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八一】格桑花(纪实文学)

精品 【八一】格桑花(纪实文学)


作者:陈亚珍 举人,4903.7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493发表时间:2022-03-18 10:29:09
摘要:她在人世间微为一粒尘土,弱如一棵任意被风雨摧残的小草,但她蕴藏着一颗大灵魂,一种不屈的大精神!一首无法填写词汇的无言的歌!

【八一】格桑花(纪实文学)
   有这么一个小山村,有这么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她没有文化,没有上过一天学,大字不识一个。和她交流比较困难。她经历了很多困境,但在她的头脑里好像没有太多记忆,仿佛如河流只管朝前流淌,两边的风景领略之后,沉淀在心里便不在晾晒。或者她认为人生来世本该如此,想活下去,见河渡河,见山爬山,见了深渊,无路可走那就跳下去,死了就死了,死不了站起来继续活下去。对活的意义她从来没有想过。她毕生都在操劳,但她脸上没有怨怼,她是那种勇于接受命运挑战的那种人。了解她的人都为她所承担的事觉得惊世骇俗,但她风清云淡,只说一切都是没有办法的事,给了谁也得这样,其实谁也有可能不会这样。现时代都有个等价交换,甚至见利忘义,更多的人是无利不起早,但于喜凤不是这样,因而她就成了个异数。大家都评价她大善无形,她说她不懂甚无形不无形,鸟来了就得给撒把米,路人口喝了总得给递碗水,何况是自家人,同年把岁一起滚战了多少年,再苦再难谁能奈何?
   如今一切苦难都已过去,只剩下平静的她自己。望着她爬满皱纹的脸,我想起了一种阅尽苦难而不言的格桑花。传说,古时候的藏民族瘟疫蔓延,有一个慈善的人,为治愈众生之苦,遍地觅寻草药,以身试验而不得,后来他也染上瘟疫,但他矢志不渝,继续找寻治疗的药材发愿为众生解苦,途中饥饿难耐,生命垂危,经历了艰难跋涉,在高山上遇见了满山盛开的格桑花,便吃下去以此充饥,结果晕睡多时,醒来后浑身清爽,瘟疫被格桑花治愈。格桑花救了无数生命垂危的众生。人们发现格桑花生命力极强,花开六瓣,每一朵花都像一轮小太阳,高贵,纯洁、灿烂。她生长在高山,生长在山凹,可以耐寒,也可以适温,雨淋风吹而不倒,花朵从初夏到深秋始终绽放,花期最长。人们把格桑花当做幸福,吉祥,光明之花。后来那个善人死了,谁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人们就以风吹雨淋而不倒的格桑花命名——格桑活佛。此后,她遍及大江南北,庭院野外。如今她已是公路两边的迎送使者,频频向路人送去安平吉祥的祝福,但很少有人知道她叫格桑花。
   于喜凤就像这个不留姓名的善人,也像历尽风雨而不言的格桑花,对弘扬她的美德也并不热衷。她觉得她一生走过的坎坷,一生受过的困苦,一生庇护的那些人,都不过是喝水吃饭,无须言说。这让笔者更加好奇,如今,好名者无场不喊,好利者无银不取。人人都想当主角,个个你方唱罢我登场,而于喜凤却愿意保持永久的沉默。她说都过去了,不用提晓它了,人的命天注定。
   有道是:隐便是显,柔便是刚,低便是高,退即是进。由此,我便要把于喜凤的一生阐述一下,或许对世人会有某种启示。
  
   一
   1957年的夏天,于喜凤出生在昔阳冶头镇(当时是公社)寺家坪村,姐妹兄弟六个,她为家中老三,那时候,国家百业待兴,社会主义刚成雏形,百姓处于贫困阶段,于喜凤家也不另外。父母忙着搞生产,于喜凤稍大一点,就开始帮母亲带小孩,带大一个妹妹两个弟弟,从那时开始她就是个小“妈妈”了。该上学的时候没有上学。该长身体的时候忍饥挨饿。她天性犟倔,不怕吃苦,生存能力没人可比,小小年纪便大显峥嵘。七八岁的时候她就背着妹妹满山遍野地奔跑,采槡杏,剜野菜。冬天拾柴烧炕。春天采草喂猪。秋天收完秋,她会在胡萝卜地找到半篮子遗留物,回家让妈妈煮一锅,一家人就可以充饥。也能在玉茭秸里找到金黄的遗留玉米。
