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八一】儿时的年味(散文)

编辑推荐 【八一】儿时的年味(散文)


作者:南山隐人 布衣,163.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210发表时间:2022-03-03 08:58:32

【八一】儿时的年味(散文)
   儿时,当故乡的季节进入腊月,村里那条唯一通往外界的小路变得热闹非凡。大人们三五成群,拎着大包小包往家赶。碎娃们兴高彩烈,一路跟着蹦跳不歇。架子车、自行车上载着老汉老婆,碰见熟人了就调起嗓子喊一声:置办的啥年货嘛?
   那时,乡镇没有集会,日常生活用品主要凭票在供销部门市部购买。年货也没有现在丰富,家家打点散酒、散醋,买点糖果、点心、炮仗、年画,再扯上几块布料,就算备齐了。
   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候的“年”不仅来得早,而且时间拉得长,从头年腊月到来年正月末,似乎都在过“年”。即便农活开干了,仍有零星的亲戚在拜年,间歇还能听到几声清脆的鞭炮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集体生产制,农民的温饱都寄托在生产队分得的那一点口粮上,但对于过年,乡亲们却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腊八”一过,往日死寂的村庄陡然间就鲜活起来,一切美好的情绪都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点燃。男人们抽空起猪圈(挖走肥料后回填黄土)、收拾院落、准备劈柴;女人们纳鞋缝衣、拆洗被褥、打扫屋子;孩子们也闲不下来,叠元宝(一种儿童游戏),做弹弓、制作火柴枪,提前做好过年玩耍的道具。到了腊月二十左右,家家户户开始碾米磨面、泡发干菜、生发豆芽。
   最红火的是杀年猪。故乡人经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小寒大寒,杀猪过年。但那个年代,口粮无多余,养猪人家并不多。既使能养起猪,也只有到了年关才将喂养的猪杀掉,春节吃一部分,余下的腌存起来招待客人。就连猪的板油也当作稀罕的东西,用铁锅炼成荤油,装在一个坛子里用于平时炒菜。
   杀年猪在农村算一件大事,一般要请村邻和亲朋前来帮忙,顺带解馋,也为联络感情。杀猪当天,主家早早在院子里支起一口大铁锅,搭好门型木架,备齐绳索、脸盆、刀具,然后就到圈里拉猪宰杀。众人七手八脚把杀好的猪抬到滚烫的开水锅里,提着四蹄不停地翻滚,待猪身完全浸透时,快速地抬放到一块大木板上,刮剔猪毛,一袋烟的功夫就把猪的“外衣”脱得精光。然后将白生生的肥猪用绳索倒挂在木架上,主刀男人便如庖丁解牛般对猪体开膛破肚,分割出大骨、排骨、肉块和“下水”(肠肚心肺)。这时,主家人便开始翻肠洗肚、清理心肺,忙得不亦乐乎。而看热闹的小孩子则围拢在盆边,目不转睛地叮着猪尿泡(猪膀胱),一旦发现猪尿泡从“下水”中被分离出,眼尖手快的小孩子立马抢夺过去,吹得如同篮球一样大的圆球,抛向空中,与小伙伴们争来抢去,打闹玩耍。中午时分,以肉食为主的“荤宴”准备就绪后,村邻、亲朋和帮忙的人或围在炕头的方盘边,或坐在地上的小桌旁,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欢声笑语伴随着浓郁的肉香充斥了整个屋子。
  
