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读名著·传经典】【流年】一轮秦月照汉关(赏析)

精品 【读名著·传经典】【流年】一轮秦月照汉关(赏析) ——王昌龄边塞诗《出塞》赏析   


作者:江凤鸣 探花,16368.2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63发表时间:2022-03-30 09:14:43

【读名著·传经典】【流年】一轮秦月照汉关(赏析)
   二十岁那年,我跟随队伍沿着古长城踏霜而行,走出大境门,便是一望无际的坝上草原。看不见高山流水,听不见蛙唱蝉鸣,晚秋的风吹落白杨的黄叶,光秃秃的枝条在声声狗吠中摇曳。稀稀拉拉的村庄,像是上天随便丢下的几块石头,散落在谷地、林边,断断续续的炊烟下,偶尔传来一声、两声羊的轻吟,马的嘶吼。
   那时,我已经是个标准的老兵,不再好奇地问东问西,大地沉静,我心沉默。队伍一直向北而行,我默默地跟着。灰黄的草地里,掩藏着断壁残垣,土台荒丘,或是古代的一段边墙,或是古战场上的一节塞障,我们仿佛穿越进时间隧道,岁月深处的密码,伴着凛冽寒风扑面而来,而用于解码的大脑却一片混沌。
   向北,再向北行,走过承德,跨过武烈河,这一带就是废省热河,进入赤峰,就是蒙古高原了,让人不禁想到大漠孤烟,羌笛胡笳,古道驼铃;想到剽悍的匈奴,想到骁勇的突厥,想到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这一带历史上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犬牙交错的灰色地带,也是数千年里征战不息的古战场。
   站上一段高墙,我眼望远处飘浮的流云,仿佛洞穿了闪闪铁甲,宛若看见了飘飘衣袂,不由地做起了白日梦:大唐的边塞诗人们,就在不远处的山上。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指导员老仇不由地吟诵出大唐诗人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仇指导员是我们连队里唯一的高中生,也是我们这队半数以上文盲丘八中公认的知识分子。他的吟诵,自然地迎来阵阵掌声。也就从那时起,我爱上了边塞诗人,喜欢上了边塞诗。
   在中国煌煌五千年的历史中,爆发过六千多次战争和武装冲突。这不仅积累出大量的兵书战策,也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军事文学,而边塞诗歌,就是军事文学巨制华章中的一朵奇葩。《诗经》是中国边塞诗的滥觞。“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战友情谊,同仇敌忾的决心,表露无遗。经过一代代边塞诗人的吟诵,到了唐代,边塞诗日益成熟,风格雄浑而又清新。不仅表现出爱国守边的豪情,也流露出思乡重土的愁苦。不仅有以身许国、慷慨赴死的壮怀激烈,也有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赤诚与无奈。
   纵观数千年的历史风云,捧读大唐边塞诗人们的壮丽篇章。我们可以感知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即便是描写战争与战场的边塞诗,也充满了对战争与和平的理性思考,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西方人的战争观是一旦燃起战火,就要将战争的火盆踢翻,让星火燎原,由此酿成近代两次世界大战。与西方人的零和思维,铁血对抗不同,中华民族历来提倡和为贵,讲究以战止战,战争的目的是和平,战争的终点是和平。就是到了现代,中国人的战争观依旧是以战促和,最终解决问题,还是从战场走下来,大家坐下来和平谈判,让和平为战争画上最后的句号。
  
   二
   在中国人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很多著名的篇章既是哲学也是兵书战策。比如《老子》《周易》,包含了政治、军事、经济的统帅纲要与资政参考;有很多的兵书战策既是兵书也是哲学著作,比如《左传》《孙子》《战国策》,不仅研究战争规律、战争过程、更让后人了解隐藏在战火硝烟、刀枪剑戈背后更为深刻的哲思、哲理。正因为如此,中国历代的边塞诗,不仅仅只是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歌颂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献身精神,更进一步揭示战争的真谛,反思战争的意义,倾诉战争带来的苦难,进而启迪民众更加珍惜和平的日子。中国人懂得祸福相依。
   中国人一向酷爱和平,反对穷兵黩武。到了唐代,虽然国力强盛,在与西北境外民族的战争中屡获大胜,但边塞诗人们,还是将从兵书战策中获取的智慧,从实战经历中汲取的灵感,融化成形象化、个性化、感情化的认识与感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些诗句无不表达了边塞诗人们反战、非战的情感与价值取向。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人文环境下,王昌龄的《出塞》一诗,才获得了后代诗人们的高度认可与赞誉。明代文学家与诗人李攀龙将《出塞》评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春夏交替,流水岁月。秦时的明月还在,汉时的关塞还在,秦月汉关下的战争却从未停歇。万里征战,此去辽远的将士们尚未回来。假如镇守龙城的卫青还在,抗击匈奴的飞将军李广还在,那些剽悍的外敌胡马,哪里还敢来进犯边境。王昌龄是暗喻和借代修辞的高手,他用秦汉、明月、关塞叠加成一幅立体的三维画面,用龙城、飞将指代名臣良将,用胡马指代外敌,用阴山指代边境。构成了本诗的主题:保卫和平。
