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打疫苗(随笔) ——打疫苗的经历
直到2021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国内不断出现本土感染病例和局部暴发性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工作不容松懈。这样接种新冠疫苗就成了防控疫情最经济、最有效、最安全的方式。因为通过接种新冠疫苗获得免疫力,个体能够避免因暴露新冠病毒而受感染或极大程度降低感染后出现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此时我国18-60岁以上人群接种疫苗的序幕徐徐拉开,我当然也在“被打”之列。
因为我胰岛素过敏,不知道能不能打疫苗,咨询过医生,都没给出明确答复,因此我对该不该打始终纠结,一直拖到6月份。其实,5月底就有消息说6月9日开始停打第一针,说实话,我当时还真没在意。2021年6月15日下午,我突然收到一则防疫部门推送的消息:6月15日起,当地医疗机构、交通场站、宾馆酒店、商场超市、农贸市场、停车场地、影剧院、室内密闭娱乐场所、旅游景点(景区)等重点场所以及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实行健康码和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记录“二码”联查。没接种疫苗,去公共场所需要登记姓名、电话、居住地址等信息后方可进入。各地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举办的会议、培训等,无接种禁忌症而未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人员原则上不得参加……
我不敢再犹豫了,更来不及纠结了。我甚至做了最坏打算,把QQ,微信,银行密码等重要信息写在一张纸条上交给家人以防不测。我在下午6点赶到最近的接种点。进了大厅,来打疫苗的人不多。医生问,打二针吗,科兴的还是国药的?我说我是来打第一针的,什么的都行。医生回答干脆:行,先填个表,再去测个血压,然后去一诊室打第一针。也不知道怎么那么寸,正在此时,他的手机响了,听筒传来清晰的声音:第一针全市统一停打。他挂断电话,双手一摊:真不好意思,不打第一针了,你要早来几分钟就好了。我央求再三,他说实在对不起,他们也不敢越界。建议我到其它接种点去看看。之后我骑上自行车,飞快去了两个接种点,结果都是无功而返——他们接到的是同样的指令。
2021年6月25日我来到北京,饭后我出去遛食,看到附近奥林匹克旭日广场就有个接种点。这真是“踏遍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决定第二天就去接种。
6月26日不到8点我来到接种点,令人吃惊的是,那一排临时环保集装箱房已经不见了。一打听才知道,这个接种点撤了,连夜撤了。真应了那句“人要倒霉,喝凉水都塞牙。
俗话说得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关键时刻我儿子“挺身而出”。6月27日,他向单位请了一会儿假,亲自开车带我去科学院南里的接种点。虽然那里人多,但秩序井然。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排在“科兴”队伍里。填表,检查,打针,留观。一切顺利。别人说打了疫苗这里疼痛,那里不舒服,我还真没有任何不适。更重要的是我没有出现任何过敏症状,还真找到了点“好事多磨”的感觉。
按照要求,21天后我去那里打第二针。填完表之后,医生按程序问了一句:最近吃过消炎药吗?我实话实说,简明扼要:最近胃不舒服,做了个碳14检查,阳性,医院大夫开了四种药,正在服用,其中有阿莫西林……“打住”,医生斩钉截铁,“恐怕你今天不能打了。自己计算一下,从停药那天开始,过14天再来打第二针!”
停药后14天终于度日如年般地熬过来了,等到我再次来到接种点,一个人都没有!茫然之中,窗口上贴的一张A4纸吸引了我,上面白纸黑字:本接种点从7月10日起一三五开放。我一查手机日历,今日竟是星期四!难怪这里今天这么安静。第二天坐公交到达那里才8点半,还没下车我就看见排了很长很长的队伍。等上前一打听,志愿者告诉我,这几天南方又出现许多本土病例,人们好像拍了,打疫苗的人倍增,因此需要提前排号才能打,今天的号已经发完了。真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破船又遭顶头风。
2021年8月23日,又是一个星期一。这天我6点半就到了科学院南里接种点,这一次我终于排到一号,接种了第二剂科兴疫苗,而且各个环节异常顺利。不知怎么的,脑海里又浮现出当年毛主席说过的那句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仔细品味,高屋建瓴,字字珠玑。
听说现在有了序贯加强免疫针,我期待接种。但愿“好事”不再“多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