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奖】印在日记里的时光(随笔) ——生活速记二则
很久没有写文了,繁忙的工作、琐碎的生活在不知不觉间消磨着人的诗意与灵性。偶尔在落雨的深夜翻开日记,看看以前走过的时光,心中充满了无限温情。原来,我曾经那样真诚地对待过每分每秒。感谢文字,是文字一直洗涤着我的心灵,滋养着我的灵魂,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
一、在舒缓的音乐中飞翔(写于2020年3月26日)
外面又恢复了热闹,封城近两个月,远离大自然的日子,就像鱼离开了江海,鸟离开了蓝天。突如其来的封城打乱了以往的规律。每个人在孤独中翻山越岭,一苇以航。那些经历过、见证过生死的人,他生命的年轮又刻下了一道深厚的印记。
每次看到疫情中的生离死别,那些失去亲朋的人撕心裂肺的哭喊声,那些有家不能回的流浪者的种种困境,心情就无比沉重。
对未来的担忧,对生存环境的焦虑,梦想的渺茫,期待的落空,让人辗转难眠。这电光火石一般的人生,还时刻面临死神的威胁。生而为人,有时候还不如一只小鸟洒脱,有一种鸟可以持续飞行两个月,跨越高山大海,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而人,被关山隔阻,只能望洋兴叹。
推开窗,外面都是水泥墙,打开手机,海量的信息纷繁复杂乱。疫情全球蔓延,世间的美好正在被蚕食、吞噬。远方除了远,已一无所有,关于远方的诗与梦已无处可栖。
此处没旷野,他处有广漠,音乐,就是一方净土,给你无限可能。你可以像一只鸟飞向自己的山,可以像一匹马驰骋于自己的旷野。音乐中的你,才是真正的自己,飞翔、流动、阳光、鲜活。
心是一粒种籽,只有在泥土中才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除了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任何人工矫饰的东西都是噪音。大道至简,在于真,在于纯。
我喜欢在吴金黛老师的音乐中暂时栖息,和她一起聆听大自然的呼吸、密语。森林狂想曲、晨鸟之歌,山海之歌、我的海洋,大蓝,霞光,听着一首首来自大自然的音乐,让你仿佛置身于山川湖海之间。风在微微吹拂,水在悠悠流动,沙沙的海浪,成群的海鸥,昆虫与鸟儿自得其乐。在音乐声中,感觉自己是住在海岛上,四周是森林,早晚有晨曦和繁星相伴。
此刻的你,没有任何社会属性与禁锢,是大自然的一分子。门德尔松说:“一首我喜爱的音乐,所传给我的思想和意义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纯粹的大自然之音就是灵魂的避难所,可以抚平一切烦忧。
一个人花20年时间去做同一件事,那绝对是缘于热爱。吴金黛老师为了录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录鸟语蛙鸣以及各类昆虫的声音,就得远离喧嚣潜入无人之地,从清晨到傍晚,从黑夜到黎明,她将无数个漫长的等待,变成了一种心灵的享受。
在天地间的人没有烦恼,也不会感到孤独,大自然有神奇的能量和治愈力。无数次在人的荆棘丛林跌倒、受伤,是大自然伸出宽厚的手来扶持;无数次在厌倦与灰心中沉默,是大自然用博大的胸怀给予温暖的拥抱。
大自然,我最好的导师、朋友、爱人,没有之一。在大自然静穆温柔的怀抱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有了音乐,我不再执迷于梦中桃源无处可寻,何不追风逐浪去,在音乐中,让心飞一会。
二、在平淡的时光里沉淀(写于2020年10月8日)
今年的国庆中秋是同一天,天公还算作美,给了一天晴天。余后七天都在下雨,而且气温陡降10度。这样的雨天不必东奔西跑,极适宜宅在家里休息。
在不长的八天时间里,和亲戚朋友应酬了三天,单位值班两天,其余三天时间留给自己,将心灵彻底清空。
在雨的嘀嗒声中自然醒来,已是早晨八点半。洗漱完毕,出门买菜。因为下雨,路上行人并不多。生活在小城就有这样的便利,步行去买菜、逛街、逛公园都只有几分钟路程。到了菜场,随便买了几样水灵灵的萝卜白菜就返程。我对吃没有过多要求,新鲜就好。
回到家九点多,喝了杯牛奶,吃了两片面包,算是身体的早餐;然后去逛西湖,散步对我来说是精神的大餐,必不可少。虽然雨有点大,我穿上雨鞋,打上伞就出门了。
