示,童年的伤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人生很短,活好这一世,做真诚的自己。
4 楼        文友:庄稼        2022-01-29 20:49:57
  这篇文章触动人心,让我有种又酸又甜的泪感,我的姐姐有类似曼妮的童年,姐姐的童年受到贫穷的家的影响,乃至她的婚姻,都在为家为弟弟们做出了奉献,我不知道当时那年代的详情,看了这篇文,我落泪了,我懂得了姐姐童年时期的不容易,当然也把曼妮看成了姐姐。唉,以我的理解,生活状况在某种程度影响着人心和脾性,虽然不是绝对的,但却是大量存在的。曼妮就成了被生活模具心性的祭品,受到了那种严厉形式的培育,母爱一直是母爱,只是家教不讲究方式方法造成了不完美,我所赞叹的一是曼妮对母爱的谅解,荆棘可以阻路也可以使人坚强,曼妮曾经忌惮不敢回眸,但最终有了自己的正视和理解,无论是“一辈子治愈童年”,还是“一辈子靠童年治愈”,最终都是希望,或者说渴望,我把这种治愈叫希望,总归是爱可以感化人生;二是曼妮为人子女的那份孝心值得感叹,不容易啊,在生活中挣扎的母亲和在贫困家境受严酷教育还在不断成长的小曼妮,成长为堪为人母堪为人女对爱与被爱的理解与担当,萱草花有了灿灿生命光环。童年啊,不管是痛苦的还是甜蜜的,都是令我们难忘的,那个人生阶段还是需要回味的。祝福曼妮吧!欣赏这篇饱含家境窘困和人生心酸之真情记事的倾力之作,学习作品中对生活对家事对父母之爱对童真等等的深层写意,尤其结局情感生活的峰回路转冬去春来,让爱主导了温暖的一面。感谢作者老师!(敬香茶)
回复4 楼        文友:绿池朱华        2022-01-30 16:42:16
  感谢庄稼老师阅读和留言!你的阅读认真细心,留言中肯,每次都让我感动,受益匪浅!在你的鼓励下,我一步步提高!您这样一位文友,真是我的良师益友!感谢!
5 楼        文友:燕山客        2022-01-30 09:58:39
  发人深省的精彩好文。
燕山客
回复5 楼        文友:绿池朱华        2022-01-30 16:42:46
  感谢燕山老师来访!谢谢肯定与鼓励!
6 楼        文友:陶桃        2022-01-30 16:01:07
  拜读学习绿池朱华老师佳作,描写细腻,感人至深。祝老师文丰春安!预祝老师新年快乐!
回复6 楼        文友:绿池朱华        2022-01-30 16:43:42
  谢谢陶桃老师来访留评!我也喜欢您的文章,我们互相鼓励,共同提高!
7 楼        文友:华为        2022-01-30 16:48:53
  读完此文,我的内心充满了五味杂陈,伤害本不会传染,但无情现实中却让人不断的唏嘘,引人深思!好文,拜读学习,祝老师新春快乐!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回复7 楼        文友:绿池朱华        2022-02-01 20:18:58
  华为老师是家中老小,从小受宠爱,你想不到还有孩子度过这样的童年。但事实,这样的童年很多,虽然经历不同,但是伤害是一样的。很多父母观念:父母就是天,下雨打雷都由天。
8 楼        文友:春草葳蕤        2022-02-01 11:38:47
  祝福老师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春草葳蕤
回复8 楼        文友:绿池朱华        2022-02-01 20:08:52
  谢谢春草老师祝福!也祝您新的一年万事顺意!
9 楼        文友:阿巧        2022-02-03 21:49:51
  很引人深思的一篇美文。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好的家庭教育能培养自信、阳光的孩子,而文中的曼妮却是生活在母亲粗暴式的教育中,缺少爱的滋养,变得敏感、自卑。文章构思巧妙,以盛开的“萱草花”贯穿全文,衬托曼妮内心的忧伤。行文流畅,内涵丰富,具有现实教育意义,发人深省! 问候绿池朱华老师!祝愿老师创作愉快,生活顺心!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10 楼        文友:小小莲儿        2022-02-04 08:32:44
  几多辛酸与迷茫,可贵的是,成长后对曾经的伤害的包容,对爱的理解与释怀。一篇让读者泪目的佳作,百味俱存中又为文中主角的情怀温暖感动。愿爱如阳普照,愿世间从此温柔。问好,祝老师新年快乐,幸福永远。
小小莲儿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