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石庄,篁庄(散文) ——乡村漫行之一
一
百丈漈镇的镇府所在地在两头门。此地处在海拔七百米左右的高山台地之上,风大,多雾。雾一来,看啥都朦胧,隐隐约约的,一阵疾风吹过,镇子两端的雾门开了,就爬出了两条大青龙,一左一右绕来绕去地游向雾的深处。
是两条柏油路。右边的通向石庄,左边的通往篁庄。
石庄和篁庄是两个村。百丈漈镇未设置之前,这两个村分别是石庄乡和篁庄乡的行政中心。石庄篁庄,村名不难琢磨,好像石庄是石垒的,篁庄是竹生的。其实吧,叫石庄的,枕山傍野,有滴翠流玉之山水,有千顷肥沃之田地,却无石,别说是石林、石笋等奇岩怪石了,就连普通的石头都寥寥无几。叫篁庄的,临瀑面湖,庭前有奇花异草,院后有嘉木古树,惟少竹,甭提紫竹、石竹等名篁贵竹了,就连乡村最常见的龙须竹也仅几丛。
两头门原是一片荒寒的不毛之地,遍长老头松的红沙丘上不住人,被风和雾这两个怪兽轮流占据着,风走了,雾就来了,是个风窝和雾窝。那年行政区域调整,石庄乡和篁庄乡合并为百丈漈镇,为了镇政府选址,两村各不相让,连三岁的孩童也争得面红耳赤。最终县里一锤定音,双方都不要争了,镇址就定在两头门。两头门处在两村的中间地带,石庄人到镇里办事往右门进,篁庄人则从左门入,双方距离都差不多,彼此井水不犯河水。这叫走中间路线,说好听点是中庸,还别说,中庸之道就是灵,从此大家便全熄了火。不过,私下还是余音缭绕的,皆是冷笑,哼,等着瞧吧,让镇里的那班人到两头门喝西北风去!就等着看好戏。
想不到,之后两头门果然上演了一场旷世好戏。开始,镇里推平了一个小沙丘,盖起了行政大楼。后来又推平了许多红沙丘,造出一条大道。又后来,路网像春天的枝梢一样越长越多,房子像雨后的春笋般不断拔地而起。再到后来,房子不是一幢一幢地盖了,而是一片一片地建;不仅本地人在建,而且还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许多外地的大老板来开发旅游房地产,美名其曰:迦南美地。二十几年过去,一个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小城镇便赫然矗立在那一片往日狗不拉尿的贫瘠土地上。
这叫风水轮流转。原来的荒山偏壤变成了繁华闹市,原来的美庶之地变成了清冷之所。人们看傻了,心理落差闹腾得比百丈漈大瀑布还大。村民们便跟村干部发牢骚,你瞧瞧,两头门的天都变了,咱村里该昨办?村干部便到镇里提意见,嚷道,政府,你们是全镇人民的政府,不能光顾着建设两头门呀,也得关心关心我们石庄和篁庄啊!
领导说,言之有理,当然,必须的。
二
前些年,举国上下掀起了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潮,石庄和篁庄率先进入了镇里重点打造的行列。
刚开始,镇里首选的是篁庄。不要有意见,这个决定没有一点毛病,是毋庸置疑的。篁庄村又名西山背、大坝头。它背朝百丈漈,前临天顶湖,是一个驰名遐迩的旅游胜地。百丈漈是一个大瀑布。此瀑不是寻常瀑,它一瀑三叠,上下落差达207米,加之水量充沛,常年鸣雷泻玉,悬虹飞烟,乃全国十大名瀑之一。天顶湖是个高山湖泊。此湖更是非同凡响,它像一颗蓝色的明珠,镶嵌在浓黛的群峦之中,水域面积达5.4平方公里,千岛百屿,波光粼粼,白鹭飞翔,是星星月亮沐浴的人间瑶池。坐镇在仙境里的篁庄自然就成了镇里的首选。
但石庄人不干。篁庄要美丽,石庄也要漂亮;篁庄要富裕,石庄也要小康;篁庄要休闲,石庄也要逍遥。镇里说,好好好,别吵了,本来是分步走的,既然你们的积极性这么高,就让你们一起美丽一起富饶一起逍遥自在吧。
篁庄的容貌以前长得极为简陋,泥墙屋,木房子,砖瓦楼,高的高,矮的矮,新的新,旧的旧,像一群穿着不土不洋的汉子婆娘杂乱无章地散落在公路两旁。这与打造五A级景区太不匹配了,几经论证,镇里决定对其实施全面的旧村改造,强调的是一个“拆”字。即把全村的房子全部拆了,然后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效果图一出,石庄人看到了,惊得目瞪口呆,妈耶!这是什么地方:花开锦绣,绿树成荫,红香绿浪间矗立着一幢幢古色古香而又美丽大气的排屋,是海市蜃楼吗?有人说,乍乎个啥,这是未来的篁庄呀!于是,大家就嚷嚷着,我们也要拆!镇里说,建设美丽乡村,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让我们再向上级请示请示,论证论证再定吧。
一日,县里来人了,是分管美丽乡村建设的领导。他是一个很亲民的人,更是一个儒雅的饱学之士。他一到石庄,便进村入户,在村里整整逛了一个上午,把全村的每一幢建筑,每一条道路,每一棵树木,每一脉泉水全看了个遍,就连水里游的是什么,田里种的是什么,山上长的是什么都不放过。实地考察完毕,他伫立在村口的老树下思考了许久,然后召集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座谈。
座谈会上,村里的普遍意见是拆,像篁庄那样拆旧建新。轮到他发言,他说了一个与众人迥然不同的字——保!
