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八一】粮票岁月(散文)

精品 【八一】粮票岁月(散文)


作者:梦在何处 秀才,1882.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96发表时间:2022-03-22 21:44:35

【八一】粮票岁月(散文)
   在母亲的衣柜里,珍藏着一沓泛黄的、有着许多褶皱的粮票,有50斤的、1市斤的,还有3两、1两的等等。关于这些粮票,还有一段故事呢!
   最早的粮票发行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在那个物品极具匮乏的年代,国内就采取商品有计划地分配。发行各种商品票证。那时人们吃饭要用粮票,穿衣要有布票,买油要有油票,买肉要有肉票,就连买棉纱纺线也要有线票,什么都得有计划购买。
   在粮食极度匮乏、商品极其短缺的年代,粮票是人们吃饭的“护照”,大面额的用来买米面,小面额的用来买点心。每天口袋里揣一些粮票,还要商量着,计划着用。要不然就会缺吃少穿。
   听母亲说,那时正值“农业社大锅饭”时期,农民是农业社的“社员”,社员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获得的酬劳就叫做“工分”,那时期生产队的酬劳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所以,挣工分是社员唯一的选项。男社员出勤标准为一个月20天,女社员出勤标准为一个月28天,除去天阴下雨、病假、事假,如果达不到出勤天数,就会被扣工分。老人和孩子分得的工分减半。
   生产队给社员计工分,也有明确定标准:社员分为满劳动力和半劳动力,青壮年男社员一天三出工,早上2分,上午4分,下午4分,全天及10分,这是满劳动力的低分标准;青壮年妇女一天三出工,分为1.5、3、3分,全天记7.5分,这是半劳力地底分标准;老、幼、病、残的男女社员则会区别对待,待酌情定其底分标准,再按其底分标准计算。生产队给社员评定的底分标准一年一调,实行动态管理。那时的记工员会到田间地头按每人的底分标准和出勤情况现场记工分。
   母亲当时被留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而父亲和爷爷则被抽调到石堡川兴修水库,也是按出勤挣工分。每年的“忙罢”和“过年”时,会分得一点麦子。那时一个工分就是1.5毛钱,一年到头分的粮食不够全家人吃饭,往往是拿野菜充饥。
   队里不发粮票,母亲的粮票又是从何而来的呢?那时工作组来队里监督社员劳动,每家每户按人口算,有几口人,就管几天饭。每天就会分得2两或4两粮票,管的天数多了,粮票自然就多了。还有,每年分得的粮食,要买油、布,就必须用粮食换成“油票”、“布票”等。那时兜里有粮票,可以兑换钱,兑换各种票;可是用钱却换不来各种票,甚至用钱却买不来自己想要的东西。只有钱和票都揣在兜里,心里才是最踏实的。钱和粮票搭配使用,才会买到各种生活必需品。那时候,粮票就显得特别珍贵了,因此,母亲像看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小心翼翼地把挣来的粮票都珍藏起来。
   母亲曾给我说,有一年,她辛辛苦苦劳动一年,从没缺过勤,队里却无缘无故克扣她的工分,后来只分得五斤八两麦子。平时一个人每年都会分得一百多斤粮食,可现在四口人竟然只分得五斤八两粮食,她气不过,就跑去跟队长去理论。队长却理直气壮地说:“你分那么少是因为你干得活少,没挣下工分,你还找啥事呢?”母亲跟他也犟不出个理来。后来听邻居们说,因为母亲不识字,也不会查账,记工分的人就明目张胆地给母亲少记或漏记工分,导致母亲的工分少了很多。当时有理也说不清,母亲只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有苦说不出。那一年,是最困难的一年,母亲用麦子换了点盐,又借了两袋麦子,还的时候给人家要多还20斤。平时母亲下工后,就去地里挖野菜、拾玉米、捡麦穗,甚至去别的生产队里捡拾南瓜……那一年,全家人没有买一件新衣服,都是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大姐一声不吭,只顾埋头做自已的事,显得特别的懂事。
   第二年,母亲吸取往年的教训,每次会计记工时,她要看着记工员在自己的名字下画上对号,她才放心离开。自那以后,她的公分再也没被漏记过,渐渐地生活有点起色。过年时,母亲不但用手中的粮票买了一米布,给大姐做了身新衣服,而且还买了二斤猪肉。那个年,也一家人过得最开心的一个年。
   母亲总给我们说,最难过的日子总算熬过去了,人不能被命运压垮,要辛勤劳动,凭借着自己的一双手,也能丰衣足食,发家致富。千万别懒惰,否则神仙也救不了。
   母亲,就是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再加上她勤劳能干,因此,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
   如今,几十年已经过去了,粮票在生活中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一家人丰衣足食,每天有吃不完的美味佳肴,稍不不慎,就想将剩余饭菜倒掉。可母亲总是赶忙制止:“孩子啊!吃不完的剩饭剩菜可别浪费,可打包给家里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鹅。它们现在吃的,比我们那时吃的好多了。”
   直到现在,父母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他们从来不浪费一丁点粮食。有时大米生了虫子,我们拿回老家让父母喂鸡,可他们舍不得浪费,直接用筛子过一下继续食用。为此,我们心疼他们,现在都啥年代了,你们还那么节约,喂鸡不是也没浪费吗?可他们总是心疼那白花花的大米。
   几十年过去了,粮票早已模糊了人们的记忆。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父母不知吃过多少苦,流过多少泪。他们始终坚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幸福的生活一定会到来。
   现如今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母亲做梦也没想到生活变化如此之大,今非昔比,吃穿不愁,天天就像过年。母亲有时很纳闷:以前一年才分得五斤八两粮食,是咋样熬到头的?母亲说她现在已经很知足了。还是党的政策好,让农民过上了好日子。
   每当提及粮票那些事儿,母亲眼里总是饱含泪水,那泪水是心酸,是感动,是甜蜜,五味杂陈……只有母亲自己能够体会到。
   时光匆匆,粮票的故事已经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怀念粮票岁月,是为了传承老一辈人的勤俭节约美德,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与美好生活。
  

