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八一】旧时年(散文)

精品 【八一】旧时年(散文)


作者:风萧萧易水寒 秀才,1541.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67发表时间:2022-02-17 05:44:03
摘要:悠悠岁月,浅浅时光。如果回想也是一种幸福,那让我们在新年之际回想曾经的浓浓年味,对新年有着更美好的期盼。

【八一】旧时年(散文)
   腊月里的一天早上,母亲从柜子里翻出去年的旧衣服,催促我换上。我心里老大不愿意,棉袄紧巴巴的吊在身上,袖子短了一节,这样子出门不止挨冻还会被伙伴们笑话,心里憋屈又疑惑,放着暖和的新棉袄不让穿,这是要干嘛?母亲绷紧的脸色像是要做一件大事,吓得我不敢出声去问,便顺从地跟在她的身后出门。
   街上陆续有人来会合,女人们牵扯着几个孩子,穿的比平日里破旧一些。这些女人都是城里来的知青,没能返城,无一例外嫁给了村里的男人。她们生下一群孩子后,更没了回城的机会。从此,她们的生活就同村里的其他妇女一样,每日里辛苦劳作,拉扯着一群孩子。在不约而同的行动里,去为自己和孩子争取政府发放给知青的补助款。
   村长家屋里的土炕瞬间被这群女人们占领。她们将抱在怀里的孩子放在热炕上,大些的孩子站在地上,紧贴着母亲的腿。尽管村长家的狗在这群女人进院时一阵狂吠,还是没能挡住这群女人进屋。她们的大嗓门穿过长长的院子飞进屋里,村长的粗嗓门随后响起,狗的叫声低了下去,夹着尾巴跟在女人们身后进屋,卧在门口看着屋里的人。由于狗的存在,这让小孩子们大气不敢出,两眼紧盯在狗的身上,生怕它突然站起来咬人,让人无处可逃。至于母亲们和村长时高时低,时儿激烈时而悲戚的说些什么,小孩子们不明白也不会去关心。
   喧闹了好一阵子,母亲们牵扯着孩子重新走回街上,像是凯旋归来的勇士,每个人的眉眼舒展许多。相互间不再叽喳说个不停,各自脚步匆匆奔回自家,匆忙地给孩子们换回衣服,忙起午饭来。
   眼见到了年根,留在村里的知青们终于拿到了政府发放的补助款。母亲也是知情中的一员,她经过一番盘算,拿出一部分去集市上扯来细条绒布,条绒布结实耐穿,准备给我们姐妹做新年的衣服。现在想来,土黄颜色穿在孩子身上,总不如鲜艳的颜色更喜庆。母亲没有时间看管我们这些小孩子,任我们在街上、河边、田间地头玩耍,土黄色接近土地颜色,穿上几天也不会显脏。
   日子艰难,但母亲的想法往往很切实际。
   从母亲扯布回家那一刻,我对年的渴望就更加急不可待了。围在母亲身边转来转去,看母亲忙着家务,不见动手裁剪衣服,便忍不住问母亲新衣服什么时候能做成。“做成了也要等大年初一才能穿。”母亲的回答让我掰着手指头算起大年初一还有多久能到。
   到了年根,家里的灯光往往会亮到很晚,母亲不再吝惜多花出的电费钱。如果从门前经过,能听见缝纫机的“哒哒”声和母亲与邻居婶子的说笑声。平时,邻里间的女人们喜欢在一块缝衣服、做鞋子,白天的劳累和熬夜的辛苦在她们的说笑里不知不觉消失了。很多时候,我和妹妹都已睡下,第二天一早醒来,母亲会拿起新衣服让我们穿上,她上下左右看上几眼,满眼的慈爱和欢喜,还有一种自豪感。
   每年的冬天,我们姐妹都会有两身新衣服穿,不止村里人羡慕,城里的小姨对母亲也佩服得不行,这与母亲的能干分不开。穿上新衣服的我们兴奋地在炕上闹来闹去,母亲伸手将我们一个个拦下,我们撅着嘴老大不情愿地将新衣服脱下来交给她。母亲认真地将衣服叠整齐,放进柜子里,等到过年时才让会我们穿。
  
   二
