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柴禾垛(散文)

精品 【东篱】柴禾垛(散文)


作者:枫桦 秀才,2236.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05发表时间:2022-04-09 06:28:40

【东篱】柴禾垛(散文)
   在东北的乡村,柴禾垛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象征。去谁家串门,进院子先看看柴禾垛,就能看出些事情来。
   如果这家院子里,一趟趟的大柈子码得整整齐齐,没的说,这家人一定是勤快人。相反,院子里没有几抱柴禾,连外人都会起担心。这眼瞅着要烧大腿了,三九四九,小鬼龇牙的天气可怎么挨过去?这家人可真够懒的,咋就不知道愁呢?
   东北的地域环境在逼迫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想着法子去猫冬。这里不仅仅需要大皮袄,还需要大柈子。与寒冷的天气对抗,尽可能地让灶坑里的火烧起来,屋子里才能暖和起来。这时候,坐在热烘烘的炕头上,听外面的北风呼啸,怎么觉得就像一首浪漫小曲呢。
   东北人家有囤积烧柴的传统。你看吧,家家户户的柴禾垛,那是一趟挨着一趟,家连家,户连户,好像一条看不见头的长城。这条长城可是蕴含着火热的能量的,像极了外糙内秀、火辣热情的东北人,谁见了心里不踏实呢。
   当然,这些柴禾柈子是要付出辛勤汗水才能获取的。树木都在山上生长着,它不会自己从山上出溜下来。我记得自己年龄还很小的时候,便上山去捞柴禾了。我们这里把砍柴说成是捞柴禾,这个“捞”字要发音四声。一棵树用弯把锯放倒,去除掉枝丫,然后用绳子拴在这棵树的根结上,借助冰雪的滑度给捞下来。
   每天上山前,母亲很会哄我的。她把一块玉米面的大饼子,放到通红的炭火上去烤,一直烤到两面金黄色,形成了一层硬嘎儿。这层硬嘎儿是非常香的,是我的最爱。把这样的一块饼子揣进怀里,热乎乎地暖心,开门走进风雪之中,一点儿都不觉得很冷。
   那时候,上山捞柴禾的人家,可不只是我家,一个村子的人,都尽可能派出自家的人。所去的地点不同,捞回来的柴禾也不同。我喜欢柞木柴禾,这种树木的木质是非常坚硬,特别扛烧,烧起来的火也是够硬的。这样的树木都是生长在阳坡的山顶,那里往往都是坡陡弯急,弄不好木头会像疯狗一样窜起来,不好控制。
   村里有些人家,没有男孩子,只能把女孩子派出来。女孩子的腿脚比不上男孩子,山坡陡峭,实在不好攀登,便去地势低洼的阴坡去捞柴禾。这里的柴禾,大多是些椴树这样的软木,我们这里把椴木叫成“椴蔫子”,意思是这种树的木质像棉花套子一样软绵绵的,不扛烧。我们这里有句俗语,“是亲就三分向,是柴禾就热炕”,不扛烧归不扛烧,总比没有强。
   我记得有一次在上山的路上,邻居家两姐妹竟然尾随着我的身后,爬上了陡峭的东山坡。这里山高林密,树木的大小不一,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承受能力去采伐。我很快便选中一根,用锯放倒,收拾好便往山下捞去。
   在山路的雪地上,我意外地看见一个黑乎乎的东西,仔细一看,竟然是一个大冻梨。咦,怎么会有冻梨呢?我捡起来,忙看看身边的大树,以为是这棵树结下的果实呢。
   这些树都是柞树和桦树,哪能结什么果子?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蹲在雪窝里就啃开了。冻梨硬邦邦的,跟个石头蛋子差不多,啃一口,一个白印。不过,冻梨的甜润是不可多得的,平时很少见,只有到年三十的晚上才能吃到。那时候,我的牙齿可以和山上的石头相媲美,这么一个冻梨当然不在话下。
   很快,我便把冻梨吞下肚。这时,传来两姐妹的说话声。
   “哎呀妈呀,我的冻梨丢了!”尖利的声音传来,让我不敢再停留,捞着柴禾,奔下山去。我怀里揣的是大饼子,人家揣的是冻梨,同样是上山,待遇如此不同,至今都让我耿耿于怀。
  
