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忘】再忆老家的晒谷场(散文)

精品 【柳岸·忘】再忆老家的晒谷场(散文)


作者:劳神 秀才,2322.1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708发表时间:2022-02-23 17:15:07
摘要:前一篇《老家的晒谷场》写了我晒谷子的一段经历。却没有想到因此打开了老家晒谷场尘封的记忆之门,一些快乐温馨又耐人寻味的的往事涌向了指尖……

在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更没有游乐场的那些岁月里,生产队的晒谷场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它承载了我们少年时代的欢乐与梦想,青年时代的向往与追求。
  
   一
   秋收季节,铺在晒谷场上的包谷叶壳比棉被还要厚实,这是我们小时候躲猫猫、翻筋斗、立天树(倒立)、摔跤的训练场。我们还把又长又黑的包谷须插在鼻孔里,模仿老人的腔调教训孩子……
   庄稼收拾完以后,平整光滑的晒谷场又成了我们的自由天地。我们在晒谷场打陀螺、踢毽子、跳绳、滚铁环、围圈丢手帕,玩老鹰抓小鸡……
   最有趣的还在晒谷场捉蚱蜢、蟋蟀、蝈蝈和包谷虫。蚱蜢的形状跟蝗虫差不多。蝈蝈的形状像蚱蜢,个头比蚱蜢更大更胖,草绿的颜色也比蚱蜢好看,头上两根须子比它的身子还长。蚱蜢、蟋蟀、蝈蝈都是靠翅膀的摩擦发出声音。蚱蜢“唧唧、唧唧”,蟋蟀“啾啾、啾啾”,蝈蝈“括括、括括”。蚱蜢主要食用草叶,蝈蝈主要食用昆虫,稻田是它们取食的主要领地。撘谷子的时候,爬在稻草上的蚱蜢、蝈蝈被甩到了板斗里,跟谷子一起运到了晒谷场,蟋蟀也喜欢在晒谷场边吃菜叶等作物。
   有时我们把蝈蝈、蚱蜢、蟋蟀关在一个大点的笼子里。笼子是就地取材用翠绿色的水灯草编织的,大的有小碗大,有的像灯笼,有的像菱角,有的像矮塔。蝈蝈、蚱蜢、蟋蟀在笼子里和平相处的时候,合唱着“唧唧、啾啾、括括”的歌儿。孤僻的蟋蟀天性好斗,蝈蝈、蚱蜢也不是善茬,它们不安分的时候,相互斗狠往死里咬,大多数时间只能将它们分开关着。
   我还经常到晒谷场听熊老汉摆龙门阵,印象最深的是葵花成精的故事。一位善良的单身汉秋收割葵花,不小心割伤了中指姆,鲜血滴在了葵花杆的空心里。这根葵花杆采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变成了一位美貌姑娘,嫁给了这位单身汉。熊老汉还告诉我,蝈蝈、蚱蜢、蟋蟀这些灵虫也要采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声音就会更加悦耳动听。我们于是白天把笼子挂在院坝树枝上晒太阳,晚上挂在树枝上承受月光和露气。
   那些年,庄稼不兴打农药,包谷最容易生虫。社员们在晒谷场打夜工撕完包谷,白天搂开包叶壳,地上蠕动着无数白胖胖的包谷虫。
   我们出生在困难的年代,小时候营养不良,听大人说包谷虫是补虚的。我们就将包谷虫捉回家,用微火炕得焦黄,吃得满口油香。每年包谷收获季节,我们不知吃了多少包谷虫,可还是瘦得像猴子。
  
