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致敬橡树(散文)
我偏爱橡树,不是因为你有挺拔的树形,奔放的花朵,而是你有着平凡但足以让我崇敬的品质。
我致敬橡树。
一
对橡树,我一直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通往滨江公园,尽管一路上好花妖冶,嘉木层叠,美景连绵,但这些似乎都与我无关,我只有一个心思,尽快去看那片橡树林,依偎在橡树林的怀抱里,想着从前的事,回忆着与橡树有关的故事。
在我的家乡,无论是在险峻的山崖,还是在低矮的山坡,都有橡树蓬勃生长的身影。橡树的美,可以走进文学的殿堂。早在《诗经》里就有过吟唱,“南有橡树,旁有木棉”,这是作为最美的风景而出现的;在《本草纲目》里还有“木坚实而重,大者可作柱栋,小者为薪炭”的记载,多么实用,无所不能啊。
小时候,听爸爸与村里人聊天谈及橡树。橡树,树形大而通直可做柱梁,做家具;小而弯曲可做牛套牛犁;一握粗的可做刀把锄把;枝枝桠桠可烧炭取暖……他们不谈张三长李四短,就拿橡树为话题,从来不会断桥,可以说出很多有趣的事。
也许因为橡树有着太多的用处,常被一茬茬砍伐,但橡树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又一茬茬地发出新枝,不断长大。生了砍,砍了生,周而复始,往复无穷,植根贫瘠的土地,只要根子在,它就不会绝迹。那时候人们还不懂得保护,橡树似乎也没有怨言。记得母亲还用橡树枝条当成捆柴的绳索,不管拧多少次都不断,显示出十足的韧性。在我的记忆里,没有一种树木可与之匹敌。
橡树木质坚硬,烧出的炭,耐烧且火力旺,挑到市场很受人青睐。我家的日常开销,我和弟弟的学费,也多半来自于橡树烧制的木炭。烧炭卖钱,虽然是个辛苦差事,但给山里人带来了“活钱”,使日子不再艰难,对橡树产生了敬畏的同时,还添加了一份温暖。
最让我喜欢的是我家用橡木做成的家具。即使打上了油漆,也难掩淡淡的清香;板面色泽淡雅,清晰的木纹有着极美的象形图案。如山形,若彩云,似波纹……用手触摸,有着光滑细腻的质感,透着自然与原始之美。我记得,那时我最喜欢搬出桌椅,到屋廊下,完成“家庭作业”。几次,我常被板面的花纹吸引,忍不住伸手反复触摸,伏案深嗅其味,上面的木纹就是我心中的一幅画。其实,我喜欢橡木打制的家具,还因为它是我父母的爱情信物。这是我后来学到的一个词,母亲并不同意“信物”这个词,当年父母结婚可以说是一无所有,父亲告诉母亲只给屋子打了一张桌子,是橡木桌子,感觉拿得出手,算是一点像样的纪念。既然是“纪念”,当然就是信物。这是我调侃母亲的话。我觉得,方方正正,质地坚硬,花纹斑斓,厮守于眼前,伴随父母一生,足以象征他们的婚姻生活,比一件信物的价值还要高。我学到了舒婷的《致橡树》,尽管我不大懂得橡树和爱情的关系,但一下子让我对爱情有了懵懂的向往。那时候年龄小,不懂诗中真意,就是喜欢,不必完全弄懂诗中的道理。至今我还记得那首诗的开头: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这些句子,没有说教,只有直白,但我会用这些联系爱情,把“朴实、厚道,持重”的爱情观记在心底。
二
我喜欢独自对着橡树林,去发呆,去畅想,去读出季节在橡树林上跳跃的诗句。
春,是橡树抽枝散叶的季节。我站在行道上,静静地观看着,欣赏着。那些青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枝头上,像孩童剪贴的图案,叶片布置很有特点,或错落有致,或幼稚拙劣,格调清新,意境明丽悠远。不远处有一棵长得稍急,瞒过同伙的眼睛在暗中将叶片抽出两指宽,偷换青黄,叶片竟然在日光下变成艳红,艳红的叶片下挂满一串串绿色的花。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它的花与烂漫美丽实在沾不上边,不是大朵也不是细碎,不是粉红也不是洁白,而是一串串绿色的穗子,像一把胡乱拧在一起的吊穗,不细看,根本不知是花。我喜欢这样隐约的绿色,不张扬,不炫耀,感觉总有一些东西藏着其中,让我去品读。我掏空心思,找不出合适的文字可以借鉴来描绘它的花貌。我估计,翻遍花名册,都没有收录它的名字。它不与桃李争春,不与百花争艳。就是这样不起眼的花,却有着海潮般滚动的葱茏与壮观,它们扯着四面的风,跳着、唱着,欢呼着,给人带来春的气息,春的希望,花的青涩,就像初春的矜持,我喜欢这种姿态。恍惚中我听见了拔节的声音,看见了绿叶成荫的光景。它虽然没有柳树的婀娜,没有白杨的笔挺,但我能感受到,它一样爱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勇敢张开臂膀,长成一道风景线。当秋姑娘款款走来,便染一头红发,用铮铮傲骨摇曳着一身沉甸甸的橡子,为人带来秋的喜悦。橡树,有着性格分明的四季,有过青涩,默默低调;有过葱郁,享受夏日;染过秋色,以果为证;临冬风骨,只争春色。
