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陕北行散记(散文)

编辑推荐 【东篱】陕北行散记(散文)


作者:秦之送 布衣,209.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455发表时间:2022-03-15 15:22:40
摘要:城市与乡村生活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宁静、缓慢、单纯和从容,一个喧嚣、紧张、复杂和躁动。

【东篱】陕北行散记(散文)
   我和妻坐早7点半的城际绿动车前往甘泉县岳母家。想来我已经有两年多没有回去看老人了,期间岳母两次来西安,岳父因身体状况不宜出远门,也就一直未见。这么长时间没有回去,也不仅仅是自己工作多么繁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我身患高血压之后,就尽量不出远门了。这次能成行,一方面是自己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有了充足的闲暇时间,另外这一段时间自我感觉身体状态尚好,所以趁着未进入冬季,陕北还不是太冷,就安排了这次回家之行。
   出租车很快就到了太华路火车站北广场,下车后看时间还不到6点,时间尚早,就在广场溜达,由于天阴着,感觉夜色正浓,广场上灯火阑珊处,有零零星星的旅客,或站或走或静坐。放眼宽阔气派的广场,一边是高大现代的站舍,一边是古老的丹凤门楼,一边灯光璀璨、火树银花,一边灯火稀疏、静穆萧然。这是西安站北站房、北广场投用后我第一次作为旅客来到这里乘车。在这之前,曾经在机关党委组织下,于白天到这里观摩,只是匆匆一瞥,没有真正仔细浏览感受它的巨大变化。
   约6点半左右,拿着行李很顺利地进站,通过电梯上到二楼,看到新落成的候车大厅,宽大、敞亮,唐风汉韵的建筑风格,其意蕴浓厚独特。想来建设者与管理者创造了这样的奇迹,终将造福万千旅客,也将名留铁路发展的史册。
   7点多进站坐上C128次城际列车,由于连续降雨沿途多处限速,列车到达甘泉晚点一个半小时。好在车上人并不多,一路还算顺利。
  
   二
   走出甘泉车站,叫了辆出租车,没几分钟就到家了。岳母到路口来接我们,岳父等在家门口。明显感到了岳父的衰老,说话多半听不见,走路已经很艰难了。
   今天陕北天气晴好,阳光灿烂而温暖,天空碧蓝如洗,有洁白的云朵漂浮其间。走进岳母家院子,三孔窑洞前的菜园子首先映入眼帘,白菜、萝卜、芫荽、辣椒等蔬菜正绿,有三角梅、菊花开放于其间。与妻妹冬娃打过招呼,总感觉她忙忙碌碌。
   与家人寒暄一番之后,我便从庄院旁边的巷子来到庄后的山坡上,看到蓝天之下绿树成荫,杂草灌木丛生,一块块菜园顺地势而生,多是白菜、萝卜,还有香菜之类。微风吹来,确有深秋之凉意袭来,刚刚下过雨的土地,潮湿而松软,脚踩上去一个深深的脚窝。更有野鸟、秋虫穿飞其间,时闻鸟鸣之声,让我有了瞬息之间就从城市到了乡野的感慨。
   随后去吃午饭,我们和岳母、妻妹一家,来到县城一家有名的剁荞面饭馆,吃羊汤、鸡汤荞面,不管汤怎么样,荞面确实是细而长,且筋道,我一口气吃了三大碗。剁荞面是陕北风味独特的面食,因荞面不同于麦面,和成面团很难擀成薄而细的面条,所以比较难做。做时不仅要掺些麦面,而且不好擀薄,所以就擀成厚厚的面饼,用特制的长刀切成面条状,浇以羊肉、鸡肉或豆腐等汤汁。荞面是我钟爱的面食之一。
   回到家里,沉睡两个多小时,直到太阳晒到脸上,才得以清醒。黄昏之际,站在岳母家的庭院,看到一轮半月,从对面的山梁上升起,美轮美奂。晚间走出窑洞,看到月亮挂在无一丝纤尘的天空,皎洁明朗,碧蓝的天际更是星辰点点,让我不由得想起儿时在故乡渭北所经历的月夜。
  
