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河】缅 怀 父 亲(散文)
缅 怀 父 亲
光阴荏苒,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将来临,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像潮水般在脑际里涌动,看着照片触景生情,慢慢打开记忆的闸门。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恍惚宛若昨日,夜深人静我带着情感让它流泻于笔端,用这种形式告慰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
慈祥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四个年头了。随着岁月的推移,只有在梦境里会浮现出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仿佛似一阵轻拂过江面的冷风,浪花沉寂,消逝而去。但真挚怀念的情感,则留在心灵深处烙下了永恒。
四季轮回,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却难以让我忘记六岁那一年的秋天,至今仍然清晰地回忆我牵着父亲的手,在河口古镇青石板的街路上、人群中磨蹭走去,途径小河沿,过石板桥、看惠济河流水,他送我第一天去上幼儿园时的情景。我俩人往来于家中、幼儿园和他的单位之间。我很怕去看父亲的脸,因为仰起头时,天空中的太阳光会把眼睛灼疼。父亲在我深刻的记忆中,经常穿着一套半新深蓝色中山装,注重修饰边幅的他,瘦高的身躯,戴着一副黑色框架近视眼镜,头发纹丝不乱,看上去很像透着严谨的中学教师。
父亲一生可谓命运多舛,在他七岁那年,全家老小从外县搬迁铅山河口途中,不幸遭遇劫道抢匪,财物一扫而空,祖父因遭受刺激不久就撒手人寰。从此他与母亲和过继异性的兄长相依为命。在单亲家庭里,却是兄嫂将其抚养长大成人,后又为他成家立业……
建国后,父亲先在私营布店做店员,不久公私合营,经人介绍,父亲参加了工作。接着我们兄弟五人先后于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出生……托尔斯泰曾说:“每个家庭的幸福都是一样的,不幸却是各有不同。”。 在六十年代后期的“文革”期间,我家大小六口随着父亲蒙冤受屈入狱,生活顿时失去了经济来源。兄弟五人,最大的只有十四周岁,最小的才四周岁,开始还可将一点值钱的东西贱卖来维持生计。不久,母亲再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为生活所迫,无奈之下,经过多方面努力,终于母亲和我分别安排在一个工厂的仓库做临时工,以微薄的工资收入艰难地维持着全家人的最低生活。同时还需要负担三个弟弟的上学费用,大弟只好和我一样掇学,他专门操持家务和拾柴。这样艰辛困苦的日子度过快十个年头。随着我的工资有所增加,生活环境才慢慢好转了点。
一九七九年初,铅山县根据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的指示精神,司法部门开始对我父亲的案件进行复查,这让我们全家看到了希望。但是仍然一拖再拖,直至十二月上旬,终于盼来了县法院依法送达的裁判书,法院来人说:“周文安因属冤、假、错案之列,经复查确定为冤狱,现予以无罪释放!家里可立即去人前往鄱阳劳改农场办理手续。”我们看着这张盖着鲜红公章的无罪释放证,全家大小喜极而泣,泣不成声。这一特大喜讯,犹如温馨和熙的春风和阳光,迟缓但终于普照到了我们家,父亲沉冤得雪。我兴奋地向单位请假,专程赴鄱阳劳改农场,全家人高高兴兴地迎回家两颊深陷,历经磨难仍心怀善念,年近六旬的父亲。
父亲秉性善良、温顺,是一位豁达宽厚的长者。他为人谦逊,人缘极好。迫于生计,回到家中后,并不是先找单位负责人或有关部门讨说法,而是盘算今后生计。眼看着我们兄弟都快长大成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开始借资六十元经营起染衣匠行当,仅半年时间,便积累了二百多元钱,又转行小本经营颜料化工的零售生意。