喜欢看橡树,常常让我跟老家村口那棵古橡树联系起来。
我问过村里的老人,谁也不知是哪一年生长的,到底有多少岁。几抱之粗的树干,长满了斑斑龙鳞,枝头喷吐着青春的翠绿,扶摇着凌空展臂,戏云邀月。村口的橡树是有着神情的,在我的眼里,或英武、或孤傲、或慈祥、或和蔼、或风骨道劲,总洋溢着一身的浩然正气。在夕阳残照间,像一位沉静的思想者,接住了晚霞,开启着明天;在云烟明灭时,像有风骨的文人,面对沧桑;在晴空中,像一位慈祥和蔼的老人,眼眉含笑;在狂风骤雨间,像一个镇定又从容的艄公与风雨搏斗。我不知我的乡邻是否也这样品读它的风貌和风骨,但我想,一定有人也是面对橡树有了理性的思考,不然,为什么我回家总看到树下围聚着很多人,他们一定也讨论着这棵树……
它的根盘桓交叉,有的深扎于石缝之间,有的袒露在外,不管如何,这些根都努力地抓住土地,显示着倔强的性格。不管是谁,来到树下,都不由自主地停步,细细地观看品读,或坐、或躺、或靠。也有顽童用柴棍敲击,或用小刀刻上几行字,我常常想,那些老的树皮不会觉得疼,也原谅了孩子们的顽皮。它是大度的,孩子们爬上树,折断了一些树枝,也不计较。它是博大包容的。哦,橡树,你已经成为我眼中的精神之树了。
有时,给人的智慧,不一定是教科书,也许是来自一朵绽放的花,一片舒展的叶,一簇深扎的根。
三
橡树周围,从来就不少热闹,似乎它总在召唤着人们,尽管它不怕孤独。
不远处,有几个小朋友用树枝扒拉了树叶,在寻找着橡子,每当捡到一颗,他们便高举着,欢呼着,如获至宝。他们用橡子做成陀螺,用两指旋转着,也有几个用橡子弹起了溜溜球。我望着这群欢快的孩子,我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过往,我的情绪仿佛回到了孩童时代,也想在树下雀跃起来,也想呼朋引伴。
橡子,不仅仅是我们孩童的玩具,更是美食之一。可生吃,可水煮,可烘烤,可磨成粉做成橡子豆腐。妈妈跟我说,她怀我的时候,妊娠反应特别厉害,无论吃啥都呕吐,瘦到七十多斤,头每天都昏昏沉沉的,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力气,别说下地干活,就连走几步路,脚底都像踩棉花。医生曾经说,再这样吃不下东西,胎儿就难保了。一次偶然吃了橡子豆腐,说来也怪,不但不吐,反而胃口大开,还能吃下米饭了。从此,妈妈挑着箩筐,上山岗,摇橡树,捡回一些橡子,做成橡子豆腐,慢慢地身体恢复了,浑身有了力气,并且可以下地干活。橡子应该是一种药材,妈妈说自己都可以当自己的医生。妈妈告诉我,橡子豆腐颜色不好看,呈褐色,属于另类。当时家里特别贫困,饭菜无油星子,只有一麻袋辣椒干作为佐料,而辣椒又是刺激性的东西,孕妇不宜多食。妈妈就用辣椒干煮橡子豆腐吃,增加食欲,锻炼胃口。有时心里也隐隐担忧,天天吃着这并不“美观”的橡子豆腐,会不会给胎儿的“美观”造成影响……谁知生出来白白胖胖,端庄秀气的孩儿……妈妈说不出食用橡子的好处,只知道一个劲地称赞。后来,我问过“度娘”才知道,橡子营养价值是要高于谷物的,它所含氨基酸类似牛奶、豆类和肉类,而且对美容皮肤具有显著作用。妈妈怀我的时侯,没有其它营养补给,只吃橡子豆腐也可以生出白胖的娃。
中国人不是牛奶牛肉喂出来的,是属于真正的“草根”民族,再艰苦的日子,都可以找到生存的食物,这是一种生存的本事,也是智慧。
离开家乡很多年了,常去滨江公园看看这一片橡树林,因为橡树林寄托着我的情感,也有很美的回忆,即使什么也不想,我都觉得橡树对我是慰藉,甚至感觉到她是在和我对话。阳光下,橡树拥抱着我,如亲人温暖的胸怀。
我曾经翻阅很多资料,想查找出一些关于橡树的“文化符号”,尽管橡树为人类奉献很多,但并没有赋予什么文化内涵,国家林业部门甚至把它列为硬杂木之列。它没有获得如“岁寒三友”的美誉,就像“无名花”一样,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价值,彰显着顽强的生命力,它更像一位伟岸的大丈夫,一位坚强、善良的母亲,它耗尽自己所有奉献于人类。在我的心中,橡树是最具魅力的树种。
致敬橡树,我把最美的诗句送给你,把我记住的乡亲们喜欢你的往事写给你,把我对你的特别感觉表达出来,把孩子们和你的故事告诉你,把你接济母亲的事说给你听。
致敬橡树,我满含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