   “不教胡马度阴山”是要守住边关,屏障边关后面的和平生活。这首诗的名字叫做《出塞》,却没有一丝要冲破边境、开疆拓土的意思,而是要守住边城,让边境线后边的人们能够世代和平,安居乐业。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人。因做过江宁丞,人称“王江宁”。他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其擅长的七绝,可与李白媲美。故当时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说。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可惜晚年遭遇安史之乱,死于非命,时年59岁。
   王昌龄是反对战争的,他这首诗写的是战争,主题却是和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他没有鼓动人们去攻城略地,没有引导兵将去征服外民族,而是说,只要选好精兵良将,坚守城池,就能抵御外敌的侵扰,保卫一方水土,保卫百姓的安宁。
   比王昌龄小十四岁的大诗人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对于战争有着与王昌龄一样的体悟。他在《前出塞》诗中写道: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杜夫子比较起来,比王昌龄更加的书生气,也更加善良。他说的意思是,我们在战场上,要先射敌人的马,要先擒敌人的王。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马倒了,王也被擒了,敌人也就失败了。这样可以尽快结束战争,可以少死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疆界,只要能够保住边境,制止敌人的侵略和欺凌,何必再多杀无辜呢。和平的血液,是浸在中国人的骨髓里的。
   在中国,文人如此,就连专门研究战争规律,研究战胜之道的将军们也是如此。《孙子兵法》也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百战百胜并非上上策,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说不上划算。能够不经过战争而使敌人屈服,这才是战争大计谋、大智慧。
   赏析王昌龄的《出塞》诗,把握和平主题是一把入门钥匙。
  
   三
   要正确地解读这首《出塞》诗,首先要弄明白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王昌龄的《出塞》是七绝诗,除了我们选读的这首外,还有一首: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因为第二首比较写实,也比较血腥,所以,远没有第一首出名。
   王昌龄写这一组《出塞》七绝的时候,正值唐玄宗统治后期,开元盛世已过,天宝年间的玄宗皇帝,再也没有了励精图治的进取心,他宠爱杨贵妃,“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沉醉于温柔乡里的荒淫生活。皇帝懒于朝政,朝中政治渐趋昏暗,内有权奸李林甫、杨国忠弄权,外有安禄山等一班奸滑无赖的武人为抢军功轻启战端,唐朝在与契丹、回纥、奚等少数民族爆发的战争中,屡屡失利,损失惨重,大批将士死于毫无意义的战事,边境战争也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
   感叹守边将领的无能,怜悯边境人民的苦难,满怀对和平生活的渴望,王昌龄写下了这组边塞诗篇。
   从写作艺术上解析这首《出塞》,我想有这样四个方面。
   首先是善用联想,意在言外。诗的开头起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秦始皇、汉武帝都是在对北方匈奴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皇帝,也涌现出了蒙武、蒙恬、蒙毅和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一批功垂千古的名将。诗人由秦月汉关引入,不禁让人联想,那轮明月还在,长城依然如故,但大唐却战败了,远征的将士们不知何时才能凯旋归来。而这一切不仅仅是边将的无能,还有深宫里皇上的荒诞。“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有些话,诗人在纸面上没有点明,读者通过联想,自会体味到“此处无声胜有声”。后人将这一艺术手法,归纳为“秦月汉关”法。
