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读名著·传经典】【八一】 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轻风菊带霜(赏析)

编辑推荐 【读名著·传经典】【八一】 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轻风菊带霜(赏析)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赏析


作者:秋水翁 秀才,1758.7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44发表时间:2022-03-30 12:01:00

【读名著·传经典】【八一】 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轻风菊带霜(赏析)
  
   大观园里起了诗社,当时史湘云没有参加,虽后来补了两首咏海棠的诗,然仍不尽兴,便主张自己作东另补一次。于是在薛宝钗的协助下,二人筹划了一场热闹的菊花诗会。
   从咏白海棠起诗社,到第三十八回桂花树下吃螃蟹、咏菊花诗,再和螃蟹咏,大观园里的文化活动在进一步地深入,渐趋高潮。
   本回以湘云作东,在藕香榭的桂花树下摆起螃蟹宴开始,贾府里的贵夫人、俏小姐及家下佣人簇拥着贾母正兴冲冲地赶来。看看作者是怎样给读者安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
  
   二
   首先从诗讲起,诗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种篇幅短小的文字形式。一个伟大的小说家,不可能单单只为写诗而作文的,诗在这里是一种文化活动,而文化的厚重和广度,才是这一回里所要表达的内容。
   在我国传统的文化活动中,包罗万象:有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与园林文化、官场文化……与人们衣食住行等相关的东西,都可以形成一种文化形式。换言之,凡有人参与,或者融入了人的思想与美学的东西,都可以说成一种文化,所以人是文化活动的关键因素。同样,人的文化修养、艺术鉴赏能力是决定一种文化活动的广度与深度的基本要素。当人对某一事物有一定鉴赏能力,并附上自己的思想后,这个事物就具有了某种美的感知——事物的背后潜藏着人对艺术,对情感的体会,以及由物产生的人对生命的认知程度。
   当王熙凤陪着贾母来藕香榭吃螃蟹,所经过的那些路径和大家对吃、对花和园林的谈话时,你会惊奇地发现贾母与王熙凤在这里表现出一种深厚的艺术鉴赏能力。
   如贾母与王熙凤来大观园,看见园里的亭、台、楼、榭与山、石、水、桥时,她们很自然地与某种艺术的东西联系在了一起。
   凤姐道:“藕香榭已经摆下了。那山坡下两棵桂花开的又好,河里的水又碧清,坐在河当中亭子上,不敞亮吗?看看水,眼也清亮。”
   王熙凤在讲到桂花树下饮酒作乐,讲到亭子下面的水给人的感受。从桂花到碧清的水,她虽然讲得很直白,但最后那句评论“看看水,眼也清亮”,却是很有道理的。试想,桂花树下饮酒的活动,是不是一件很高雅的事?会不会让人想到《兰亭集序》那曲水流觞的雅事呢?这比起我们现实中大酒楼店里觥筹交错,喧嚣的酒气来说,是不是更有情调?更何况有亭,亭下有水,这景致不是随便能设计的,它的目的是让人放松,使心情舒畅。特别是水,它的清澈或无声的流动,一定会使人平静下来,自然气定神。列位,假如你心情不爽时,何不担风袖月,去看看山石与水桥,或许纠缠在心里的那点事,就不成其为事了。
   然而,作者不仅仅只写了这些,那些园林建筑,更有特别的艺术魅力:
   原来这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有窗,左右有回廊,也是跨水接峰,后面又有曲折桥。众人上了竹桥,凤姐忙上来搀着贾母,口里说道:“老祖宗只管迈大步走,不相干,这竹子桥规矩是硌吱硌吱的。”
   我曾在整理十七回笔记说到大观园是生命之园时,讲到“台榭”这个建筑物,说它应该负水临山。为什么会这样设计呢?台榭的作用一般用来宴乐或者游艺活动的,而水可以反射光影,又可以吸收回声,当音乐在台榭上响起,荡于回廊与山石之间,便形成了一种立体的回声效果,回声再被水吸收,仿佛那音乐便源源不断地流动起来,从台榭到山石再回到水中,结合了光与影的效果,这样让听众或者观者更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同时王熙凤还说竹桥的响声,这是“规矩”,就是说如果一个园林设计师没有考虑到时这个,那他根本不太懂这竹桥设计的艺术风格。也许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告诉住在园里面的主人,有人来访,桥响人至,不至于失礼;另一方面,倘若一个怀有情绪的人在这里行走,过竹桥,听闻“咯吱”之声,更能衬托出一种幽寂之感,达到“蝉鸣山更幽”的效果。
   而能从这些园林建筑里看出品味来的,也只有懂生活,懂得艺术的人才能欣赏得出来。在平常人眼里,这些只不过多了一些花哨的土木建筑,而在艺术家看来,它有诗词的抽象;有雕刻的古意;有动态的舞姿……这便是建筑的美,也是艺术的美,更是生活的美。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这些有一定历史背景的大家族里成长的女人,对文化的传承,对艺术的熏陶,就像涓涓细流,渐渐地渗透在人的气质里。所以真正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往往来源于对生活的体会和家庭的教育。
  
