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书卷多情似故人(散文)
◎差点被压抑的兴趣
上学前,并不知阅读为何物。文化和物质一样荒芜的七十年代,小县城连幼儿园都没有。和小伙伴们在大街上疯跑到八岁,在文革结束的那年,我们直接上了小学。
八十年代初,县城十字街百货大楼前添了两家小人书摊。不再舍得买零食,把过年走亲戚时得来的压岁钱都消耗在书摊上。一本本小人书,也算是课外阅读的启蒙读物了。
中学和县工会的除了书店,吸引人的还有中学对过县工会里的图书室。因为被一个要好同学的父亲管理着,课间的时候随同学进去过一次。一排排一人多高的书架上,满满的都是书。可它只对单位职工开放,学生是没有办阅读证的资格的。面对着满架的图书,只能望书兴叹。周末去同学家玩,他拿着他父亲的钥匙把我带进了图书室。又一次面对数量众多又没人监管的图书,我心中先是充满了无尽的诱惑,随后涌来的却是近在咫尺却不可得的深深无奈。见我眼珠子要掉出的样子,同学竟慷慨地让我挑了几本。只顾着为意外的收获高兴,并没有考虑到当时的行为是在偷书,及至后来在《孔乙己》读到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的话语,才知道自己早已偷过东西,很是为此脸红了一阵。参加工作后和同学谈起此事,他却已经忘记了。不像我一样喜欢阅读,他的兴趣在物质生活的享受,经过累年的打拼,他如今已成了家乡最大的开发商。
虽然喜欢阅读,可在高考压力下,有教学大纲和老师引导的读书,并不让人感到愉悦。不过,课本之外的《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却深深吸引着同学们。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思想新锐或深邃……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色。八十年代中期,那些刚刚复活和新创的刊物,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世界的窗口。受一本本精美杂志的吸引,周末总会和同学结伴去邮局前的书报亭里。土地早承保到户,家里收入增加,每月零花钱也多了。爱好阅读的同学,一人买一本,凑在一起轮换着看。空白磁盘一样的大脑牢牢粘附住新鲜的知识,紧张学习之余抽空阅读的兴奋感觉,到现在仍然清晰如昨。
◎痴迷于读书的同桌
高中时的同桌痴迷于阅读,因为作文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课上点评,他把更多的功夫用在了阅读和写作上。85年高考前,我们在紧张复习时,却见他白天晚上拿着本书读,着迷的连课也不听。好奇地拿过一看,是一本《百年孤独》。当时不知道它正在国内流行,也不清楚马尔克斯为何方神圣,粗粗翻看一下,确认小说描述的是一时难以弄明白的南美生活,里面还充斥着不少的性生活叙述。对即将面临高考的学生不宜,还是在学习上下点功夫吧。我边说边把书交还给同桌。可同桌已沉浸在书中不能自拔,劝说无济于事。按他的说法,《百年孤独》就是外国的《红楼梦》,需要反复读才能弄明白。
把业余爱好当成正事对待,过度沉浸在课外阅读中,同桌原本的好成绩一落千丈。因为自制力低下,还患上了手淫的毛病,他终于把自己弄得精神恍惚,高考时不出意料的落了榜。
高中毕业,我们去读大学,同桌则在同学们的叹息声中去当兵。他原本的计划是在部队好好复习考军校,不过随即又迷上了三毛。为集齐三毛的作品,特地写信让我们帮忙购买。三毛的文章,用清丽的文字描写陌生的异域风情和与荷西的爱情,确实有吸引力。那时学校里也在流行三毛的书,我也是三毛的粉丝,只是没有同桌的热情。先迷失于《百年孤独》,又喜欢上三毛的同桌,最终没能考上军校,复员后只能开一家门店当了小老板。
参加工作后,很快传来三毛用一只丝袜结束自己生命的消息。一个那样热爱生活的人也会轻生、自杀吗?她最后的选择与其书中表现出的达观相去太远,让同桌对她书中表述的内容产生了怀疑。失望的同桌随即把所有的三毛作品都送给了我。
后来读采访蔡志忠先生的文章,才了解到三毛为疾病和感情所困的苦恼。对她而言,死,确是一种不错的解脱,也就理解了三毛。不过为避免触碰三毛藏在书中的深深忧伤,我已不再去读三毛的文章。尤金在《情怀》一文中说“少女情怀总是诗,少妇情怀似散文,徐娘情怀如小说,老妪情怀似论文”。在我的感觉里,阅读也是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阅读的兴趣已发生了转移或——有了更深的层次的需要。
◎一本书的影响
三十年后的一次闲谈中,同学们一致认为是《百年孤独》害了同桌。可同桌却不以为然。
我仍认为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到现在也还不能完全读懂。莫言、陈忠实、贾平凹不都是《百年孤独》的受益者吗?同桌这样为自己解释。拿出中国当下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佐证,他的反驳就无懈可击。没想到,他一直都还关注着《百年孤独》。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莫言1984年第一次读《百年孤独》,就被马尔克斯开头别具一格的叙述方式给震撼住了。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如果早知道小说可以这样写,没准《百年孤独》自己也可以写了。据说,莫言当时曾发出以上的感叹。