   母亲说她是狗尾巴草,风刮到哪里都能生长。于喜凤不和姐妹们争吃穿,总是贤让。有天母亲蒸窝窝在夹缝里挤了几个小红薯,一出锅就给了喜凤,让她分配,喜凤要弟妹挑了大的留给自己小的。母亲在一旁多次看到这个景情,叹息说,生就骨头长就的肉,俺孩天生憨实。
   于喜凤十四岁就为家中担水劈柴,和大人们一起干活,挽、间、锄、刨,为家中挣工分。割青草沤绿肥,在同龄人中间最是泼辣,劳动不落后。直到十八岁,因为家贫,经人介绍与卧龙山王姓人家王怀庆结亲。王怀庆敦厚憨实,身材人材都在于喜凤的理想当中,但家境贫困,家中兄弟姐妹五个。家庭比较复杂,公公去世多年,婆婆为拉扯儿女,里招了一个男人,姓李,后生一对双胞胎,五个姐妹兄弟两个姓氏。
   这个时候的于喜凤一反在娘家的忍让常态,对生存有着十分明确的思路,那时候结婚的条件通常是:一蹬(自行车),一转(缝纫机),一听(收音机)一看(手表),她向王怀庆提出“四一”条件,愁坏了王怀庆,回到家中好长时间没音信,反而让于喜凤纳闷了。通过介绍人打听才知,家中一贫如洗,“四一”拿不出来,王怀庆不敢答应这门亲事,终日长嘘短叹,闷闷不乐。经过介绍人穿针引线,来回说合。王家努破肚脐眼也只能答应置办一单一棉两身衣裳。
   于喜凤犹豫不决了,对于女人来说,这是个重大转折,家中兄弟姊妹们多,结婚时占就占下了,一过门,许下的一切都会作废,这是多少人的经验教训。可是,娘家也穷得叮当作响,父母的心事是走一个算一个,挑不得,拖不得,女大不中留。于喜凤的母亲是个贤良人,说一文钱逼得英雄眼睛蛋蛋不转,“四一”非是人家吃皇粮的人能拿得起,庄户人家谁能齐全。咱家也有两男,要女方也这样逼考,都得打光棍。
   后来于喜凤改变了条件,“四一”只要一“转”——缝初机,单棉各一身外加一套秋衣秋裤,100块彩礼费。算是大让了一步。
   婆家勉强答应,拖了好长时间,据说上山割条编筐,缚条帚、买猪,鸡屁股里抠钱,凡是能变成钱的全变成钱,才凑够费用。那是于喜凤一生中唯一为自己争取到的胜利品。100块钱自然是为娘家创收,一身秋衣稀罕坏了和她同年把岁的姑娘们,无不啧嘴称道。那时的秋衣颇为罕见,对村人来说是奢侈品。姑娘们轮番穿了一遍,过了一把时髦瘾。
   隔日,卧龙山那边,赶着小毛驴前来娶亲,驴脖子上挽了一朵红绣球,牵驴人是一个和于喜凤同岁的小叔子叫王怀仁,长得英俊精干,一脸文气,下巴上的嫩须刚刚露头,见了嫂嫂一脸羞涩。村中有一个乡俗,新娘嫁娶时脚不沾地,上轿下轿都得有人背进背出。这个差事自然落到了小叔子头上。于喜凤害羞,非要自己走出去。戏婚的人不许,非让小叔子背嫂嫂。这其实也不稀奇,结婚三天没大小。小叔子红着脸把嫂嫂背到了驴背上。那时易风易俗,没有唢呐,没有锣鼓,只放了一挂鞭炮,就把于喜凤娶走了。
   身后的弟妹们舍不得姐姐被娶走,他们都是姐姐带大的,姐姐走了再没有人为他扛前喝后,打狗赶猫,再没有人为他们上树摘杏,打闹吃的……他们含着眼泪,拉着姐姐的衣角,仰着小脸不让姐姐走。于喜凤分给他们一人几块糖,告诉他们三天后姐姐就回来了。弟妹们这才放开她,一直跟在后面,望着小毛驴驮着姐姐出了河滩……
   迎回于喜凤,本该由新郎王怀庆背新娘,谁知这边戏婚的人,仍然把新娘推上了小叔子背上让他背回了洞房。小叔子刚刚高中毕业回乡,学了文化不像村中的人那么野,那么蛮,把嫂嫂放进洞房,为避人们戏耍拔腿就跑了。于喜凤当时并没有在意这些细节,在村中这是时空见惯的事。可她并不知道这一“背”,就像是该了他17年的人情债,她更不知道她将陪伴小叔子比陪伴丈夫的时间更长,而且是那样一种形式的陪伴。我想,她不堪回首,也因叔嫂之间难以启齿吧?