   三
   当然贾母的修养自不必说。当她走过竹桥,看到门柱上那幅对联时,立即叫史湘云读出来:
   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泻竹桥。
   那时我想在贾母的头脑里一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小船的桨划破倒映荷花的水面,菱花莲叶的清香透过竹桥飘荡了过来。此联的“破”与“泻”二字既有一种动态的美,也描绘出一种有光、有色、有气息的园林佳景,这一下子便把贾母的思绪引到了自己的青春时代。
   她说自己小时候史家也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园子,叫枕霞阁。自己由于贪玩好奇,曾掉进水里,不仅额头受了伤,而且差点淹死。虽然那是一件惊险的事,然而现在想来,却是那样的美好。一个人对青春的回忆,是一种幸福的享受,哪怕曾经是痛苦的经历,然而当时光已经不能再回转时,人对于过去的苦难就达成了某种和解。
   所以贾母的生命里,有她自我的领悟,到了她这个年纪,便对生活有了一种豁达和超然。
   当大家一起围坐在桂花树下开始品尝螃蟹时,贾母就说这只是平常的家庭聚会,又没有外人,就不需要太多的礼节,大家应该自娱自乐,放开些才好。
   此时王熙凤作为孙媳妇,又是大管家,虽有侍候和服侍公婆的职责,然看整个场面热烈而轻松,她自然也放开了。所以趁空闲之际,跑来与丫头们一桌逗乐取笑。
   鸳鸯笑道:“好没脸,吃我们的东西。”凤姐儿笑道:“你和我少作怪。你知道你琏二爷爱上了你,要和老太太讨了你作小老婆呢。”鸳鸯道:“啐,这也是作奶奶说出来的话!我不拿腥手抹你一脸算不得。”说着赶来就要抹。凤姐儿央道:“好姐姐,饶我这一遭儿罢。”琥珀笑道:“鸳丫头要去了,平丫头还饶他?你们看看他,没有吃了两个螃蟹,倒喝了一碟子醋。”平儿手里正掰了个满黄的螃蟹,听如此奚落他,便拿着螃蟹照着琥珀脸上抹来,口内笑骂“我把你这嚼舌根的小蹄子!”琥珀也笑着往旁边一躲,平儿使空了,往前一撞,正恰恰的抹在凤姐儿腮上。凤姐儿正和鸳鸯嘲笑,不防唬了一跳,嗳哟了一声。众人撑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凤姐也禁不住笑骂道:“死娼妇!吃离了眼了,混抹你娘的。”平儿忙赶过来替他擦了,亲自去端水。鸳鸯道:“阿弥陀佛!这是个报应。”
   《红楼梦》常常把生活的场景写得非常细腻,尤其是像这样热闹的场面。也许生活里的人情世故,往往就隐藏在这些细节之中。这种热闹的场面,在这本小说里写得很多。我想一方面除了突出贾府的荣华富贵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有可能也蕴含着对这个家族从繁荣到衰落结局的一种叹息。
   你看这里吃螃蟹的过程中,主人与下人之间,已经打破了身份、礼教的束缚。平日里凤姐的不可一世,在下人面前威风八面,而现在表现得十分有亲和力,可以与众丫头笑骂打闹。
   有时候我想,也许作者在贫病交加的时候写到这里,想起那时候如此和谐和热闹的情景,一定会感到温暖。从另一方面讲,这些年轻的生命里,有一种追求自由的向往,这正是生命美好的状态。同时作者也对王熙凤这个大管家日常劳累有一种不忍,在凤姐的生命里,本身有一种自我放纵的意识,但因为礼教与规矩,平常压抑着自己,所以在这里难得自我放松,何不痛痛快快乐一场呢。
   更可贵的是,贾母也参与玩笑之中。
   贾母那边听见,一叠声问:“见了什么这样乐,告诉我们也笑笑。”鸳鸯等忙高声笑回道:“二奶奶来抢螃蟹吃,平儿恼了,抹了他主子一脸的螃蟹黄子。主子奴才打架呢。”贾母和王夫人等听了也都笑起来。贾母笑道:“你们看他可怜见的,把那小腿子脐子给他点子吃也就完了。”
   贾母是本小说里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她出身有渊源的富贵之家,也当过贾府里的大管家,在宁荣二府之间,有着不可挑战的权威。然而这个饱经人世的老太太并不顽固,也不守旧,更不太计较世俗之中的礼节,她在小说里一出场,总带着欢乐和温暖。
   这常常让人想到巴金老先生塑造的艺术形象:高老太爷。他完全与贾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老太爷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终于广置田产,修建房屋,造就成这份大家业,并且实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圆满的家庭形式——四世同堂。他是封建制度的人格化,当他统治这个黑暗王国的时候,他是靠专制建立起自己在这个王国中的绝对权威。他表面上道貌岸然,处处讲道德仁义,其实是个放荡不羁,生活腐化的封建顽固派。为挽救封建大家庭没落崩溃的命运,他竭尽全力弹压以自己孙子为代表的反封建的民主力量。
   从两本小说的对比,可以看出,《红楼梦》更注重于人性,从人性中去看人间,揭示社会的真实。而《家》《春》《秋》同样也写一个封建家族的衰落,却更注重于社会背景,更直接地反映人在没落的社会形态中的种种表现。
  
