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亭】 说说“雅”与“俗”(随笔)
想起说说这个话题,是缘于昨天发生的一个真实故事。4月6日,团堡镇逢集,赶场的人比平日要多一些,虽然是疫情严防期间,那些商家依旧是不惜一切手段的大搞促销,各种大大小小的喇叭杜都声嘶力竭的呼叫着。赶集的人也是毫无顾忌的购买着一些时髦的水果,什么车厘子,火龙果、榴莲、龙眼之类,认为只有吃上这些高档水果,才显得出他(她)们生活的高雅,文雅,有个外表光鲜的女人大言不惭地说:“如今我的生活好了,谁还去吃苹果桃子一类的粗俗东西!”旁边有些人也在谈论疫情:“反正疫情是大城市多多,我们山区一般还是没有的,放心!”就在这些“俗”与“雅”的买卖食用之时,突然传来从水果店检查出阳性的吓人消息,顿时医生干警赶来,将那些商家和顾客一一弄去做核酸检查,并加以严格隔离。那个光鲜的女人再也顾不得“高雅”形象,一下滚到路边的污水沟里嚎哭起来,再也顾不上她的“雅”了,一下子变成了粗俗的原本样子……
以这个的雅与俗引发我的许多联想,随便在这里说说:
同样一件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叫法。比如恩施大峡谷有个景点,是一个细长的高近百米的椭圆石柱直插云空,有文化的人给景点取名为“一炷香”,说它像插在香炉里敬佛的熏香一样;而当地老百姓却叫它为“日天笋”,像一条竹笋日进天空里。两个名字一个事物,雅俗何等分明。还有和此类似的,河北承德也有一条石柱,上抓流云,下入绝壁。康熙皇帝见了,取名为“磐锤峰”,还作诗:“,君不见磐锤峰,独倚山麓立其东。”当地老百姓就是直呼为“棒槌山”,说它像农户洗衣的棒槌!山还是那个山,景还是那个景,只是名字不同而已。叫法的“雅”与“俗”,其实都是那个东西,一点不损伤其皮毛。
“雅者,合乎规范之语言也。”《论语•述而》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就是指朗诵说话时语言比较文雅,规整。“俗者,大众,通俗之语言也。”这些语言流传于民间,很大众化,如歌谣,谚语,俗语,犹如“棒槌山”“日天笋”一类,指代非常明白,也不见得就没有什么不好。红花需要绿叶的映衬,万紫千红才是春,红起来花总是比不上绿叶的数量。做绿叶有什么不好,但必须是映衬真正的红花。真正的红花在一座花园里是为数不多的。
雅与俗,看似对立,实则互补。“雅”是阳春白雪;“俗”是下里巴人,但是阳春白雪就是离不开下里巴人这个“俗”,正如宝塔的尖尖永远离不开塔的基础一样,也正由于如此,生活中才多了“雅俗共赏”。正如《红楼梦》里第五十九回写道:“宝钗道,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不如弄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是的,只有雅俗共赏的事物才是真正的好东西!比如一篇文章,光是你那些文人喜欢,老百姓却根本不买账,那能叫真的好吗?充其量是个花瓶而已。只有文人喜欢,百姓喜爱的才是真正的好东西,李白的《蜀道难》《将敬酒》杜甫白居易的《卖炭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谁都叫好。即使是最俗气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也就前百年流传不衰,人人喜爱!可见“俗”里也有经典,也有名著。《西游记》流传最广泛,就是它里边的故事雅俗共赏,如果单是那些“雅人”看得懂,那东西的价值就减去了大半。因为这个世界上,毕竟称得上“雅人”的人不多几个。
雅,自有雅的意境;俗,自有俗的情趣。生活本身就是多彩的,既需要雅言,也需要俗言,而且在许多时候,雅言还很有必要向俗言靠近,向俗言请教淘宝,以增加语言的感染力,说的更加明白。毛主席在八届七中全会的讲话中还特别指出:“写文件要通俗,要有口语,要有目的性。”还说:“鲁迅的《阿Q正传”》里写了许多俗话,很生动,要像鲁迅学习。可见通俗就是特色!
然而通俗,绝不是庸俗,不是低俗,更不是媚俗,不是恶俗。那种出言带“色”,著文带“性”的一类与通俗是格格不入的。普通老百姓日常的生活情态从来都是安定的,情绪是自然的,即使个别时间里“走火”,但也绝不是常态,而是失态。失态不是通俗,所以不能拿失态来著文说事。要“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我们提倡文章要言而有趣,有趣的语言大多来自大众口语,言而有味,味道互补,酸甜苦辣咸都是滋味。倘若你非要处心积虑的加入一些“色素”,加入“苏丹红”“三聚氰胺”一类的味道,那就是低俗、媚俗,恶俗了。与通俗毫不相干。
我们提倡文章要精悍。但是要精在“刀刃”上,这个刀刃,就是立意新颖,构思严谨,布局灵巧,在吐纳中舒卷风云,有济世之用,这样的精,才为雅,才为高尚,才能启人心智,才能催人奋进。如果在那些“色”“爱”“性”上倾注浓墨,那是越生动越不雅,连流俗就不如,算不得什么精绝的东西!
从泉眼里冒出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冒出的才是血。雅也好,俗也好,好文章都是动情的用心之作,动心动情的文章带有一定的文采那就是精品,绝品。
凡是脱离生活的文章,即使辞藻华丽如锦绣,也是绣花枕头。好文章必定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接地气而化为正气真气。“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观化百代后,独立万古前”。这就是新意,这就是深意,这就是破旧立新的创新。这样的文章就脱离了俗气,也没有俗套。
有名言说:日月者,天之文;山川者,地之文;言语者,人之文。在当今文化大普及的时代,大学生本科生遍地都是,人人都是文人,人人都有自己的麦克风,都有自己的互联网,都有自己的美篇平台。因此对于自己的言语不可不谨慎小心。发胸中之思,以善风俗为上,论世俗之事,以正人心为高,即使是个人感情,家庭的琐事,也要力求都对读着有益,读后引发共鸣,引起思考与探索。文章雅也好,俗也好,起码要能达到这么一点点,那才是精品珍品。倘若这一点就达不到,即使染上一点暗红,那只能是一时的表面光鲜。刘熙载在《艺慨》中说:“曲之无益于风化,无关劝诫者,君子不为也!”
防疫是一件关乎大众的事,无论是杂货店,酒馆餐馆水果店,都要为百姓大众想到,著文写诗也不可不为百姓大众想到。单是评论一些雅与俗是不起作用的,还是实实在在的做人作文为高!
【2022年4月7日静心草堂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