   二
   “打黄豆,推豆腐,接舅母。舅母好吃烫豆腐,滚到锅里头,烫成癞痢头……”每逢打豆子的天气,我和小伙伴们就跑到尘土飞扬的晒谷场边,一边在草丛里拈黄豆,一边齐声念着滚瓜烂熟的歌谣。
   我还喜欢在晒谷场边傻乎乎地望着大人挥舞连枷打豆子的热闹场面。几十年来,这一幅幅农耕文化的精彩画面,还时常在我的记忆里浮现。
   连枷是一种很古老的农具,我们这里称连械(gai)制作工艺也不复杂。就是用竹篾条将6根三尺长的火棘树条箍成排板。将顶端用火烤育成圈,在圈内楔入一根很结实的杂木环轴,再把环轴穿在一根长柄竹竿的顶端。借助环轴带动连枷转动产生的惯性,舞起来省力,打下去有力。
   “新筑场泥镜样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这是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描绘南方农家挥舞连枷打稻谷的繁忙场景。
   在我们山区,收割稻麦一般是用板斗脱粒,而连枷主要是用于豆类、油菜的脱粒,还用来粉碎黄豆叶、干苕藤、干菜叶一类的猪饲料。我们生产队每年要播种100多亩黄豆、饭豆、巴山豆等杂粮。连枷打豆子的季节总是在稻谷登场之前,晒谷场上连枷声声,奏响了繁忙的秋收序曲。
   连枷既可以一个人使用,也可以两人对打或者多人对打。在宽敞的晒谷场打连枷一般是两排人对打,每排有七八个人。大家站着弓步,第一排人腰肢一伸,连枷飞舞在空中,整齐地划出漂亮的弧线。对面的第二排人腰肢前倾,连枷整齐地拍打在秸秆上。两排连枷就这样一上一下,错落有致。我国很多地方打连枷是靠劳动号子或者唱歌来统一节奏。而我们这里完全是靠每个人心灵的感应,动作上的默契,确保连枷的起、扬、甩、落,动作连贯,整齐划一。最精彩的场面是两排连枷纵横移动穿花,有点像古代列兵布阵那种气势。人们一边打连枷,一边向左向右来回移动脚步。第一幅横排打完,前排的人边打边往后挪步,后排的人边打边朝前移步,就开始打第二幅、第三幅……直到打完全场的豆子。无论左右前后移动,每个人步伐移动的幅度都是一致的。如果其中有一个人的动作不合拍,就会影响到全场的协调。
   云淡天高,秋阳火爆。由于豆类秸秆根须带有泥土,连枷扑打得满场尘土飞扬。每个人脸上的汗水掺和着灰尘往下滴,吐出的口水都是灰尘,可是谁也腾不出手来揩一把。有时汗水和着灰尘钻进了眼里,也不能乱了阵脚,只能退步出场,揩了汗水再入列。趁打人们歇气的时候,我也学着大人举起连枷就开打。可是连枷不听使唤,一直和我拗劲。举起来,舞不转,打下去,没有力,排板甚至倒立起。稍不留神,排板要么打着了头,要么刮了耳朵。几遍下来,手上就起了血泡。
   到了会打连枷的年龄,我才领悟到,要握紧长柄竹竿,才能保持连枷的平衡;上肢灵活,弓步有力,心手合一,才能做到连枷起落干脆利落。原来这都需要灵性!怪不得有的社员一辈子都不会打连枷!
  
   三
   晚霞在新四河水库倒映着绚丽多姿的色彩,秋风给晒谷场送来了一阵阵凉意。
   在抢收包谷的季节里,我们每天放学吃饭后,就把箩筐挎在肩上,赶到晒谷场撕包谷。
   山区抢收包谷不是直接把包谷棒子从包谷杆上剥出来,而是连着包谷叶壳掰回晒谷场以后,男女老少连夜将包谷棒子剥出来,也叫撕包谷。撕包谷的报酬是每箩筐1分工分,大人小孩同工同酬。小孩子能够为家里挣工分,我们挺有成就感。
   大人们收工后,来不及回家吃饭,马上围着包谷堆开始了白昼连轴转的“夜战马超”。劳累了一天的社员们饥肠辘辘,一个个没精打采。队长看到全场士气低落,便叫副队长:“你还是摆几个龙门阵,给大家提哈精神嘛。”年过花甲的副队长高德贵虽然不识字,但他肚子里好像有永远摆不完的龙门阵,唱山歌更是不打重台。
   果不其然,高德贵几个俏皮的龙门阵逗乐了大家。接下来高德贵又亮出他的另一套绝活——唱山歌。
   一段山歌唱落板,那边的杨木匠马上接了腔。两人一唱一和,随口编来现炒热卖。嘹亮的山歌在晒谷场宛转悠扬:
   你唱歌来我接歌,
   双手撕开包叶壳。
   抢抓火色忙秋收,
   白日夜晚走不脱。
   几十上街剃脑壳?
  
