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缺水的故乡(散文)
水,万千世界最普通而又最珍贵的物质,普通到让人须臾不可离开,而又随时可以忘却,珍贵到一旦没有了它,一切生命之树都将枯萎凋零。如今,生活在曾经八水绕城的古都,又身居浐灞两河交汇之滨,对于吃水、用水、赏水感到自然平常,很少想起年幼时经历的那些缺水的日子。
在我多个记述故乡的文章中,都出现过“渭北旱塬”这样的词语。旱塬最大的特征就是水的稀缺,因为没有江河湖泊的润泽,人们吃水、用水,甚至庄稼的收成,都要仰仗老天爷的恩赐。缺水,让昔日的故乡大地少了诗意与繁华,多了单调与荒凉,也让故乡的人们少了温婉与灵性,多了倔强与生冷。从某种程度上说,故乡人繁衍生息的历史,就是一部与天地争水、与干旱抗争的历史。
从我能记事起,跟着大人们最常去也最早记住的地方,就是储存维系生活甚至生命之水的水窖和涝池。不论走到何处,每一个故乡人都不会忘记它们。
记得我们家的水窖位于庄院的东北角,常年布满绿苔的窖口旁安装着辘轳。小时候,在我懵懂的内心,水窖永远都是一个充满神奇的地方,常常趁着大人不注意,偷偷走近窖口向下张望,只见黑洞洞的窖内,映出一片圆圆的亮光,随着水波而微微荡漾。
把雨水储存到水窖,并非一件随意而为之的事儿,暴雨或大雨天不宜储水,春秋季才是蓄水的最佳季节。二伯是这方面的专家,记得每到春季或秋季,天下连阴雨之时,二伯都会穿着雨衣和雨鞋,拿着铁锨从庄子后面的荒草地里,一路修筑水道,把水引到院子再流入水窖之中。这段距离有一里多路,引来的水虽然也是雨水,但通过草地的过滤,相对含泥沙量少,也比较干净。只是在储水过程中要不断的巡查照应,防止跑水而错过蓄水时机。
我十岁左右时,曾经下到已经干枯的水窖底部,帮着大人们清理窖底的污泥杂物。那时,我才发现水窖底部并非直上直下的一片天,而是一个四周凹进去,足有四、五十立方的空间。那时家乡还没有人用水泥这样既能加固墙体、又能防止储水渗入地下的昂贵建材,只能用产于村旁沟壑里的红色黏土做成泥坯,铺在水窖底部。这种红色土壤渗水率低、粘性大,是防止窖水渗漏的最佳材料。每次清理完污泥杂物,都要重新给水窖底部铺上这样的黏土,然后就等天赐甘霖,注满水窖了。当然,清理水窖都是在干旱少雨,水窖内已经无水可用之时。
在故乡,除了水窖,另一个充满水的故事的地方就是涝池。涝池一般都建在村子的低洼之处。水窖的水主要是供人用,而涝池的水除了供牲畜用之外,也供人们洗涤衣物。在我的记忆中,村上的两个涝池一个在村北,一个就在我家庄子的旁边。每逢下大雨,水就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涝池,涝池就成了村子里天然的洪水收纳地。蓄满水的涝池宛若一潭小小的湖泊,自然成了村子里最具吸引力、最具灵性的地方。
每当天气晴暖时,涝池边总有三三两两的姑娘或媳妇,或蹲或坐在一块放入水中的木板上,把衣服放在上面,抹上肥皂或放上皂角,一边洗涤一边用棒槌敲击,“砰砰”之声不绝于耳。这些姑娘和媳妇们,一边洗衣一边说笑着村上的逸闻趣事,笑声随风飘荡在村子的上空,给静谧的村庄增添了几分生机。涝池岸边四周的杂树草丛之中,也铺满了五颜六色的衣物,给单调的村庄增添了几许色彩。
涝池里的水,不仅养活着村上的牲畜,更养活着在村子周边繁衍生息的鸟儿及其它动物,还有一些喜水的树木和杂草,尤其是柳树,一棵棵扎根池边,天长日久长成了参天大树。它们婆娑的身影,既是一道靓丽的绿色风景,也是一片为人们遮阴的“绿伞”。
到了夏日酷暑之际,涝池边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他们纷纷下到池里,游泳、嬉戏、打水仗。我自小胆子小,虽然下过几次水,但由于母亲怕危险,每次都会受到一通责备甚至打骂,终究还是没有学会游泳,成为旱鸭子。我看到一些胆子大一点的孩子,还从涝池岸边最高的地方,扎一个猛子跳进水中,然后从对岸的水中钻出。他们的勇敢举动,虽然让大人们担忧并遭到劝阻和训斥,但却让我羡慕不已。每当夏日夜幕降临,涝池里就会响起此起彼伏的蛙鸣,这声音成了村庄最动听的天籁之音。
