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八一】自留地,时光深处的印记(散文)

编辑推荐 【八一】自留地,时光深处的印记(散文)


作者:秦之送 布衣,185.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302发表时间:2022-03-31 14:12:49
摘要:自留地给予我的,有劳作的艰辛,更多的则是收获的喜悦。

【八一】自留地,时光深处的印记(散文)
   一
   我的老家地处渭北旱塬,村子三面环沟,一面依山,干旱少雨。土地贫瘠自不待说,且多在沟峁山梁之间,只有村子的周边还算平坦。村上壮劳力主要投入于集体土地,自留地平日的管理和经营,基本靠剩余劳动力,多是一些老人和妇孺,农忙季节基本是全家上阵。为了便于各家各户耕种,分给农民的自留地多是庄院周边的平整之地。
   我家自留地就在庄子后面,最多也就四五分大。东面地头长着几棵柿子树,南面是一条田间小道,西头是一处五六米高的土崖,俯瞰前方沟壑纵横。而北面紧挨就是我二伯家的自留地。别看各家分的地块面积不大,却承载着农家人生活的全部希望。
   老家一年到头很少下雨,庄稼的长势和收成全靠老天爷恩赐。记忆中,我家自留地里,种过高粱、包谷、糜子,也种过萝卜、白菜、辣椒,甚至葵花。麦子是主粮,每年都要种。囤里有粮,心中不慌。这能让我背着麦面锅盔,幸福地度过我的中学时代。
   印象中,我们家的自留地与二伯家的自留地连畔。不管怎么种,二伯家的庄稼长势总比我们的好。到麦子拔节出穗时,那种差别就特别明显地呈现出来。一边是墨绿墨绿的,杆粗穗大,整整齐齐。一边是稀稀拉拉,杆细穗小,就像营养不良孩子,面黄肌瘦。一阵风刮过,一边绿浪翻滚、密不透风。一边随风摇曳,稀疏的麦苗下黄土清晰可见。我经常想,同样的耕作程序,同样的辛勤劳作,怎么有如此大的差别呢?
   二伯是种田的行家里手,还当了多年的生产队长。由于大伯和父亲远在外地工作,我们家的自留地和祖母、堂哥家的地连在一起,方便二伯耕种。后来我才知道,造成两块地庄稼长势差异的,是施肥多少不一样。
   那时候,农民种地很少用化肥,一般买不到也买不起,增强土地肥力全靠平日积攒的农家肥。走上大街,就会看到家家户户庄院门前,都有一个尖顶粪堆和一堆黄土。烧炕做饭的草木灰、人畜粪便以及朽烂的柴草,都是沤肥的主要原料。黄土用来覆盖粪堆上的草木灰,遮挡臭气。二伯勤快,家里一年四季搞养殖,积肥多,种出来的庄稼自然长势喜人。
   一到冬季,村里人用架子车将沤好的肥运到自留地里。我和二伯家的几个孩子,由大一点的堂哥驾辕,其他人或在车帮拴绳向前拉,或在车后推,一趟趟来回往返,干得热火朝天,直到地里布满了一堆堆像小山丘一样的农家肥。随后,由二伯或堂哥趁着土地冻结,麦子休眠,把这些肥料一锨一锨均匀地洒在地里。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春天来临,万物复苏,麦子生长迅速,这些农家肥自然派上了用场。
  
   二
   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从倾注的心血与耗费的精力可见一斑。即使不是农忙时节,每每走在去自留地的乡间小路上,也会看到乡亲们扛着锄头、铁锨,或拿着镰刀,提着竹笼在自留地里忙活。在他们眼里,一块块深埋的砖石,一棵棵隐藏的杂草,一切对庄稼生长有害的东西,都会被清理出去。即使寒冷的冬天没有什么农活,他们也会在地里转悠,瞅瞅地畔地坎有没有问题,时不时地把它们重新整修一番,这样似乎才安心舒坦。
   “人哄地一时,地哄人一年”,这是老人们在教导我们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下种和收割之前,对土地的精耕细作、精心照料几乎到了严苛的地步。种植前对土地耙、犁、耢,每个环节都丝毫马虎不得。同时,用木锤或镢头将地里大土块敲碎,赶上干旱少雨的年份,犁地翻起的土块硬如砖石,打碎颇费一番功夫。
   耙与耢,都是昔日用于整理土地的农具。耙就是用一个安装着整排铁齿的长方形木架,套上牲口进行表土耕作。耙地一般在犁耕后、播种前或早春保墒时进行,有疏松土壤、保蓄水分、提高土温等作用。耢是用荆条或藤条编成的长方形农具,主要是磨压土块,让土地更疏松平坦。耢地时,人站在耢上,增加了耢的重量,磨压效果更好,但有时牲口就不高兴了。无论主人多么着急,甚至大声吆喝或用鞭子抽,它只在原地打转,死活不肯朝前走。大人想出一个办法,让我们这些小孩子坐上去或躺在耢上,牲口拉起来轻松多了。
   用这些农具干农活在今天看起来简陋而落后,但它们却是昔日农民精耕细作增产增收的法宝。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收获季节到了,看着地里的劳动成果,乡亲们恨不得吃住在地里。他们一天要往地里跑几趟,观天看地,只怕有个三长两短,让“煮熟的鸭子飞了”。尤其是麦子收割前,天气稍有异常,就会影响麦子的收成。老家人忙着碾场、买农具、磨镰刀的同时,还要关注天气变化,既兴奋又紧张。
  