   口里唱得二啷盎,
   肚儿饿了敲扁缸。
   堂客忙问慌啥子?
   快去挑水我正忙。
   煮饭炒菜你不在行(hang)!
   ……
   在“秋老虎”发威的季节,社员们白天汗流浃背,到了下半夜,辽阔的星空冷月高挂,晒谷场上寒气袭人。
   一首接一首的山歌,感染了人们的情绪,全场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大家忘记了饥饿和疲劳,撕包谷的进度也加快了。
   除了夜间撕包谷,还有水稻包谷薅草的季节和护秋之夜,也是两人一展歌喉的机会。时间一长,社员们好像觉得听不到“喜乐神”的山歌,生活倒像缺了点什么。
   我从小对这两个“喜乐神”既好奇又崇拜。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知道他们的底细:高德贵18岁就出远门挑盐谋生。在川东至湘西这条千里古盐道上奔波了30多年。哪样的苦没吃过,哪样的龙门阵没听过,哪样的山歌没唱过?解放后,40多岁的高德贵与一位寡妇结婚成了家。
   起先,寡妇以为高德贵挑了几十年的盐巴肯定积攒了不少的钱。高德贵告诉她:“你是开店子的,又不是不晓得盐挑二有几个挑发了财的?肩挑一百八,裤儿打疙瘩,要得疙瘩散,还挑几十年!我虽说钱挣得不多,山歌倒有几篓子。你要是喜欢,以后我天天唱给你听!”一番话说得漂亮的寡妇哭笑不得。汉子无钱三声哑,高德贵却凭着几篓子山歌抱得美人归。只不过几十年来,家里的一切都是堂客说了算,高德贵倒也乐得清闲自在。
   2020年,我在江山文学网发表的古盐道系列散文,有些素材就是高德贵摆龙门阵提拱的。可惜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已经去世多年,不知带走了多少古盐道的秘闻。
   杨木匠是建造土家吊脚楼的“掌墨师”,几十年走南闯北的江湖手艺生涯,成就了他的多才多艺。在我眼里,两人就是我们湾里的“民间艺术大师”。每到撕包谷的夜晚,只要有这两人在场,人们都觉得时间混得快。一场包谷撕完,不知不觉大半夜过去了,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晒谷场。
  
   四
   小时候,生产队都要经常开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大队、公社还定期组织汇演。我们生产队组织文艺节目演出是会计负责。演员在年轻的男女社员中挑选,节目排练和演出地点就在晒谷场。
   队里的年轻人本来就不多,而且普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有的甚至没有进过学堂门。只有核桃观杨家老二是初中毕业。他本来考起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可是脾气倔强的老杨木匠认为,一湾人只有他家老二书读得最多,读得再多又有么子用?不如在队里挣工分。
   队里排练节目,杨家老二当然是首选人才。可是任凭队长、会计怎么说服动员,他都不愿出山。杨老二拒绝参加队里的文艺活动,背地里却把手抄唱本《梁山伯与祝英台》、《王家二姑娘》唱得情深深,泪蒙蒙。
   队里有人发现杨老二看黄色书籍,还唱“黄腔”,就向会计告了密。没想到会计却很理解杨老二。说他有学不能上,心里啷个不憋屈得慌?
   会计的话不知怎么就传到了杨老二的耳朵里,杨老二很是感动,主动找到会计要求参加队里的文娱活动。编写节目,给所有演出人员抄写台词,杨老二忙得不亦乐乎。
   一天鹿鸣中心小学曾校长气喘吁吁爬上核桃观,登门请杨老二去教书。杨老二竟然跑到后山躲了起来。求贤若渴的曾校长远道而来吃了“闭门羹”,临走时留下一声叹息:“这样的怪人,真是百里挑一!”
   那时生产队都订有群众文化刊物,排练节目照本宣科,很是方便。由于参加节目演出人员老是记不住台词,会计很着急。队里只好赶鸭子上架,让我们这些学生娃参加排练。
   第一次演出,湾里男女老少带着椅子板凳,打着火把提前到场。戏台就设在晒屋门口,大人小孩坐在晒谷场上看戏。没有专门的舞台灯光,更没有音响设备。只有几盏马灯挂在台前。虽然与电灯无法相比,但也算是很排场了。为了不影响演出效果,大人都自觉把小孩招呼得规规矩矩的。演出的节目形式多样,有大合唱、快板、渔鼓、三句半、诗歌朗诵,还有戏剧。在抓获美蒋特务的一出戏里,我担任了主要演员,表现沿海群众机智勇敢,把特务哄进地窖藏身,然后通知民兵抓了特务。
   地窖的实景只能因陋就简,将一个大箩筐倒扣地上。箩筐里积淀了厚厚的灰尘,没有来得及打扫就临时派上了用场。根据剧情安排,饰演特务的顺哥情急之下,掀开箩筐就一头钻了进去,我在箩筐上压了一块石板。等我把台词说完,看到箩筐在轻轻摇晃,估计顺哥在里头的日子不好过。我急忙退到幕后去通知民兵,民兵上场,我们还有一段对话。这时顺哥在箩筐里已经熬不住了,轻轻喊道:“喂,你们快点唦!”
   几个民兵掀开箩筐将特务抓了出来。看到顺哥蓬头垢面的狼狈相,大家禁不住哈哈大笑。按照“群众文艺要服务于政治,服务于生产”的宗旨,我们队里的文艺演出在节目编排上进行了一些改进,将生产队的好人好事编成节目演出。身边人演身边事,社员们耳熟能详,喜闻乐见。往往头晚上演出的节目,就成了第二天社员们劳动时议论的话题。
   在远离集镇的山湾里,许多老人从没有出门看过戏,如今可以经常在家门口看戏了。每到演出之夜,大家比生产队开会还要到得整齐一些。队长见缝插针,每逢演出必先讲话。有时队长讲得兴起,竟然忘记了时间。大家急着要看演出,等得不耐烦了。可是队长却很高兴地说道:“这真是屙屎捡蘑菇,一举两得!”
   时光流逝,世事变迁。我离开老家几十年,依旧忘不了晒谷场上的人生百态,忘不了晒谷场久违的温馨,放不下晒谷场承载的乡愁。

