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中的那些事儿(随笔)
寒假期间,几个老校友一起聚会,大家谈起高校的教学质量,感觉我国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在全世界是数一流的,但是大学生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在世界上不能数一流的,这是我国大学生出国求学的主要原因。为什么呢?大学的学风不正,其中大部分教授和副教授,都不在教学一线,他们的精力都在所谓的“学术研究”,而不重视普通大学生的课堂教学。也就是说,我们高校的主要精力没有放在教学上,这和高校的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关系很大,遇到几个当大学教师的老校友,大家见面不久就不约而同地谈起教师职称晋升的糟心事,年轻的教师们有很多困惑,大家都认为:目前我国高校正在执行的这套技术职称管理制度,在过去三十年科技人才管理方面曾经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恢复高考以来建立稳定发展的高等教育师资力量的培育,起到了从无到有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刚开始那几年,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还没有虎视眈眈地盯着技术职称这块肥肉,那时候行政人员走国家行政管理的途径升官。后来,慢慢地有了将教授职称与“正处级”划等号了。使得技术职称和“官本位”挂上了关系。于是乎,高校的各级“官员”,即使没有在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也可以捞取“技术职称”这块招牌,慢慢地教学一线的年轻教师晋升职称越来越难。造成一部分人专门搞所谓的“科研项目”和“写论文,”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思从事教学工作,而技术职称一路晋升为副教授、教授,畅通无阻。相反兢兢业业研究科技教育,在教学第一线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日常教学的“教书匠,”却无法晋升“副教授”和“教授”,职称。根据浙江省十所高校去年公示的技术职称晋升情况显示,去年晋升教授和副教授的人员中,从事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科级以上干部占66%,从事教学第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只占9%。其余的25%是脱离教学岗位、专门从事做项目、写论文的所谓“科研人员”。这些科研人员每年发表几十篇核心期刊的论文,已经和某些核心期刊编辑组成“论文产业链”和“利益共同体”的关系。其实,他们发表的论文只是将国外的某些已经陈旧的东西,经过改头换面,改写成“假洋鬼子”式的所谓“文献”而已,真正有原创科技含量的论文,却有可能因为没有教授头衔拒之门外。科技期刊的市场化运作,使得一些刊物已经放弃了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宗旨,变成了赚钱的工具。众所周知的是,网上活跃着不止一支论文撰写和发表的产业链队伍,专门提供帮助有需要的人发表论文的途径。这说明什么?说明技术职称晋升制度已经成为某些人盈利的工具,阻碍了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应该列为改革的对象了。那么,高校技术职称晋升制度中都存在什么问题呢?如何改进才能促进科技进步和发展呢?我根据大家的杂谈,总结如下:
一.高校技术职称晋升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技术职称晋升中非技术因素越来越多,最开始那几年,技术职称评定的标准,只是论文,专著和教学工作量。后来评定技术职称还要考核有没有当班主任、还要进行民意测验,甚至将这些和科技进步毫无关系的民意测验等所占的比重,规定得远远超过教学效果的比重。试想那些像陈景润一样只顾得钻研科学技术而不善于人际交往的科学工作者,在民意测验中怎么不被被筛选下去呢?真正埋头教学工作,钻研专业知识改进的人,都是不擅长人际关系的,怎么能过去“民意测验”这一关呢?再说了,高校的科技教学工作,科学性、技术性都很强,一个教研室里,大家对别人的研究领域都知之甚少,何况全校那么多专业研究领域,大家对报审人员能了解多少呢?这哪里是科技管理的科学方法啊?简直就是村民委员会选举村委会主任的方法,竟然用于技术职称晋升的管理。
2.官僚管理制度化对技术职称晋升工作的负面影响。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科技创新水平,是一个技术活儿,本身也是一个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工作,属于一种科技技术管理工作,需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目前我们执行的这套制度是一套官僚管理制度,科技管理部门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既不用做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也不用放弃考核的权利,这样美其名曰“充分相信群众和专家,”其实,参加民意测验的群众没有深入了解参评人员的科技水平,有关专家也不可能做深入的了解,大家凭印象,凭着参评人员上交的论文数量,课题数量来评定。结果是不上课,或者上课很少的人员占用了教授和副教授的名额,真正教学一线的教师只有干活儿的机会,没有晋升的机会,被彻底打击了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创新。
在国内多数高校,技术职称晋升的考评是采用计分制,比如总分100分,科研项目20分,省部级课题一项5分,市课题2分,要完成20分,需要做若干课题;论文20分,北大核心期刊一篇论文5分,需要4篇,才能满分,多余了,也没用。教学工作量规定的任务完成10分,多上课无用。班主任工作2分,带领学生参赛得奖5分……至于论文间的科技含量比较,没人管,更不管教学效果和讲课水平。由此可见,这套技术职称评定办法就是官僚主义的产物。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繁杂,有点精细,实际上是在玩“数字游戏”,为了向某些人倾斜,只要修改一下分值和所占比例就可以了,为了让当官的干部分数高一点,就可以将担任行政职务的分数定位20分,然后正科级5分,副科3分,处级干部10分,校级领导20分……,可以说,这套办法使得有权利的人要达到个人目的可以在瞬间完成。
最重要的是技术职称的授权单位不是高校,而是上一级高评委,而且每一所大学的技术职称名额也是上级领导机关控制的。这本身就是一套官僚制度,上级高评委离着教学一线那么远,他们怎么知道某大学某一个教学岗位需不需要副教授、需要什么样的技术职称人力资源,这里工作的在岗教师是否符合教授或副教授资格呢?这不是隔山打虎吗?由此可见,评定技术职称的权力下放势在必行!
