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璞书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摆渡】“灶王爷”记忆(散文)

编辑推荐 【摆渡】“灶王爷”记忆(散文)


作者:未名书屋屋主 进士,10949.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13发表时间:2022-01-29 19:28:45

【摆渡】“灶王爷”记忆(散文)
   小年是民间传统节日,也被称为灶王节、祭灶。如果春节是一台大戏,小年可谓拉开这场戏的帷幕。一过小年,年味就愈加浓郁了,春节的欢乐气息便扑面而来。
   在我的老家响水,古代过小年一直流传着“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习俗。从赵匡胤建立有宋,官家也就是赵家,过小年是腊月廿三,普通百姓家是在腊月廿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廿五。民间对小年(我们家乡称之”廿四夜”)特别重视,所有的春节的食品比如舂米粉、腌咸鱼、腌咸肉等都在之前准备好,然后喜滋滋地等待小年的到来。
   各地过小年,都有不同的习俗。在响水,小年的主要习俗有两个:扫年和祭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人类最本质的追求,不外乎求生存、求繁衍、求仁德。而生存的核心是求食,这是维持生命存在的基础。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古人格外重视吃的问题,古往今来,也形成了一套关于“吃”的文化,而灶王爷,就是这种吃文化中的一个显著标注。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这个官不大,但却管的具体,直接进入家家户户。据说,灶王爷就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小年到来,灶王爷都要上天禀报这家人的善恶,所以人们要将家里打扫干净,意在让灶王爷把灰尘和晦气带走。
   一个“小年”通过神话叙事,形象表达了人们对善良的内心追求。
  
   二
   扫年,即除尘,响水人叫扫尘。
   响水人的扫尘,一般都在十八、十九两日,谓之“要得发扫十八,要得有扫十九”。那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大扫除。打扫卫生更多是清理东西,把那些用不着的东西扔掉,也就是除旧迎新。人们一一清理家具底下的灰尘,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忙得不亦乐乎。由于两代人观念有异,小孩子更多关注的是物品的新旧,而老年人则注重物品是否有用。记得,当年在我们小孩清理扔掉的东西,经常又被我老妈捡回来。长辈人总是念旧的,很多破旧的东西,在他们眼中却是宝贝。这种念旧的情愫,来自于对经年累月生活的热爱。当然,以前过惯了清苦日子,总是想节俭一些。有一年,我把院落里一个有裂纹的旧瓦罐丢在院门外,可一转眼的功夫,母亲就把瓦罐捧回来,一边走还一边擦拭上面的灰尘,那珍惜的样子,让我困惑不解,在一旁挠着头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早起扫年,中午祭灶。祭灶,就是送灶神升天。过去在江南老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灶王爷称之为“司命菩萨”,它是中国民间最富代表性、具有广泛基础的流行神。祭灶,就是寄托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赵”“灶”同音,我们赵氏家族更把灶王爷奉若神明。
   祭灶时,先把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在灶王像前供放灶糖、清水、料豆等,其中灶糖是玉米炒熟后与麦芽糖粘结起来的糖块,为了让灶王的嘴甜些,升天后多说好话;后两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准备的食料,也就是马匹喝的水和吃的料。
   祭灶由男人主祭,即所谓“男不祭月,女不祭灶”。这是沿袭古代阴阳学说,因为月为阴,灶为阳。阴阳错乱,祭灶就不灵了。祭灶时,灶前放上跪垫,也是男人先拜,女人再拜,程序严格。小时候不理解,总觉得应该由女人先拜才对。原因就在于女人一天到晚围着锅台转,与灶王接触最多,关系也最密切。好在那时父亲在江北工作,回家过年往往赶不上送灶,我们就在母亲的主持下祭拜,形式也就简单多了。传统正规祭灶是,祭拜人怀抱公鸡,跪于灶王前。鸡是灶王升天所骑之马,红公鸡谓之“红马”,白公鸡谓之“白马”。焚香斟酒后,高喊一声“祭”,然后用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棱有声,说明灶王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须再浇。然后口中念念有词,叩上三个响头。
   我们孩子对这套繁缛程序不感兴趣,倒是觉得有些冗长。我们的眼睛始终在那些好吃的祭品上打转转,唯恐一眨眼睛功夫,那些东西就消失。后来,接触了中国传统文化,才知道祖宗神仙都是不吃祭品的。它们只是“歆享”,也就是嗅。用鼻子嗅一嗅祭品的香气,就算接受了人们的祭拜。跪拜灶王爷后,我们也总是找由头赖着不走,心里记挂着那几颗酥脆香甜的灶糖。但往往是徒劳的。母亲从舍不得把灶糖分给自家儿女,总是要藏到大年初一才变戏法似的拿出来,招待前来拜年的亲朋喝糕茶后打打牙祭。那时,我们才能沾光解解馋。灶王爷不馋,从不贪吃祭品,这也是我从小就一直觉得灶王挺亲切的缘故。
   祭灶过后,还要祭祖,在已故先人的牌位前摆上四碗菜一碗饭,戮上筷子,从长辈到晚辈依次跪拜,感恩先人,祈祷平安。同样,祖先也不会动那些祭品,估计也只是“歆享”一番吧。
   到了晚上,月亮升起,母亲就从灶墙上虔诚地把灶王神像请下来,再用糖块堵住它的嘴,然后放进用红绿纸糊成的灶轿里,领着我们到外面焚掉。火苗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燃烧起来,祭灶到此结束,一家人皆大欢喜。那时,我总是想看看灶王是怎么张嘴把糖块吞进肚里去的,可始终没有一无所得。火堆中只有一簇簇熊熊燃烧的火苗,很快就黯淡下来成为了灰烬,所以每次我总是失望。
   整个祭灶过程看似神乎其神,俨乎其然,其实也不尽然。老辈人大多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对灶王爷神色穆穆,诚惶诚恐,仿佛煞有其事。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个老辈儿传下来的仪式、程序。其实,老辈人也不是完全相信真的有那么一个灶王存在,他们的虔诚和恭敬,倒是出于一种对民间习俗的尊重和赓续。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只是觉得这个过程又庄重又神秘,好玩又有好吃的。即使在祭神的时候,还是相互推推搡搡,挤眉弄眼,只有在老辈人瞪眼制止的时候,才会吐吐舌头,老实片刻。
   文化习俗的传递,很大程度上在于文化背景的延续。在漫长的农业大国历程中,吃饭问题始终如一片阴云笼罩在历史的天空,让人们忧心忡忡,久久难以解颐。于是,古代文化就造就了一个“灶王”出来,福佑灶台炉火熊熊,饭香氤氲,满足人们对丰衣足食生活的终极向往。
  
