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回归线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回归】大幺幺(散文)

精品 【回归】大幺幺(散文)


作者:心静天好蓝 秀才,2716.4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55发表时间:2022-02-23 18:19:34
摘要:我觉得,在物欲横流人情冷漠的世界里,她那超乎一般人的热心、真心和爱心才是最为可贵的!

【回归】大幺幺(散文)
   “挖了这么深,还没见到底,这地方到底有没有硬底子啊?”
   “在这里住了这么多年了,没想到下面基础这样软。”
   “下面这么深,垮下来就会砸死人,哪个敢下去哟?要不然就不挖了吧。”
   一群人议论纷纷,面面相觑,都有些气馁的样子。这时,一个与众不同的响当当的女声传出,立即改变了现场的气氛:“河里田里都有硬底子,这里不可能没有。大家退后点,不要踩垮了(坑洞的)边边。胡北,尔哥哥家里修房子,你立功的机会到了。你下去挖吧,必须挖到硬底。”
   说这话的人是我的大幺幺,她是父亲的二妹,我们的二姑。
   这是我家修建房屋时的一幅场景。我们的房屋计划修建三层,如果基础不挖到硬底,房屋便如同建在沙滩上,往后的日子谁的心里都不踏实。那时没有现代化的施工设备,一切只有依靠人力。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胡北身上。胡北是父亲的幺妹夫,我们叫他幺姑爷。大幺幺的话让他有些措手不及,只听他嗫喏地说道:“这……这……”
   “怕啥子?要是我是个男的,我就下去了。”
   幺姑爷受了激将,鼓起勇气坐进箩筐里,被其他几个男人吊装着放到了坑底。
   坑底深沉、狭窄、暗黑,幺姑爷撅起屁股,在下面一锄一锨挖掘着房屋的基脚。大幺幺随即又叫二姑爷(大幺幺的丈夫)和三姑爷等人在上面配合,将幺姑爷装进箢篼的石子泥土一筐筐吊装上来,并时时提醒大家小心。一些细碎的泥土和小石子落进坑洞,人人心里都悬吊吊的。
   吃饭了,众人在父亲的吆喝下纷纷走向餐桌。大幺幺叫二姑爷等人去吃,自己并没有离开现场。她对坑底的幺姑爷说:“坑洞深,上下不容易,你就不上来了,我给你把饭菜吊下来。挖到了硬底你才上来,到时大家多敬你几杯酒。”
   “要得。”幺姑爷应和着继续干活。父亲将饭菜端到了坑洞边,大幺幺将它吊装下去。幺姑爷简单吃过,又继续干活,直到大功告成,二人方才歇息。
   基础打牢以后,盖房才正式开始。姑爷和舅舅们负责抬预制水泥板,大幺幺则带领几个妇女背运砖头及其它建材。在她的鼓动和带领下,大家的汗水换来了我家新建房屋一点点升高。但是,除了请来施工的专业技工外,父母的兄弟姐妹们全部都是义务劳动,因为他们知道,那时我家的建房资金并不宽裕。
  