   三
   在乡村静谧的夜晚中沉睡一夜,早晨7点多起来,天已转阴,有些冷意,便穿上了带来的厚衣服。走到屋外,看到对面山梁掩藏于浓雾之中,山上层层叠叠的绿树隐约可见。快中午时,雾散了,太阳也出来了,坐在屋前的凳子上,享受着阳光的温暖,人就懒洋洋的。
   中午吃了妻子为全家人做的牛肉泡馍,尽管不及西安一些泡馍馆的味道,但大家还是吃的很开心。午后,想去爬对面的山梁,走走路、看看风景,刚走没几步,遇一短桥,桥面全是淤泥积水,人步行不能过,只好返回。
   随后,找了一条通向庄后山梁的道路,向上走去。路是沙石路,且窄而陡,时有汽车通过,只得站在路旁等车过去。走到一处修建高速公路的工地处,顺着为重载货车修建的道路前行,走过一段已经架好的桥梁,从桥上看向两边的沟川,川道中凌乱的分布着窑洞、楼房等民居。
   走过桥梁,一孔已经修通的隧道矗于眼前,走进洞口,仰望洞顶,感觉如此高大、幽深,黑洞洞看不到头,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体验。以往看到隧道,不是在火车上,就是在汽车上,洞内有照明灯,车辆有灯光,一切都看得较为清楚,并很快就穿过了。此刻,我站在隧洞口,感觉人特别渺小,望向黑暗无比的隧道深处,居然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这是我想到了宇宙中能吞噬一切的“怪兽”黑洞,随后便匆匆地逃离了那个地方。
   黄昏时分,坐亲戚的汽车到县城,然后与妻子来到位于县城旁的洛河边,这里修建了临河休闲步道。冒着阴冷的天气,看着浑浊细小的洛河水,就这样在行人几近与无的河堤上行走着。走不到100米,看到河的对岸矗立着“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巨大标语牌,使我意识到这里是革命圣地。尽管深秋的陕北黄昏之际,有深深的寒意袭来,河堤步道近一个小时的散步,却让我走出了一身冷汗。随后,走在行人稀落的县城街道,沿途开业的店铺除了店员,顾客寥寥无几,显得异常冷清。
   岳父、岳母依然保持着在老家农村时天黑而息、天亮即起的作息习惯,他们一般8点左右就休息了。而我怎么也睡不着,睡早了也睡不着,反而容易失眠,就依然坚持着我多年形成的晚睡习惯。为了打发时间,我看书,妻子用手机看电视剧,直到夜里零点左右才休息。
  
