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读名著·传经典】【家园】吴承恩一个“善”字贯穿全书,师徒四人以善为本终成正果(赏析)

编辑推荐 【读名著·传经典】【家园】吴承恩一个“善”字贯穿全书,师徒四人以善为本终成正果(赏析) ——经典名著《西游记》赏析


作者:太行飞剑 进士,6521.4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48发表时间:2022-02-10 13:45:35
摘要:整部《西游记》可以说是一个“善”字贯穿全书。师徒四人本性都是善的,都有“善缘”,他们组成的取经团队一心向善,整个取经行动就是一路重播慈善的种子,最后得到“万物归于善”的结果,这是《西游记》整部小说的核心理念。师徒四人的取经之路,也是他们的修行之路,一路上他们都经受着考验,除妖降魔的过程,也是他们的自我修行过程。最后在神佛们的帮助下,经过师徒四人的努力,克服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修得正果。《西游记》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一直提倡的精神,就是植根于民间的与人为善的精神,孙悟空是民间的英雄,唐僧是佛教的典型代表。一部《西游记》,扬善除恶也好,除暴安良也罢,都是表达了人民的美好愿望。

【读名著·传经典】【家园】吴承恩一个“善”字贯穿全书,师徒四人以善为本终成正果(赏析)
   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它有着无比奇幻、充满想象和神妙的故事情节;它趣味无限、诙谐幽默的笔触时时让人忍俊不禁;它描绘出的人物形象个个生动有趣、充满活力。它极其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淘洗出来的精神品格。因此《西游记》是一部永垂不朽的经典之作。
   让全世界读者都难以想象的是:这样一部奇幻无比的小说,却源自于一个极其真实的历史事件。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僧人玄奘途经一百多个国家,历时十七年,终于取回梵文佛经六百余部。为中外交流和中国佛教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样一个非凡的壮举,为作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促使几代作者将这段历史不断地文学化、夸张化、神幻化。最早的时候,是玄奘的门徒辩机,把师父口述的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虽然号称是“实录”,其实已经夸张离奇的笔墨为之。后来北宋年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书更加故事化、神幻化,并出现了神通广大的“猴行者”,即孙悟空的雏形。经过历代人们的不断增补,到元代时,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师徒敌人已经定型。一直到明代万历年间,吴承恩(约1500——1582年间)将其成书,成为《西游记》的暂定作者。为什么是暂定作者呢?因为《西游记》是历代中华民族的作家们集体创作的结晶。正因为如此,所以《西游记》中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虽然讲的故事里面有很多神仙和妖怪,但是渗透其中的文化、风俗习惯却是秉承了中华民族民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
   《西游记》师徒一行四个人物的个性设计符合中国传统精神观念。中国传统人文理念就是体现在一个“善”字上面,中国佛教讲究“结善缘”,《西游记》借助奇幻故事隐喻真实的世界,持善度生终于成大道。唐僧率领徒弟们去西天取经就是为了行善事,成善果,孙悟空前半生是顽皮的猴子,后半生跟着师父取经,一路上斩妖除魔、保护师父,从一开始的骄横傲慢到后来的尊师重教一心向佛,整个是一个修行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孙悟空的性格越来越完美,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孙悟空对于中国几代人都比超人、蜘蛛侠对于美国人更加深入人心。从这个角度上讲孙悟空是蜘蛛侠的祖先辈的英雄。
   让我们看看小说一开头的描写,有诗为证:“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辩。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预知造化会圆功。须看《西游释厄转》”(见《西游记第一回》开头部分)这里的关键词是“善”字,全书的开头,首先提出来“以善为本,一心向善,万物归善”的基本核心理念,这一点,佛家、道家和儒家都是一致的。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也主张“性本善”他比喻说,性善,就好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可避免。因此人性本应该是善的,佛家修行则是一心向善,最后归于善缘。这就是《西游记》的核心思想——持善成大道,取经结善果。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的修行过程,以及师徒四人的性格特征:
