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菊韵】《醉花间》同字叠韵/同字重韵(诗词评论)

编辑推荐 【菊韵】《醉花间》同字叠韵/同字重韵(诗词评论)


作者:年轻的树 布衣,339.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411发表时间:2022-03-25 14:53:57

醉花间 梦(独木桥)
   人生梦。自需梦。寻梦悠悠梦。
   今梦却平常,回味非常梦。
  
   醒来思此梦。梦里朦胧梦。
   多少梦中情,伴我黄昏梦。
  
   《醉花间 梦》通过对“梦”的反复诉说,流露出作者:追思黄昏梦朦胧,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自需梦”的梦境。
   【编辑年轻的树】
  
   以下编者点评:
   《醉花间》,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词谱》引《宋史·乐志》入“双调”。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韵,一叠韵,后片三仄韵。
   按《词林正韵》,作者的《醉花间·梦》文,平仄符合要求。
   参考下例:《醉花间·深相忆》,仅在开始一、二句同字叠韵(深相忆。莫相忆。)。
   在这里,在古今中外除了中国格律诗以外的诗、词、曲作品中,诗界还是认同或遵循某些规范的(更多的情况是约定俗成)或恰当的同字叠韵手法的--不拘一格,新颖活泼。
   一般的说,格律诗是不允许同字的,更不允许“同字重韵”的--但是,格律诗并没有硬性规定韵脚必须“不同音”的,譬如白居易的《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加粗的韵脚字支、卮、枝属于《广韵》同一小韵,即这三个字同音。由此可知,至少近体诗不存在“韵脚不同音”的硬性规定--不过,格律诗“同字重韵”,确实是闻所未闻的了。
   概而言之:
   某些特定的词牌,在特定的地方,按特定的格式,“同字叠韵--这里不应否定,不要否定成:‘同字重韵’的错误”,是这些词牌特定的写作要求和创作手法;
   在一切诗、词、曲中,不规范或死板地“同字重韵--这里不应肯定,不要肯定成‘同字叠韵’的正确”,甚至是“一个字”一根筋地“重韵”到底:“错误到底”。
   ……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者太出格了。
   1.作者的《醉花间·梦》,全词七句话,全部用“梦”字韵,错误率5/7--这里,按规定,一、二句可以同字叠韵--再说一遍,一、二句同字叠韵不是同字重韵的错误。
   2.全词41个字,“梦”占了11个,余下的可运用“活字”,仅有30个,活字的可“利用率”30/41--“可利用活词”更少。
   3.“生造”形容词一个:“自需”--可以猜,不宜“想”
   4.严格的说,《醉花间·梦》的有效形容词仅有3个:悠悠、朦胧、黄昏(时辰名词用作形容词)--41个字,百分率:3/41。
   5.《醉花间·梦》的意境其实仅孤零零的一个:追思黄昏梦朦胧。
   另外特别提及:
   《武陵春》·【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被皇家钦谱搜罗,记为词谱变体的“标本”,为千万女子传颂,千万男子赞颂。
   特别是“泛轻舟”、“舴艋舟”二句,冲破格律,在此大胆“同字叠韵”,集女诗人千万思愁于二舟,为后世诗人所称道。
   前后“舟”二句流露了心绪对比,传达了情绪波折;前后舟本身:轻舟/舴艋舟--构成“船型”递退性的夸张(舴艋名词用作形容词,对“轻舟”还形成暗喻/或自身形成“借代”);“载不动许多愁”:心酸的比拟、心寒的夸张。
   但是,《武陵春》的正体和几种变体,自古未有叠韵者,所以李清照此处创造性的“同字叠韵”,未被《钦定词谱》推广--虽然仍被《钦定词谱》列为变体范文。
  
   附录《醉花间·深相忆》·毛文锡
  
   深相忆。莫相忆<转折>。相忆<顶针,顶针引出与上文类似偏正关系的短语,递进似的诉说“莫相忆”>情难极。银汉是红墙,一带遥相隔。
  
   金盘珠露滴。两岸榆花白。风摇玉佩清,今夕为何夕?
   还有:同一作者同样的《醉花间》
   休相问,怕相问<递进·夸张>,相问<顶针,顶针引出与上文有类似偏正关系的短语,加油添醋地诉说“怕相问”>还添恨。
  