   二
   包产到户以后,各家各户干活都成了“单兵作战”,效率低下,气氛沉闷。但我们这个大家族不是这样,一到抢种抢收的季节,大幺幺将邻近的劳力组织到一起,以“大部队”作战的方式,加上三姑爷等人爽快响应,以及二姑爷兄弟们的诙谐幽默,气氛由沉重枯燥变得轻松热闹,大块大块的田地被风卷残云般地很快种收完毕。在年复一年的丰收中,以大幺幺为首的亲人们黑瘦得不成人样儿!
   到了农闲时节,大幺幺也会经常出现在我家和幺爸家,一是照看祖母,二是帮助我们做家务。从前乡下特别贫穷,鞋子是十分稀缺之物,我家和幺爸家人多,母亲和幺妈忙不过来,大幺幺要么过来帮忙,要么将布草拿回家里去做,完工后再给我们送来,有时她还千方百计找来原料,做好鞋子送给我们。
   大爸一家移居到了湖北,好几年才能回来一次,回来便将幺爸家作为落脚点。大幺幺隔三差五就将大爸和父亲等人请到她家做客,将节俭下来的美食全部奉献出来。尽管那时大幺幺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当大爸一家离开的时候,她还是和其他姐妹一样为大爸准备了礼物,并叫上一家人为大爸送行;告别的时候,又反复叮嘱大爸回到湖北后一定多多来信,有时间一定要常回老家看看,说着说着就与其他姑姑们一起抹起了眼泪。每次大爸寄来的家信一到,大幺幺都要过来倾听幺爸的朗读,自己的眼泪还没干,却又宽慰开导起别人来。
   不独对她的兄妹如此,大幺幺的情意也处处体现在我们这些晚辈身上,当我们的事业、家庭遭受挫折时,她总是用响当当的语言给我们打气,鼓励我们要自强,要为家庭、为家族争光。大幺幺对晚辈说话从来不用长者口吻,也不是那种陈腔老调,与我们没有代沟,七十多岁的年纪了,又没读过书,居然学会了使用微信,靠着记性记住了兄妹及一些侄子(女)的生日,一到亲人们的生日或节假日,她都会一一问候、鼓励,言词恳切而真诚!今年春节期间,我的妻子病得不轻,疫情和忙碌并没有阻住大幺幺的脚步,她和三姑爷等人商量后,专程来我家看望,用实际行动体现对亲人的关心。
   曾有一段时间,老家盛行过养蚕,大姐便跟着大幺幺学习这门技术。大幺幺不仅带着大姐到处采摘桑叶,还不时来我家指点大姐。雪白的茧子出来以后,所有的人都满心欢喜。到了销售的时候,大幺幺和大姐各自背着一大背篓茧子去往绿水收购站。茧站里人头涌动,闹闹嚷嚷。姑侄一直拥挤在队伍中,直到中午才将茧子卖掉。或许是因为忙碌和混乱的原因,茧站工作人员在填写大姐的收货单时,不经意在数字的中间加了一个小点,将“14”斤填写成了“1.4”斤。姑侄二人都不识字,到了结账的时候,大姐才傻了眼,哭泣着打算认命。
   “不行。”大幺幺斩钉截铁地说出了这两个字,然后就屡次三番地带着大姐找工作人员申诉。但收货员死不承认,大幺幺就带着大姐去找茧站领导,又是几番争取后茧站领导才动了心,问大幺幺有没有证据?大幺幺态度坚决地说:“怎么没有?那天卖茧子的所有人都可以作证!”说完就找到当天卖茧子的同伴一起在证明书上摁了指纹。面对证据,茧站领导只得据实给大姐结算了茧子款。
  
   三
   大幺幺待人处事热情大方。除了本家的至亲,大幺幺也对每个邻居热情备至,请客时都不会忘记了他们,并想尽千方百计把酒菜办得丰盛一些,席间还以好言好语暖人心窝。每年杀了年猪,她家更是热闹至极,几番下来,猪肉便所剩无几,但大幺幺脸上始终都是笑呵呵的。村干部来到她家商量处理村务,大幺幺不仅积极出主意,还东借西凑备下好酒好菜招待他们。我曾多次听见母亲慨叹,那时家境并不宽裕的大幺幺不知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并将大幺幺的事迹作为教材,教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鲜活的例子给我的启发胜过了我读过的任何书籍!
   大幺幺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平日里与人相处总是看到别人的优点和好处,并毫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就拿孝敬父母的事来说吧,这不过是每个儿女的应尽职责,且不少人比我们做得更好。但大幺幺每次电话都会夸我们,其起到的作用就是更加激发我们的孝心。大幺幺对那些能力相对不足甚至智障的人也从不嫌弃,时时予以关注、关心和问候,语气中显得十分真诚。她更不会像一般乡下女人那样喜欢在背后对人闲言碎语品头论足,相反,当她听到某人对他人不恰当的评论时,大幺幺总是笑着说:“人无完人,哪个没有缺点?人与人相处就要相互带携(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之意)嘛。”一些邻居若有需求,她都鼎力相助,绝不袖手旁观,尤其是那些因贫穷过了婚配年龄的男青年,要是他们的家长找到大幺幺帮忙,大幺幺绝不推辞,为不少人玉成了好事。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大幺幺是协调邻居家庭矛盾的好手,不少家庭出现了纠纷都会找大幺幺相助。大幺幺总能从纷乱中很快理出头绪,找到症结所在,在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后,又明确地指出他们各自的不足,每句话都能说到当事人的心坎上,让他们口服心服,事态也就很快平息下来。记得有一对年轻夫妻常常吵嘴,有一次男的还对妻子动了粗。大幺幺上门有礼有节将那男的狠狠批评了一顿,那男人从此后再也没有打过老婆,逢人还说他这辈子不服别人,就服大幺幺。村官们遇到村民家里棘手的事情总会首先想到大幺幺,要么上门听取她的建议,要么直接请她出面调解,大幺幺有时也把矛盾双方请到自己家里进行劝说,不少尖锐的矛盾很快消于无形,因此大幺幺成了远近闻名的”老娘舅”。因了这方面的长处,曾有一位乡妇女主任建议大幺幺担任本村妇女主任,无奈大幺幺缺少文化,这事才不了了之。
   大幺幺的人生并不都是一帆风顺,她的公正在某些场合并不一定立即被所有人都接受。一次邻居冲突中大幺幺意外受伤,有人就劝她和二姑父向肇事者索赔医药费,有人还愤愤不平地表示要为她出头,但大幺幺硬是将这口怨气完全咽进了肚里,伤好不久还将肇事者请进自己家里做客,一番好酒好菜好言好语后,双方重新建立了和谐的邻里关系。
   移居杭州以后,大幺幺的两个女儿联合开了一家餐馆,生意颇为兴隆。正在高兴之际,大幺幺却听见了同行的邻居女老板每天指桑骂槐。大幺幺不明就理,问大女儿是怎么回事?大女儿郁闷地说那女老板在骂咱们,原因是她认为我们抢了她的生意。大幺幺听了,假装不知地问她在骂什么?对方不好回答,立即闭了口。大幺幺劝她,做生意的人和气才能生财,有什么事可以好好说;如果需要帮助,自己一家一定不遗余力,抱团取暖才有出路。这番沟通后,那女老板立即停止了谩骂,在大幺幺一家真心实意的帮助下,她家的生意也见起色,两家相处得非常融洽。
  
