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心】状元乡,豆腐香(随笔)
踏在被岁月蹉跎的青石板上,徘徊于深巷、阡陌之间,此时的石屏阳光灿烂,这个古老与现代交织的古城,至今仍保留着祖辈遗留下来的生活习惯。石屏有名,是因为这里曾出了一位文化巨人,被慈禧和光绪皇帝称为“无双”的国士——袁嘉谷。历史的风云已散,而关于袁嘉谷的故事还在流传。石屏的另一个标志便是特色美食,大有与袁嘉谷齐名,甚至超越袁氏名气之势。这特色美食中自然少不得享誉省内外的石屏豆腐。石屏豆腐堪称中国豆腐一绝,是石屏县的特产,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流传着“水点琼浆天下奇,火烧豆腐云外香”的说法。
茶马古道重镇向来以豆腐闻名,作为石屏人的我,自然而然对石屏豆腐有着特殊的感情。石屏镇由于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温度等有利条件,逐步形成了具有较强的特定品质和独特的“豆腐文化”。石屏豆腐的点制与中国传统的石膏卤水点制不同,直接采用石屏古城特有的井水点制,这一门奇特的传统工艺,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石屏豆腐渊源流长,纳异龙之灵气,采神龟之琼浆,入口松软,香气四溢。造就石屏豆腐如今名气的原因很多,我个人以为主要有两个。这一嘛,自然就是点豆腐的水了。石屏的县境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西北部,地处低纬高原,属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县内地势差异显著。再者,石屏老县城的地下构造也很特殊,老县城坐落在一块龟状形岩石上,故石屏古城也被称为“神龟驮起的古城”。古城地质环境构造属第三纪陆相生物灰岩,水长期与石灰岩泡在一起,石膏、盐卤、盐等矿物质便融入到水中,产生了味道酸涩,本地人称为“酸水”。用“酸水”点出来的石屏豆腐没有卤水和石膏的那种腥味。最为神奇的是点豆腐用的“酸水”一旦离开石屏,是无论如何也点制不出豆腐的,即便是请石屏的师傅来点,也做不出地道的石屏豆腐,“石屏豆腐是带不走的‘石屏专利’”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第二个原因,应是石屏豆腐仍然保留着手工制作的传统。从古至今,石屏流传着“熬更守夜做豆腐”的佳话,哪一家的豆腐作坊灯火堂明,说明这一家主人勤快,往往倍受街坊尊敬。现在,虽然已很少有人熬夜做豆腐,但是手工制作的传统仍然保留着。头一天把优质的黄豆用甜水井的水泡着,第二天四点多起来磨豆浆、煮豆浆,再用酸水井的水点豆腐,酸甜相生,相辅相成。
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石屏豆腐的身影遍及云南省内的各个小吃街,就更不用说石屏县本地了。走在石屏古城内,显眼的是大大小小的豆腐摊和烧烤摊。数量多了,豆腐的品质自然也就有优有劣,最地道的石屏豆腐,是北门豆腐厂和福利社的,价格基本是三、四元钱一条。选购石屏豆腐,首先要看外形,这和别的地方的豆腐有明显的区别,石屏豆腐长条形,长三十厘米左右,宽十左右厘米,厚约两厘米,颜色是略有微黄色;其次要看标识,有规模大的企业都懂得用特有的标志保护自己的品牌,形成了在产品上模压出商标,如福利社等等;第三就是要“甩”,由于石屏豆腐蛋白质高、韧性强的特质,生意人提着豆腐的一端轻轻甩动叫卖而不会断裂,消费者也可以自己检验。
豆腐的烹饪方式也很多。最经典的有那么几种:烧豆腐、豆腐片、蒸臭豆腐、豆腐圆子、水豆腐等。烧豆腐(即烤豆腐)是我们全县人的最爱。烧一盆炭火,架上烤架,将豆腐置于烤架上,在炭火的作用下,原本微黄色的豆腐,变得焦黄膨胀,十分诱人。石屏的街上开着许多豆腐摊,其他地摊可能会有生意淡季,但豆腐摊绝不会缺少食客。豆腐片是另一大特色烹饪方法。将新鲜的豆腐用刀切片,放在簸箕中晒干,制成豆腐干,再用油炸,豆腐干受热膨胀,变成美味的豆腐片。温馨提示,上好的石屏豆腐,放置二三天后,经过自然发酵,会在豆腐表面产生淡黄色的霉菌,此时加工烹饪食用,风味更加独特!
状元乡,豆腐香,人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谓的人杰地灵大抵如石屏吧。虽说时过境迁,我已在外求学多年,早已没有了随时随地便能吃到豆腐的福气,但我每次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同家人一起去街上的豆腐摊上,一品家乡的豆腐香,石屏豆腐已成为我这个游子思乡的符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