3市场化竞争机制对技术职称晋升制度的绑架。由于国家财政和各级政府教育经费不足,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于是将高校推向市场,进行市场化运作。市场化竞争机制条件下,高校教职员工更加追求论文的数量而不是质量,于是论文的出笼呈现了产业化倾向,许多人一年生产十几篇或者二十几篇论文,根本就不是原创的,都是改编的,或者抄袭的。特别是编写教材,成了公开的抄袭。而出版社和期刊社也从中看到了商机,采用了稿子不给稿费,倒要版面费,而且费用越来越高,俨然成为期刊社重要的经济来源。一篇5000字符的论文,版面费3000元,一本期刊40篇论文,收入高达120000元,所以期刊越来越厚,从季刊变成月刊,月刊变成旬刊,旬刊变成周刊……这种没有创新价值的无效劳动,纯粹是浪费资源。这样的刊物只能当做废纸卖掉,没有一点保存价值。
二.高校技术职称晋升制度改进的途径及路径
1.将高校教师技术职称评审权归还给高校本身。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后简称《意见》)中明确,要落实自主评审,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因此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教学和发展的需要,制定内部考核制度,将技术职称晋升制度作为拉动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杠杆。
2.取消名额限制,实行定员定岗和技术职称挂钩,比如《C语言》教学是由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担任的,那么经过内部竞争上岗,能够担任这门课教学的、并且经过考核教学效果合格的教师,就可以按照程序申请、评定为副教授职称。如果这门课程认定只有教授才能担任,那么能够拿下这门课的教学任务,在其他反面考核过关的教师,就可以按照程序进行申报、考核,晋升为教授。若这位上任者是一位年轻的讲师,也可以破格晋升。
3.在进行定员定岗制度核定的时候,应该向教学一线和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倾斜,就是说教学一线的岗位核定标准,应该高于非教学岗位。比如能够独立完成编制教学计划,建立试题库,课堂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和同行教师,以及领导的好评,并按照学校规定得论文发表数量完成论文的公开发表(这里强调一下,并非都是北大核心期刊,只要是国内知网收录的期刊即可)。然后按照晋升程序进行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同行评议、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全部合格者可以晋升教师技术职称。
4.对学生管理岗位的辅导员、班主任等,要加强心理知识的考核,给与相应的政策倾斜,比如晋升副教授的班主任,可以没有科研项目和论文。只要兢兢业业做好班主任工作即可。
5、权力下放以后,各学校之间可能会出现发展不平衡,所以教师在学校之间调动,高校有权利进行二次认证,符合本校要求的教师可以晋升更高级职称,也可以降低职称使用人力资源。
6.突出教学能力和教学业绩所占的比重,重视学术质量而不是数量,如果教师发表了有创新意义的论文,对推动科技进步有用,或者对经济发展有益处,那么不管论文是不是在核心期刊发表,都要给与承认。
总而言之,我国高校要想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必须重视教学第一线的教书育人工作,那么管理好教师技术职称的晋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方面。高校教师技术职称评聘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的改进工作还在探索阶段。《意见》给出了改进教师职称评聘的大方向和纲领性措施,具体细节还要各个高校更具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完善。虽然以往的旧制度存在许多问题,但是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也不能全部否定,由于本文主要研究问题与对策,谈的问题多一些,着并不是说,过去的工作一无是处,而是说有些地方需要改进。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教师职称晋升中的问题与对策,我们就会探索出一天成功之路。如果我们的大学教育质量提高了,那么大部分中国学生就会喜欢在国完成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不愿意去外国读书,更不愿意毕业后留在外国,那样中国的人才流失就会没有这么严重了。
【后记】
虽然说起职称晋升问题,年轻的教师都有苦难言,但是我感觉他们都是任劳任怨的良马,工作做得都很不错,每个人都超额完成各自学校规定的工作量,有的老师还支边支教、担任班主任,搞好教书育人,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课堂,有的还免费帮助领导做课题。我不由得感叹:这些年轻人都是识大体顾大局的好孩子,好同志。如果我要是没退休,如果我在领导岗位上,一定考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创造晋升的机会。可惜啊,我已经退休十年了。只好写点随笔发在网上,希望有一天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仅此而已!令我可喜的是,最近从大学教学一线传来好消息,有一些高校规定,大学教授副教授,每年必须担任一门大学本科学生的课堂教学工作。晋升教授副教授的教师必须从事教学一线的工作,每学期完成300课时的教学工作量。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开端啊!
屠呦呦领奖回来,也没有通过院士评定。
中科院公示了不通过屠呦呦院士评定的原因,论文数量不达标。
那个时候,我就才留意职称评定。
其实,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几年前,就获得诺贝尔风向标奖,美国特拉斯医学奖,就没引起中科院的注意。
屠呦呦的固执,中科院的官僚,最终制造了那个天大的笑话。

后面的改进途径和路径,我对这个问题,没思考过。就不多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