   四
   小说写到这里,并没有再继续着大家的螃蟹宴。而是把热闹的场面巧妙地转移到静态之中。这种环境的转换,其实也是生命形态的转变。贾母王夫人算贾府里的长辈,生命正走下坡路,在时间的流失中,她们的生命越来越接近于寂灭,所以她们更需要一种热闹去慰藉生命最后的无奈。现实中也是一样,我们身边许多的老人,不在乎吃得多好,穿得多好,他们更需要儿孙的陪伴,承欢膝下的嬉戏打闹。我想大概一个人孤独地死去,才是生命最大的荒凉。
           而大观园里贾宝玉和这一群年轻的女孩子,正值生命最美好的时期,如朝阳东升,他们此时的生命里更需要一种沉默的思考,以及对世间的自我认识和理解。所以青春的生命过程,总是闷闷的,痴痴的。
   因此当螃蟹宴结束,贾母一行离开后,整个藕香榭一下子就平静了下来。
   黛玉因不大吃酒,又不吃螃蟹,自命人掇了一个绣墩,倚栏坐着,拿着钓杆钓鱼。宝钗手里拿着一技桂花,玩了一回,俯在窗槛上,掐了桂蕊,扔在水面,引的那游鱼上来唼喋。湘云出一回神,又让一回袭人等,又招呼山坡下的众人只管放量吃。探春和李纨、惜春正立在垂柳阴中看鸥鹭。迎春却独在花阴下,拿着个针儿穿茉莉花。宝玉又看了一回黛玉钓鱼,一回又俯在宝钗旁边说笑两句,一回又看袭人等吃螃蟹,自己也陪他喝两口酒,袭人又剥一壳肉给他吃。
   看看这一段话,有钓鱼的,有折花斗草的,有看鸟的,有静默的,有穿梭往来的。作者把每个人作诗前思考的情态、动作、性情都一一地描绘出来了:钓鱼是一个人的活动,体现了黛玉性情的孤独与闲淡;薛宝钗的折桂,特有象征意义——蟾宫折桂,总是不脱名利之举……一人一形,一个不漏地写来,却又是无声无息的状态。
   从热闹到静寂,虽是一种场面的转换,却让人感觉到时间在作者笔下是受人控制的一样:热闹的转瞬即逝,静寂的缓慢悠长。好像也在说一种世态的变迁,——繁华只是一刹那的事,寂寞悲凉才是永恒的存在。
   就像他们作的菊花诗:菊花只不过是一种外在的物相,其中真正的内涵却是生命的孤独。所以他们写到菊花,自然地与陶渊明联系起来——那种孤傲与淡泊,与天地对话,与自然诉情,追求自由的生命境界,这正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岂又只是写菊花,写南山呢?生于竹篱之下的菊,不过一枚草芥,却能孤独地傲霜凌雪,又显得那样的高贵和不染尘俗,生命活到精致的最高境界,就应该是这样悠然的一种状态。
   所以菊花在这里,只是一种影子,而真正的东西,在于这些年轻的生命状态与对生命之美的认识。当他们把菊花诗写完后,李纨点评说林黛玉的写得最好:“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了。”真正的诗评,评的是诗的意境,只有体会到诗的意境,才能懂得诗人的诗心。而不是评诗的结构、格律、音韵等外在的东西,这些外在的东西是可以学来的,而意境是没法学得来的,它是诗人独有的性情。所以李纨评的“新”字,一定是她看到某种与自己生命相关的东西。她的寂寞虽然与林黛玉的孤傲不是同一种境况,但她却从中看到许多无奈与悲戚。
   然而我读他们的菊花诗时,总觉得史湘云的那首《菊影》写得更好,更体现人生一种孤独和缥缈不定的状态。
   菊影
   枕霞旧友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
   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胧。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珍重暗香踏碎处,凭谁醉眼认朦胧。
   首联写菊花在阳光下的情态,诗人不直接说阳光,而用秋光。这让我总想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里那一种孤独的凄美之感;菊花的影子在秋光下的院中小路摇曳晃动。诗人化用陶渊明的“三径就荒,松竹犹存”来形容小院里的菊花,也许是借用陶的气节来表达一种生命的纯洁。
   接着诗人用“描”和“破”两个字,从明暗和距离来展示菊影在不同光线下的动态和色彩。灯光不停地晃动,把菊花的影子推远又拉近;而月光的皎洁,使菊花更加洁白剔透。一个人能够在灯光和月光下欣赏到菊花的样子,生命本身就是寂寞和空虚的。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寒芳与霜印,正写出菊花的孤冷,那种在冰霜寒冷的气氛中,还保留着一种纯洁的品性。魂应驻——花魂应该也留在菊影之中,菊影能传神。梦也空——影虽能传花之神,但毕竟是虚像。这里似乎有一种无法琢磨的幻想,一切的美好似乎又都是虚无的。
   所以那影子缥缈不定,睡眼迷茫的人看得就更加朦胧模糊了。为什么又是睡眼朦胧?是不是“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那种孤独的思念,那种无法诉说的情,总在心头,在眉间。
   这首菊影写了阳光下、灯光下、月光下的各种菊花的影子,展现了一种令人沉迷的朦胧美,多姿多采,使全诗显得灵气飘逸,又透着一种凄清的孤冷之感。一个“影”字,从心里上反映了一种主观的意象,美好的东西似乎都是虚无缥缈,无法触及的。同时也写出史湘云对自己生命不可确定的一种迷茫和无助的担忧。
   我读到这首诗时,总觉得它写出了青春年少的生命特征:那种对未来的期望,又觉得非常迷茫的淡淡的忧愁之感。青春的生命也正是有这样的感触,所以在现实中,总以一种沉默、叛逆、发痴的外在形态表现出来:啊!青春有一种莫名地忧伤!
   在这一回里,无论是菊花诗,还是后面的咏螃蟹,有新雅的,有平淡的,也有讽喻的,但这些诗都是每个人对生命和人生态度的一种理解。诗的灵魂在于干净,在于触动人的心灵。所以咏菊,咏的是一种生命状态;咏螃蟹,却咏的是一种人生态度。
  