   还有:现代·顾随的《醉花间》:
   说愁绝,更愁绝<递进>。愁绝<顶针,顶针引出与上文有类似偏正关系的短语,夸张性地诉说“愁绝”>天边月。
  
   还有许许多多一些其他词牌在规定处的同字叠韵的艺术手法,表达方式,多彩多姿,如毛泽东的千古绝唱: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反复吟唱;顶针,顶针引起追述>,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yè)。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反复;顶针,顶针引出夸张性的山川描述>,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共 180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古诗词赏析虽不长,但言筒意明,举例贴切,分析精确,把《醉花间》这种古词牌的特点和规范阐述得十分清楚,一家之言却很有说服力。古诗词都有一定的规则要求,不可太自由挥洒,破坏词牌的规定。而作者的这首《醉花间.梦》叠韵重韵字太多,一首词只有寥寥几个字合规,那是不允许的。一个字反复出现,然其表达的意思却十分单薄,没有深厚的底蕴。对照李清照、毛泽东、毛文锡、顾随等人的同词牌词,显然相差甚远。因此,作者否定这首词,也是合理的。赏析文以这首词为例,针对这种现象抒发了自己的观点,引文确切阐述充分,确应引起古诗词创作者的注意;对于文学批评来说,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佳作推荐共研读!【编辑:刘银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银科        2022-03-25 15:30:26
  老师这篇文学评论十分精辟,把古诗词的特点阐述的非常清楚,读后获益匪浅。严密的逻辑,精要的叙述,翔实的例证,真乃无懈可击之美文!充分体现了老师深厚的国学知识,独到的思辩和高超的文学理论水平。感谢赐稿菊韵!欢迎继续支持!问好!祝创作丰!收
回复1 楼        文友:年轻的树        2022-03-25 16:38:58
  真诚地感谢编辑老师的鼓励,辛苦了。
   如果说原作是一面关于“同字叠韵”/“同字重韵”的镜子,我擦拭一遍,老师冷静的编辑按语和热情的评论鼓励,又擦拭了一遍--我想,原作者也是会眼前一亮的。
2 楼        文友:刘银科        2022-03-25 15:31:42
  老师这篇文学评论十分精辟,把古诗词的特点阐述的非常清楚,读后获益匪浅。严密的逻辑,精要的叙述,翔实的例证,真乃无懈可击之美文!充分体现了老师深厚的国学知识,独到的思辩和高超的文学理论水平。感谢赐稿菊韵!欢迎继续支持!问好!祝创作丰收!
3 楼        文友:年轻的树        2022-03-25 17:09:20
  首先,感谢原作者的探索--原词不拘一格,尽兴发挥,为这首诗词创作的争鸣,打响了第一声礼炮,成就了、成全了这篇习作。
   二手都要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文学创作/文学理论。
   对于作者,要问二个“什么”:
   对读者,对社会,提供了什么?
   对于编者,要问三个“什么”:
   为作者,为读者,为社会,提供了什么?
   感叹编辑老师的认真与细腻,感谢编辑老师的热情与鼓励。
   再次谢谢原作者,谢谢编辑老师,谢谢菊韵社团,给了我这次学习与探索的机会。
微 看着我,你那诚实的眼睛 Q 2810703939
4 楼        文友:年轻的树        2022-04-21 12:27:05
  有读者说:
   独木桥体是没问题的。
   问题在(原)作者不擅文言表达。
   遗憾的是,想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下,用如此少的字去把自己的思想完整的表达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下面作个尝试吧:
  
