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扶正怯邪说中医(随笔)
都说久病成医,年近七十真正的接触中医才有更深的感受,可惜离成医还远着那。
那些年在市中心居住,距离那些大医院近,从人们的方便心理出发,加上迷信大医院的想法,喜欢到那些省内出名的三甲医院开药治病。有病需要打针,就到附近的社区级别的医院,图的是个近方便,走十分八分钟的就到了医院,打完针回家做饭,啥也不耽误,还省的人多互相传染,反正到哪个医院都是那些药。医生说是水平高,又是教授,又是省里的名医,市里的名医,治疗手段和过程,也都是诊断用药,确诊了只要有疗效确定的药物,不管是针剂还是口服,只管服用了,治好了病,就是好大夫。可惜越是大的出名的医疗机构,患者那都是来自四面八方,凡是七邻八县治不好的病,都聚集到这里来,那可是省级医疗机构,外省市眼中的“好医院”,那能不是人满为患吗?
而且凡是到大医院看病,那都是先做一通检查,什么化验B超心电图不说,动不动就是CT核磁,一番检查下来,弄得人头昏脑涨,人困马乏,回头拿着检查的胶片给大夫一看,说没有实质性病变,啥药也不用吃,回家吃点有营养的食物,注意休息,调理一下饮食就好了。弄得人哭笑不得,还得千恩万谢的感谢大夫帮你排除了疑惑,去了心病。
中国人的幸运就是,除了占据世界医疗资源绝大部分的西医西药手术消炎去病,还有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中药,可以调理身体,强身健体。西医治的是病,中医治的是人,从人体的总体来下药治病,讲究是辩证施治,一人一方。对于头疼脑热的小毛病,西医是不屑于治疗的,可是中医有那个调节的方剂,讲究治未病,这对老年人来说是及时雨,等到病的走不了路了再上医院,老年人就危险了。
由于从小时候起,就对中医的汤药有恐惧感,到了成年可以自主求医了,也是和那些大夫请求服用一些中成药来治病,仅有的一两次服用汤药,也没太多的感觉。所以,对中医的了解仅限于治病,治疗一些诸如感冒发烧,咳喘,腰痛等外感风寒跌打损伤类皮毛小病,就连住院服用中药,也总是感觉都是辅助治疗。病严重了,主要的治病手段还是依靠那些吊瓶,器械理疗,手术恢复。
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一小就知道,也是没有亲身体验,但是增强了服药苦口的恐惧感。真吃药到了口中,有酸有甜有辣,更多的还是苦,掺到了一起就能治病真是很神奇。大夫说有的药很苦,有的药很甜,有的药酸,所以药吃起来味道也不一样。看药师抓药,有的很像道边的干草,有的像干树枝,有的还像是水里长得小虫子,原来是知了,水蛭都可入药,而且还各有千秋,互相不可替代。有的药吃了浑身发热,让人精神亢奋,有的药吃了肚里冰凉,可以退烧败火,是治疗感冒不可或缺的良药。真是山上跑的,水里游的,地上长的,树上生的都可入药,该走肝经的走肝经,该走胆经的走胆经,该走肺经的走肺经,各走各的经络,各治各的病,真的很奇妙。
前些年到那些大医院看病,一说起慢性病,无论西医还是中医大夫都说是老年病,像是人老了头发白了,没有治疗的意义。没想到在家门口的老中医颠覆了大医院的说法,吃了三副药,病情就得到了缓解,走路也不喘了,上楼也不费劲了,刚吃完药那几天,还兴奋的在楼道里爬了几天楼梯,虽说还是有点大喘气,但是腿上有劲了,喘的情况大大缓解了,十多年来的诟病一扫而空。
夏天来临,每日早起健身,呼吸新鲜空气,呼吸顺畅,腿脚也觉得有力了,一下年轻了十多岁,哈哈!中医中药真神奇。
到了上秋,又服用中药一剂,大夫说加点大黄,麻黄,都是热药,调理一下看看效果怎么样。第一天吃了药就浑身发热,觉得浑身热气沸腾,一连几天都是浑身春意盎然,十多年的肤痒痼疾一扫而光。每到秋季皮肤发痒,湿疹复发,一冬天都皮疹不断,一直到春天才有所好转,这一回一点症状都没有了,浑身也春意盎然,走路有劲,喘息骤减。哈哈哈!还是中药神奇,而且还得是汤药,成药还达不到预期效果。
自己吃中药见了效,赶紧带家人找老中医诊病,希望都受益于中医中药。可是人家都半信半疑。吃了几服药,自我感觉不是那么明显见效,见好就收。
哈哈哈!不管别人咋样,自己服用感觉好就行,各人有各人的的想法,各人有各人的体验,别强求。治好病,有了精神头,不咳不喘,免疫力提高,家务轻松,想干啥干啥,偷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