   到了腊月底,村里人家开始杀年猪,就不时有人来家里“会茬”。“会茬”的意思是说杀年猪的人家提前在村里找好主顾,每家需要购买多少猪肉。村里人家很少把宰好的猪拉去集市卖,那样显得在村里没人缘,还会被来买肉的外村人杀价,不合算。会茬的人家越多,越说明人缘好,在村里能站得住脚。
   母亲与父亲在会茬的事上有分歧。母亲想以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会茬的事,人情更为重要。父亲在几家来会茬的人家猪圈里看过后,决定买最肥的那头猪肉。猪肥,能出不少油,用来炒菜可是香呢。一年到头清汤寡水,过年了让孩子们解解馋。父亲舍不得杀掉自家圈里两百多斤的猪,说到了开春猪能在长上几十斤,到时卖了钱,种子化肥钱不必愁。父亲有他自己的道理和算计,母亲拗不过他,只好按父亲的意愿去买肉。其他的年货由父亲去城里买,因为父亲在城里干临时工,对那里的年货价格有了解,不仅种类多,价格上也便宜些。父亲的勤俭是出了名的,许多年里不舍得吃早饭,常常饿着肚子去城里上班。城里买年货能省下些钱,天寒路远算不得什么。
   腊月初二十八的早上,父亲吸溜吸溜喝过两碗热粥,接过母亲递过来的钱,小心地装进棉袄里面的口袋,在衣服外面拍拍,生怕里面的钱会自己溜走。推起骑上那辆笨重的二八自行车出了院子,迎着寒风朝城里而去。
   几十里路,父亲骑了一个小时赶到城里的菜市场。
   菜市场的面积和村里的集市差不多,年货品类之多不是集市上所能比的。购买年货的人又不如集市上那般拥挤。父亲一时之间看得眼花缭乱,推着自行车从头走到尾,在需要购买的年货摊前站上一会,看着别人讨价还价,并不急于购买。当有人砍下合适的价格,父亲便紧随其后,不失时机的买下年货。父亲看上去粗啦啦的人,自有他的精明之处。
   买完年货,时间已过了中午。早上吃的那点稀饭在来时的路上就已消化完。肚子“咕咕”叫着应和着风声。冷风此时趁机欺负父亲,将一股股冷风吹进父亲脖子,钻进衣服,从头冷到脚。父亲紧紧棉袄,跺跺脚,似乎这样能将寒冷从身体里挤压出去。年货捆扎后好放上了自行车的托架,父亲心满意足地骑上车朝家里奔去。
   托父亲买年货的邻居等不及,来家里问过好几次。母亲一次次到门口张望,不见父亲的影子,只好不时往灶膛填些柴,让锅里的饭菜始终热着,等父亲回来吃。过了晌午,父亲的身影终于出现在门口,招呼邻居们过来分年货,让等他回来的人长舒一口气。帮父亲将年货从自行车上拿下来放到地上。分完年货,邻居们个个满意离开,父亲拿出了最特别最珍贵的年货,让我多年后都无法忘却的新年礼物——红灯笼。
   吃过年夜晚,父亲要带我去奶奶家守岁,妹妹们年纪小和母亲留在家里。穿上新衣服的我高兴得不行,我的脚下恨不得生出风来,就想片刻之间飘到了奶奶家,让奶奶看看我的新衣服有多好看。父亲将灯笼里的蜡烛点燃,一团红光瞬间充盈开来,在这个寒冷的冬日夜晚显得明亮而温暖。这团红光将父亲黑红粗糙的脸映出了神采,充满慈爱与欢喜。父亲将灯笼递到我手里,嘱咐我把灯笼提稳,不要让里面的蜡烛熄灭。我们要用灯笼照明看路。
   父亲和我来到街上,朝奶奶家走去。街边有男孩子们站在自家门口,用竹竿挑了一挂鞭炮,小心翼翼地将鞭炮芯点燃,在一阵“噼啪”炸裂声里,男孩子们一边将竹杆挑得高高的,让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传得更远,一边用另一只手捂住耳朵。不管日子如何艰难,平日里如何节衣缩食,过年时,村里人还是会买上几挂鞭炮让男孩子们燃放,谁家的鞭炮声最热烈最持久,预示来年的日子更红火更兴旺。女孩子们除了一身新衣服,是没有礼物的,不得不说,村里重男轻女的思想有些根深蒂固。
