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忘】石板岭之路(散文)
一
初春季节,同事邀我一起游览利川东大门石板岭。我们乘车沿着老318国道在石板岭盘旋而上,岭下山花烂漫,岭上春寒料峭。车停石板岭林场后,我们沿着杂草覆盖的石板梯步来到到利川与恩施的边界,参观被称之为“利川要隘”的古代卡门。
石板岭古称石板顶,岭上崇山峻岭,林木葱郁,边沿悬崖峭壁,峡谷幽深。石板岭古代卡门建在海拔1738米的两山对峙之间,是川鄂古盐道上的一道咽喉。
东有卡门要隘,西有南浦雄关。地处川鄂湘古盐道川东门户的利川,境内曾经有20多道卡门,尤以石板岭卡门最为险要,古称“利川要隘”。清同治年间,湖广总督李鸿章途径石板岭进入四川,感叹道:“施郡路多崎岖,而利川之石板顶、七岳山尤高,始知蜀道之难,无愈于此!”
二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利川境内的古盐道和卡门已经所存无几,而石板岭的古代卡门和3000余米石板梯步古盐道依然保存完好,在盐道古迹遗存较多的鄂西川东(今为渝东)一带也是少见的。
伫立在晨雾中的石板岭卡门为城门式石墙建筑,石墙高约4.5米,宽2.5米,长约20米,石墙上的墙垛已经不在,墙两头掩映在密林中。卡门的门洞宽1.72米,高2.8米,卡门石墙和门洞风化斑驳的条石长满了黑绒绒的苔藓,石缝里长出一蓬蓬树枝,悬挂着一簇簇藤蔓……
石板岭卡门始建于清嘉庆初年。据史料记载,由于清政府对百姓横征暴敛,地方豪强大肆兼并农民土地,致使不少农民流离失所,怨声载道。白莲教的教首齐林等人在湖北襄阳组织民众暴动,与清政府对抗。齐林被清军杀害以后,他的妻子王聪儿担任了白莲教八路义军统帅,白莲教的势力在长江汉水流域发展壮大起来,很快发展到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后来,王聪儿兵败,被清军围困在湖北郧西一座山上,年仅22岁的王聪儿和30多名义军将士宁死不降,一起跳崖壮烈牺牲。
嘉庆初年,时任利川知县陈春波主持修建石板岭卡门,以防御白莲教从川鄂古盐道进犯利川。陈春波在卡门两边亲笔题写了“鸟道千寻盘峻岭,螺峰两面夹雄关”的门联。
现在我们看到的石板岭卡门,是利川知县陈国栋在清光绪5年主持重建的。在此期间,经过石板岭卡门的古盐道也得到了升级改造,恩施利川两地共铺设1.6米宽的石板梯步11544级。
重建的石板岭卡门门楣上刻录着时任施南知府王庭桢手书的“利川要隘”四个大字,与西边齐岳山的“南浦雄关”遥相对应。门洞两侧的石槽嵌入打磨光滑的条石,上面镌刻着两副门联。一副是利川知县陈国栋撰写的:“治军仁政郡伯宏猷亿万年奇险初开德泽达于行旅;东接沙渠西连巴蜀二百里荡平共庆颂声遍及康衢”。另一副是施南知府王庭桢撰写的:“握建平符节兴利除弊展布五年迩来上下相浮不过为斯保民障;辟楚塞崎岖刊木随山逶迤千里到此门关高峙亦期永固我边疆。”历经100多年的风霜雨雪冲刷剥蚀,卡门门楣和门联一些字迹已经风化脱落。
石板岭卡门再怎么坚固,也阻挡不了前进的历史车轮。1949年11月13日,人民解放军从恩施向利川进军,解放鄂西南边陲。国民党部队在石板岭卡门构筑防御工事,布置防守。当天经过双方数轮激战,解放军没能突破这道关隘。14日拂晓,解放军派出小分队在当地群众带领下,从石板岭东边的羊泗岩迂回穿插敌后,与解放军正面进攻部队前后夹击,攻破了石板岭卡门,一路直取利川城,解放了利川。
如今石板岭卡门的石砌炮台和战壕已经淹没在密林中,人民解放军在石板岭那一场攻坚战却没有淡出人们的记忆……
三
丛林掩映的的石墙卡门和杂草埋没的石板梯步,唤起了我几次路过石板岭的记忆。
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们三个年轻人结伴到恩施沐抚境内的罗针田修电站。早在解放初期,利川到恩施城的公路从石板岭西南边很远的马鬃岭通过,从此只有恩施沐抚这一带与利川的往来还走石板岭。我们从老家出发一路步行到第三天傍晚,才到达石板岭下的长庆古镇。店老板是一位热心的老头,饭后他给我们准备了一大盆热水烫脚,说是明天要翻过石板岭,一上一下三十里石板梯子路,那才是最难走的!
