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正月里最温馨的记忆(散文)
那时,过年往事,总是浮现于我的眼前,尤其是在过年的时日里,身在国外的我,只能用记忆里的场景来填满日子的空荡。
一
家住南方的朋友告诉我,他家过年不包饺子,这让居住在北方的我深感诧异,我们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包饺子,那可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也是庆祝新年的一种庄重的仪式。我的家乡人从初一始,连续三天都要包饺子,饺子馅每天都不一样,有白菜的,有酸菜的,有韭菜的,有芹菜的……可谓多姿多彩,人们把心中所有的美好与祝福,连同馅料一起,都包进如元宝形的饺子里,包进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也包进吉祥如意。一个“包”字,似乎无所不能,可以包罗万象,可以饱含甚多。
初一的清晨,天还未明,村庄已经被过年的喜庆气氛唤醒了。父母早早就起床了,黯淡的灯光下,在厨房中忙着煮饺子,饺子是除夕晚上包好的。我和哥哥也习惯在大年初一早起,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父母告诉我们,初一早起,预示着一年都勤快。爷爷奶奶初一这天格外精神,奶奶把头发梳理的一丝不苟,都穿着崭新的衣服。爷爷奶奶说,就是要讨孙子们的口彩,多夸几句哦。
饺子煮好了,爸爸摆好了桌子,妈妈端来热气腾腾的饺子,屋子里瞬间弥漫着浓郁的香气。饺子小巧玲珑,是酸菜馅的,每年大年初一,我家都会包酸菜饺子,这是我们全家人的最爱,特别是奶奶,吃酸菜饺子总会多吃几个。酸菜是我们家自己种的白菜腌制的,酸菜味道纯正鲜美,猪肉是我家那只喂养了一年的黑猪肉,肉香浓郁,妈妈以这纯正的食材做的酸菜饺子,吃在口里,鲜香酸爽,口齿留香,香而不腻,回味无穷,一切都是自家努力得到的,吃起来格外有滋味。我和哥哥每人都能吃一大盘酸菜饺子,小小的人,竟然能吃那么多饺子,真是不可思议,也许小时候的生活不富裕,只有过年过节才能痛痛快快地吃顿饺子的缘故吧。怕父母说吃多了,我讨好地说,谁让饺子自己往嘴里钻!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
吃完早餐,妈妈从柜子里给我和哥哥找来新衣服,让我们穿上,妈妈帮我梳好头,并在我的头上扎上一朵漂亮的粉色丝绸花。爱美的我,站在镜子前,左照照右照照,欣赏着镜子里那个像花蝴蝶一样的人儿。妈妈说,别臭美了。其实妈妈很喜欢我爱美,她的眼睛告诉我。
刚说完,舅爷家的五叔就来拜年了,五叔满脸笑意,对祖父祖母拱手拜道:“姑姑、姑父过年好!”只见爷爷奶奶脸颊上的皱纹绽放成了两朵花,笑呵呵地回答:“好!好!你也好!”五叔和爷爷奶奶说了一会儿话,转过身给我的父母拜年:“三哥三嫂过年好!”爸爸妈妈笑着回答:“好!也祝五弟过年好!”欢声笑语声宛若悠扬的乐曲,在屋里回荡着。我觉得拜年的互相问好声胜过所有的音乐。妈妈把我和哥哥叫到跟前,说,快给你五叔拜年。五叔摸摸我和哥哥的头,眼神里充满了慈爱,他从口袋里掏出两个红包递给我和哥哥,妈妈说,快谢谢五叔,我和哥哥向五叔道了谢。舅爷家的五叔和父母的关系极好,我和哥哥平时总去他家找堂弟玩,五叔对我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以后,坐等拜年的亲属,成了过年时我的最盼。
