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思念,是不可磨灭的印记(散文)
清明节,是踏青、祭祀的日子。印象中似乎总和春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扯不断、理还乱的一抹思绪,让人觉得心情有些沉重。又有多少幸福的家庭,经历着阴阳两隔、生离死别的伤痛?世间的欢喜悲愁此消彼长,在最美的人间四月天里,尽情演绎。
四年前的清明节,父亲因突发心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想父亲是喜欢春天的,不然他怎会选择把自己埋葬到了春天的花海里,宁可化作春泥,也要迫切地融入到故土的一抔黄土之中。“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这个清明节,无雨无风,日朗风清,我却陷入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之中。
一
父亲,高大伟岸,于我们而言,是心中的一座大山,是可以依靠的一棵参天大树。
生活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有父亲在那儿支撑着。家里缺粮断炊了,父亲负责去借粮食;我们上学交不上学费,父亲去为我们筹备;兄弟姐妹生病了,父亲化身为医生,什么样的病服什么样的药,他不含糊……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主心骨,他的一句“有我呢!你们怕啥?”一家人心里就觉得踏实安稳了很多。
那天,在故乡的老宅里,我们找到了父亲留下的几本泛黄的日记,如获至宝。日记有半个世纪的光景了,有些被水浸泡过,字迹已经模糊,其中一张手写的旧账单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一张白色的香烟硬纸背,也许是大哥结婚时留下的。父亲用铅笔一笔一画地写着村里人送的礼单,好在别人办事时再回礼。邻里之间,你来我往,人情世故,讲究礼尚往来。那个时候生活条件差,人们随的礼钱也少得可怜,但礼轻人情重。父亲深知这个道理,他用笔认真地记着账单,张家五元,王家十元,赵家二十元,还有送被面的,就是为了能在乡亲们办事时及时还给人家。
从我记事时起,家里就没有存过钱。每到临近过年的时候,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就会来家里要账。一家七口人,都要张嘴吃饭、穿衣,再加上我们家没有劳动力,母亲是队里的记分员,父亲在乡里上班,挣的工分少得可怜。每到收获的季节,队里会分东西,我家总是分得最少。一到分东西,当时还年幼的大姐就跑前跑后地问会计用大秤还是小秤。大秤说明分的东西多,可以用架子车拉,要是用小秤,一个篮子就可以拿得了。
父亲,是我们家主要的经济来源,我们的“提款机”。小时候,我生了重病,父亲心急如焚,东挪西凑,终于借够了八十三元钱,及时地挽救了我的生命。我不知道八十多元对于这个贫穷的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也许是接下来的日子一家人必须节衣缩食,还账,我只知道对我们家来说是个“天文数字”。每到交学费,也是父亲最发愁的时候,五个小手伸手要钱,父亲总是尽最大的努力满足我们。竭尽全力地不让我们当中任何一个辍学。
“刻苦教子,以期成器。古今历史,尚有教训。”这是父亲在诗中的一句话,他对我们说,再苦再难,我也要让你们上学,因为知识可以改变你们的命运。
缺吃少喝的年代生活总是很艰难,但父亲总是说,困难是暂时的,办法总比困难多。
二
父亲有两样本领,是我们兄弟姐妹所无法企及的。那就是打算盘和写毛笔字。
父亲头脑聪明,手指灵活,打算盘的速度很快,准确率高。小时候,我最喜欢看父亲手打算盘的样子,一上一下,神情特别专注。所以父亲算账总是一遍成,一阵噼哩啪啦之后,多难算的数字都会被父亲轻松地拿下,并且做到准确无误。母亲总是叹气说:“你们要是能学会像你父亲那样打算盘就好喽!”可惜,我们几个没有一个慌着学习打算盘的,有了计算器之后,更方便了。让我们学习算盘的事也就不了了之。父亲年龄大了之后,眼也花了,手也没有那么灵活了,我家的算盘就被束之高阁,后来也不知道弄到哪里去了。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人称它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写毛笔字更是父亲的拿手绝活,笔在父亲的手中,挥洒自如,如行云流水,他的字洒脱奔放,和谐流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那个不发达的年代,春联无法从网络上获得。父亲有一个专门记春联的本,有些出自他自己之手,有的可能从哪儿得来的,被父亲视若珍宝,那种感情可能只有热爱书法的人才能体会。那上面用正楷工工整整地书写着一幅幅充满时代气息的春联。
小时候,每年春节,母亲忙着做东西,准备过年的用品,父亲则被村里的人包围着,充当写字先生,坐在桌子旁挥毫泼墨,书写喜气盈盈的春联。在我的眼里,父亲不仅是书法家,还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九州日丽春光好,四海风清气象新”“富贵门第迎红日,向阳人家映朝辉”“四野和风梳嫩柳,九天细雨润奇葩”……一幅幅春联,信手拈来,字字珠玑,意境幽远,积极乐观,代表着喜庆吉祥。无论生活多么贫穷,一贴上春联,顿时觉得福气多多,春满乾坤,大地生辉。