陈忠实《白鹿原》开篇第一句“白嘉轩后来引以豪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站在未来的时光里看以前的事,多么像《百年孤独》的开头。贾平凹也是,称赞马尔克斯是给文学开路子的世界级大作家,是文学的栋梁之材。从他对马尔克斯的评价看,《百年孤独》对他的影响肯定也不会小吧。
怪不得,专门研究拉美文学的陈众议曾说,“中国作家言必称《百年孤独》,言必称魔幻。好像中国作家不读这本书,在当时就没有了话语权。”
可惜,并不是每一个喜欢阅读的人都能成为高明的写作者,即使有着强烈的创作欲望。有着不错文学功底的同桌,在满足自己阅读兴趣之外,也曾尝试着写作,不过没有把文字转化为铅字的水平,也缺少长时间枯坐冷板凳的耐力,几经努力后还是放弃,最终籍籍无名。
无意间,看到了三毛对《百年孤独》的评价,“我的看法是除了中国的《红楼梦》之外,在西方作品里,《百年孤独》是这百年来最有趣的一本书。它可以让每个人阅读、了解和欣赏,念他这本书,如入幻境,痴迷往返。”——竟和我同桌对该书的评价一样。“于我心有戚戚焉”,我似乎明白同桌曾对三毛痴迷的原因了。
◎离不了的阅读
师范毕业后当了中学语文教师,教研组长是有三十多年教龄的李老师。按他的经验,“授之鱼,不如授之渔”,如能做到在实现得分目的前提下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培养对阅读的兴趣,就是一位好老师。
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已穿插在文章之中,首先要学会解刨麻雀。他如此解释自己对阅读教学的理解。要先从基础知识开始,让学生掌握声母、韵母、声调……字、词、句……语法、修辞……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寻写作者思想的闪亮点,体味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发掘文章的灵魂。像庖丁解牛一样熟练掌握了课本,再向课外扩展,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对随便拿到手的一篇新文都能得心应手地进行剖析。
在他的指导下尝试着教学。对阅读感兴趣或者爱学习的聪明学生很快掌握了阅读的技巧。让人高兴的,在准确总结优点的同时,他们还会指出所分析文章的不足。
县里组织语文学科统考,学校获得了最好成绩。较好完成了教学大纲对阅读的要求。学生们欢欣鼓舞,自己也松了一口气。还好,在老教师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让学生们学到了事半功倍的阅读方法。
受益的不仅是学生,站在教学者的角度深入思索,也提高了自己的阅读水平。
政法或师范,似乎矛盾的人生目标都填写在当年的高考志愿中。可当时就是这样想的。最终无缘于政法,进了师范学校的大门。倒没什么遗憾,可心中仍存着对政法工作的向往。
当老师五年,送走一届毕业班后,政法系统扩编,允许教师报考。另一个目标在招手,我赶紧拿起法律书籍,让自己又当了回学生。没有了高考时学习的艰苦。得益于教学生阅读的深刻认识,我顺利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法院工作并不容易。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法律不断出台,每天都在学习之中;为弄清楚某个案件事实,也要不时去阅读其他领域的专业书籍。似乎又回到了高中时代,被无穷尽的疑问等着,阅读重新变成了苦差。唯一的欣慰来自用新学的知识完成了对一个复杂案件的说理,可还来不及高兴,新的疑难案件又摆在了面前,于是又去学习。像许多行业一样,审判台上的谛听和发问不是简单的重复。阅读学习,早成了法官终生要完成的任务。
◎依赖或习惯
最喜欢闲来无事时的阅读。沏一壶茶,静静地坐在书桌前,读书多少随意,也不强迫自己学到什么。也许不经意间,放空的心就会贴近作者的思绪,不觉中有了领悟。在感触良多的惊喜中去抓茶杯,才发现茶水已经凉了多时,天早黑了下来。
习惯了睡前阅读,不翻几页书,就像是缺少了终结一天的仪式;早起去厕所,也总会带上书报或手机。坐便器的作用,不只增加了如厕的舒适度,更方便了阅读。欧阳修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轻松时最容易勾起沉淀于内心深处的想法。他构思文章的方式倒和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有些相似。