   其次是言浅意深,于平凡处显示不凡。这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七绝《出塞》诗,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用字平顺毫无怪僻,也没有令人费解的典故,但它通过边陲景物的描写和征人心理的刻画,表现出复杂深刻的思想内容。清代学者沈德潜在《说诗碎语》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这首诗,既表露出对远离故乡,长期戍边的将士的同情和巩固国防,稳固边塞的强烈愿望,又暗示对安绿山等边将贪功无能的愤懑,对唐朝最高统治者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也洋溢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诗作者把复杂的感情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里,好似水潜沙泽,看似平凡,却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第三巧妙用典,言简意赅。唐人写诗,喜欢用汉典说唐事,似乎是个惯例。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原本讲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却在起句说“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此诗亦然。“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是用历史的典故。龙城在今河北省长城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部所在地。《史记•李将军传》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大青山。按照字面上的意思说,只要有像汉代李广那样一位飞将军,胡人就会望而生畏,不敢“度阴山”。而字面下的含义却是,唐朝统治者不善用人,重用的都是猪八戒的脊梁——无能之(背)辈,才使得边疆狼烟不断,烽火长燃。“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长征的将士都上哪儿去了?是马革裹尸,埋骨边陲了,还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诗中的“人”,是指已在万里之外战死了,还是为守卫边防仍在战斗着?作者含而不露没有明说,但读者却可以从自己的认知里,体味战争给这些千千万万“未还”者家庭带来的悲剧。“人未还”三字,含义深远,耐人咀嚼。人们若进一步追问“人未还”的原因是什么呢?自然地就会引出“若是龙城飞将在”这句的深意。正因为边关上,缺乏李广那样的飞将军,才使得将士们回不了或回不去家乡了。作者环环相扣,暗喻巧妙,发人深思。这是对无能边将的嘲讽,鞭打,也是对统治者血和泪的控诉。
   读王昌龄的出塞,读者读到的是苍凉的月,孤寂的关,苍茫辽远的阴山,未还的征人,联想到的是累累的白骨,斑斑的血泪。短短四句的七绝诗,是写景,是抒情、是控诉,是爱国主义情怀的张扬,也是对和平生活的憧憬。
  

共 436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为驻守边疆多年的老战士,对和平的渴望不言而喻,在那样荒凉萧瑟的地方坚守着祖国的边防,对古诗词中的边塞诗可谓有着深透的感触。作者高屋建瓴,在诸多中国的典籍中翻阅出如此的结论——“中国历代的边塞诗,不仅仅只是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歌颂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献身精神,更进一步揭示战争的真谛,反思战争的意义,倾诉战争带来的苦难,进而启迪民众更加珍惜和平的日子。”简而言之,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爱好和平,“风格雄浑而又清新边塞诗,不仅表现出爱国守边的豪情,也流露出思乡重土的愁苦;不仅有以身许国、慷慨赴死的壮怀激烈,也有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赤诚与无奈。”定下了边塞诗的主要基调,作者又列举杜甫的诗歌加以印证,和平的血液,是浸在中国人的骨髓里的。由个人经历自然引出本文的写作主旨,在反复论证定下诗歌和平的主题之后,作者再次浓墨介绍《出塞》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的生活,内有奸臣当权、外有奸滑武人轻起战端的局面,大批将士死于无意义的战事,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感叹守边将领的无能,怜悯边境人民的苦难,满怀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写下了此诗。在写作背景介绍之后,诗人的写作意旨便凸显于文中,此后,作者又不惜重墨从三个方面去深入阐释诗作的艺术特色,展示了此文作者对边塞诗歌别具匠心的见解。二十八个字的边塞诗,作者洋洋洒洒演绎出数千言,在其中,笔者读出了作者深厚的古典诗文的储备,透辟深刻的赏析水准,更读出了一个老兵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和平幸福生活的无比热爱,彰显了一个有见地有思想的为文者的高尚操守。愿和平的旗帜在世界高高飞扬!佳作,推荐赏阅!【编辑:风逝】【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330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逝        2022-03-30 09:18:23