   四
   今天是10月18日,我的运动步数少有的突破了2万步,看看今天我们都去了哪些地方?
   一大清早,和妻子走出岳父家所在的叫作瓦窑沟的地方,穿过县城的主要街道,去往甘泉县最大的农贸市场,想购买一些水果蔬菜之类,顺道再买点荞麦面粉。
   来到市场后,看到的情景让我大失所望。偌大的农贸市场内,一副破败萧条的景象,大部分摊位空无一人,只有在场外的地方,零星地散布着几家卖水果的摊点,开业着几家卖农产品的店铺。据说,这个建在铁路旁又紧邻洛河边的市场,由于离县城中心较远,从建成之日起就一直不景气,如今几乎到了关闭的状态。我们就在仅有的摊点买了一些枣儿、葡萄和一块豆腐,然后来到一家粮油门市部,买了一袋荞麦面粉,就回家了。
   下午约4点左右,我与妻子、岳母走出家门,去爬坐落在庄院对面的山梁。时天空多云,已然西斜的太阳被一团云朵遮住,空气中已有几分寒意。
   从一处能走汽车的公路上,我们不紧不慢地朝山上走着。这条通往山梁顶端的路我曾经走过两三次。时值深秋,路的两旁林木茂盛,多是槐树和柏树,也有一些我叫不上名字的杂树。密林之中时有鸟儿飞过,并有阵阵空灵的鸟鸣传出。这条路时而平坦、时而陡峻,沿途可见多处因前段连阴雨而滑坡塌方的泥石流,被清理到了道边,偶有汽车通过,不见行人,确有曲径通幽、草茂林深之感。
   上到山顶,竟然是一个三岔路口,一路通往凤凰山,一路通往一个寺庙。站在那里望向远方,只见沟壑梁茆纵横,一片郁郁葱葱;苍茫的山峦沟川,绵延着伸向黄土高原深处。据妻子讲,这里的沟壑山梁,过去许多地方都是农田,到了深秋庄稼收割之后,看上去荒山秃岭的,后来国家出台弃耕还林国策,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才有了今天这密林遍野的景象。我看着这些幽深而陡峭的山山峁峁,仿佛看到了过去农民种田的艰难,以及这些贫瘠的土地上,收获着的少的可怜的庄稼。
   想着这些,我们向着一条能够俯瞰甘泉县城的道路走去,走不多远,就看到几个健身器材掩映在林荫之下,从这里居高临下,夕阳之下的甘泉县城,静静地卧于洛河川之中,与昔日我在此看到的情景不同之处,就是那里的高楼多了。
   约6点左右,我们开始下山。此时,遮挡夕阳的云朵已经散去,阳光透过道旁的树林,散射道道金光,山野呈现出一幅幅扑朔迷离的景象,让人下山的脚步也不禁轻松起来。
  
   五
   吃饭,永远是生存不可或缺的主题,到了陕北,自然少不了要吃一些具有特色的饭菜。
   人们都知道陕北盛产杂粮,比如糜子、谷子、麻子、绿豆、荞麦、高粱、包谷等等,由这些杂粮做成的美食就有油炸年糕、荞面饸烙、黄米饭、绿豆腐、荞面凉粉、杂面等。这些杂粮别的地方也生产,比如在我的故乡渭北,同样也种植这些农作物,但以小麦为主,不像陕北以杂粮为主。
   在我的印象中,那里盛产什么,那里的人就围绕着这些盛产之物,把它们做出各种富有特色的美食。关中人把麦面做到了极致,仅面条的品类就能衍变出几十种乃至上百种。同样,以杂粮为主的陕北人,在长久的岁月中,也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杂粮吃法,就像我上面列举的,还有一些我也叫不出名字的。像小米,我们一般都是熬稀饭,陕北人却能做出不同的花样。比如“和饭”,其做法是在熬小米粥时,把炒好的土豆、青菜、菜花等菜放入其中,再擀一点面片下入小米粥中,熬煮一番即可,吃起来味道独特。还有荞面凉粉,关中人也吃荞面,但没人用荞面做得了凉粉。在我的老家,做凉粉多用宾豆和豌豆。还有炸糕、杂面、麻子饭、荞面麻食等,这些都是陕北独具风味的美食。
   对于面食情有独钟的我来说,最爱吃的当然是荞面饸烙和剁荞面。陕北人吃荞面,要做一大锅羊肉,也有鸡肉的,吃荞面饸烙前每个人先一碗一碗端着吃肉,等肉吃得差不多了,才开始吃饸烙面,这是和许多地方吃法不同之处。我一般就一碗肉,然后只吃荞面,每次吃到自己都不好意思再吃为止。
   这次到岳母家,吃了一次荞面饸烙,一次剁荞面。其实,陕北人大多是不喜欢吃面条的,包括荞面,只有过喜事、白事时才吃荞面饸烙,主要是吃羊肉。据说甘泉县有人家给老人过寿,宴请宾客时居然吃了近50只羊,可见陕北人是多么能吃羊肉。
   这种大碗吃肉的习惯,在关中地区就很少见。至今,我依然不大习惯用大碗一碗一碗地去吃肉。
   城市与乡村生活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宁静、缓慢、单纯和从容,一个喧嚣、紧张、复杂和躁动。此次回甘泉,最大的感受就是昔日巨大的城乡差别已然缩小不少。想起多年前我到这里,最多不过两天,就有与世隔绝之感。那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更没有互联网,电视也只能看本县转播的节目,连新闻都看不到。白天除了看天、看山、看日升日落,走出家门爬山、逛田野,夜晚看月亮、看满天星辰,再也无事可干。如今,智能手机联通世界,人在山野什么都能看到。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的确让这个世界变小了,不管人在何处,天下尽在掌握之中。
   期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们两次做核酸检测,并于10月25日回到西安。
   以上就是这次回岳母家的大概文字记录,我把它称为“散记”,因为它没有什么文采,像散乱的流水账一般。记此,聊以自娱。
   (江山首发)