干旱之时,连续几个月不见像样的降雨,眼看着村上的水窖,一口接着一口打不上来水,涝池的水也一天天变少直至干枯,一片片庄稼也在皴裂的土地上苟延残喘。但是,人和牲畜没有水就没法存活,人们只好下沟爬坡寻找水源,以解燃眉之急。取水的过程充满了艰辛,甚至危险。
村子东面有一深而陡的沟壑,沟内有一股常年流淌的细小溪流,人们在它的泉眼旁挖一水池,干旱缺水时,就在这里来取水。我十几岁的时候,就在这沟里担过水。说是担水,其实我就挑了两个最小的白铁水桶。因为从沟底到沟顶的道路,都是坡度很陡的羊肠小道,空人走在这样的路上,都感到吃力费劲,而且脚下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滚落沟底。肩上挑着几十斤的担子,爬着陡峭的沟路,不一会儿人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但又没有一块平地能让你歇息片刻,否则水桶倾倒就会前功尽弃。年幼体弱的我担着担子,只能在遇到平缓之处时停下缓口气,就这样磕磕绊绊到了沟顶,一看水桶里的水已经所剩无几。
取水的艰难,还衍生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有妹妹和弟弟两人在沟里抬水,上坡时弟弟个子小走在前面,妹妹走在后面,妹妹担当了水桶的大部分重量。两人历尽艰辛终于快要到沟顶,谁知年幼力弱的弟弟再也支撑不住,刚跨上沟顶平地,一下子就瘫坐在了地上,一桶水就这样一滴不剩地倾覆于地。累得上不接下气的妹妹,先是愕然,而后便躺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那几近于绝望的哭声让人唏嘘不已。
还有一位五十多岁的老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沟里挑上来一担水,走了没几步天却突降大雨,老汉躲无处可躲,心想这么大的雨何必费这劲,回去随便用什么一接都是水。于是,把从沟里担上来的水就倒在了雨地里,用扁担挑着两个空桶往家赶。谁知天公好像故意和人作对,他没走出几步,雨就突然停了,气得老汉骂天骂地,一脸的懊悔。
时隔四十多年,这些担水的经历依然难忘。
水的稀缺,吃水、用水的艰难,让家乡的人们对水的节约与利用几近于苛刻。
一盆清水,一家大人小孩都用它洗脸,到最后一个人时,已经浑浊到看不见脸盆的底色。就这样,这盆洗脸水还要用来搅拌牲口草料,一点都不能浪费。在我的印象中,故乡人一年四季也洗不了几次澡,平日多用湿毛巾擦身,洗头都是在理发剃头的时后一并进行。
我上高中的时候,遇上了久旱无雨的天气,学校所在村子的水窖一个接着一个干枯,即使剩下个别有水的水窖,人家也供不起学校这样的用水大户,不愿把水供给我们。眼看着几百号人的吃水断档,学校没有办法,就把附近还有的涝池水拉到学校,稍加沉淀烧开供学生们用,那水打到搪瓷缸里,还是浑浊的。没办法,同学们只好放上一会儿,等沉淀的差不多了,把上面稍清一些的水倒到搪瓷碗里,用以泡馍吃。这种人畜共饮一池水,致使许多学生都得了腹泻、痢疾等疾病。
好在缺水的故乡,遍地都是黄土,水中除了含土量大再无其它。只是这水中缺少了碘等微量元素,致使许多人患上了大骨节病,严重的走路一拐一瘸,极大地影响了正常生活。
如今,缺水的故乡已成以往。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也逐渐惠及渭北旱塬的农村。尤其是大力开展扶贫攻坚以来,故乡人吃水、用水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家家都通上了自来水,人们再也不用为干旱时无水而发愁了。
对儿时故乡缺水的回忆,不是为了诉说经历的苦难,而是提醒我们,面对滔滔江河、汩汩清泉,不要忘记节约用水。因为这个地球上,还有为维系生命之水而发愁、而受苦的人们。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