  
   二
   于喜凤嫁到王家,虽然家境不富裕,但很快乐。他的丈夫踏实肯干,是家中的顶梁柱。婆婆和继公都还年轻,一对双胞胎小姑子才四岁多。小叔子王怀仁是家中的读书人,在村中也是活跃人物,一到冬天农闲时候,整团建团学习党中央指示政策,小叔子王怀仁最是先锋。嘴里常说社会主义是桥梁,共产主义是天堂的话,说那是他的终身理想。于喜凤和她的丈夫常常被他舞眉三道的话,弄得神魂颠倒。于喜凤没有受过教育,但小叔子常教育她“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要斗私批修”等等。于喜凤问“私”是什么?怀仁说“私”就是自己。于喜凤问他“公”呢?他说“公”就是集体。
   哦,于喜凤懂得公和私的关系十分兴奋,就好像有了学问一样。那时候“毛著”学在地头上,“斗私批修”在炕头上。于喜凤也想当积极分子,多背一条毛主席语录就多一些说理的话头,怀仁就是她的导师。怀仁在村中团组织活动很忙,又是宣传,又是搞文艺节目。过了饭时也等不回来,于喜凤就去大队叫他吃饭,声音一重,王怀仁就用毛主席语录教导她:要“大公无私”,于喜凤笑了。秋天,于喜凤收秋回来衣袋里总要掏出一把豆角以供食材,王怀仁发现了,警告她:“要斗私批修”,小心我揭发你私字一闪念。于喜凤检讨说是,遗留下的豆角扔了可惜。王怀仁就放过她了,其实做下的饭他照吃不误。于喜凤很羡慕王怀仁有文化,有知识。她在娘家习惯忍让弟妹们,来婆家也很让姑叔们。
   于喜凤结婚不久就出来另起炉灶了。一年后生一子,公公婆婆为小叔子苦心攒婚钱。全家人一起热热闹闹过了一段轻松的日子。
   可是三年后,婆婆病了,子宫癌晚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恐慌。婆婆才四十多岁,躺在炕上脸色白得像根豆芽,身体细细的一条,半盆半盆的血从身体里流出来。婆婆不让男人和儿孙们靠近她,怕撞上血灾,通常是于喜凤陪伴左右,洗擦坏掉的被褥。家务事很繁重,她的孩子才三岁,双胞胎小姑子才七岁,九口人饭,都得由于喜凤操持,那时还年轻,再累睡一觉就好了。婆媳俩相处得很好,可是缘分太浅。于喜凤侍候了一年后谢世。婆婆临别时托咐于喜凤,长嫂比母,俺孩是厚道人,弟妹们就交给你照看了,怀仁该找对象了,你要帮他说下对象,帮妹妹嫁出去……
   于喜凤说,她总记得婆婆最后的眼神,只有垂死的妈妈才有的留恋和不舍。
   继父在婆婆去世后不久,带一对九岁的女儿离开了王家,回到自己的村庄。这样王家就剩下一个小姑子和一个小叔子。于喜凤和丈夫王怀庆担负起了弟妹的日常生活和嫁娶责任。小姑子不久婚嫁。小叔子在二十多三十来岁,有人提婚的人很多,但他光嫌不好,一个也看不上。加上家境贫困,他看上的,要价高他娶不起,别人看上他的,没缘分他不愿要。这样一来二去的,婚事被耽搁了。小叔子王怀仁一直和哥嫂在一起吃饭。喜凤对怀仁就像就亲兄热弟,没起过任何争执。头碗饭是丈夫,第二碗是小叔子,第三碗是小姑子,最后才轮着她自己。
   王怀仁自幼爱干净,他住的屋舍干净整洁,侄儿男女进去弄乱了他会很生气,所以没人敢进他屋里捣乱。他喜欢看闲书,看进去饭也记不得吃。
   于喜凤曾经为他的婚事着急上火,多次托人牵线搭桥就是婚姻不成。眼看着那个羞涩的小伙子变得胡子拉碴,有关共产主义的天堂在他嘴里也消失了,社会主义的桥梁他也不说了,没事就是到外面借书回来看,有时候看得笑起来,有时候看得自己就生气了。没有读过书的于喜凤,就好奇了。说书里头有姑娘还是有媳妇,没见过看书还能笑起来。
   长嫂比母,于喜凤一看他钻在家里看书就赶他出去,她说书能跟你结婚,书能让你娶妻生子?好歹出去走走接触接触人,找一对象回来好有个做饭洗衣人,就让我一辈子侍候你呀?再不找对象我不管你啦啊!