搭乘一位企业家的车时,发现车上竟放着一本《资本论》。已把企业做成全国的行业龙头,我一直以为他会更欣赏噱头多多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毕竟,冷门的资本论似乎有点过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能读懂如此高深的书吗?像是看出了我的疑问,那位企业家笑了笑说,在家的床头上也放着一本,每天都会看,多数段落已能背诵。说起经营企业的经验,他不时会引用几段书中的话。不只《资本论》,连《史记》中的很多篇章,他也是张口即来,让我这个中文专业出身的人很是汗颜。反思自己一直的阅读,固然有工作的需要,更多是延续了小时的习惯;而他则以学以致用为目的,把阅读当做一种依赖,一直用严格的自律不断提高自己。相比于他,多数人对阅读的态度还是太随意了些。
◎新的阅读工具
还是不能免俗,迷上了在手机上读书。多是头条上感兴趣的文章,一不留神也会陷进一部长篇小说中。晚上躺在床上,先提醒自己读到十一点就睡,可时针都指向了一点却还没有睡意。上学时保存完好的视力,以可觉察的速度迅速下降下来。
周围的人也是一样,除了高度自律者,多数人都被一条无形的绳索拴在手机上。睁开眼就寻找手机,马上进入阅读状态。没有了茶余饭后闲暇,省略去繁文缛节的交往,世界都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不过好处也显而易见,通过阅读或视频,大家都成了百事通。家事国事天下事,相聚时有着无尽的话题。
比吸烟还要普及的手机阅读,对人的伤害更具有隐蔽性。最起码,香烟盒上还会加上吸烟有害健康的标注,而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加,就是为了吸引人不断去更新阅读、游戏或便利工作的工具。无数次,从手机上挪开疲惫双眼的时候,总会告诫自己已用眼过度了。耗时费力阅读的,多是与自己的人生没有密切联系的东西,其内容之无穷尽,就是耗尽一生也不会读完。然而仍是不能改正。对手机阅读的断舍离,被无限期拖延了下来。
随便仰摆在沙发或床上看手机时,也会想起王羲之“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的读书雅趣。心理上要虔诚,行为上要恭敬。他们对阅读的态度,就像凡人之对礼拜菩萨。被手机普及的阅读,没有神圣的感觉;被动阅读的内容,也多缺少营养。像吸烟、喝酒、赌博一样容易让人上瘾的依赖阅读,还称得上真正的阅读吗?可现实就是如此,新工具改变了的阅读方式,可以随时让人过上一把瘾。也算与时俱进吧。
不过可惜了我那些曾经节衣缩食买来的书,被长时间闲置在书架上,早已积满灰尘。现在买得起书,却很少去读了。
◎书卷多情似故人
为延揽人才,宋真宗赵恒用普通人看重的黄金屋、如玉颜、千钟粟、轻车驽马做比吸引,鼓励士子们勤学五经,以科举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愿望。
书读得好,官就有可能做得大。在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目标的同时,还有不尽的物质享受。作为进阶更高层人生的工具,读书的功利性不言而喻。
虽说功利,却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更好当官享受的世俗目的,为国尽力的壮志需要知识的支撑,为民请命的使命也离不开经世济用的学问。再好的师友也不能常伴身边,没有什么比向书本请教更方便的了。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用虔诚纯真的阅读安抚受伤的心灵,用凝聚着仁人志士理想智慧的诗书洗涤胸中的俗气,保持一身清白,培树满腔正气。仅用寥寥数语,于谦就道出了无数人对阅读的感情,也说清了读书对心灵的涤尘之功。不被当权者重用而被迫害,有着和屈原一样的经历。有着正大光明的内心,敢于用生命诠释读书人的精神追求,即使含冤而死也无所抱怨。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李清照是把诗书当做有钱有闲生活的调适品了。可惜人生的风景不总是和风细雨,在她的人生中,闲处诗书的美好生活却是短暂的。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耕读生活虽乐,可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古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诗书虽好,能接触的也只是少数。不像现在,教育的普及,让不会阅读的人变成了极少数,多数人都能在阅读中学知识、躲清闲、找慰藉。像我的同桌,一开始还把它当做实现理想的工具,实践几十年后就变成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虽赚钱多靠媳妇,却也积习难改。刚结婚时,媳妇还对他的手不释卷耿耿于怀,习以为常后也就释然。和抽烟喝酒一样,就当做一种消遣好了,她这样安慰自己。
没想到,在一位善做生意的妇人眼中,阅读竟有着和抽烟、喝酒一样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