   谁无梦,岂无梦。梦自成其梦。
   梦梦尽寻常,今梦非常梦。
  
   朦胧思梦梦,但梦不知梦。
   梦梦有柔情,梦只黄昏梦。
   我的回复:
   谢谢诗友的执着,还认真地翻写了《醉花间·独木桥体》·梦。
   恕我直言,你的翻写,也并没有跳出天下所有“独木桥体”的窠臼,无论是诗·词·曲--字词自我束缚,曲调自我束缚--也许是我又一次孤陋寡闻了:自古以来,天下应该是没有一本可供《独木桥体》诗·词·曲吟唱的曲谱--一切有出息的艺人、曲作者,大概大家都不会去谱写这种诗意呆滞,情感呆板,意境单调,具象单一,作茧自缚,奄奄一息的曲调--呆板·呆滞,单一·单薄:估计天下有出息的艺人,大概也不会去吟唱。
   下面是你的翻写与原作的对比--请诗友注意,我的数据分析显示,你的翻写,比原词还要糟糕--因为原作者毕竟是有感而发,有情有义--再次谢谢诗友,你费心了--
   1.原作/翻写的《醉花间·梦》,全词七句话,全部用“梦”字韵,错误率5/7--这里,按规定,一、二句可以同字叠韵--
   再说一遍,一、二句同字叠韵不是同字重韵的错误。
   2.全词41个字,原作:“梦”占了11个,余下的可运用“活字",仅有30个,活字的可“利用率”30/41--“可利用活词”更少;
   翻写的:“梦”占了16个,余下的可运用“活字",仅有25个,活字的可“利用率”25/41--“可利用活词”更少。
   3.原作“生造”形容词一个:“自需”--可以猜,不宜“想’;翻写的还要糟糕,好像癌症已经全身扩散了,没有地方可以下刀。
   4.严格的说,《醉花间·梦》的有效形容词仅有3个:
   悠悠(翻写的是:柔情)、朦胧、黄昏(时辰名词用作形容词)--41个字,百分率:3/41。
   5.原作《醉花间·梦》的意境其实仅孤零零的一个:追思黄昏梦朦胧;翻写的,好像不是神秘兮兮,而是很有点神经兮兮的了。
   再一次感谢诗友糟糕的翻写,再次提醒人们:要真心·真情地去写诗,不要标新立异,更不要懒散,一下子彻底滚下了中国古典诗词古典音乐的巍峨山峰,无可奈何地走上仅作“休闲·逗趣”用的诗·词·曲“独木桥”……
微 看着我,你那诚实的眼睛 Q 2810703939
5 楼        文友:年轻的树        2022-04-21 12:36:16
  金缕曲家山柳
   作者:濯缨轩
   临窗而坐,望着江边柳,忽想起儿时曾经生活的地方有很多柳,用独木桥体临屏草草添此阕,懒一回。
  
   坐望江边柳。
   想家山、塔河两岸,此时红柳。
   应是黄衫都脱去,簇簇新装偎柳。
   似听见、莺啼翠柳。
   还忆儿时横青笛,那声声、吹老长条柳。
   只苦了,门前柳。
   戍边屯垦先栽柳。
   那行行、渠堤田,劲杨柔柳。
   挡住尘沙绿地,黄雀青鸦栖柳。
   人也约、鸳鸯垂柳。
  
   看见没有:懒一回--“独木桥体”,居然能够“囊括”中国所有的古代的诗·词·曲,只不过是仅仅用作“休闲·逗趣”用的“懒一回”而已!
   我的习作,首先是针对原作者的具体作品《醉花间·梦》的--请问诗友,你觉得原作成功吗?
   同时,又一直是针对“同字叠韵”的手法,“同字重韵”的错误的--请问诗友,你觉得“同字重韵”值得提倡吗?
   我自己再一次细读了自己的习作,觉得没有什么不可取的地方;有一个新的发现:宣告了《独木桥体》的彻底破产与灭亡!
   当然,我并不一概反对大家在休闲·逗趣时“懒一回”,走在“独木桥”--但还是要有感而发,千万不要闲的无聊,把古代先贤们“诗言志,词抒情,文以载道”的谆谆教诲抛到九霄云外,打发时光,在“独木桥”上昏睡百年……
  
   另外,我也不是一概否定“独木桥体”中的极少数优秀作品,如《红楼梦》里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全词虚字用韵,口语化,巧妙地点化《红楼梦》的潜在主题,真情地流露了曹雪芹的创作思想,老百姓喜闻乐见,争相传唱……
微 看着我,你那诚实的眼睛 Q 2810703939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