父亲常常教育我们,字如其人,字是人的门面,一定要写好,要拿得出去。只可惜,我们兄弟姐妹,虽然字都还写得不错,但没有继承到父亲的优点,没有人会打算盘和用毛笔写春联。这多少让父亲感到有些失落。
父亲在日记本里用隶书摘抄的有不少名家诗词。有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还有那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我忽然发现自己并不了解父亲,原来他的身体里住着一个“文人情怀”,也许是生活的琐碎羁绊了父亲,他的人生充满了艰辛,但又不乏诗意。我对父亲心生敬意,为有一个文人父亲而感到骄傲。
三
父亲在他日记本的扉页上写到:“口蜜腹剑的人也能骗取‘人’的信任。路遥知功力,久交知人心。”父亲专门在人字上加了引号,想必有特别的含义。父亲一生为人正直,最恨的应该是口蜜腹剑之人,不喜欢占别人的小便宜。他做事有理有节,雷厉风行,不拖泥带水。但,也正是为人仗义,让父亲吃尽了苦头。
有一年,父亲经不起别人的软磨硬泡,为他的好朋友做担保到信用社贷款。但那个人不讲信用,到了要还账时,他竟然携家人一起逃跑了,结果连累了父亲。几年后,那个人竟然还敢来厚着脸皮找我父亲,父亲仍然还把他当朋友,拿好酒好菜的招待了他。我们都感到很气愤,但父亲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以宽大的胸怀,包容了别人所犯下的错。父亲就是这样,不管别人怎么对他,他都会对别人付出真心。
父亲为了让我们过上好的生活,做过很多工作。当过窑厂厂长,粉条厂厂长,做过小生意,在皮革厂上过班。他拼命地工作,无论到哪里都有好的口碑。父亲明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虽然他有机会敛财,但父亲从来不干亏心事,做人坦荡,光明磊落。虽然因为我们兄弟姐妹多,生活捉襟见肘。但他坚信,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四
父亲生性孤傲,他聪明,有头脑,但生活的压力让他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何以解忧,唯有白酒。”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父亲爱上了喝酒,也许一醉能解千愁。一碟小花生豆,就是父亲的下酒菜。看着父亲喝得津津有味,我很好奇。酒就真的那么好喝吗?有一次,我偷偷地尝了尝,难喝得要命。
父亲爱喝酒,酒是他一生的知己。以前我不怎么理解,现在想来,也许他是以此来缓解自己心中的压力吧。因为喝酒,父亲闹出了不少笑话。他丢过假牙,丢过鞋子,甚至摔得鼻青脸肿,但他依然乐此不疲。
有一次,父亲喝醉了之后,走路东倒西歪的。我问母亲:“妈,俺爹又喝醉了?”谁知道躺在床上的父亲听见了,大声地问:“谁说我喝醉了,我根本就没有喝醉。”母亲对于父亲喝酒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母亲怕他没完没了,只好一个劲地安慰他:“对,你没有喝醉,没有喝醉。”父亲还在喋喋不休地说:“谁说我喝醉了,我跟他急。”
有一次,父亲喝醉了酒,晚上出来解手。月亮明晃晃的,正照在窗前。父亲把窗户当成了门,他走到窗前,想打开门出去,结果母亲的大面盆挡住了去路,父亲随手把面盆往地上一放,结果面盆一下被摔碎了几瓣。母亲打开灯一看,既生气又好笑。第二天,让父亲看他做的事,父亲竟然说不记得做过这样的事。
父亲最后一次喝酒,是在2009年的元旦。父亲高兴又喝醉了,到了晚上就因为脑出血住进了医院。父亲在医院里躺了一个多月,从那之后,他就滴酒不沾,直到生命的终点。
五
父亲生性耿直,有血性。
他小的时候,就没有了父母,和年长几岁的哥哥相依为命。后来大伯结婚,大娘嫌弃我父亲是个半大小子吃得多。父亲一气之下,16岁就离开了家,自己跑到部队当了兵。由于工作积极,表现突出,他18岁便入了党,当了一名文书。也是在那个时候,父亲读了很多书,为自己营造了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一直到八十岁,他坚持交党费。他牢记党的嘱托,时时处处起带头作用。在我家的老宅里,还保留有父亲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父亲虽然经历坎坷,但始终坚持高风亮节,不忘初心,不负使命,始终以一个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父亲的腰总是挺得直直的,他以一个军人的身姿,走完了他平凡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言行,教会了我们这些子女一个道理,人要活得有骨气!
蓦然回首,恍如隔世。又是一个清明节,虽是春暖花开的时节,但因为疫情的困扰,我们不能回故乡祭祀父亲和母亲。遥望故乡的方向,我仿佛看到父亲手拄拐杖,倚在门前,他那满是慈爱的脸上带着欣慰和满意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