   首先品味一下孙悟空这个人物。孙悟空是《西游记》里塑造的英雄人物,他在中国可以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西游记》用了很多笔墨来描写孙悟空的出生,说他是聚日月精华而生。请看《西游记》第一回的描写:“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注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奇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游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全,四肢健全。便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天上圣大仁慈者玉皇大帝……玉帝垂赐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由此可见,孙悟空是天地精华所生,不是异类,得到了玉皇大帝的认可,这就是说他“性本善”,说明他的纯正和正直。
   在取经的路上,一开始孙悟空有点自命不凡,不尊重师父,也不团结猪八戒。后来经过菩萨的管教,特别是有了紧箍咒的约束,孙悟空越来越收住了野性,一心向佛,一心向善。最后终于成长修行为“斗胜圣佛”。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非常忠诚而勇敢。他上天入地敢于和一切不公平的事情做斗争,对师父忠心耿耿,由于师父肉眼凡胎看不出尸魔是个“白骨精”,更不能识破尸魔的三种变化,所以误解了孙悟空,要撵走孙悟空。孙悟空的一腔热血衷肠不被理解。这时候《西游记》是这样描述的,有史为证:“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一头试迸坡前草,两脚登翻地上藤。上天下地如轮转,跨海飞山第一能。顷刻之间不见影,霎时疾返旧途程。”(见《西游记》第二十七回)这里准确描绘出孙悟空离开师父的心情和行为,树立了孙悟空的高大的英雄形象。
   尽管被师父误解,当师父遇难,需要孙悟空前来救师父的时候,孙悟空表现得义不容辞,一点儿也不怨恨师父。《西游记》第三十一回,当孙悟空回来救师父的时候,妖怪用挑拨离间的口吻说:“好不丈夫啊!既受了师父赶逐,却又有什么嘴脸来见人!”孙悟空道:“你这个泼怪。岂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子无隔夜之仇’你伤害我师父,我则能不来救他?’”。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孙悟空的一片忠心,日月可鉴。
   孙悟空在取经的路上总是冲锋在前、享乐在后,斩除妖魔,除暴安良。一路修行,度己度人。在他完成取经使命修成正果的时候,紧箍咒就没用了,这就是从他律到律己的飞跃。总而言之一句话,孙悟空是聚天地精华而生,斩妖除魔皆成“善”。一个“善”字可以概括孙悟空的取经历程。
   其次,我们来赏析一下唐僧这个人物形象的设计。唐僧是谁?仅仅从唐僧的身份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经历坎坷的高僧。他有几个称呼:金蝉子,江流,玄奘,御弟,三藏,这么多称呼说明他的身世坎坷,唐僧本来是如来佛祖的弟子金蝉子转世,后来他出生在穷人家,母亲将其放在木板上顺江漂流,换作江流,被师父救起后起法号“玄奘”,后来唐太宗李世民认作弟弟,便有了“御弟”的称呼,取经的时候叫做“唐三藏”。更有甚者,是唐僧是十世修行的好人,吃他的肉可以长生不老,这就更加导致取经路上的险象环生,妖怪们都是为了吃到唐僧肉纷纷出笼争抢起来,害得唐僧师徒四人应接不暇。
   有《西游记》研究的高人总结了唐僧的性格特点,有三点:一是迂腐中寓善念;二是慈悲中度众生;三是坚守中成功德。关于这三点,我们可以从孙悟空三打尸魔(白骨精)的时候,唐僧的三段话可以看得出来。在《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唐三藏道:“有甚话说!出家人‘时时常要方便,念念不离善心,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步步行凶,打死这个无故平人,取经何用?你回去罢!”行者道:“师父,你叫我回哪里去?”唐僧道:“我不要你做徒弟。”行者道:“你不要我做徒弟,恐怕你西天路去不成。”唐僧道:“我命在天,该那个妖怪蒸了吃,就是煮了吃,也不为过。终不然,你救的我大限?你快回去!”行者道:“我回去也就罢了,只是不曾报得你的恩哩。”
   上面这一段可以看出几层意思,一是唐僧当时是肉眼凡胎,不认识白骨精的真面目,以为孙悟空打死了平常百姓,所以很气愤。所以他教育孙悟空“以人为善”。可见唐僧的“慈悲为怀”;二是孙悟空能够理解师父的肉眼凡胎,不计较时候撵走他,在这个时候还念念不忘师父的恩情。可见孙悟空的“忠诚耿耿”。就是有了师徒的这份感情,取经团队才能精诚团结,取得取经项目的成功。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车迟国祛道兴僧、通天河施救童男女、祭赛国取经救僧”等环节的故事设计,看出唐僧的“圣僧献身精神”、“虔诚向善理念”。总而言之,唐僧虽然表面上看有点过于文静或懦弱,但是他的内心自始至终都是坚定的,忠诚的,他不忘初心,一心向善,自始至终坚持佛心不变。
   《西游记》第十二回,唐僧在唐太宗李世民面前说:“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这里说明唐僧取经的初心;也说明取经是朝廷的需要)。取经团队的建立其实不仅仅得到朝廷的支持,同时也得到神佛的支持。所以是大势所归。
   在取经的路上,妖魔鬼怪都是来“度”唐僧师徒的,他们的种种捣乱,其实都在神佛的掌控之中,目的就是为了修炼唐僧师徒的“佛心”。如《西游记》第二十三回,描写那妇人描写的“在家人”的许多好处,其实都是在诱惑唐僧的。她道:“春载方胜着新罗,夏换轻纱赏绿荷;秋有新台香糯酒,冬天暖阁醉颜酡。四时受用般般有,八节珍羞件件多;衬锦铺菱花烛夜,强如行脚礼弥陀。”可是在唐僧眼里,这些都不能动摇取经的决心。唐僧对答如流,他道:“出家立志本非常,推到从前恩爱堂。外物不生闲口舌,身中自有好阴阳。功完行满朝金阙,见性明心返故乡。胜似在家贫血食,老来坠落臭皮囊。”读书到此,我忽然明白。我们建设强大的中国,也和唐僧取经一样,需要永葆初心,经受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纵观唐僧的行为,可以用一句话表示,这就是秉承善念踏上取经路,坚如磐石功德终于成。
