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河】平遥古城游思记(散文)
这是一个雨后初晴的早晨,尽管夏日的晨光艳丽无比,爬上平遥古城的城墙,我还是感到了塞外清风掠过面颊时的些许寒意。身旁如织的游人,都在忙于选择最佳位置拍照留影。同行的几十号游客,已经在导游周围三三两两地漫延开去,散落在城墙的各处风景里了。
我站在城垛处,打开挂在胸前的相机,把镜头对准城墙下的古城:古老的建筑,窄窄的街巷,匆匆的游人,缓缓升腾的晨雾,还有那些人声嘈杂的喧嚣,在金色的晨光中显得神秘而沧桑。
我小心翼翼地按下照相机的快门,让眼前的这一切在我的相机里凝固,总怕这如梦如幻般的风景,再也难有重逢的机会,在我的不经意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想来从走下旅游大巴,到登上这古老的城墙,还不足半个时辰,却如同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现代文明与古老文化,在这短暂的时空转换中交相辉映,以至我愚钝的心智一时竟难以适应。比如,这至少已经有2700多年的城墙与城楼,与远方平坦、宽阔且车流如飞的高速公路;这城内青砖黛瓦、纵横交错的古老建筑和街巷,与城外被流光溢彩的玻璃幕墙包裹着的高楼大厦……一切的一切,如同两个迥然各异的世界,完成了相互穿越,共存于此刻的天地间。
平遥古城,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尽管从另一个古都——西安启程之前,我从网上下载了这个古城的有关资料,但记性向来极差的我,却未能记住资料中的一二。此刻,身临其境,尽管导游的讲解比资料中的详尽、有趣,但它们却在我的一脸茫然中,在游人嘈杂的喧嚣里,不留任何痕迹地随风而逝。
这是我游览名胜古迹时惯常的软肋,注意力难以集中,对一切都表现出漠然,难以提起兴趣,所以常常羡慕那些游兴浓而记性佳的人。我唯一能与游览之地交流的,就是通过视野里零零碎碎的景致,在灵魂深处所引起的种种联想和感受了。
此刻,我就是以这样的状态走下古城墙,漫游在了人声鼎沸、拥挤不堪的古城街巷深处。每走一步,每转过一个街角,驻足留观间,满眼都是斑驳、古旧、沧桑的情调,连脚下被无数脚板磨蚀的坑凹不平的石板路,在艳阳下都散发着古老而沧桑的光芒。
这些大都建于明清时期的街道、民居、店铺,如今行走着的是我们这些满脑子现代名词与思想的后人。民居里照样住着人家,但从里面传出来的是电视里充满现代气息的广告之声。店铺里照样有人打点着生意,但贩卖的多是一些当下仿制的货假价虚的赝品。
只有这些历经岁月风雨侵蚀依然矗立的建筑,虽少了苏州园林的灵秀飘逸、北京故宫的庄严雄伟,但却以她们古朴坚韧的原始形态,让游人体验着先人之智慧,抒发着怀古之幽情。
当古城内唯一的交通工具电瓶车,将我们载向平遥县衙的时候,时间已近正午。好在以装扮县老爷及其衙役谋生的演职人员,不像古时真正坐在衙门的县老爷,此时早该关门歇工了。那里正在进行着一场“三堂会审”的表演,现场被游人围得水泄不通,听起来演者将一板一眼的唱词唱出来,煞是认真敬业,令人佩服。对此,我却兴味索然,远远地站在一旁发呆。但这个可能建于平遥古城最辉煌时期的县衙,其保存之完整,功能之齐备,建筑之精美,规模之宏大,文化气息之深厚,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平遥古城的珍贵之处正在于此,虽历经几千年沧桑,却不改昔日的容颜,依然保存着它的完整与精美。就像被称为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雏形的“日升昌”票号,虽然店里的掌柜和伙计早已作古,坐在其间的只是一些雕塑假人,但挂在店堂之上“汇通天下”的牌匾,依然昭示着平遥的骄傲与昔日晋商曾有的豪情与辉煌。
匆匆两三个小时的游览,平遥这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厚重古书,虽如陈年老酒醇香无比,却因我的懒散和不经意,只留下了一些零碎而肤浅的印象与记忆。尽管随身携带着对这座古城的介绍资料,我却怕去翻它。因为那里面的文字添加了太多牵强附会的东西,我怕一翻连脑海里那点美好而真实的记忆也变得混沌起来。
(编者注:在“你是一种天籁”的新浪博客发过。)
您的这篇游记,语言简洁,思路清晰,理性的光芒,闪烁全文!拜谢您!╰(*´︶`*)╯
感谢您支持山河社团!敬茶!远握!o(* ̄︶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