共 422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因工作繁忙与身体不适,已经两年多没回岳母家看望老人了。现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加上自我感觉身体状态尚好,趁未进入冬季,去看望一下老人。来到岳母家,所见之景,让“我”有了瞬间从城市到了乡野的感慨。作者按时间推移顺序,步移心随,边走边看边感悟,为读者描摹了一座美丽宁静的乡村图景,绘就了一幅空灵幽美洋溢着诗意的风景画,展现着作者一颗无比恬淡与从容的心。作者表达不疾不徐,情感波澜不惊,写得质朴恬淡,但笔调是温暖的、从容的、诗意的,荡漾着温馨的情感和诗意的氛围,令人读起来产生韵味无穷的审美享受。好文,力荐品读。问候老师祝安!【东篱编辑:李湘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2-03-15 15:28:27
  感谢赐稿东篱,辛苦了!遥握问候老师,谨祝在东篱创作愉快,精彩纷呈!
回复1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3-15 16:06:00
  谢谢编辑老师编稿和点评,祝好!
2 楼        文友:枫桦        2022-03-15 15:49:06
  文字轻松而恬静,显得游刃有余。记录一下心情是不错的,而且非常有章法,并没有感觉到沉重感!拜读!
回复2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3-15 16:06:31
  谢谢点评和鼓励,祝好!
3 楼        文友:东风第一枝        2022-03-15 15:54:23
  文字朴实自然,感情真挚!写出陕北乡村的可喜变化发展和城乡在缩小的差别!随心而写随感而发挺好!
回复3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3-15 16:07:17
  谢谢您的点评和鼓励,祝好!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3-15 18:59:07
  读秦老师的文章,让我们了解了西北的风情。轻松的读感,欢悦的心情,点赞。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3-15 20:47:08
  谢谢您的评论和鼓励。祝好!
5 楼        文友:白玄        2022-03-15 20:35:58
  文章娓娓道来,亲切自然,语言朴实,感情饱满,写出乡村之间不同之处。并用自己家乡与陕北对比,突出陕北虽比不上大城市,但与以前相比,已有很大进步,相信会越来越好。问候作者,学习欣赏。
回复5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3-15 20:47:57
  谢谢您的评论与鼓励,祝好!
6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2-03-15 21:32:14
  文笔清新,文采飞扬,陕北民俗乃是一大特色。感谢老师分享美文!
回复6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3-15 21:41:58
  谢谢点评和鼓励,祝好!
7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2-03-16 00:00:21
  没去过陕北,读了秦老师这篇优美的散文,领略了陕北的风俗民情和饮食文化,增长了见识,如果将来有时间的话,去看看那窑洞,好好品尝一下当地的美食。这篇文章语言细腻生动,不疾不徐,画面感强,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文章贴近生活,读来很温馨。拜读老师佳作,遥祝快乐!
回复7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3-16 11:03:09
  谢谢您的评论和鼓励,祝好!
8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3-16 21:22:03
  我读此文,看到的是一个刚刚退休的干部,卸下之前的忙碌,放慢脚步,踏上陕北,走上重拾自我之路的心路历程之旅
回复8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3-16 21:26:29
  谢谢老师点评,祝好!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