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河】一段往事一段情(小说) ——一段往事一段情
一段往事一段情
这虽是一段陈年的往事。
张新革是留守在陕北的北京知青,当年到陕北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大都陆续返京了,他是留守陕北为数不多的其中一位,今天就讲张新革留守陕北的生活故事。
作为六七届高中毕业生,张新革算是有学问的人,但他却因为一时糊涂犯下一个小错误,因为这个错误,也改写了他的一生。
高中毕业后,张新革招工进了副食商店,成了一名令人羡慕的保管员。半年后,不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库存竟有几样商品多出了账面。鬼使神差,张新革把多出的那几样商品偷偷带回了家。年末总核算,库存出现了亏空,很快就查到了张新革的头上,张新革从派出所出来,就被单位开除了,弄得满城风雨。
因为留有案底,张新革再就业成了难题。1969年8月份,张新革和众多北京知青一起来到了陕北,他和十几名北京知青被分派在孙家湾三队插队落户。二十一岁的张新革,成了孙家湾三队知青点年龄最大的插队知青。
孙家湾大队地处陕北高原腹地,那里丘陵起伏,沟壑纵横,贫瘠的土地上广种薄收,当地老乡们生活都不富裕,温饱问题都很解决,一年中要有两三个月的时间靠野菜、麸子和糠替代粮食充饥。
陕北的八月是黄土高原上最美的时节,初秋的天空晴朗高远,瓦蓝的天空就像水洗过一样洁净,山坡上稀疏的玉米和高粱已吐缨秀穗,沟沟壑壑也不见了冬日里的荒凉,都充满着夏日的生机。当时看庄稼的长势,秋粮的收成应该有了保障。
张新革他们十多人被安排好住处后,因为土窑里需要现垒砌灶台,知青们暂时只好到社员家中吃派饭。第三天中午的派饭张新革和李忠华是在赵大伯家吃的,那顿派饭还算不错,有豆腐炖粉条,还有半盘子煎鸡蛋,新蒸的玉米面馍不但特别好吃,形状还特别好看,赵大妈说那是她儿媳妇蒸的。
赵大伯家三口人,他婆姨和儿媳妇云雅玲。他家的大女子、二女子和三女子都嫁到了山后的陈家坪大队,一年也来不了几趟。赵大伯因为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留下了后遗症,队里一天只给他记七分工,和女社员一样,他家的生活水平在孙家湾三队属中下等水平。那顿派饭,就赵大伯和两名知青吃的是玉米面馍,赵大妈和她儿媳吃的是菜团子。
要说赵大伯,也是个苦命的人,他家唯一的儿子赵春根结婚不到一个月,在兴修水利的工地上被滚石砸中,当场身亡,刚过门一个月的云雅玲成了寡妇。守寡三年后,赵大伯想让儿媳再迈个门槛,毕竟她刚二十四岁。云雅玲虽然长得很水灵,很好看,个子也高,可村里人都说她是个克男人的扫把星,没有哪个男人愿意娶她,为这事,赵大伯天天愁肠,他怕耽误了人家女子的青春。
听说了赵大伯家的情况,张新革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他很同情赵大伯一家,更为云雅玲感到不平,都什么年代了,人们还那么迷信。
陕北的秋收、秋种和春耕、春播一样忙碌,秋收时社员们要起早贪晚地收玉米、收高粱,趁着晴天打轧、晾晒好,该交公粮的交公粮,该分的口粮就分给社员,留下的粮种和储备粮也要晾晒好入库保存,社员们一天的劳动量很大。近二十天的秋收劳动,张新革他们十几名知青真的是累脱了一层皮,肩膀压肿了,手掌也磨破了,个个晒黑了皮肤。等秋收结束后,女知青们拿起镜子照照自己又黑又瘦的面容,委屈的泪水就像断了线的珠子,噼里啪啦落个不停。
