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汉中印象(散文)
春节出门旅游,于我还是头一遭儿。昨天刚起意找个地方逛逛,今儿就已在大巴车上了。在西汉高速上一截一截穿越幽暗的秦岭隧道。秦岭深处,逶迤的山峦高耸,山林间白雪铺地,或粗或细的树木,全都齐簇挺拔向着高空伸展,一色的姜黄霜色,甚是肃清,全没有藤萝灌木架的缠络,偶或有河湾处的小村落一闪而逝。车过了宁陕服务区后,山间忽然霜雪全收,山峦也不再突兀,变得舒缓枯黄静谧,一路矮下去,渐渐出现了灰瓦白墙的陕南民居。最喜欢田野里那棋格子样貌的、一块一块打理得干净平整的土地,田里不是长着麦苗,就是长着油菜,靑绿相间。还有割过稻子的秧田,能看见插秧时纵横交错整齐划一的纹络。每当看见这齐整的田畴,我都会莫名地感动,守着土地家园的农民,耕耘生活在田野里,闻着稻花香菜花黄,有一种宁静的富足。
来到勉县的武候祠,已经是雨雪霏霏了。勉县的武侯祠,是蜀皇帝御批修建的,比成都的武候祠早了几十年,“忠贯霄汉”是对诸葛丞相这一清流人品的褒奖。在民间,他亦是智慧的化身,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的头衔与他,是名副其实的。脚踩青苔石阶,目触楹联碑文、手抚古木,我想起课堂上师生一起诵读巜出师表》和巜诫子书》的情景,字里行间闪现的殷切情怀扑面而来。躬耕南阳的诸葛亮,如果不是遇到刘备这样礼贤下士、“三顾频烦天下计”的明主,他这条南阳“卧龙”也只能隐居山野,而无法隆中对策开疆拓土,为蜀汉基业两朝开济而忠心耿耿了。《隆中对》和《出师表》这样的历史名篇,也就不会应时而出,流芳千古。虽说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令人抱憾,但天时气运却不是个人所能左右的。正如词中所唱“是非成败转头空”,只有“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从历史的浮想中走出,武侯祠中古旱莲的花期是赶不上了,我们却在一溪青石流水旁邂逅了一树红梅,一树白梅。细雨中的梅树,一树胭脂红正艳,一树莹白含苞香。倚梅树留影,人面梅花相映红,定格在无涯的岁月中,美总是可遇不可求的。在诸葛古镇,古铜塑身的诸葛孔明,正坐在街头,摇着羽扇体察民情,茶肆、酒楼、商铺,随处可尝热腾腾的汉中美食。
乘坐观光车打卡兴汉胜境景区,在古典与现代美的呈现中,觉的特别震撼。想不到汉中竟有这么恢宏精美的建筑群,有如此丰厚的文化资源。大殿堂式的汉文化建筑,是凝固了的艺术载体,处处再现了汉民族的风度气韵。尤其是众多的雕塑群中,创汉兴汉六贤雕像、诸子百家木雕、炎黄先祖群雕等,都在讲述华夏民族一脉相承的英雄传奇。尤其站在创汉兴汉六贤雕像前,我就想起了巜史记》中汉太祖刘邦赞创汉三贤的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三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得天下英才而用之,该是多么自豪壮阔的胸襟气度啊!
而在汉武帝时期,历时十三年开创“丝绸之路”的张骞,亦是汉中人杰。史学家司马迁誉其西域之行是“凿空”之举,由此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候”亦是实至名归。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的贡献更是彪炳史册,他被朝廷封为“龙亭侯”,令后世景仰朝拜。即使不去遡源我们讲的汉语、写的汉字、穿的汉服、读的汉赋、传承的汉俗,单站在先贤生活过的土地上,我也能感受到汉江所孕育的文明有多么丰厚,汉中这块天地钟灵毓秀之地,还藏有多少厚重丰茂的文化积淀。行走在清波粼粼的湖畔,怎能不对汉中心怀憧憬呢?
我们冒着风雪乘大巴赶往龙头山,异地探险心理的不确定性,更让人觉的莫名得兴奋。皑皑雪山,于我是冰寒、神秘、空阔的,当年红军爬雪山的苍凉悲壮,定格在记忆中,让我从不敢雪天里去大山中访雪。而今,坐空中缆车,乘立陡的云梯,第一次作为游客,置身在云蒸雪蔚的苍茫雪岭间,无法用语言表达身处玉树琼枝世界的惊喜,只能用被雪擦亮的眸子,静静地看过这神奇的雪野,听足下久违了的咯吱咯吱的声音。雪纷纷扬扬的在空中曼舞,听不到鸟语风吟,游人在山林峭壁间的白雪栈道上登攀、摄影、贪婪的把雪的精灵和树木石崖共同创作的雪凇画卷,储存在相册中脑海里,而不用担心埋身在雪窟中。每张脸上都有着醉酒的红晕,每双眸子都如星子般清亮,每个成年人都有了少年的轻狂,每个生命都想在雪山上放歌、撒欢、释放。雪与雾与山与树,上下一白构筑的冰雪画卷,似乎吸纳了人的声息,令无穷的诗意,在这天成的素绢上流淌,我只感到心灵如同洗过一般清莹,一片空明,一份温馨……
看过了玉花飞舞的冰雪冬韵,还想看新芽吐翠菜花纷披的汉中春色,还惦记着汉中石门栈道,还想去汉江漂流,还是留些游踪未至处,待他日寻访兴更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