接着乡邻都陆陆续续来给祖父祖母和父母拜年,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个叫谭凤玉的年轻小伙子,嘴甜得像抹了蜂蜜,他给祖父祖母拜完年后,见了父母,笑意盈盈,对我的父母拱手拜道:“老爷老奶过年好!”父母回声“好!”之后,谭凤玉也给我拜年:口里说道:“小姑过年好!”当时我只有五六岁,面对这么一个大侄,我还真有些不好意思,不知该怎样回答。只听我妈说道,一个小孩子,你不必给她拜年,她应给你拜年才对。谭凤玉说,小姑辈分大,作为晚辈,我理应给小姑拜年,我的乡民就是这样淳朴可爱。我的辈分高是源于祖母,祖母姓谭,父亲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当父亲出生的时候,祖母已经四十几岁了,所以把我的辈分无端就提高了,拜年时,就凸显了这辈分的优势。至今我的耳边还在回响着那句:“小姑过年好!”感觉一种暖意在心中缓缓地流淌。
那时过年,物质上并不富裕,但并不缺少欢乐和满足,似乎拜年的几句话就是金银财宝,不然多少年过去了,记忆里还响着拜年的词儿!贫穷人家并不少温文尔雅,只是人们并不关注而已。
二
正月里,过完初三,是东北人走亲戚最频繁的时期。尊老爱幼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正月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正月初四开始,很多亲戚从四面八方来到我家看望爷爷奶奶,有乘坐火车从省城来的,有坐汽车从城里来的,还有骑着自行车从附近村落过来的。这些亲戚,有的我认识,有的我第一次见到。他们来的时候,有一个共同点,手里都提着一包包点心,点心包装精美,各式各样。爷爷奶奶见到这些亲戚,分外高兴,妈妈会准备丰盛的佳肴,来款待远方的客人。亲戚在觥筹交错中,关系走得更近了。那时我就知道,亲戚在于走动,而今我身在国外,亲戚不在眼前,谈不上走动,走动对于我而言太奢望了。
记得有一年正月,我家来了一对新婚的夫妻,男子穿着一身笔挺的西服,女子穿着一身艳丽的红妆,一看就是一对新婚夫妇的装束。男人戴着一副眼镜,斯文儒雅,女子皮肤白净,端庄贤淑。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对这两个人都不熟悉,妈妈首先打破了僵局,问道,请问你们是?那个年轻的男子自我介绍道:“我的爷爷名字是张华茂,我的父亲名叫张显仁,我叫张少华,这是我的新婚妻子慧敏。”他边说边把头转向身边的女子。爷爷听完,才知道是堂弟的孙子,立刻变得激动起来。自从我的大爷去世之后,这门亲戚就很少走动了,差不多有三十多年没有来往了。爷爷对张少华说,虽然多年没走动了,但心里一直惦记着,不知你的父母一向可好?张少华开始慢慢讲诉他父母的近况给爷爷奶奶听,说他父亲得了脑血栓,现在半身不遂,要不然早就过来看望二爷了,他父亲心里一直牵挂着叔叔,所以千叮咛万嘱咐让过来看望。他们聊天的时候,妈妈开始准备饭菜,用最隆重的礼节来招待这一对新人,多年不来往的亲戚,因为这次的走动而变得亲近了许多。后来,我的父母和二伯父二伯母还去看望了张少华的父母,两家从此经常走动起来。多年不见必有缘故,这是我得到的经验,所以,每当过年的时候,我要数一下自家的亲戚都有谁,哪怕打一个电话,也要问候一下。
妈妈在正月里,也带着我去她的娘家串门,看望我的外公、外婆、舅舅、姨娘等,我是很喜欢去姥姥家的,可以再次见到表哥表妹,感觉快乐无比。
妈妈喜欢带着我去看望她的三娘,我叫她三姥,印象中的三姥,非常和蔼,自从三姥爷三十几岁去世之后,她就和一个哑巴舅舅一起生活,那位舅舅虽然是一个聋哑人,但非常聪明,勤快能干,日子过得比一些健全人还红火。我和妈妈去时,那位舅舅用手比划着和妈妈说话,满脸的笑容,他的手语,妈妈都能看懂。我们说话,他看口型就能揣摩出大致来。三姥对他说,快给书荣的孩子拿糖果,那个哑巴舅舅不但拿给我好多糖果,还有一个大红苹果,他把手中的红苹果递给我时,温情脉脉地看着我,脸上泛着盈盈的笑意,他的笑容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荡漾的,感觉是那么温暖。