第二年秋后,知青们搬到了大队为他们新打的窑洞,男知青们住东边的窑洞,女知青们住西边的窑洞,中间那孔土窑是知青们做饭吃饭的地方。之前做饭是在男知青居住的土窑里,女知青们每天去男知青居住的地方去吃饭,总感觉到有些尴尬和不方便,特别是男生不如女生爱讲卫生,男知青居住的土窑里,总会有一种难闻的气味(臭脚丫子味儿),这话是和张新革一起插队落户的一名叫张书香的女知青说的。
新建的知青点就在赵大伯家的坡上,从知青点院门口就能看到赵大伯家的院子。知青们每次出山劳动和收工回来,都会路过赵大伯家的院门。自从搬到新居,知青们才感觉到了住在坡上的不易,每次挑水走上那段陡坡,知青们都会觉得很累。赵大伯家常年住在那,他们出行多不易啊,何况赵大伯的腿脚还不好。自那以后,张新革每次去挑水,都会给赵大伯家挑上一担或两担,他看云雅玲挑水挺吃力,他同情她。队里分了口粮,也是张新革帮着赵大伯家挑回去。因为这,赵大伯两口子和云雅玲从心里感激张新革。
1971年冬季,在孙家湾插队落户的一名知青参军入伍离开了孙家湾,知青们刚稳定下来的思想又有了波动,他们似乎都看到了今后返城的希望,扎根农村一辈子的决心又动摇了。到了1972年春天,又有一人招聘到县里当干部去了,大家离开孙家湾的希望又多了一些,大家的心情也比以前愉悦了很多。
看到了脱离农村的希望,大家心里自然高兴,可张新革却高兴不起来,他下乡前在副食商店那不光彩的事情已经记在了档案里,当兵超过了年龄,招干招工都要审查档案,那不光彩的案底成了张新革脱离农村的障碍,他只有懊恼和自责,哪里还能高兴的心情啊。
心情虽然不好,可给赵大伯家挑水的事情他一天也没耽搁,空闲时间还帮赵大伯家刨挖小片的开荒地,帮赵大伯家栽瓜种菜。因为有时和云雅玲一起劳动,张新革又经常出入赵大伯家的家门,村里自然而然就传出了闲话,说张新革看上小寡妇云雅玲了,也有人说是云雅玲勾引了张新革,反正说什么的都有。
听到这个传言的不光是张新革和知青们,赵大伯和云雅玲也听到了。那天张新革又给赵大伯家挑去了一担水,云雅玲红着脸对张新革说:“以后你就别给哦家挑水了!村里的风言风语难听着哩,对我倒是没啥,这对你不公平哩,坏了你的名声,我心里难受。”
一块插队的知青们听到了这个消息,也都劝张新革注意影响,就不要再给赵大伯家挑水了,毕竟寡妇门前是非多。张新革也觉得应该注意这一点,这样的传言对谁都是伤害。可当他看到云雅玲挑着水走那段陡坡时,就不由自主地想去帮她。
1974年秋,孙家湾大队得到了一个工农兵大学名额,张新革满怀希望,因为在孙家湾插队落户的几十名知青中,他是唯一一名高中毕业生。可最终他的希望化成了泡影,在一队插队的一名六八届初中毕业的女知青有幸步入了大学的校门。那次没能被推荐上大学,张新革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欢送那位女知青上大学的那天,张新革一气往知青点挑了四担水,又给赵大伯家挑了两担水。
当年年末,张新革回北京探亲过年,他弟弟已从部队复员被安排到派出所工作了,他弟弟的对象也在派出所工作,张新革想让他弟弟想想办法,看能不能把他以前的案底给消了或托托关系把他调回北京。他弟弟笑着说:“哥,我哪有那样的本事啊!别说你的档案在陕西,就算在北京,我也没那本事,你就安心在陕北插队好好生活吧!”