   第三,我们来欣赏《西游记》对猪八戒这个人物的塑造。猪八戒本来是天上的天蓬元帅,由于违反了天条被打下下界,投错了胎,成了怪模样,可见她既不像孙悟空那样纯粹,更不能与唐僧比较,他是有前科在身的,是有罪之人。他好色、贪吃、多疑,表面上憨厚、呆傻,实际上自私懒惰。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总是摇摆不定,经不起诱惑和困难的考验,动不动就要“分行李,回高老庄”。后来经过三番五次与妖魔作战的历练,猪八戒逐渐成熟起来,在对妖魔的作战中表现得也很英勇。最后取得了成功,修成正果,这真是:“食色诱惑又多疑,呆傻憨厚成正果”。猪八戒的形象非常生动,也最接近普通百姓的心理活动,因此受到众读者的喜欢。
   第四,《西游记》里面最忠厚宽仁又吃苦耐劳的是沙僧这个形象,他总是挑着担子,不畏艰辛,一路默默奉献,最后也修成正果。这是百姓最喜欢的人,也是唐僧和观音菩萨最喜欢的人。在俗世间,如果有人能像沙僧一样吃苦耐劳,必定也是领导和同事最喜欢的人选。
   第五,这里要说一下白龙马,他虽然是一匹马,但是也不是俗世的马,他也是跟着唐僧一路修行的,在师父遇到大难的时候,是他叫猪八戒去叫大师兄孙悟空回来。在这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综上所述,整部《西游记》可以说是一个“善”字贯穿全书。师徒四人本性都是善的,都有“善缘”,他们组成的取经团队一心向善,整个取经行动就是一路传播慈善的种子,经历了千辛万苦、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得到“万物归于善”的结果。这是《西游记》整部小说的核心理念。师徒四人的取经之路,也是他们的修行之路,一路上他们都经受着各种考验和磨练,使得有点毛糙的孙悟空变得稳重老练;​不够坚定的猪八戒,变得一心向佛;​凶狠吃人的沙僧变得任劳任怨、默默无闻的风险自己的一切;吃了白马的富二代也变成忠心耿耿的白龙马。​一路除妖降魔的过程,也是他们的自我修行过程,师徒四人都从不完美变得十分完美。最后在神佛们的帮助下,经过师徒四人的努力,征服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修得正果。《西游记》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一直提倡的精神,就是植根于民间的与人为善的精神,孙悟空是民间的英雄,唐僧是佛教的典型代表。一部《西游记》,扬善除恶也好,除暴安良也罢,都是表达了人民的美好愿望。这一美好的愿望正在得到实现。
  

共 464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西游记》赏析文章,分别从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的表现和成长,修行过程分析,肯定了唐僧师徒四人都是有善缘的,唐僧的忠诚耿耿不忘初心,孙悟空的赤胆忠心武艺高强,猪八戒虽然优缺点,但是忠厚呆萌,招人喜欢,沙僧的吃苦耐劳,默默奉献都是可圈可点的。分析了他们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最后对《西游记》整部书进行的总结和评价。精彩的赏析文章,感谢参加江山征文,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2-02-10 13:47:55
  精彩的赏析文章,感谢赐稿参加江山征文,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2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2-02-10 16:10:47
  整部《西游记》可以说是一个“善”字贯穿全书。师徒四人本性都是善的,都有“善缘”,他们组成的取经团队一心向善,整个取经行动就是一路重播慈善的种子,最后得到“万物归于善”的结果,这是《西游记》整部小说的核心理念。师徒四人的取经之路,也是他们的修行之路,一路上他们都经受着考验,除妖降魔的过程,也是他们的自我修行过程。最后在神佛们的帮助下,经过师徒四人的努力,克服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修得正果。《西游记》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一直提倡的精神,就是植根于民间的与人为善的精神,孙悟空是民间的英雄,唐僧是佛教的典型代表。一部《西游记》,扬善除恶也好,除暴安良也罢,都是表达了人民的美好愿望。
太行飞剑
3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2-02-10 16:11:12
  整部《西游记》可以说是一个“善”字贯穿全书。师徒四人本性都是善的,都有“善缘”,他们组成的取经团队一心向善,整个取经行动就是一路重播慈善的种子,最后得到“万物归于善”的结果,这是《西游记》整部小说的核心理念。师徒四人的取经之路,也是他们的修行之路,一路上他们都经受着考验,除妖降魔的过程,也是他们的自我修行过程。最后在神佛们的帮助下,经过师徒四人的努力,克服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修得正果。《西游记》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一直提倡的精神,就是植根于民间的与人为善的精神,孙悟空是民间的英雄,唐僧是佛教的典型代表。一部《西游记》,扬善除恶也好,除暴安良也罢,都是表达了人民的美好愿望。
太行飞剑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