   二
   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宰家禽,炸油糕,炸麻叶,摊黄黄等依次铺开。行走在村里,到处能闻到食物的芳香。这时的小猫小狗也灵动起来,摇着尾巴,蹭到锅台灶边、宰杀现场,偷叼几口美食,躲到一角里享用。就连麻雀也会在院落里扑愣愣来扑愣愣去,哄抢一些残渣碎食。小孩子们更是坐不住了,边吃着美味佳肴,边掰着指头算日子,看看哪天有鞭炮放,哪天能穿上新衣裳。
   剪窗花、贴窗花在我的故乡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每到小年前后,媳妇、姑娘们就凑到一起,把各自的窗花底样从废旧书刊中找出来,粘在蘸湿的白纸上,将花面朝下抬起来,用煤油灯的油烟把窗花的样子熏成黑乎乎一片,放到太阳底下晒干后,剥下窗花的熏样贴在彩纸上,再用订书针或针线订成一沓,然后照着窗花的式样一点一点地剪裁。剪窗花时,心要细,手要巧,不能急,否则容易剪断花型的胳膊腿,不但无法粘贴,还报废了来自不易的彩纸。所以,媳妇、姑娘们都使出浑身解数,细心地修剪。剪出的十二属相和花鸟鱼虫,五颜六色,各式各样,贴在窗格里,活灵活现,煞是好看。
   蒸年馍,寓意着家里的日子热气腾腾,蒸蒸日上,年年有余,当然也图个好照头。农谚有言:“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到了腊月二十八这一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都要开始准备过年的主食。
   记得每到蒸年馍时,母亲五、六点就起来将提前泡好的“酵头”掺上水,分别倒入盛有面粉的两个大盆里,不停地搅拌搓揉,然后盖上锅盖、蓬上被子,放在热炕头上发酵。等到发的面团与面盆的沿口几乎平行,而且有很多蜂窝状的气孔时,就将面团挖出放在大案板上,反复地揉面,直到面团光滑有弹性才开始做。
   蒸年馍与平时不同,蒸出的馍既要雪白光亮,又要劲道有嚼头。如果谁家蒸的馍好,媳妇婆娘都会来学习取经,主家脸上也有光。如果谁家馍蒸黄或发青,不但门庭冷清,还会传出“这家婆娘茶饭不行”的闲话来。于是,母亲每次蒸年馍时都会动一番心事,从发酵子、起面、揉面,甚至蒸馍的火候上都把握得恰到好处。而且蒸的馍琳琅满目,堆积如山,有圆馍、方馍、寿馍、枣花馍。各种动物馍,看上去憨态可掬、形象逼真。但无论是那种馍,都要用火柴一头蘸上红水在上面点上一个红点,图个吉利。小时候,我最喜欢干的事就是给馍顶上点红点。馍笼一出锅,还没等蒸气散去,我就迫不及待地跑过去。母亲怕热气烫着我,就找来一根筷子让我捏住一头去点红点。那知我的手小无力,捏不牢筷头,点出来的红点不是歪歪扭扭,就是多了几个红点,逗得家人忍俊不禁。
  
   三
   除夕,是春节最隆重的前奏,也是年味最浓的时候。这一天,各家各户吃的穿的用的都已准备齐当,剩下的就是祭祖、贴春联、做年夜饭了。一清早,同宗小辈便集合在一起,由长辈或长兄带领,奔赴坟地,给列祖列宗磕头、烧纸,以表怀念。到了下午,家里大人带着小孩,提着凳子,端着糨糊,在大门、入户门、锅灶边、风箱、粮仓、磨盘、猪圈、鸡舍,凡是能贴的地方都贴上春联。一幅幅红彤彤的春联,映衬着一片喜庆的气氛,让灰暗的土窑洞变得生机盎然,俨然一道乡村美丽的风景。
   记忆中,最为隆重的便是年夜饭,那时没有如今“八凉八热”的讲究,虽简单粗淡,但也是大人们把一整年节俭下来的食物变着花样做出来的,比起平时来要好许多。除夕晚上,一家人围坐在四方四正的木盘边,吃着一年当中最丰盛的“大餐”,心头充满了喜悦。兄弟之间、爷孙之间还会猜上几拳,可谓其乐融融。而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除了狼吞虎咽地吃喝外,最感兴趣和开心的事还是燃放鞭炮。
   那个年代,爆竹品种单一,商店卖的大部分是鞭炮和零散的“雷子”炮(拇指粗)。既使有烟花弹之类的,也买不起。一般人家买上两三鞭百头的鞭仗就是很了不起的事了。以是,每年家里买回的炮竹我都舍不得马上燃放,偷偷地藏在家人找不着的地方,隔三岔五地检查,看看有没有人动过。实在忍不住想放了,就从整挂鞭炮中拆下几个,拿到外边与小朋友一块分享。到了三十晚上,还没等年夜饭上齐,我就急冲冲地跑到自己的“藏室”,拿出半挂鞭炮燃放起来,等零点时再拿出另一半燃放。剩下的,或分成一小串,或拆成单个,计划着燃放,保证正月十五前每天都有鞭炮放。若是鞭炮分配不过来,就把炮仗一个个剥开,做成火药,装在自制的链条枪里发射。实在没鞭炮了,再用自行车辐条的螺帽和铁丝、皮筋制成火柴枪,每次装入一根火柴,也能打出响声。音量虽不大,但总比没炮放好。那时候,村子里的男孩子几乎都有一把链条枪和火柴枪,别在裤带上,满村子乱串,与小伴们玩打仗的游戏。村头巷尾时常会出现我们两拨孩子“打斗”的场面,热闹有趣。
  