从北京回到孙家湾,张新革蒙头大睡了两天两夜,要不是大家轮番叫他起来吃饭,他真想一觉睡过去,再也不醒来了。
几天后,张新革又去给赵大伯家挑水了,还把从北京带来的桃酥给赵大伯送去了一点。赵大伯老两口从心里喜欢这个北京知青,他们不止一次想:“张新革要是能做他们的儿子,和儿媳一起过日子那该多好啊。”
张新革从北京回来,又去了赵大伯家,还给他家送点心,村里的风言风语又来了,有人说张新革是真看上云雅玲了,都给赵大伯家下聘礼了。有的说云雅玲会勾引人,把张新革给迷住了,也有人认为这个事情挺好的,张新革和云雅玲挺般配的。
没几天,三队的孙队长找到了张新革,劈头盖脸就说:“张新革,我可把把丑话给你说前头,你要真心和人家云雅玲好,我支持。你要不打算娶人家,就不要和她胡骚情,云雅玲已经够可怜了。”
被孙队长骂了一顿,张新革并没有太生气,他思考了一天,突然对一块来插队的知青们说,他决定向赵大伯家求婚,他要娶云雅玲。听了张新革的话,大家都说张新革说胡话,咋能娶一个比自己还大三岁的寡妇呢?这不是自毁前程自暴自弃吗?
张新革很平静地说:“我也不想自暴自弃、自毁前程,可我有什么办法?谁又能帮我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大家都知道,在北京副食商店当保管员时,我贪污了公家的东西,被开除了,这事都进了档案,因为这,我不能招干,不能招工,也不能被推荐上大学,我已经没有机会离开这儿了。我都这个年龄了,也该成家了,我有了家,我弟弟也能结婚了,我不结婚,我弟弟也不好意思结婚。再说了,云雅玲虽然是个寡妇,可她人品好、长相也好,会疼人。还有赵大伯老两口也够可怜的,我心疼他们一家。”
听了张新革的话,大家哑然了,因为谁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帮到张新革,也没有更好的话语安抚他。
几天后,张新革找到孙队长说出了自己的这个决定,孙队长让张新革再考虑一下,张新革说不用考虑了,他已经考虑好了。孙队长从中牵线搭桥,这个事情自然也就水到渠成,赵大伯一家皆大欢喜。
1975年夏天,山上的庄稼地全部锄完了二遍,趁着地里的农活不太忙,张新革和云雅玲领取了结婚证,他搬到了赵大伯家,和云雅玲住到了一孔土窑里。对于儿子的婚事,张新革的父母虽然心里不是那么舒服,但也没理由反对,总不能看着儿子打光棍吧。张新革的父母都没去陕北参加儿子的婚礼,他们给张新革寄去了六十块钱和一些布票。
婚后第二年,云雅玲生下了一个女娃,取名刘迎春,第三年秋后,云雅玲又生了一个男娃,取名刘小秋。家里儿女双全,张新革和云雅玲恩爱有加,日子过得舒心又红火。
到了1979年末,在孙家湾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都陆续离开了孙家湾,看返京的返京,招工的招工,考大学的考大学,张新革心里又充满了惆怅和失落,他成天沉默不语,还总爱发脾气。云雅玲理解张新革的心思,她只能默默关爱体贴自己的男人,她心疼自己的男人。
沉默过后,张新革突然拿起了书本,没黑没白地看书学习,他想通过参加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张新革考上了汉边师范学院,他成了孙家湾第一个通过考试考上大学的大学生。
张新革上大学后,村里又传出了闲话,大家都说云雅玲命苦,张新革上了大学,以后就是端公家饭碗的人了,他不会再回孙家湾了,也不会再要云雅玲了。赵大伯老两口和云雅玲也有这个担心,他们也怕张新革一去不复返了。看公公婆婆天天为此担心,云雅玲就宽慰公公婆婆:“爸、妈,你们不用担心,大庆不是那样的人。再说了就算他不回来了,我一个人也能把两个娃养大。”
三年后,张新革大学毕业原本要留校工作,张新革却写申请回到了他们公社的一所联办中学,当了一名中学老师,他又回到了云雅玲身边。
目前,张新革和云雅玲都在汉边和女儿一起生活,他们一家生活得很幸福。
您的这篇小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感情纯洁美好。满满的正能量。拜谢您!╰(*´︶`*)╯
感谢您支持山河社团!敬茶!远握!o(* ̄︶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