   四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动机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最核心的观点是:赞美和期待能够产生奇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告诉我们,人们对尊重的需要也是最基本的、与生俱来的需要。可以说,大幺幺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一些天赋就暗合着这些理论。换句话讲,这就是我们现代人嘴里最时髦的三个字:情商高。
   出身社会以后,我时常以“人微言轻”为理由来逃避一些事情,但一想到大幺幺面对事情的态度和方法,我便改变了生活的态度,赢得了一些人的认可。
   我曾想,大幺幺年轻时要是遇到现在的改革开放并走出那片偏僻狭小的山村,以那样的处事能力和风格,不知她将有怎样的作为?我还想过,要是大幺幺有一点文化,不知她的人生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我曾用“巾帼不让须眉”和“女人能顶半边天”等语句来形容我的大幺幺,但最终觉得这些话不能全部表达出我对她的敬意。我觉得,在物欲横流人情冷漠的世界里,她那超乎一般人的热心、真心和爱心才是最为可贵的!
  
   (原创首发)

共 39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心静的散文可以长知识,也可以涨姿势,他能为我们提供一份时代记忆,也能让散点的时光洒下动人的光影。这是一份情感执着,也是一份感恩。大幺幺是他的二姑,大幺幺是他心中敬重的长辈,大幺幺是他心慕手追的楷模。心静之所以能写下这篇《大幺幺》,是记忆的沉淀滋生了感动、感恩和感怀,让寻常生活生发了夺目的光彩。生活告诉我们,一件小事不重要,但一件一件的小事情积攒起来,就形成了一种情感差异的认同,一种伦理善恶的认同,一种价值高低的认同,就成了一件足以感动人生的大事情。在物欲横流人情冷漠的世界里,大幺幺超乎一般人的热心、真心和爱心,这种生活的理念,正是心静心中最为可贵的人,因而值得记忆推崇!佳作,特此推荐!【编辑:策马南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226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策马南山        2022-02-24 09:05:44
  心静一旦心动起来,莫说青山多障碍,风也急风也劲,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未怕罡风吹散了热爱,万水千山总是情。问好朋友了!
人生如梦
回复1 楼        文友:心静天好蓝        2022-02-24 09:27:26
  社长的笔力更为遒劲,不仅直指文章的亮点,也让人性的光辉得以最大的升华!感谢您
2 楼        文友:上大人孔乙己        2022-03-10 09:16:50
  中国传统文化是农耕文化,在此基础上造就了农耕文化的坚强、慈爱、互助与包容,在农耕文化的熏陶下,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免留下华夏血脉中的印记。心静老师的新作《大幺幺》里塑造的人物“大幺幺”就是这样一个农耕文化代表的一个缩影。大幺幺善良,关爱着家族里的每一个人;大幺幺坚强,鼓励着“幺姑爷”下去打金探底;大幺幺互助,组织大家庭一起劳作;大幺幺宽容,协调着女儿餐馆与邻里餐馆之间的关系。通过一个人物身上所留存的社会印记,我们看到了当时一段历史的记忆,看到了一个中华文化在一段历史中的延续。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下,我们缺少的正是中华农耕文化精神的激励!感谢投稿【回归】,【回归】有你更精彩!
3 楼        文友:上大人孔乙己        2022-03-10 09:18:22
  配图应该是植物小蓟的花,不知道是心静老师的配图还是社长老哥的配图?挺好看。
回复3 楼        文友:心静天好蓝        2022-03-11 03:29:12
  谢谢老师拔擢小文。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将农耕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传承下来,老师的留评真是画龙点睛!配图是南山老师的杰作,太符合小文的主旨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