众人立马就傻了眼,心里在嘀咕,奇怪,据说这个领导平时很尊重群众意愿的,今天怎么跟我们唱反调了呢?是不是有偏心?领导说,时间有限,大道理我就不讲了,我先请教大家一个问题。众人把耳朵竖了起来,奇怪,人家是大领导,咋会向我们这些平民百姓请教呢?领导笑着说,如果,我是说如果现在北京的圆明园仍然还在,它只不过是古老了,寥落了,我请教大家,是把它拆了建高楼好呢?还是把它加固维修保护起来好呢?大家异口同声说,当然是要把它保护起来呀,拆掉多可惜啊!他说,这就对了,我之所以说石庄的美丽乡村建设要突出一个“保”字,说的就是这个理。他耐心地开导大家,朗声道,近几年,我几乎把全县的每个村庄都走遍了,今天又把咱们村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我敢负责任地说,像咱们这样的村庄还真是罕见。乡亲们,也许在你们的眼里,那些古民居破旧了,没什么价值,但在我看来,它们都是不可再生的无价之宝啊!我建议,咱们就把它们好好地保护利用起来吧,只要咱们切切实实地做好保护和开发这两篇文章,我保证今后的石庄会大发大火……
有道理,咱石庄是啥地方?山青水秀,田肥地沃,古宅老屋,鳞次栉比,世外桃源似的,加之当下的人们爱复古,古玩古董古字古画古居古庙才值钱呢。石庄不乏脑筋活络的人,他们一点就通,会上,大家的思想便统一了,就一个字,保!村支书表态,心动不如行动,咱们马上干起来!末了,她又补充了一句,不过,还请上级大力支持啊。领导说,行!
三
春风浩荡,山水涅槃。
就这样,几年后,篁庄的蓝图变成了现实。
如今走进篁庄村,再也不能称其为村了,得叫花园小镇,瀑上明珠,湖畔天堂。现在的篁庄,会让人看到很多的没见过:没见过青山叠翠美如画,没见过百丈绝壁垂彩虹,没见过大山之巅驰游艇,没见过天顶之上有红楼,没见过一路皆是酒旗风,没见过游客接蹱如潮涌……绿树,新村,瀑布,湖泊,店铺,酒吧,民宿,居民,游客,构成了一幅新时代的美丽乡村图。
篁庄凭借着天时地利,彻底红了,红得发紫。
石庄呢?则是彻底走向了古老的纯真年代。这种古老,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回归,是一种返老还童的蝶变。返古,有时未必就是走向衰落,而是一种精彩华丽的转身。就像一个垂暮老人,在即将走向人生尽头的时候,突然转过身来,重新返回当初出发的地方,走向五彩缤纷的童年,从黄昏回到早晨,从苍老回到青春,从而使本已腐朽的生命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如今的篁庄,路平了,水清了,灯红了,所有的杂物垃圾不见了,所有的露天粪坑消失了。那些岌岌可危的深宅大院焕然一新,那些斑驳塌陷的门台再度飞檐盖瓦,那些置闲的老屋办起了民宿和农家乐,村头村尾建起了牌楼亭阁,溪边画廊回环,路旁花木掩映,路随花转,溪随景换,一步一景。走进现在的石庄,会让人领略到许多想不到:想不到这里的天是那么蓝云是那么白,想不到这里的夜色是那么斑斓星光是那么灿烂,想不到这里的山水是那么清幽风情是那么浓郁,想不到这里的民宿是那么古朴饭菜是那么香甜,想不到这里的时光是那么休闲岁月是那么静好。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老屋古宅民宿,石板路,红灯笼,红米饭,糯米酒,仿佛时光倒流了数百年,构成了一幅山中的清明上河图。
石庄人做梦也没想到,一个“保”字,竟然真的让他们过上了富裕逍遥的日子。那些往日被他们视为一文不值的老宅,竟成了聚宝的黄金屋,全村火遍了民宿和农家乐,卖吃卖喝又卖住,连同把大米、番薯、赤豆,青菜、萝卜、果瓜、菜干都一道都卖出去了。石庄人像篁庄人一样富了,富得流油……
石庄和篁庄,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也是农村在新时代发展的缩影。
有人说,石庄和篁庄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一条走向古老,一条走向现代。要我说,其实他们走的是同一条路,那就是穷则思变,发奋图强,因地制宜,开拓创新。石庄和篁庄都在追随着时代的号角,虽然选择的路径不同,但他们都在同步向前。
现在,两头门仍然多雾。雾散的时候,左右两端的雾门里就会爬出两条大青龙。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那两条龙腾飞了,一条载着石庄,一条载着篁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