   王怀仁我自岿然不动,躺在炕上翻翻身继续看书。于喜凤唠叨得再紧就找避人的地方去看。侄儿找他吃饭,见蚂蚁爬在脸上他也不觉……
   于喜凤说都是看书看坏了人,知书达礼的找不下个老婆。人家那些大字不识的,歪瓜裂枣的人都能好劣拾掇一老婆,你说你……怀仁呀怀仁,侄儿男女都快找对象了,你说你是要人才哩还是说文才,哪点比别人差,就谁也对不上眼?这世上没你哩老婆?你对得起死去的老妈?
   怀仁不多说话,喜欢望着远方发呆,老像是在思考什么问题。尤其是土地下放个户后就不怎么活跃了。他的择偶条件到底是什么,谁也摸不透。那黑洞洞的眼睛深如一口井。农业社解散之后,村里人纷纷外出打工,有出去跑运输的,有做小买卖的,手里都有了钱。怀仁也在村里呆不住了,30岁那年出去学了个驾驶证,给村中一个富起来的业主叫王喜荣开车。跑车忙回家也少了。
   于喜凤觉得怀仁出去开车,挣了钱,眼界宽了,成家也就有望了。结果一年又一年等不到信息。不放心,到城里去探望,捎带给他洗擦洗擦,到住处一看,屋子干干净净,柜子里的衣服冬是冬,夏是夏,叠得整整齐齐。展开被褥洗得寡白寡白,没一点脑油和污渍。于喜风放心了。她知道小叔子就是这么个干净利索的人。没有她照顾也过得很好。
   小叔子领她到饭店吃了顿饭,那是她活了三十多岁吃过最昂贵的一顿饭。也是小叔子为她花过唯一的一次钱,只为她一个人。坐在豪华的酒店,贵宾似的。她有些手足无措。精致的杯子里还有块白方巾,她说这是做甚用?怀仁说,胸巾,防止吃在衣襟上。她“哦”了一声,说弄脏了不得有人洗?怀仁说你别管这些,花的就是这钱。于喜凤愣了,说这也要钱,那咱不吃了,快走。怀仁把她按下来,说进来就不能出去了。她说为啥?怀仁说私人定坐。告诉她喜欢吃甚就照图上的菜点。喜凤不识字。问说多少钱一盘?小叔子告她不贵,只管点就是了。于喜凤不会点只说吃饭面就可了。小叔子只好替她点了四菜一面。那顿饭于喜凤吃得最欢实,一吃开就收不住了。吃完了,小叔子算了钱。问说多少?回说73块。于喜凤瞪大眼,打了怀仁一刮,多少?73块,73块钱能做多少事,你不是说不贵么,怎么这么贵,不会是算错了吧,盘盘里头就这么一点点。知道是这,你打死我也不吃。啊哟,这肚金贵的,一顿饭吃了73块。于喜凤是真后悔,后悔了很长时间。73块钱能买两袋白面,全家人能吃两月。她又盯住小叔子问说,怀仁,你不会顿顿饭都是这样吃吧?我可告你啊,挣下的钱存起来,自己找老婆用,不要瞎花了。我和你大哥顾不上你啦,孩们也都上学,学费也和过去不一样了。种地除了买化肥、种子、农药一亩地落不下几个钱,你好好管好你自己啊。给别人吃是扬名,给自己吃是填坑,吃有什么好劣,吃饱就算了。攒钱找老婆当紧,听见了没有。

共 20790 字 5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陈老师的作品,从来都不会令我失望,这篇尤其如此。一字一句读完,不禁泪下。正如陈老师所言,“于喜凤的一生,尽了媳妇之责,妻子之责,嫂嫂之责,母亲之责,女儿之责。她的爱与慈悲,她的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她为了别人甘愿牺牲自己。她是一把雨中的伞,是雪中的碳,是暗夜中的蜡烛。她一生都在默默地奉献,从她身上看不到自己两个字,能看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大爱和大美。”这是一个近乎完人的普通人,甚至可以称之为圣人,虽然她所做的,跟为国为民不沾边,但试问天下又能有几人做到。也许会有人说:这行为透着憨傻。