他们抱定经营“以诚相待,和气生财”的宗旨,货物从不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或短斤少两来坑害顾客。以前曾从事商业工作多年,由于潜心钻研有关业务,知识面很广,积累了化工等方面丰富的知识。凡有顾客咨询,总是尽自己所知,耐心详尽告知。曾自制黑板一块,为前来求教的油漆工匠等人,免费予以辅导,凭借自己所学知识,为他人排忧解难。遵守诚信为本的经商理念,例如一次湖坊乡下顾客买了不少货,急匆匆付了款赶往车站返乡,父亲发现多收了他三十元钱,当即借自行车,赶往汽车站,归还了已上车顾客多付的货款。每当发现顾客多付或自己无意少找的现金,也总是设法如数奉还。由于为人实在,经营有方,小店虽地处偏僻,但仍然生意兴隆。
父亲教导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譬如:“文革”前夕,有一天傍晚,家里来了一位河南采购员找父亲,不巧父亲刚出门,那人坐等一会儿就急匆匆地走了。不久父亲回家,发现客厅木茶几上有一只黄色挎包,便问道:“这是谁的东西?”我说:“刚才那个河南采购员的。”父亲拿起打开包一看,里面竟然有十元一扎共十多扎,一万多元钱和几十斤全国粮票以及一些票据。这在当时父亲四十元的月工资就可养活七口人的年代,可算得是一笔天文数字。父亲从票据中得知来人身份后,二话没说,让我背着黄色挎包,随着他从金塘沿家里出来赶往河口饭店(当年县城的旅馆仅有两家,一家是工农兵旅社,最好的是河口饭店。)我们进去找总台服务员询问,得知确有一位北方的客人住在二楼,但人己不在房间。
我们就在服务台边的长凳上坐下来等了一会,我就有点不耐烦,跑到大门口张望了几次,不见有人进饭店,就对父亲说:“在这里要等到什么时候,回去明天再来吧?”父亲不动声色,点燃一根八分钱一包的经济烟,似乎深深地吸了一口,才不慌不忙微微一笑道:“没有耐性了吧?你知道人家这时的心情吗?我想他正在到处像发疯一样寻找这个挎包。”我说:“好,等就等吧!”就在父亲身边坐下,又等候近半个小时,我不断眼望门口,蓦然见进来一位身材魁梧却神情沮丧、头发零乱、失魂落魄的壮年汉子,见他似乎已筋疲力尽刚要上楼。父亲并不认识他,见状急忙过去问道:“请问你是否丢失了一只黄色挎包?”忽见他暗淡的眼神顿时一亮,急切地问:“对呀!您怎么知道的?”父亲问过他的姓名及工厂地名,均准确回答无误,还说出与包内物品完全吻合。
这时,父亲像似长出了口气,过来从我肩上摘下挎包双手捧着说:“请你自己清点一下,看里面的东西对不对?”这位河南客人接过挎包只看了看摸捏一会,就禁不住扑过去紧紧拥抱我父亲,涨红的脸上满是泪水恸哭道:“大哥呀,您真是我的救命恩人!这笔公款如果找不回来,我就不打算活了,我回去无法向厂里交代,只有死路一条啊!”随即激动地从衣袋里快速掏出几张十元的钞票,坚持要表示感谢!父亲摆手淡然一笑说:“如果我想要你的钱粮,也就不会找来还挎包你了!”并叮嘱他以后出门在外,千万不能马虎大意,要多加小心才是。他被说的不住地点头连连称对,一边擦拭眼泪,几度哽咽说不出话……
由于父亲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和经营得法,几年后生意有了些起色,手头上也有了些钱,但他却没有为自己多花一分钱。一件外套穿旧了,经裁缝一改,反过来又接着穿。多年的牢狱之灾,使父亲的身体过早衰老,每到冬天,尤其气管炎老毛病经常发作。他从不上医院就诊,凭自己掌握的医药知识,就近上药店买些药服用或自己打针。有一次,两位农村亲友专程来家里,带来一大壶茶油和十斤黄豆表示酬谢!就是父亲开的一个“药方”,竟奇迹般地治好了他们多年医治无效的顽疾。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是父亲一生的真实自评;父亲的谆谆教诲,使我渐渐明白一个道理,也读懂了父亲;身处逆境,保持本色,坦然面对;喜爱宁静,好学不倦,历经沧桑,与世无争;不为自己享受而奔波劳碌,仅作为担负着家庭责任,而辛勤节俭无私奉献。
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清晨,父亲毫无预兆地离开了我们,是母亲和我们兄弟及亲友们永远无法忘却的痛,失依儿孙,难以割舍,思念父亲之情,犹如千丝万缕,割不断,理还乱。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我不觉已人到老年,头发也已慢慢染上了岁月无情的风霜,这才醍醐灌顶,感悟出父亲终身为人处世、与人为善的真谛。他那和蔼可亲、锲而不舍、忍辱负重、吃苦耐劳和助人为乐的精神,我没齿难忘。
您的这篇散文,语言简洁,笔墨轻重拿捏合适。拜谢您!╰(*´︶`*)╯
感谢您支持山河社团!敬茶!远握!o(* ̄︶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