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宁静】我爱“看书”(随笔)

编辑推荐 【宁静】我爱“看书”(随笔)


作者:小子君 布衣,467.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175发表时间:2022-03-12 20:50:29
摘要:一个喜欢看书的人,这是我的“人设”。

一个喜欢看书的人,这是我的“人设”。
   我喜欢看书,并且一厢情愿的认为自己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虽然爱看,记性却差,看过的书常常记不全,或者记岔,张冠李戴。我安慰自己:这无关紧要,看过就好,哪怕只记得一句话,总是好的。
   这时,微信朋友圈出现了,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
   因为要对外展示,以维系自己“爱看书”的人设。我会特别认真的思考,把心得堆字砌字分享到朋友圈,相当于自己做了一次读书笔记。而且大多数时候,我还要添油加醋,配点我自以为是的幽默。久而久之,朋友圈圈友们奉送“爱看书”的人设给我,极大的满足了我的虚荣心。
   以我的理解,看书和读书不同。
   读书有两层含义,一是像上学一样的“读书”,从易到难、从少到多、一步一步,往上生长,是进阶式的一种学习方法。
   二是诵读书本,捧着书本,大声读出来,读出感情、读出层次,将书的内容掰开揉碎,化成读者的语言,去表达、去表现甚至于是去表演,让听者动容,闻者落泪。
   以上两种都不是我的风格。
   专业书籍我会记笔记、反复研读,深究其中的关键。那是安身立命的家什,必须要认真对待。
   至于其他书籍,我都是当成消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看一看、翻一翻就算看过了。
   不走心的看法,只能算是“看”书了。
   我喜欢看书,大约是源于母亲,小时候,家里有许多连环画,都是母亲的。
   我能记下来的有两本,一本叫作《徐茂和他的女儿们》,具体内容我已不记得了,因为书名长简单直接,所以记下了;另一本,是讲述一个罹患白血病日本女孩爱情故事的,名字叫作《血疑》;我至今还记得幸子每次受伤之后的跃然纸上的大喊:妈妈,血止不住了……
  
   我是一九九六年进的中学,那时并没有课外书这种说法,但是班上总会有神秘大佬出现,手捧几本小说,成为全班膜拜的神。
   我们班也有,一个男同学。
   他爸爸好像是县中学高中老师,整天被一群小说迷围住,成天耀武扬威的,我很不爽,也很不屑。
   我自有我的门路。
   那时家长并不需要花钱给孩子买各种练习册,能把孩子送到学校去读书的家长,已经是很开明,不会有多余的钱再花到孩子学习上。
   我们学校的老师非常负责,学生买不起练习试卷,就把它抄到黑板上,孩子们自己回家练习;需要考试时,就需要老师把试卷镌刻成模版,然后印出来了。印试卷这个工作,所有老师都一样,齐齐的交给学校一个姓谢的姐姐,一个专门负责敲响上下课铃声的。有点微胖,喜欢唱歌,她和她一起印试卷的时候,她还教会我一首歌:《今年夏天》,为自己找一个出口,让心情永远能回头......
   没错,我得到小说的门路就是:每天中午不回家,陪着敲钟的谢姐姐一起干活,完事之后,我可以在老师办公室看小说。
   书是老师们在课堂上没收的,因为没有独立办公室,所有老师都统一放在一起,由这位谢姐姐保管。我陪姐姐印完之后,她都会默许我偷着看,那段美好时光,可是说是任由我遨游在小说的海洋里了。
   我看书非常的杂,这大约是因为得到书籍的渠道不多,自然格外珍惜。
   我甚至看过父亲的关于“堪舆”的书,一本讲关于“风水”的,活人住的阳宅及死人住的阴宅。
   书中提到的一个故事,至今对我,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某位很厉害的大人物,他的祖父的祖父,一生清廉,为人慷慨,接济乡邻无数。他去世之后,在得道高人的指点下,获得一个风水宝地,果然后来子孙地位显赫。
   某日,这位厉害的大人物梦到了他的祖宗对他说:你及族人的德行,还不配让我拥有如此墓穴,赶紧让位于人,否则祸及后代。这位大人物自然不信,过了不久,这位大人物因受贿获罪,且金额巨大利益链太长,竟至诛灭九族。
   那时大约十一二岁,不懂其中奥义,只是觉得故事玄之又玄,好看得很。
   再长大些,开始读到一些关于心学的书籍,读了出自清代王永彬《围炉夜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忽然恍然大悟:这位大人物的梦,仅仅是他未泯灭的良知的挣扎。而他的结局,其实是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结果。
   已逝之人的梦话,算不得数。也许是先贤为了警示世人,编撰的故事也未可知。在我朴素的人生观中总是觉得:做人,还是积点善才好。
   后来长大了,开始投身到社会谋生,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便发现一个现象,并不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有些人,穷凶极恶,却仍是潇洒快活一生,受尽折磨的,往往是和他亲近的人。
   苦苦思索,不得答应,不免纠结、不免痛苦。
   这时,很幸运,拜读了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朱先生教黑娃的一句话:“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这是出自于孔夫子《论语雍也篇》,意思是:人凭着正直生存在世上,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是靠侥幸避免了祸害。
   是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那些凭着正直生存的,往往都无愧于心,虽历经困苦,因为内心从容淡定,仍坦然自得。而另一些“幸而免”的人,虽任性恣意妄为,看起来活得甚为潇洒,却因睚眦必报,心怀忐忑,免不得惶恐一生。
    电影《卡萨布兰卡》里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台词:“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我总是想把这句话套用到自己的身上,去度量书籍给我带来的变化有多少?
   即使我每天不停的告诫自己,要正能量,要努力,要感恩。但是,我的心里,常常是困惑的,是充满疑虑的。
   这时,万幸的我又遇到了王阳明的心学。
   王阳明先生的思想源于《大学》,“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基础上,升华成了“致良知”“知行合一”,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说,认为事物的道理或规律离不开心或意识。
   我虽做不到,但是,身体力行,每有艰难时,提醒自己“动机至善、私心了无”,便有了方向、有了力量。
   我喜欢看书,因为书可以带我去我想去的地方,见识我想见识的风景。
   更重要的是,看书,可以让我的内心安守一隅,无需有人相伴。
   有书陪的人,一定不会孤独的。

共 242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让我弄清了“看”和“读”的真正含义。作者直言不讳地说自己喜欢“看”书,并且把自己如何看书和之前是如何读书的,介绍得很清楚,又把自己小时候喜欢看家里的连环画,直到上学时如何想办法找书看做了简单介绍。作者看的书很杂,什么善恶因果、处世哲学……好像什么书都读,从那时的不求甚解去慢慢去思考人生,又以自己经历的人和事去和书中所言进行对比。翻来覆去地说,最终,也没弄明白是古人非圣贤还是书非圣贤,时至今日,对看书的欲望好像不太强烈了,即便从书架旁边路过,也是敬而远之。作者这种感觉,在我眼里不足为奇。成年人嘛,生活在如此快节奏的社会里,多多少少都要牺牲一点儿个人爱好的,可以理解哈。【编辑:想飞的企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想飞的企鹅        2022-03-12 20:52:15
  好吧!没事的时候,对书还是别敬而远之哈,总比打牌喝酒好一些。
告诉你多少次了,1+1=3,怎么还成天2、2、2的?能不能长点儿心?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2-03-12 21:56:59
  看书的精要在于看字上,这与读是不同的。作者写看书,我认为这是切中要害的,有的书可以看下去,或者再看,而有些书可以不看,但你有得现看了,才能决定看不看。绕口,但似乎在理。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3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2-03-14 16:17:26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浩渺若尘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