共 225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忆往昔看今朝,颂扬农村变化的散文。从母亲衣柜里珍藏的粮票写起,详实叙述了生活的艰难,讴歌了当今社会的美好。过去,农村广种薄收,凭借“工分”分粮,不识文化的母亲吃亏不小;再苦再难,母亲坚韧不拔,勤劳吃苦,对未来充满信心,最终挺了过来;如今生活大变样,丰衣足食,母亲心存感激而不忘过去。“现在的生活不愁吃不愁穿,能过到现在运个地步,我巳经知足了。多亏了党的政策好,农民都过上了好日子。”老母亲一句朴实的话,道出了中国农村只有党的领导,才有今日幸福美好的真理。说实话,出生五六十年代的人,都经历过凭票过日子的艰苦生活,身同感受。文章情感饱满,描写细腻,引人入胜。作者构思巧妙,首尾相扣,读而不厌。好文章,推荐共赏。祝作者春日快乐,佳作纷呈。【编辑:乡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330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乡笛        2022-03-22 21:50:32
  文章语言朴实,情感丰富。好文章,推荐共赏。
回复1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2-03-22 22:22:26
  谢谢乡迪老师的用心编辑,辛苦了。
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2-03-24 11:54:42
  粮票是计划经济物质匮乏时代留下的印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粮票的故事渐行渐远,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永远流传。文章情感自然,生动感人,感染力强。好文章欣赏了,祝老师文丰快乐!生活好心情!
淡淡的云彩
回复2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2-03-24 13:29:40
  谢谢云彩老师的精彩留评,辛苦了。是啊!父母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现在也体现在我们身上,因此生活过得都很幸福。再次感谢老师光临,祝老师身体健康,永远幸福!
3 楼        文友:陌尘        2022-03-27 09:43:14
  小小的票证,承载着老一辈的辛酸和苦楚,见证了那个充满艰辛与奋斗的岁月。感谢老师的精彩记述,让我们对粮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让我们懂得珍惜,珍惜米粮。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文章感情真挚,贯穿始终。至情美文,让人齿颊留香,推荐共赏。
回复3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2-03-29 11:14:14
  感谢陌尘老师的精彩留评,那个年代的人,都过得比较艰辛,缺衣少穿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