  拿起枪能打仗,拿起榔头会做工,拿起笔来是又会制图纸,又会写诗文,而面对国际国内形势,也头脑清晰,分析精辟,高屋建瓴,思想犀利!回到家里,又洗汰烧哄孩子无所不能。全才啊,二哥!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1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03-30 14:14:35
  风逝编辑辛苦了。作为一个退伍老兵,一个退休老汉,对国家国际大事没有多少发言权,但可以私下发一点感慨。古人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古之战如此,今之战亦如此也。我选的这首赏析诗《出塞》,几十年前就听指导员吟诵过。那时候,北方大国,陈兵百万,虎视眈眈,作为一个守边小兵,自然也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当兵的人都有建功立业的向往,也更有和平无事的祈祷。虽然,我有不曾杀敌立功的遗憾,却更有平安归来的庆幸。如今,在世界的西方战云密布,炮火连天,生灵涂炭之时,选读这篇诗作,也就有了现实意义。
2 楼        文友:清鸟        2022-03-30 13:01:48
  愿世界和平相处,愿人间再无战事,愿人民安居乐业。二哥作为一个戍边多年的战士,深感守卫和平的艰辛,并从历代文豪的诗词中去感受战争带来的危害,这种情怀是难能可贵的,引用的每一首诗都讲解它的写作背景和方法,引领我们走进遥远的古国,在硝烟弥漫的古战中感受和想象,在这些叙述中,可感受二哥创作的情怀,为之深深敬佩。学习佳作,祝愉快!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回复2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03-30 14:29:18
  谢谢青鸟的美评。边塞诗是中国经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历代的边塞诗人们都以豪迈的情怀,写下大量的篇章。但就是这些表现战争的诗篇,其主题还是和平。解读边塞诗,不仅可以从美学角度欣赏古代将士的豪迈和边塞风光的壮丽,还可以理解古代诗人们对战争与和平的认知。这对于我们认识现代国际关系,理解现代战争也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3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03-31 09:43:08
  要有我,写独特,独特写
   ——读《一轮秦月照汉关》随感
   一
   第二次读二哥的文《一轮秦月照汉关》,还是不知道如何写点评,因为写得太好了,无论如何点评,都有班门弄斧之嫌,如果一味高赞:写得好,写得好,又有敷衍之嫌。所以第一次阅读后,没有点评。第二次阅读,依然点评不出,这是第三次阅读,无论如何要写点感想。
   二
   王昌龄的七绝,后代批评家称为“神品”,《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更是被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所以写这样的赏析,要超越前人,要写出新意,何其难?
   三
   原《十月》杂志副主编,作家张守仁认为,作者要写出一流美文必须“要有我,写独特,独特写”。
   要有我:有了我,才有思想、心灵和深情,才有个性、感悟和识见;
   写独特:题材、见解独特,才能与众不同,耳目一新。
   独特写:有了独特的写作方式,独特的语言、角度、结构、切入点,才能吸引目光,印象深刻。
   通过一读再读,我认为二哥的这篇赏析文字,真正做到了这“九”个字。
   祝贺二哥美文第一时间荣获精品。
回复3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03-31 22:06:41
  非常感谢明月兄的夸奖。作为一个曾经的战士,对战争有着天然的敏感。最近我们的北方邻居在西边发生了战事,正在改变世界的格局。我们小老百姓没有多少话语权,但追求和平的心声,全世界应该都是一样的。谢谢,明月兄的鞭策。我们都热爱和平。
4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2-03-31 21:37:20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5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04-02 11:01:37
  一首古诗鉴赏,浸润一个老兵对战争的反思,和平生活的呼唤,借古讽今,妙哉!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6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2-04-02 15:52:20
  这首七绝由曾卫戍边关的退伍老兵二哥来赏析,真是得其所哉。因为亲身经历过,才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才能写出如此鞭辟入里的赏析。借古讽今,珍爱和平,这篇赏析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闲云落雪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