共 476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用细腻的笔墨,回忆了“我”对老家晒谷场的情怀。小时候,每到秋季,老家的晒谷场,成了我们小时候和小伙伴们玩游戏的快乐天堂。最有趣的还在晒谷场捉蚱蜢、蛐蛐、蝈蝈和包谷虫。还经常到晒谷场听熊老汉摆龙门阵,讲故事,讲虫子该怎样养,听说包谷虫很有营养,我们用老烧着吃,可最后还是很瘦。每逢打豆子天气,我们小伙伴还在晒谷场草丛中拈黄豆,念歌谣,喜欢看大人们挥舞连枷打豆子的热闹场面。大人们打连枷步调一致,震撼人心,那场景至今记忆犹新。当年,我也曾学着打连枷,可最后还是没学会。一直到了打连枷的年龄,我才悟出其中的道理。在抢收晒谷的季节,我们每天吃饭后,就把箩筐挎在肩上,赶到晒谷场撕包谷。看着我们剥出来的包谷,我们很有成就感。收工后,大人们还在队长高德贵的提议下,在晒谷场摆起了龙门阵,高德贵和杨木匠一唱一和,随口编来,嘹亮的山歌在晒谷场宛转悠扬:一首首山歌,活跃了气氛,让社员们忘记了疲累,欢声笑语回荡在晒谷场。后来我才得知了老队长高德贵和杨木匠的底细,对他们俩的多才多艺很是敬佩。在晒谷场,生产队都要经常开在这里开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大队、公社还定期组织汇演。每次演出,很有表演才华的杨老二却拒绝出场,可当他听说有人在队里搬弄是非,会计出面给他说好话,他很感动,由原来的不支持到大力支持。有时候,我们这些学生也被队长请去演出,演出的节目丰富多彩,我还担任过一名主要演员,场地和道具也是就地取材,节目都是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社员耳熟能详,喜闻乐见,很受社员欢迎。如今,虽然时过境迁,可那热闹的场景还闪现在我的眼前。散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晒谷场的场景,描述出在过去的年代,人们在物质和文化生活都很匮乏的情况下,对美好精神世界的追求,对文化生活的渴望。散文回忆往昔,感悟生活,借景抒情,抒发情愫,情节生动,故事感人,贴近生活,引人共鸣!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225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2-02-23 17:16:06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初春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2-02-23 17:17:00
  很值得回忆的晒谷场!那个年代就是社员们的文化广场!值得铭记!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刘柳琴        2022-02-23 17:17:32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你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4 楼        文友:劳神        2022-02-23 17:20:57
  谢谢刘社辛苦编发!
5 楼        文友:迎冬寒梅        2022-02-23 23:12:19
  小时候的日子虽然,但是快乐也多多。
6 楼        文友:劳神        2022-02-24 20:58:12
  谢谢寒梅老师的点评!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