如今,正月里走亲戚串门的越来越少了,人们逐渐习惯了在电话中拜年问好,也许有一天,连电话问好都免了。很怀念小时候在正月里,亲戚之间互相走动,感觉亲情在亲密接触中变得更加浓郁,现在每每想起,依然感觉温馨。
小时候很多故事都忘记了,唯独过年的往事还历历在目,我常常想,是亲情的魅力,还是记忆力的专注?或许都有,我宁愿相信是美好给我的心播下了热爱生活的苗子。
三
正月里,会有踩着高跷的秧歌队来我们村里表演,也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观看的表演。那些人穿着华美的戏服,色彩缤纷,即使踩着高跷,依然婀娜曼妙,舞步翩跹,潇洒自如,如履平地,看着赏心悦目,让我们小孩子心醉神迷。
秧歌队来的时候,很远就听到了鼓乐齐鸣,特别是那悠扬的唢呐声,穿透云霄,直达耳膜,具有超强的感染力,渲染出正月里浓浓的欢快和喜庆的气氛。我们小孩子像一个个小兔子一样,循着鼓乐声飞奔而去。通常秧歌队首先会去我们村的敬老院表演,那里住着一些没有儿女的孤寡老人,秧歌队的到来,给这个沉寂的院子增添了喜庆和欢快的气息。
敬老院有一个很大的院子,虽然是泥土地,但平整干净。秧歌队是由几十人组成的团队,男女的数量差不多均等,都是青年男女,男子穿着浅蓝翠绿的表演服装,女子穿着粉红淡紫的戏服,男的帅气,女的娇俏,当鼓乐声响起,男子一排,女子一排,他们踩着高跷,身姿绰约,身体随着音乐节奏扭来扭去,手里同时舞动着色彩缤纷的扇子,真是花枝招展,让人目不暇接。不但有歌舞表演,还有喜剧表演,那个画着花脸的小丑,手里摇动着一个如同鸟尾状的物件,边唱边表演,逗得在场的人都开怀大笑。那些坐在院子中的老人,也哈哈大笑,脸上的笑容如花朵一样绽放着。
最让我刻骨铭心的一次,是秧歌队在我家院子的那次精彩的表演。
正月的一天,阳光明媚,鸟儿在树上唱着欢快的歌,我家的那只小花猫在院墙上悠闲地散步,那条顽皮的小狗正在院子里撒欢。这时候,看到一辆车开到了我家的院子里,车上的人穿着艳丽的服装,他们从车上走下来,父母走出家门迎接他们,他们说,在村长的推荐下,我们家被选为表演的场地之一,父母乐得合不拢嘴,我感觉更是荣耀,我们村里的人都来到我们家的院子观看演出,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终于风光了一把,这是高跷秧歌队给我带来的荣光。记得父母说,被选为表演的农户,一定在某个方面是全村最为突出的。我不知我家那年有了什么大好事,但这份欢乐我至今记得。
这些踩着高跷的俊男倩女们,穿着绫罗绸缎,在鼓乐声中,翩翩起舞,摇曳生姿,每人的手里都拿着粉色的团扇,男女各一排,排成长长的队伍,一直延伸到小河道口,舞动起来的时候,时而同一方向,在领舞者的带领下,做着统一而整齐的动作,时而男女对舞,两排队伍就像两条彩色的长龙,温婉地缠绵在一起。虽然双脚踩着足有半米多高的高跷,但他们个个脚步轻盈,舞姿曼妙,我们都看呆了,表演得太精彩了,就连我家的小猫和小狗都静静地观看着他们的表演,可见高跷秧歌队神奇的魅力。