早晨的西湖烟雨蒙蒙,几乎空无一人,正好,我独自享受这难得的清寂。连夜的雨,一地星星点点的落花,桂花是细小的,栾树花也是细小的,如天上洒落的星星,密密地铺了一路。那馥郁的馨香是花的魂魄,对来人述说着曾经的灿烂。突然想起黛玉的一句诗:“忍踏落花来复去?”在这世上,也许只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才会有如此细致纤柔的悲悯情怀吧。
走在细雨霏霏的落花上,心也柔软起来,大自然和诗就是专门来抚慰人心的。想起放假前两天,下面乡镇一个化工厂突然爆炸,死了七个人,大多人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就是:不会对今年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有影响吧?迟不爆炸早不爆炸,偏偏在国庆中秋前夕爆炸,这得牵连多少人啊。很少听人说:那死了人的家里该是怎样地悲痛难过。
也许因为人口太多,资源太有限,生存竞争太过激烈,人们对于死去的个体大多持冷漠态度,有的甚至幸灾乐祸,毫无同情心。哪里有事发生,就会引得一帮看客“颈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热情围观。
一个人对这个世界是一滴水,对一个家庭却是一片天。很多时候,生命脆弱得还不如一朵落花,花落了明年还会开,人死了就一切归零,如云散烟消,再也找不到任何痕迹。
好好活着,余生并不长,世人都很忙,忙着与贫穷斗、与孤独斗、与疾病斗。风物长宜放眼量,一棵桂树,在喧嚣处不张扬,在黯淡处不落寞,独自散发着生命的馨香,人很多时候活得还不如一棵树。
在长廊下看雨,雨幕如帘,我倒希望雨下得更大些,让长廊变成一叶小舟,载我去宋朝,去蒋捷的江心听一听雨的吟唱。
11:30,回家做饭,吃了半年的工作餐,很少自己动手做饭了。还是自己做的饭菜可口,放心。
吃饭以后好好午休,一直睡到15:20。午休一醒就吃甜食,这几乎成了我的惯例,拿出冰箱中的莲蓉蛋黄月饼,泡上一杯绿茶,听一段音乐,就着雨声,慢慢地享用了一顿下午茶。
随后打开电脑,搜出蒙古舞视频,跟着视频学跳蒙古舞。我喜欢蒙古舞的粗狂豪迈与奔放的气势,每一个动作似空中雄鹰,草原骏马,四肢百骸都在倾情伸展,四十分钟,跳得大汗淋漓,无比舒畅。
想想这大半年,几个月封城防疫,之后又是连续暴雨防汛,随后是创文,整天忙忙碌碌,打乱了以往的节奏,根本就没有时间静下来与自己相处。
晚上找出一本好书,细细地阅读。读书好比吃东西,你吃了很多有营养的食物,但肠胃功能不好,没有消化吸收,所以依然是面色萎黄、四肢乏力;如果你有一个良好的消化系统,吃下的食物统统都消化吸收了,就会容光焕发,矫健有力。
安静的夜里,逐字品读,做笔记,写心得,就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光读不写,就无法做到知行合一,融会贯通。你的喜悦、愤怒、伤感、失落,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都可以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地写。
写作的人是不会感到孤独的,对一个写手来说,孤独是一种甜蜜的幸福,因为他正在和缪斯女神畅聊,在交换思想,交换灵魂。
不能忍受孤独的人注定是平庸的,世人大多喜欢热闹,追求圆满。他们有一套普世的价值标准:功成名就,婚姻圆满,儿女双全。不管实质如何,有个表面的形式也行,只要让外人看起来圆满:有个婚姻,不管是否同床异梦;有个孩子,不管品质是否优良;有份工作,不管这工作是否扼杀自己的天性。然后就在这圆满中不知不觉地耗尽了自己的一生,直到死亡来临,方如梦初醒,这是我想要的人生吗?
把自己珍贵的一生禁锢在世人的看法中,被他人的言行左右,无异于死于他杀。生命最终都将归于尘土,归于寂静,假如终其一生都没能按照自己的心愿活上一天,那才是最大的失败。
生命需要偶尔的自由和率性,活得是自己,才是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与尊重。在平淡的日子中沉淀,对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懂得沉淀,才能保持清澈。
2022年3月20日于竟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