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品红楼之红楼梦里的寂寞人(雅品)
《红楼梦》里的贾府钟鸣鼎食,使奴唤婢,尤其是里面的贾宝玉,可谓众星捧月。虽然红楼梦中的贾府是到了最后的辉煌,但就像贾探春所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表面上还是极其辉煌热闹的,应该说是丝毫看不出有关“寂寞”的字眼的。但是,《红楼梦》最大的语言特点就是对比,也许只有相互的对比才能体会出书中作者所要表达出的更深层次的意思!
【寂寞深宫贾元春】
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忽然人报,娘娘差人送出一个灯谜儿,命你们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进去。四人听说忙出去,至贾母上房。只见一个小太监,拿了一盏四角平头白纱灯,专为灯谜而制,上面已有一个,众人都争看乱猜。小太监又下谕道:“众小姐猜着了,不要说出来,每人只暗暗的写在纸上,一齐封进宫去,娘娘自验是否。”宝钗等听了,近前一看,是一首七言绝句,并无甚新奇,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见就猜着了。宝玉,黛玉,湘云,探春四个人也都解了,各自暗暗的写了半日。一并将贾环,贾兰等传来,一齐各揣机心都猜了,写在纸上。然后各人拈一物作成一谜,恭楷写了,挂在灯上……贾母见元春这般有兴,自己越发喜乐,便命速作一架小巧精致围屏灯来,设于当屋,命他姊妹各自暗暗的作了,写出来粘于屏上,然后预备下香茶细果以及各色玩物,为猜着之贺。贾政朝罢,见贾母高兴,况在节间,晚上也来承欢取乐。设了酒果,备了玩物,上房悬了彩灯,请贾母赏灯取乐。上面贾母,贾政,宝玉一席,下面王夫人,宝钗,黛玉,湘云又一席,迎,探,惜三个又一席。地下婆娘丫鬟站满。李宫裁,王熙凤二人在里间又一席。
如果把上面内容放在一起作对比阅读,书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就特别的明显:一边是以贾母为首的贾府上下包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人在一起喜庆热闹、无忧无虑的猜灯谜游戏。而另一边却是贾元春或者说是贾娘娘一个人在深宫的寂寞孤寂,独守空闺。要知道,贾元春也是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他们相似年龄,一个正当花季年华一个同样醉心于嬉戏玩闹的孩子。所以当她猜想家里的兄弟姐妹或许也正在玩耍猜谜游戏时,她便迫不及待地打发人送来自己的灯谜——一定意义上,贾元春或许也是希望以这种方式“同自己的兄弟姐妹在一起了”。这样的场景颇有点,“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落寞,让人心酸又心疼!而且其中有一个细节:贾元春送来的灯谜,“是一首七言绝句,并无甚新奇”,但众人“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见就猜着了”。并且,在贾元春猜了众人的灯谜后,“有的猜着了,也有猜不着的,但都胡乱说猜着了”……这一情节,或许并不能简单地说大家也就是众姐妹的做法就是错的。但是有一定可以肯定,无疑这种与众亲人之间的“无形的距离感”,更增加了贾元春身上的悲剧色彩。无疑,贾元春是一个寂寞的人。
【古板迂腐贾存周】
同样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往常间只有宝玉长谈阔论,今日贾政在这里,便惟有唯唯而已。余者湘云虽系闺阁弱女,却素喜谈论,今日贾政在席,也自缄口禁言。黛玉本性懒与人共,原不肯多语。宝钗原不妄言轻动,便此时亦是坦然自若。故此一席虽是家常取乐,反见拘束不乐。贾母亦知因贾政一人在此所致之故,酒过三巡,便撵贾政去歇息。贾政亦知贾母之意,撵了自己去后,好让他们姊妹兄弟取乐的。贾政忙陪笑道:“今日原听见老太太这里大设春灯雅谜,故也备了彩礼酒席,特来入会。何疼孙子孙女之心,便不略赐以儿子半点?”贾母笑道:“你在这里,他们都不敢说笑,没的倒叫我闷。你要猜谜时,我便说一个你猜,猜不着是要罚的。”贾政忙笑道:“自然要罚。若猜着了,也是要领赏的。”贾母道:“这个自然。”
“何疼孙子孙女之心,便不略赐与儿子半点?”贾政在贾母面前的“撒娇”,是玩笑亦是实话,他的确非常想融入包括贾宝玉、贾母在内的天伦之乐。但是,似乎不可以,人的角色是很难突然转变的。正因为贾政平时的“假正经”的形象,使包括贾宝玉在内的众子侄敬而远之。贾政是贾宝玉的父亲,也是除贾母之外(虽然贾政之上还有贾赦,但贾赦几乎从不不过问贾府的家庭事宜)贾府的“实际领导者”,所以他必须展示出当家人应有的严肃、刻板,不苟言笑。虽然贾政周围也豢养了许多的“清客相公”,但这些人大多数都只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辈,这些人中很难找出可以与自己真心交谈的朋友……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贾政也是一个寂寞的人。
【孤家寡人史太君】
在《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中:
“天好早晚了,我们也去罢,别出不去城才是饥荒呢。”周瑞家的道:“这话倒是,我替你瞧瞧去。”说着一径去了,半日方来,笑道:“可是你老的福来了,竟投了这两个人的缘了。”平儿等问怎么样,周瑞家的笑道:“二奶奶在老太太的跟前呢。我原是悄悄的告诉二奶奶,‘刘姥姥要家去呢,怕晚了赶不出城去。’二奶奶说:‘大远的,难为他扛了那些沉东西来,晚了就住一夜明儿再去。’这可不是投上二奶奶的缘了。这也罢了,偏生老太太又听见了,问刘姥姥是谁。二奶奶便回明白了。老太太说:‘我正想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儿,请了来我见一见。’这可不是想不到天上缘分了。”说着,催刘姥姥下来前去。刘姥姥道:“我这生像儿怎好见的。好嫂子,你就说我去了罢。”平儿忙道:“你快去罢,不相干的。我们老太太最是惜老怜贫的,比不得那个狂三诈四的那些人。想是你怯上,我和周大娘送你去。”说着,同周瑞家的引了刘姥姥往贾母这边来。
红楼梦里的“刘姥姥逛大观园”是一种偶然,更是一种必然!偶然的原因是平儿向王熙凤汇报的话恰巧被贾母听到了;必然的原因是贾母正想找一个“积古的老人”也就是年龄相仿的老人家说话。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想,即使没有刘姥姥,也会有张姥姥、王姥姥的。正像原文中贾母和刘姥姥说笑的话,“我老了都不中用了,闷了时就和这些孙子孙女们玩笑一回。”可以想象,富贵如贾母这样的人,平时可能甚至连“说话”的人都没有。一方面,贾母和孙子孙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年龄差距,他们和贾母之间不太可能有什么共同语言;另一方面,贾府中虽然也存在几位诸如赖大母亲一样,和贾母年龄相仿的老仆人或是妯娌,但在贾府那样封建等级严格的家庭,贾母是绝对的权威,他们是不太可能和贾母“肆无忌惮”无所顾忌地说话聊天的。他们更多的只是巴结奉承贾母……从某种意义上,与其说是贾母救济了刘姥姥,或者更应该说是刘姥姥救赎了贾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贾母更是贾府的一位“孤家寡人”,也是一个孤独寂寞的人。
“透过现象看本质”,红楼梦的阅读尤其如此。因为红楼梦的主题基调就是“真事隐,假语存”。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以说这句话在红楼梦的阅读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每一次阅读,我们都可以从中收获别样的一种韵味和感受,关于人生,关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