   四
   转眼到了初一,拜年,是最隆重的过年仪式。一大早,大人们就叫醒孩子,吃过饺子后,穿上崭新的衣服,出门拜年,祝福声、欢笑声让整个村庄在年气中沸腾起来。经常是一拨人刚进门,另一拨已到了院子。要是碰到了一起,就按年龄长幼排序,由领头的带着大伙儿依照辈分给主家的长者磕头作揖。每到一户,老爷爷、老奶奶和叔婶们喜笑颜开,给大人们敬酒递烟,给小孩子散发果糖、红枣和瓜子等。条件尚好的人家还会拿出一沓毛毛钱分发给孩子们。小孩子拿到一两毛压岁钱后,如同中了彩票似的,赶紧装到衣兜里,生怕被人抢走。年轻人好热闹,故意调侃孩子:“快,再给爷爷磕头,爷爷兜里的钱还多着呢!”话音一落,几个孩子又跪在了地上。人群中不断有人起哄:头没磕响,重新来一遍。老爷爷、老奶奶笑盈盈地从炕头上溜下来,边拽孩子边说:“好了好了,都磕响了!”顿时,把众人逗得东倒西歪,前仰后合,嬉笑声、尖叫声响成一片,回荡在农家小院。
   从正月初二开始,人们便开始走亲串门。走亲戚不需要打招呼,约定俗成,而且每天只走一家。先走舅家和丈人家,再走七大姑八大姨,最后才是沾点边的老亲戚和八杆子打不着的远方亲戚。一个正月,小孩子差不多都跟着大人在走动。近处的中午吃完饭、叙完情,下午就可以返回,远一点的住一宿上再回家。给亲戚带的礼物都是年前蒸的各种圆馍、花馍,好一点的家庭还搭配一些挂面、罐头之类的。返回时,亲戚家从礼物里拿出一部分,然后再加一点自家的东西,当作回礼。颇有意味的是,有时走了一正月的亲戚,送出去的东西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了自己家里。不过,大家都不见怪,主要是图个心情,一年难得见面,坐在一块拉拉家常,心里热乎。
   故乡的正月最热闹、场面最大的就是“扭秧歌”。初七一过,大村小村锣鼓镲镲敲得震天响,穿红戴绿的秧歌队、旱船队、舞狮队走村窜户,给烈属、军属拜年送祝福,讨个喜烟喜酒和糖果瓜子。元宵节左右,各村的秧歌队还要集中在公社中学的操场上集中表演,场面十分火爆。鼓掌声、加油声、喝彩声,响彻天空,传向四方八方。
   暮然回首,儿时的年已成了我遥远的回忆。但那热闹喜庆,纯朴的乡情,岁岁年年,是萦绕在我梦中挥之不去的乡愁!
  

共 385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曾经,我们都在故乡怀抱里做个温暖的孩子。年是时光的烙印,是人生的驻点。儿时的年味,是心中最美的芳华。那些流过心田的记忆,那些淌过心中的怀念,在梦中百转千回,从没走过远。作者用柔和的笔调,把那些过住的美好与心底深切的怀念娓娓道来。走进腊月的门,就闻到了年的味道。自然的冬,寒山瘦水,但追节的风却喜气融融,添新妆,办年货,人们都奔在不同的路上,穿梭在各条大街小巷里。杀年猪,蒸年馍,贴春联,拜年,还有许许多多的童趣都在这喜庆的日子里氤氲着曼妙幸福氛围。文章以时间为索引,贯串起一个厚重节日的浓烈色彩。情节由淡到浓,典型的细节充满着生活的气息。内容贴实而又生动,语言精炼,详略适度,段落分明,与主题密切关联。每个章节也是景情融合,感情深厚的描述,让人回味无穷。文章以情节不断的发展进入新的层次,而且一气呵成。可见作者的文字功底深蕴。欣赏,推荐共阅。【编辑:维纳斯脚下的小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2-03-03 09:25:00
  文章情感丰沛,底蕴深厚,语言凝炼生动,条理清晰,主题昂扬,富有感染力,引人入胜。儿时的年味,热闹温馨,让人久久回味。好文章拜读学习,祝老师文丰快乐!期待更多精彩佳作!
淡淡的云彩
回复1 楼        文友:南山隐人        2022-03-03 14:06:24
  谢谢社长留评。敬礼!望今后多指点!
2 楼        文友:维纳斯脚下的小丑        2022-03-04 00:16:18
  一篇能让人读出在场感的文章,这种在场感,让读者如临其境,跟随着文字的“现场直播”,感受以往过年的味道,感受幸福满满的气氛;真情实感,没有空洞的抒情,让文字展现内心的真情,细腻的笔触如探照灯,一点点走进儿时过年的顾惜之情,佳作!谢谢赐稿。问好,期待您的更多精彩
只要最努力,结果随它去
回复2 楼        文友:南山隐人        2022-03-04 08:27:20
  谢谢社长细心编辑和精彩点评,让拙作增色不少。辛苦。敬茶、问好!
3 楼        文友:小小莲儿        2022-03-04 13:05:24
  儿时的年味,在岁月的流逝中如静水深流,温暖快乐。欣赏佳作,祝老师精彩不断。编文精准,小丑老师辛苦了。
小小莲儿
回复3 楼        文友:南山隐人        2022-03-04 15:54:03
  谢谢莲社关注留评。遥祝工作顺心、生活愉悦!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