   2022年3月29日夜于新都

共 567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有关《红楼梦》第三十八回的赏析文。作者在此回中不仅描绘了一幅祖孙、母女、姐妹乃至主婢同乐的图画。而且写了诗社的第二次活动一 咏菊赏桂吃螃蟹,黛玉的三首咏菊诗夺魁,宝钗的一首《螃蟹咏》令人拍案叫绝,但讽刺意味太狠毒。作者既分析了吃螃蟹宴时温馨和谐,趣味横生,诗情画意般的热闹氛围,而且通过第二次诗社活动,分析咏菊诗和螃蟹咏,展现出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等青春期少男少女的人格气质和人生态度,也给读者展示了不同的人生。赏析文关照生命和人生状态,联系广泛,观点鲜明,说理透彻,条分缕析,感悟深刻,给人启发。感谢老师带来的精彩佳作,祝春日安好!期待更多精彩佳作!【编辑:淡淡的云彩】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2-03-30 13:11:33
  赏析文精辟深透,观点鲜明,有条有理,让人耳目一新。感谢老师带来的精彩佳作,祝春日安好!精彩不断!
淡淡的云彩
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2-03-30 14:37:38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每个人成长环境和成长轨迹各异,但家庭氛围对性格养成至关重要,根深蒂固,即使经过多年也很难改变。再次欣赏美文,祝老师春日愉快!
淡淡的云彩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