可我要说的是,于喜凤占齐了“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她比古之君子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憨傻”的人如果比比皆是的话,那么我中华文化,民族精神,血脉传承,定会长盛不衰的。陈老师的作品,乡土气息浓郁,手法于平凡处见真知,情节、气氛、对白无一不真实,让读者有一种在看纪录片的感觉。也正是因为这种逼真的写法,才会让整个故事更加深入人心。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陈老师在创作此文时,心情也定时跌宕起伏的,但她的笔锋却一直很稳,丝毫不受心情的影响,笔下的人物血肉丰满,形象而生动,如同活生生立在读者面前一般,足见老师写作功底之深厚。感谢老师的作品,让我们在尽享阅读乐趣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灵魂上的洗礼。感谢老师赐稿八一,祝老师佳作频出。【编辑:燕山客】【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319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山客        2022-03-18 10:33:56
  笔录三春晖,文载寸草心。
燕山客
回复1 楼        文友:陈亚珍        2022-03-18 16:13:06
  这是一篇纪实文学,真人真事,小说可编不出这样的事。县里约写这个好人,发来共享!不是小说的写法。品类可否改成,纪实文学?
2 楼        文友:陈亚珍        2022-03-18 16:14:18
  编辑辛苦了!握手!
3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2-03-20 10:55:00
  于喜凤憨厚朴实,上天一直在考验她,但她没有被吓到。她用瘦弱的肩膀承担起家里所有,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用实际行动很好地书写了“爱”和“责任”。就像她母亲说的吃亏是福,她的善良和厚道为儿女树立了典范,感人至深。文章厚重深沉,情节曲折动人,震撼人心,让人泪目,富有感染力。好作品拜读学习,祝老师文丰快乐!期待更多精彩佳作!
淡淡的云彩
4 楼        文友:陈亚珍        2022-03-20 12:36:26
  这篇文章,全部用晋中昔阳土话写成,因为主人公的叙述口语旅亲切生动,所以写起来有感觉,但有可能造成阅读障碍,望读者谅解。
5 楼        文友:陈亚珍        2022-03-20 12:38:23
  我是流着泪写完了最后一个字的。
6 楼        文友:小小莲儿        2022-03-20 14:43:11
  看完这篇纪实文学,我泪流满面。长嫂如母,但多少人在磨难面前能够如此日复一日的付出。这种无私的大爱,是人性大美。正如老师所说,于喜风是一部大书,是一部尊重生命的哲学赞诗,是一种大慈悲!更是一个大写的人!感谢老师,让我们在人生路上感受这伟大温暖的爱与做人之道。祝福老师,愿岁月静好。莲儿敬茶。
小小莲儿
回复6 楼        文友:陈亚珍        2022-03-20 15:12:34
  好小说素材,但我不忍心让她成为虚构,真实更感人,更有力量。多年写小说都没有这么动情,现实有编不出来的邪恶,同样有编不出来的善良。据说录像更动人,她一个人抱着小叔子拉屎,走步,晒暖,说闲。太感人了。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