   父亲从买年货的钱里抠出一些,给我们姐妹买了红灯笼,让我们提了红灯笼,从村北走到村南,让那团红红的温暖的光照亮了小路,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我们手里的红灯笼。村子里,没有儿子的人家会被瞧不起,我们都是女儿人家,为此父亲曾受人奚落,与人起过争执。年三十晚上,父亲用他的方式将对女儿们的爱给予最好的诠释。
  
   三
   大年初二,是母亲回城里娘家的日子。一年到头家里家外的操劳,让母亲回娘家的日子少之又少。母亲回娘家,父亲有了更多的时间和自由。这时候村里的男人们享受着一年里难得的几天清闲日子,纷纷聚在一起打扑克,因为村庄里没有别的娱乐活动。父亲的抠门是出了名的,这时候也会出去找人打扑克,当然,只限于块儿八角之间的输赢。
   母亲为回娘家的事愁了好些日子。她仔细盘算着能拿出哪些东西送给娘家人,不至于太寒酸让娘家人不待见。一篮鸡蛋,二斤点心,是母亲竭尽所有能拿出手的年货。母亲左手将小女儿抱在怀里,右手挎上装年货的篮子,几个大孩子跟在身后,匆匆忙忙出了家门,还不忘对跟在身后的黄狗吼一声:“回去,好好看家。”黄狗摇着尾巴停下来,抬头看着主人走远,不再试探着朝前跟进,或许它明白了主人要去很远的地方,是不能将它带在身边的,它要守在家里等主人回来。
   村外的大路上,走着几个同母亲年纪差不多一样拖儿带女的女人。母亲急急地赶上去,和她们走在一起。我喊她们阿姨,而不是按村里的辈分喊她们婶子、伯母,是因为她们和母亲来自同一个城市,在这天一起回娘家。
   村外十里,是一家大型煤矿,每天早晚两趟班车接送矿山工人。母亲和她的知青姐妹们回娘家必是搭乘矿山的班车。火车徐徐开来,站台上,母亲和她的姐妹们各自将自己的孩子们聚拢到身边,大家站到一起,形成一个圆圈,等火车缓缓停下来,选定一个车门冲过去,互相帮扶着让大些的孩子先登上火车去车厢里占座位。在这个过程里,别人是没办法抢先上车的。她们像老母鸡护着小鸡崽,张牙舞爪左拦右挡,既要护住孩子,又担心篮子里的鸡蛋被挤坏,只得将篮子举得高高的,用自己的身体去阻止别人抢先上车。短短的几分钟内,大人孩子全部上车,在孩子们抢先占领的座位上安顿下来。手里提的篮子放到座位下,母亲长长舒了口气。在她的脸上,没有回娘家的急迫感和兴奋的神情,随着火车缓缓地开动,脸上的愁云更重了。从城市来到农村,从年轻女孩到如今成为一群孩子的母亲,母亲内心充满复杂的情感。
   母亲只在娘家住了一晚,陪自己的母亲说了一夜的话。
   第二天下午,母亲不顾娘家人的一再挽留,就带着我们去赶矿山的班车回家。外婆在母亲带来的篮子里放进了一块肉和两条鱼。这一去,怕是要等明年过年再回娘家。尽管有许多不舍,母亲还是不想多留一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成为走亲戚,村里的家才更让她牵肠挂肚割舍不下。
   傍晚时分,火车将我们载回到矿山车站。走出车站,在通往村庄的路上,母亲与她的知青姐妹们又一次走到一起,这次是她们回到村里自己的家。一路上,孩子们互相显摆着在外婆家得到的压岁钱和礼物,女人们聊着自己回娘家的感受,时而高兴,时而感伤,那种亲密的情感如同亲姐妹,不禁使人想起腊月里她们一同去村长家申请补助款时的情景。
   初五的饺子,十五的元宵,母亲继续为过年忙碌着。正月十五过后,父亲开始为春耕做准备,期盼夏秋会有好收成,来年过个富裕年……
   那时的日子不富裕,那时的年味很浓,浓厚的年味让人久久无法忘却。悠悠岁月,浅浅时光,如果回想也是一种幸福,那让我们在爆竹声声里,在红红的灯笼照亮下,回想曾经的浓浓年味,对新的一年充满更美好的期盼!