   三
   自留地给予我的,有劳作的艰辛,更多的则是收获的喜悦。
   记得有一年地里种着高粱,到了秋天,红彤彤的高粱穗挂满枝头,秋风一过飒飒作响,蔚为壮观。那时野鸽子常常成群结队,呼啦啦飞来一大片,落在高粱上疯狂啄食。为了驱赶鸽子,父亲扎上张牙舞爪的草人,起初还有效果,后来似乎就成了聋子的耳朵,不起作用了。那时,我上高中,暑假的任务就是驱赶觅食的鸽子和麻雀。一大早,我来到地里,爬上地头的柿子树,或坐或躺,边看书边观察着田野上空,看到鸽子飞来,立即拿起绑着彩色布条的长杆旗子,边挥舞边呐喊,直到鸽子飞走。
   鸽子与麻雀的不同之处,觅食时悄无声息,不像麻雀叽叽喳喳,很容易暴露它们的行踪。有时看书入迷或在晒太阳时间长了,人就犯困打瞌睡,这让鸽子趁虚而入,肆无忌惮啄食高粱。等我醒来发现时,它们已经飞走了。好在田野里都是即将收获的庄稼,一望无际,鸟儿们也不会认准一块田地里的庄稼。它们对收成影响微乎其微。
   1979年,我们家自留地里的高粱获得大丰收。秋收后,我就离开了故乡。时隔不久,老家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留地就此淡出历史舞台。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的故乡,与自留地年月相比,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生活多元化,种地不再是赖以生存的唯一出路。悠悠岁月,往事如昔,在小小自留地上发生的故事,演绎着农耕岁月乡村的变迁,犹如一幅幅多彩的画卷,永远印在时光深处。
  

共 236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怀旧抒情散文。自留地是我国特殊发展时期的一个产物,这对于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的人来说,对自留地都怀有一种浓浓的情怀。自留地地块不大,也很分散,它却承载着一家人或每家人全部的生活希望。在这林林总总的回忆中,饱藏了多少喜怒纠结,还有这特殊的时岁月演绎。这自留地也是一家人奋斗的真实历史,还有二伯种地的妙招,也对自己的启迪和影响是深远的。父亲对土地的情怀,如同他对孩子,对家人一样,情深意切。作者在这自留地上,看到的不仅有劳动的艰辛,收获的喜悦,还有与岁月共舞的背影和感慨。自留地是见证中国农村发展的小插曲,但它丝毫不影响在我们心中的厚重。故乡的土地养育了我们,虽然我们暂时离开了故土,但我们心中始终有一颗火热的心和浓郁的思乡情!文章主旨明确,叙事清楚,感情真挚,聚散得体,余音绕梁,引人共鸣!欣赏作者这种文风,欢迎继续赐稿八一,祝佳作连连!【编辑:华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华为        2022-03-31 14:15:14
  难锁一片情怀,点点滴滴,令人羡慕!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回复1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3-31 14:29:06
  谢谢编辑老师费心了,谢谢你的点评。祝好!
2 楼        文友:贾晓凡        2022-03-31 15:42:51
  我家也有自留地,父母对自留地的情感也如文中的父辈一样。作品引起人悠远的回忆,引人共鸣,好文!
回复2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3-31 19:23:46
  谢谢老师的点评和鼓励,祝好!
3 楼        文友:陌尘        2022-04-01 15:26:25
  我们这至今仍有自留地的叫法,它已成为农户对自家某一块地的特殊称谓,这其中包含的感情也只有经历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人会懂得。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感同身受,推荐共赏。
回复3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4-01 17:17:13
  谢谢老师点评和鼓励,祝好!
4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2-04-01 16:41:01
  文章情感自然,质朴感人,描写细腻生动,主题鲜明,代入感强,仿佛身临其境,让人感同身受。耕种自留地岁月渐行渐远,但热爱家乡的情感却始终不变。好文章学习了,祝老师文丰快乐!精彩继续。
淡淡的云彩
回复4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4-01 17:17:51
  谢谢老师点评和鼓励,祝好!
5 楼        文友:乡笛        2022-04-01 22:04:36
  文章有骨有肉,叙述生动,文采飞扬。好文章,拜读了。
回复5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4-01 22:24:39
  谢谢老师点评和鼓励,祝好!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