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张仲景的神奇(散文)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在河南省内乡县工作,工作单位是一家三线企业,条件比较艰苦。
那年我休完产假以后,身体一直不好。没食欲,胃脘胀满,口吐酸水,产前126斤的我,体重锐减为96斤,一时间变成了“林黛玉”。同志们都心疼我,关照我,建议我去南阳地区医院看一看。
于是我在好朋友的陪同下,去南阳市地区人民医院就诊。估计是慢性病,我听从朋友的建议,我挂了中医科。接诊医生是一位眉目清秀、温文尔雅的中年男子,他姓杨,给我开了一味中成药,药名叫“香砂养胃丸”,并嘱咐我:“服用一个月看看疗效。”杨医生还说:“这个药是根据古代医圣张仲景的专方研制的。”并且给了我一本小册子,介绍张仲景医圣的几句话给我印象很深,至今不忘。“张仲景,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不知道是小册子对我起了暗示作用,还是那“香砂养胃丸”本身的神奇,不久我的身体大有好转,不吐酸水了,食欲增加了,体重开始增加。
后来我接到了山东省人事局的调令,要离开河南省,于是临行前去辞别给我治病的杨医生,他建议我:“继续吃药,最好再服用一个月。”于是我从河南走的时候,带了不少“香砂养胃丸”。到了山东以后,我坚持服药一个多月,身体就好了,体重增加到110斤,我担心体重继续增加,于是就停了服药。心中对医圣张仲景怀有一份由衷的敬意,他的药竟然跨越几千年,而治好了我的病。
八十年代末,我在一次查体中,发现乳腺增生比较严重,而且那时候我的血压也比较高,吃很多降压药也控制不好。有了上次治病的经历,于是爱人带我去中医院找专家医生看病。那个大夫叫“张腾清”,他自称是张仲景的86代孙,给我开了中成药,我记得那药就是医圣张仲景的“逍遥丸”,他问我是不是经常做梦遭人追打?是不是经常感觉胸闷?肋间疼痛?这些都正好对我的病症。我点点头。大夫又说:“这个病,三分治七分养,你要遇事往开心的地方想,不要生气,多想想别人的优点和恩情,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情,少生气,少想别人的缺点和不足,这样你吃的药,疗效才会事半功倍。”他还给我一本《国学译读》。我回家一边服药,一边研读大夫给的书籍,感觉收获很大,不知不觉中乳腺增生的毛病好了,血压也稳定了。
后来,我几次去看张医生,主要是为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记得他对我说:“人类是属于自然界的生物,应该顺从自然界的规律,比如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二十四节气,就是自然的规律,是我们养生的根本。就说这“立春”节气,阳气开始生发,最好吃萝卜,萝卜属于性甘发散的食物,有利于阳气生发。消食宽中,健脾,润肺,化痰;再比如“惊蛰”节气,中国民间许多地方有吃梨的习俗,为啥呢?惊蛰前后气候还比较干燥,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这时候吃梨,有清热养阴、滋咽生津、润肺止咳的功效。这些都是中医的精华。都是中国医学的根本。”于是乎,他给我讲了二十四节气所有的养生重点,我都用录音笔录下来,回家整理出笔记,用来指导日常生活和养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从那以后,我的身体状况比以前好多了。我现在近七十岁了,还能独自一人,奔赴河南鄢陵参加“奔流文学研修班”,在研修班上巧遇我小妹,我们玩得乐不思蜀!
张腾清医生还多次给我讲解对高血压病的预防与治疗,他的五大法宝是:第一,健康饮食;第二,充足睡眠;第三,学会减压,第四,坚持运动,第五,坚持吃药。自从认识了张腾清医生,实践了他的五大法宝,基本上做到了以上五条,我的血压一直保持稳定。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能有今天的健康身体和幸福生活,应该首先感恩中医养生理论使我受益匪浅。
后来在张腾清医生的介绍下,了解到张仲景医圣是“伤寒论”的奠基人,他告诉我:“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伤寒杂病”四个字触痛了我的神经,我的记忆细胞,立刻使我想起1962年那个难忘的冬天,母亲由于月子里遭受了零下三十度的风寒和恶狗追咬的惊吓,患病在床不能自理,铁路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主治医生告诉我:“现代医学已经无法治疗你母亲的病了,你们准备后事吧。”
当时母亲有我们五个未成年的子女需要抚养,最小的弟弟还在襁褓之中。父亲一人上班挣钱,赡养家里算上奶奶共八口人,生活极其困难。但是父亲仍然通过多方求助,终于找到一个退休多年的老中医,老中医骑着自行车来到我家居住的棚户区,诊断母亲的病叫“斑疹伤寒病”,并且开了三副中药。医嘱说:“先吃三副中药,如果见好转,再来拿药方,否则就真没救了,需要准备后事了。”
父亲抱着一线希望,给母亲买药、熬药;母亲已经不省人事了。父亲用筷子撬开母亲的嘴,强行灌下去三副中药。第三天下午,母亲慢慢地苏醒了,头脑清楚地说:“我肚子饿,想吃东西”。后来老中医又开了几副药,终于治好了母亲的病。
那时候,父亲借钱买了一面锦旗,送给了老中医,上面写着:“敬赠救死扶伤的老中医XXX”。
救母亲命的大夫名字我没记住!但是,我不会忘记,是中医的《伤寒杂论》和辨证施治理论救了母亲一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