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我家的院子里,如此近距离地观看高跷秧歌队表演,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妈妈说,这几年已经看不到高跷秧歌来表演了,海城可能还有极少数家族传承了这种表演艺术,我希望这种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能够永远传承下去,不仅仅只是存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四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对于我们家来说,是非常隆重的节日。父母通常在正月十五这天会做汤圆,一年就做一次,这也是父母欢庆元宵节的庄重仪式。
糯米、花生、黑芝麻这些食材是我家自己栽种的,无需购买。父亲背着小半袋的糯米去家斜对面的磨米坊磨成细面,母亲将花生和黑芝麻用小火炒熟,待放凉后,将花生去皮备用,红色的花生蜕变成了洁白的脆果,父亲将花生用擀面杖在桌子上擀成花生碎,装入一个瓷盆中,再将黑芝麻擀成碎末,和花生碎放在一起,白色的花生和黑色的芝麻,黑白分明,给视觉以强烈的冲击。妈妈把猪油用锅加热,凝脂般的猪油在温热的锅里慢慢融化,变成油亮亮的液态油脂,妈妈将热油倒入花生和芝麻碎中,再加入少许白糖,并用筷子搅拌均匀,此时,一股浓郁的香气顿时在屋里袅袅升腾,漫过鼻翼,并直达肺腑,汤圆的馅料就准备好了。
准备汤圆的面,是有讲究的,妈妈通常用温热的水和面,边加水边和面,糯米面呈现絮状之后,用手揉搓成光滑的面团,蒙上一层纱布,醒上十五分钟到半个小时。妈妈说,汤圆面和的好,煮汤圆的时候才不会开裂。
包汤圆的时候,爷爷奶奶是观众,我和哥哥属于业余选手,父亲将汤圆面揉搓成长条,再用刀切成一个个小小的糯米面团,妈妈给我和哥哥演示如何包汤圆。妈妈先用两只手的手心将面团搓成圆球状,用一只手的拇指在中间旋转成一个如鸟巢一样的窝,再后用小勺放入馅料,最后收口并揉搓成圆球状。妈妈告诉我们面皮不能太薄,否则煮的时候会露馅。我和哥哥做的汤圆很不正规,是奇形怪状的,爷爷奶奶在旁边看着就笑,说道,奇形怪状的,留给两个小宝贝吃。再看父母做的汤圆,一个个珠圆玉润,像一个个可爱的乒乓球。
待水开之后,妈妈将汤圆轻轻地放入水中,并用长勺轻柔缓慢地推动,十几分钟后,那汤圆变得越来越轻盈,慢慢地从水中漂浮起来,浮起的汤圆越来越多,形成了一朵白色的云,妈妈将这朵云慢慢地盛入几个大碗中。
妈妈把一碗汤圆递给我,叮嘱我给李奶奶送去。李奶奶家离我家并不远,差不多五分钟的距离,当我端着汤圆走到她家院子中时,李奶奶就迎出来了,她的腿脚略有些蹒跚,满脸慈祥,笑着说道,小明明来了!我说,李奶奶,汤圆来了,刚刚做好,还热乎着呢。李奶奶道,你妈心地善良,过年送饺子,这元宵节又送汤圆,心里总是想着我这个孤老婆子,回去给你妈带个好。李奶奶现在一个人居住,李爷爷前几年因病去世了,唯一的儿子是个军人,听妈妈说,在很远的地方当兵,过年也没有回来。
和李奶奶道别之后,我小跑回来,看到大家都在等着我吃汤圆呢。我碗里的汤圆,洁白如雪,温润如玉,我用筷子轻轻夹起一个,晶莹剔透的面皮,若隐若现的馅料,赏心悦目,咬一口,软糯清甜,满口噙香,这是幸福的味道,也是团圆的滋味。
杨柳婀娜梅飘粉,又是一年元宵近。好多年没有品尝父母做的汤圆了,好想念那种甜美的味道,那是幸福而温馨的味道。正月里,月色婵娟,春到人间,我对正月里那些温馨的记忆,在这个盎然的春天,再次在我的脑海中重现,就如这明媚的春光,温暖心扉。
这些年在国外,老家过年的欢乐成为往事,往事不再,也无法复制,我只能用记忆来还原那个场景,那份欢乐。我是容易满足的人,只要感觉温馨,同样可以感觉出过年的氛围。不是自己安慰自己,而是心中还有太多的想法。
场景不可复原,但美好的记忆可以重温,愉悦的心情可重塑。我愿那时过年的温馨永驻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