   三
   中华民族从不缺幽默感。不同地区民间对灶王爷的传说有多种版本,褒贬不一,亦庄亦谐。记得有一出小戏叫《陶三春打灶王》,与灶王爷开了点小小玩笑,把个灶王爷形像打造得形神兼备,活灵活现。这日恰值小年,想到这些,不免有所感慨,戏为灶王爷作诗一首:老儿本是凡间客,鸡犬升天便作官。汝等平时无供养,何祈事事保平安。
   岁月悠悠,时代更迭。关于小年以及灶王的记忆,也仅仅是一个记忆罢了。吃饭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人们再也无须对灶王顶礼膜拜、战战兢兢了。那片浮在中国人额头上的阴云早已被时代的风吹得不见踪影。所以,关于过年就是吃喝的少年记忆,也成为一种唏嘘的历史。
   而今,年味淡了,有人甚至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小年了,就在于抽离了其中饥饿贫困的历史内涵。祭拜灶王爷的活动已经鲜见,当代人已经不用土灶台了,只有农村还偶尔看到烧草的土灶。然而,城市却总会看到土灶台饭馆,有的还堂而皇之地供上财神爷赵公明元帅的神像,须知那位尊神与灶王爷可不是一路神仙哟。
   不过也好,这毕竟是一种记忆,关于饥饿文化的记忆。
  
   2022.1.26

共 29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很有文化历史内涵的散文作品,散文回忆旧时小年,农村家里祭拜灶王爷的情形,通过详尽描述扫年和祭灶活动的过程,介绍这种传统习俗,一方面揭示了人们的落后与愚昧,另一方面,深刻挖掘出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从侧面再现落后农业大国艰难贫困的历史,从而引申出对时代的赞美歌颂。散文立意深刻,言在意外,表面看似乎是讲述过去,实际上是赞美时代。尤其可贵的是,从文化历史角度来揭示陈旧习俗的来源,进而提升散文的格局和品质。散文语言朴素、简洁,结尾含蓄,具有一定的思考性,有助于升华主题。散文以记叙为主,其中穿插作者的议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感谢作者赐稿摆渡,推荐阅读。【摆渡物语编辑:沙漠孤月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沙漠孤月清        2022-01-29 19:31:15
  欣赏未名书屋屋主散文,用笔简洁,叙事清楚,意境深刻。期待新作!
回复1 楼        文友:未名书屋屋主        2022-01-30 10:12:17
  谢社长精到编评!写作本文只是对古老年俗的追记,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对江南故乡的怀念,对今昔变化的客观记叙,也没有刻意歌颂什么。社长谬奖了。
2 楼        文友:寂寞看风        2022-01-29 19:42:33
  年俗令人回味,文章简洁生动。
3 楼        文友:静净        2022-01-29 21:05:26
  一篇立意深刻的散文,小年祭灶是中华的历史文化。
4 楼        文友:月亮之巅        2022-01-30 07:49:44
  现在总感觉年味越来越淡,朴素的民族风俗,也随之淡化。读了此文,增长了见识。点赞!
5 楼        文友:龙泉剑客        2022-01-30 10:07:11
  文章让我回到小时候。
曾经的乡下少年,我愿用我的笔写我的过往,我的现在,甚至我的将来,分享我的喜极而泣,悲从中来,甚至是吊儿郎当。
6 楼        文友:未名书屋屋主        2022-01-30 10:14:26
  谢谢各位老师留玉!祝虎年快乐!
喜怒哀乐,人生百味皆成文。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
7 楼        文友:优雅如枫        2022-01-30 21:47:39
  一种文化习俗的回忆,更是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故乡情节的追忆。文笔流畅,文化精髓蕴含其中,欣赏学习了。
喜欢伴随着晨曦的脚步聆听世界的声音,闻着文字的馨香穿越时空的隧道,做一个灵魂有香气,骨子里有正气,举止优雅的女子。
8 楼        文友:飞不高蝴蝶        2022-01-31 16:48:30
  长知识了,学习了灶王爷的传说。本文旁征博引,叙事中穿插神话故事,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化底蕴,文笔朴实。欣赏学习!
9 楼        文友:未名书屋屋主        2022-01-31 17:39:22
  谢谢优雅、蝴蝶两位老师!除夕快乐!
喜怒哀乐,人生百味皆成文。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