  

共 419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说年道年,年的话题说不完。当人们每每忆起旧时年,总会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让人回味,让人羡慕。因为那时情最真,味最深。尤其在特殊的年月,总会出现不一样的场景。下乡知青就是一个特殊年代的产物,作者母亲的艰难境遇,就是下乡知情的一个缩影。在那样的情况下,作者父母在对待儿女,对待生活,对待邻里处理的得体自然,表面上看是体现了母亲的能干,父亲的精明,实则这浓缩了对子女的无比热爱。尤其在争取救济款,“会茬”方面和在母亲回娘家方面,作者着墨最多。这也是这篇文章的区别于其他作者的大亮点。父母的争执,守岁,母亲回娘家的前前后后都让读者不由地发自内心产生共鸣。在那种条件下,生活的压力、世俗的眼光,还有农村的重男轻女老观念等等,这都在考验着作者的父母,但这都不影响他们对女儿的挚爱。经历是一笔无形的财富,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也是感人的,这历历过往,件件浓饱深情,为清苦的岁月增添了无限美好的记忆。回不去的旧时年,割舍不断的旧时光,面对当下,作者没有一味地回味下去,而是对新年充满了无限期盼。欣赏作者,语言生动,感情真挚,朴实无华,主旨分明,感人至深的好文笔。感谢赐稿八一,期待更多佳作,祝福无限!【编辑:华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221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华为        2022-02-17 05:49:23
  浓浓年味,款款深情!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2 楼        文友:风萧萧易水寒        2022-02-17 10:15:57
  感谢华为老师的精彩编按。辛苦您了。老师的编按给了文章深刻的解读与最好的诠释,更给予我深深地感动和激励。谢谢老师!祝好!
3 楼        文友:八一文学编辑部        2022-02-17 12:47:37
  浓浓的年味,暖暖的亲情,让人沉醉,让人回味无穷。情深意浓,细腻动人的好文章,拜读学习,祝老师新春快乐!万事顺心!
箩筐文学编辑部
4 楼        文友:风萧萧易水寒        2022-02-17 17:48:26
  感谢编辑老师精彩点评。给您敬茶!谢谢鼓励,我会在老师们的帮助下继续努力写字。祝好!
5 楼        文友:小小莲儿        2022-02-24 07:57:02
  日子清贫,但却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和简单的快乐,还有亲情的温暖。质朴的文字,如暖阳,亦美好。欣赏佳作,问好老师,祝老师幸福如意。
小小莲儿
6 楼        文友:风萧萧易水寒        2022-02-26 16:45:58
  问好莲儿老师。感谢老师的精彩留评,给我以鼓励和支持。给老师敬茶!
7 楼        文友:上大人孔乙己        2022-03-18 09:07:32
  风萧萧老师是一个有深厚生活根基的作家,她对农村生活有着不一般的亲身经历,并且她能把这种经历作为文学创作的基础与源泉。《旧时年》是一篇风萧萧老师创作艺术以及风格渐趋成熟的现实主义作品,文章很好地实现了农耕文化与社会变革背景下的合理结合,显示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苦难和生存困境的探寻与追求。母亲作为知青的代表,是在当时社会大背景下的一种无奈,也正是由于这种苦难,才有了在岁月的长河中的一种回忆;父亲作为农耕文化的代表,他的勤劳、节俭与慈爱,才在社会的变革中与知青有了交集。另一方面 ,也是更重要的一面,“我”作为这种结合的出现,以“新衣”和“红灯笼”为标志,体现了过去与现在时空既跨越与延续。文章在过去和现在编织成的时空里面,充满着父母的爱和“我”对新生期待,从而表达出作者对幸福的思想的追求。文章的立意于风格与左翼作家叶紫的创作风格极其相似,尽管我猜测风萧萧老师没有读过叶紫的作品,但这正显示出她内心深处蕴藏的写作天赋。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