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真】年味儿(散文)
一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年近了,年味儿浓了。
小时候,年味儿是期待与激动,是忙碌与充实。“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喝了腊八粥,年就慢慢地拉开了序幕。一到腊月,小孩们每天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数着日子推算还有几天就过年,数不清时就跑去问家里的大人,这时大人们就会说:“小孩望过年,大人望插田……”但我那时对于大人为何盼望着插田却不理解,我只知道自己无比地期盼大年三十的到来。
待到腊月二十四的传统小年后,那份激动之情更深了。年味儿也在人们的紧张忙碌中越来越浓。家里女主人开始扫“阳尘”,窗户擦得洁净明亮,灶台房间灰尘除尽,就连房檐屋角的蜘蛛网也清理得干干净净。所有的被子、床单、枕套都要一应浆洗干净。听老辈人说:小年除尘很重要,扫去晦气来年好。
家里的男人们也忙着将房前屋后的排水沟疏通,猪圈牛圈里的畜粪挑到田间地头当肥料,那些劈好的柴整齐堆放在柴房以备主妇们烧年夜饭用,年味儿便在这些日常收纳规整中渐渐汇聚。
年关将近的集市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最能体现年味的是服饰摊和炒货摊。服饰摊上各种衣服映入眼帘,款式不一,颜色各异,男女老少都要挑选一套新衣服,过年穿新衣服图个新气象,走亲访友显得喜气,也算犒劳自己一年到头的辛苦。有了喜欢的新衣服,我还会央求着母亲给我买一对大红的头花,买回家爱不释手,期盼三十晚上与新衣服一齐穿戴上。而那一字排开的炒货摊更让人挪不动脚,有炒瓜子、炒花生、炒蚕豆、糖果等,香喷喷的装在一个个尼龙袋里,卖炒货的小贩们扯着嗓子叫卖。几乎每个摊位都挤满人来买,这个称一些,那个来一点儿,摆果盒的六样就买齐了。大人们拿回家的时候还得叮嘱小孩们不要偷吃,可嘴馋的小孩们哪里忍得住啊?趁大人们不注意时早就品尝了各种炒货的味道了!
除了集市上买的年货,主妇们还会自己制作带有家乡味的年货,有香肠、腊肉、腊鸭腿等,当然还有平时收集的南瓜籽、胡豆、红薯干等零食。主妇们会用盐炒得嘎嘣脆,不仅给自家小孩吃,还用来招待客人。在期盼中日子很快就到大年三十了。主妇们准备了那么久,就为了今天的年夜饭,早早起床,将多日来准备的年货一一摆出。男人杀鸡、剖鱼,女人清洗腊肉、香肠;还会用早已准备好的瘦肉掺入藕调匀后炸瘦肉藕圆子。这一天,平时舍不得烧的煤炉会呼呼地烧起来,铁罐里咕噜咕噜炖着猪肉、鸡肉。柴灶也一直红红地燃着,锅里烧出各种美味的菜肴,整个小院的空气中都弥漫着浓烈的肉香。吃完午饭,男人们就开始贴对联,小孩们欢快地在门前砸响炮,时不时被大人叫去看对联两边贴得是否对称。等到傍晚的时候,主妇们的年夜饭也做得差不多了,男人们便在开饭前拿来香和纸在门前祭祖,在灶前祭拜灶神。随着一阵长长的鞭炮声,热闹团圆的年夜饭开始了,整个村子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我们根据鞭炮声响,便知道谁家年夜饭开始了。过年便正式拉开帷幕。
二
长大了,年味儿是团圆与幸福,是相聚与陪伴。孩提时代物质匮乏,过年成了最幸福的一件事,也正因为那时的贫穷,才有如今让我们难忘的简单真实快乐!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们的年味儿发生了悄悄的变化,以前在过年才能吃到的大鱼大肉,现在成了我们每天饭桌的常菜,比起美酒佳肴,人们更多的是盼望与亲人在过年时相聚,于是年味里多了亲情味。即使离家千里,也要日夜兼程往家的方向赶,当车离家越近,心里的幸福感也就越强烈。到了村口,连村里的一草一木都觉得分外亲切,摇着尾巴迎接我的大黄狗更像许久未见的老朋友。守在门口迎接的是两鬓又添白发的父母,看到我们回家的身影,眼里抑制不住的欣喜。
儿时常听的一首歌《常回家看看》里有句这样的歌词:“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如今到了自己,过年回家与父母相聚倒应了那句歌词描述的场景,和母亲有说不完的家常话,从年初的事情说到年尾,从厨房说到客厅,眼见母亲手里不断忙活着,我边搭把手边围着她转,娘儿俩彼此倾诉自己生活的琐事,与母亲的细碎贴心相比,父亲就显得深沉一点,他的话语不多,简单地询问我工作的事情,更多的时候是在旁听我与母亲交谈。虽然现在交通便利,通话视频方便,但是亲人们总渴望欢聚一堂,绕在身边的感觉永远显得更温馨,尤其是父母已渐渐老去,放下工作全身心的陪伴也就是过年才有的难得机会。我们虽然过上了不愁吃穿的生活,但抱着喜悦心情过年回来团聚的幸福滋味一直在年味里蔓延。
三
疫情后,年味儿是祝福与平安,是珍惜与希望。还记得2020年的春节新冠爆发,疫情如恶魔般突然来袭,打破了还沉浸在春节喜悦中的人们,在全国人民共同抗疫下,可怕的疫情得到控制,但它还是夺走了许多宝贵的生命,让多少家庭从此陷入悲痛。
转眼两年过去了,经历了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人们更加懂得珍惜,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珍惜身边的人,祈祷着自己所爱的人都能平安健康,于是年味里又多了一份希冀。
今年是疫情下的第三个年,与之前的恐慌相比,人们更加沉着与积极,很多在外地工作的人响应国家号召“就地过年”,他们坚信短暂的分开是为了日后长久的相聚,实在思乡情切的人也会积极做核酸、报备行程,排除万难与家人团聚。为了防止去人流旺处聚集,人们采取线上置办年货,不少线上商家甚至“春节不打烊”,与传统的置办年货方式相比,这种线上的模式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但不论形式怎么变,中国最具仪式感的年味还在,它预示着团圆、幸福和祥和。因为疫情,让中国人的心紧紧相连,每个人都在期待花开疫散之时,能够平安相聚,共话幸福的未来。
春节,一年又一年,无论中国的“年”怎么变,都蕴藏着一个化不开的情字,有着淳厚的年味。浓浓的年味儿,深深的情意,我们并没有淡忘它,而是一直在延续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