经过100多里长途跋涉的我们,泡完脚已经开不得步了。老板说,我一看你们就是没出过远门的青皮后生。过去石板岭这条盐大路挑盐背盐的,还有打小日本的年代挑军粮背军粮的,有些比你们年纪还要小。
第二天一早,我们离开长庆客栈,沿着古盐道向石板岭前行,中午才到达卡门,那时的卡门基本没有损毁,青石板梯步也是光溜溜的。第一次看到这样雄伟壮观的古代卡门,我感到非常新奇,还把卡门两边的门联抄了下来。
上行15里不觉得怎么样,过了卡门下行这15里果然很难走。逼陡的石梯一步一蹬脚,双脚好像灌满了沉重的铅。越往下走,耳朵越来越胀痛,嗡嗡嗡地叫个不停。晚上才到达石板岭下的罗针田,不光脚站不稳,面对面说话也听不清了……
上世纪70年代末,武汉至利川鱼龙段的川汉天然气管道公路从石板岭卡门西南边的大垭口通过,连通了上海至拉萨的318国道。起始于宋代的石板岭古盐道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被318国道挤到灌木林去了。
石板岭西至利川城,东达恩施城各50公路车程,过往车辆一般都要在石板岭上吃饭住宿。石板岭上的饮食服务和汽车维修加油等各种服务行业因路而兴。
2001年3月,石板岭东边峭壁上的朝东岩隧道贯通,318国道穿过隧道从石板岭山腰绕过。从此,车行318国道不再翻越山高路险气候恶劣的石板岭。这座隧道被当地人称为石板岭的新卡门。
如果说,石板岭古代卡门的作用是防御,那么这座新的卡门则是为了突破石板岭的交通瓶颈,改善石板岭的交通条件。近年来,石板岭的古盐道和318国道已经成为一条经典的户外徒步旅游和观光旅游线路,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探险观光旅游,他们从岭上岭下古今两道卡门看到了鄂西南边陲交通的历史变迁。
四
我们的车辆从石板岭山腰通过的318国道折回利川。隔老远就看到一座巍峨的绝壁岩。这就是享有“天地一绝万丈岩”、“楚天绝壁”、“华中第一绝壁”诸多美誉的的朝东岩。
朝东岩就像一条巨龙,从石板岭逶迤而来,气势磅礴昂首向东,龙头顶端两座尖山像龙角指向苍穹。朝东岩绝壁最低处海拔450米,岩壁顶端海拔1579米,高低最大落差1000余米。2007年在这里举办过“楚天第一降”活动。
长达1.8公里的318国道朝东岩隧道就是从朝东岩最薄的地方穿过的。隧道东出口是恩施,西出口是利川。在峡谷对面遥望朝东岩隧道,好似绝壁上开了一道窗户,318国道过往车辆像蚂蚁从窗口里进进出出。
过往客人来到隧道口,经不住眼前美景的诱惑,索性停车登上观景台,驻足观赏朝东岩绝壁风光。
眼前的朝东岩绝壁好似巨幅壁画。形形色色的图案有的像猴子,有的像猪,有的像虎,有的像狮,有的像羊,有的像人……当地人根据这些图案说一串串地名,什么猴子湾、猪鼻嘴、狮子岩、老虎地、羊子角、猫耳洞、相思岩等等,这些地名还衍生出一些优美的神话传说。
朝东岩最刺激的是绝壁栈道,被户外探险者称为最具野性的原生态户外徒步线路。这条栈道横跨绝壁岩上,往返全程约10公里。沿途要攀爬乱石坡,跨越毫无遮拦的万丈悬崖。悬崖路段最窄处仅容一人两只脚交替而过,有的路段要抓住岩壁上的铁链或抱住岩石,有的路段要手脚并用才能过去。
近年来,原生态的户外徒步线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不过朝东岩绝壁栈道只限于那些勇敢者的体验尝试,一般人都不敢去冒这个险。
绝壁栈道沿途还有些千奇百怪的的溶洞,清澈甘冽的山泉、古人熬硝的遗址都能引发探险者的遐想;趴在伸出绝壁的鹰嘴石上,站立绝壁背向大峡谷,或者躺在惊险万状的穿洞壁上来个合影留念,更能激发户外探险者的童趣。
到了半下午,朝东岩下升起了雾霭,薄如轻纱,飘飘悠悠,演变成一座座长短不一的天桥,将朝东岩绝壁和峡谷对面的绝壁连接起来。当地人说,那些白云变幻的天桥叫“仙人桥”,传说“仙人桥”能够引渡红尘中人修炼成仙。峡谷对面绝壁下,一溜白云像一幅洁白的飘带,随着大峡谷旅游公路延伸开来,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把这条旅游公路变成了洁白的“天路”。
一会儿,云雾渐渐散去,对面峡谷风光尽收眼底,碧绿的清江蜿蜒向东流去。淡淡的云雾把树林、田园、村庄变成了一幅水墨画。一条条水泥公路纵横交错,层层梯田盛开着金黄的油菜花,过去的土坯小屋变成了一幢幢小洋楼,显露出今日峡谷人家的富足。
临近傍晚,雾气再次从清江河谷漫卷而上,朝东岩隧道口观景台就像行驶在波涛里的一艘大船,我们扶着防护栏,迎风站立船头之上,仿佛驶入了人间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