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早春二月(随笔)
转眼间,过了惊蛰。
春面不寒杨柳风,窗外已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一派春意盎然。九九杨花开,十九燕子来。树枝上的鸟儿似乎感到了春天的气息,它们在枝头上欢快地雀跃,鸣叫声也变得那样的清脆悦耳。
昨天周六,吃过早饭,我开始洗衣服,几件冬日里穿的棉袄应该是穿不着了,遂一块洗了。等洗好衣服,天却下起了细雨,见状,我急忙把晾在外面的衣服收进了屋里。雨下得不大,细细的,密密的,像牛毛,像花针,颇有几分诗意。春雨贵如油,这时节正需要雨,只是雨似乎小了点,可能一时改善不了田地里的墒情。虽说如此,也让人们陶醉一下烟雨蒙蒙的早春情调,心情顿时愉悦起来,一扫往日的阴冷。
闲着无事,看着房间里十几盆大大小小的铜钱草,心想,是时候让它们享受一下明媚春光了。于是,俯下身子一一把铜钱草搬到了室外。别说,几个月与我朝夕相伴,它们的每片叶子都绿油油的,好像闪着光。在细雨中,铜钱草愈加的生机勃勃,像是在贪婪地吸吮着春雨。记得曾写过《搬花》的文章,那是寒冬来临时怕铜钱草冻死把它们往屋里搬,如今是春暖花开时,把铜钱草们往室外搬,看似寻常的举动,却是爱花人悲悯之情的流露。润物细无声,在春雨的滋润下,这些铜钱草定将更加茁壮地成长,用绿意报得三春晖。
当天晚上,给母亲拨了个电话。母亲已早早地吃过晚饭。当问及父亲身体时,母亲的言语里明显地有点生气。原来,老家的大伯近来一直在打吊瓶,由于他孤身一人,再加上今年八十六了,双腿因静脉曲张并发症行动不便,确实需要人照料。因我们姊妹几个都不在老家,于是,这段时间,都是父亲每天坐早班车回老家刘口照顾大伯打吊瓶,只是,父亲仅仅比大伯小两岁,也是八十多的人了,理应在家安享晚年,现在还依然起早贪黑奔波两地,怎不让人心疼。对于母亲的抱怨,我是理解的。
“恁爸每天四点多起床,我骑电动车送他到车站回老家。”
“怎么去这么早?”
“他想坐早班车回去,公交车发车晚。到镇上医院打吊瓶得打四瓶,去晚了,一上午打不完,更耽搁事。”
“可能因为天冷,大伯身体抵抗力差。等天暖和了,就不用打针了。”我在电话中安慰母亲道。
“你大伯可真能缠磨人!唉,一提他就让人心烦。”
“别生气了,你们一定注意身体。”
挂了电话后,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与母亲的一番对话,我似乎感到了一丝春寒料峭般的阴冷。窗外一派春光明媚,母亲的心底却多少有点不快。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其实,这些琐碎的事应该由我出面,只是,由于自己一个人在外地工作,家里的大小事都顾不上,也帮不上一点忙,单就大伯的事,平日里姐妹们都没少往老家跑,说实在话,自己做得真是太少了。想到这,心里不由得暗暗自责起来。
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为了谋生活,十几年来,自己一个人独在异乡为异客,两地奔走,与家人每每是聚少离多,虽然也曾纠结,可,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成人的世界,哪里有容易。谁都想过上安稳的生活,享受天伦之乐,不过,现实却是如此的残酷,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人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既然不能如愿,不如释然,唯有看淡世事沧桑,内心方能安然无恙。此时此刻,真心祝愿大伯早日康复,父亲也早日告别奔波之苦。同时,期盼母亲心底的阴影能尽快烟消云散,迎来久违的艳阳天。
惯以诗心看世界,不教俗事累平生。春天来了,一切都会慢慢变好的。
2022-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