   二
   生活在林区的人们,总是把烧柴放到第一位。林场有一辆“解放”牌汽车,每天除了负责职工的通勤之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给职工家属拉烧柴。
   用汽车拉烧柴,是林场职工才有的待遇。辛苦一冬了,生产任务完成了,一车烧柴是林场赐予的福利。谁家提出申请,场领导就会批准,老解放便“轰隆隆”地发动起来,去山场拉烧柴了。
   去山场捡烧柴,山场里的木材剩余物是很多的。有许多是枝丫,还有一些牛爬犁扔下来的梢头木,都可以划拉下来当烧柴。山场到山下是有一段距离的,有能耐的人能找到牛爬犁。没能耐的好歹还有个人缘,找几个人,拿着捞绳,上山去捞。我们从小练就的捞柴禾的本领,在这个时候发挥了出来,还别说,是一项技能呢。大家互相帮助,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一车柴禾也费不了多大的劲。可以说,捞柴禾,使人们从此有了凝聚力。
   也有这样的人,平时不去帮别人,到自己家弄柴禾时,抓了瞎。满林场去找人,也没找来两个,一脸的惨白像倒上了锅底灰的雪。尽管他家有好酒好菜侍候着,临上山时,成条的“牡丹”烟,一人发一盒,却没人稀罕。
   用车拉柴禾,能在短时间里,把院子里的空位填满。谁看见满院子的大柈子,心里都美滋滋的。不过,也不能高兴得太早了,到了来年的冬天,还要上山去奋斗。不然,院子里攒不下陈年的柴禾,一旦烧空了,可不是一件好事。烧空了柴禾,没有了引火柴,当年的湿柴禾,想点火都难,这样麻烦可就大了。
   宁可缸里没有米,也不能院里没有柴。柴禾的重要性,在东北人家是举足轻重的,它能达到什么程度呢?
   第一次进门的小媳妇,进院看见一趟趟的柴禾垛,立刻眉眼嬉笑起来,这婚事十有八九是成了。没有看见这一趟趟的柴禾垛,心里就没有底,没有底的日子可怎么过?这婚事多半是相不成的,这个问题是不是很严重呢?
  
   三
   我家向来就有摆柴禾垛的习惯。父亲在他退休之后,多半儿的精力都放在了柴禾垛上面。林场职工的家属房,都是一栋房分成四家。我家与邻居间没有栅栏,相隔在中间的只有柴禾垛。这是最好的栅栏,一人高的柴禾垛,起到了栅栏的作用。
   自从父亲退休以后,我家再也没有用汽车拉烧柴。当初,我家是在林场家属区的中间地段,那时候的家属房,还是木条拉子,里面灌穰角大泥的那种简易房。后来,家属房更新改造,盖出了清一色的红砖红瓦。
   父亲一眼便相中了东山边的家属房。这里比较偏僻,远离家属区,有些人不愿意到这样的地方来。不知道他为什么相中这样的地方来呢?我的心里也不解。这个为什么,日后得到了解答。
   这里靠在山根,上山去捞柴禾方便啊,一溜山坡,柴禾顺着坡势,欢快地滑下,让一根木头达到了娱乐的巅峰,这样不好吗?当它停下来时,快乐的终点站是我家的大门口。母亲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煮饺子也不用愁,现上山去抱一抱都赶趟。赶趟是东北话,意思是来得及,不着急。身边有大森林,让人没有一点点担忧,也是必然的结果。
   父亲曾经是农民出身,对于收割是情有独钟的。尽管他成为工人,名下没有什么土地可以耕种了,可是却不妨碍他去挥舞镰刀收割。春天来了,他去林间把一些小树棵子尽情收割,捆成一捆捆的。夏天来临,用这样的小柴禾生火做饭,饭做好了,炕也不热,晚上不必为燥热而睡不着。
   有了小柴禾,大柈子也省下来,以前一年要烧一车的大柈子,变成了两年或者三年一车。有人家年年为烧柴发愁,我家却富富有余,摆柴禾垛地方从来都没有空缺过。
   父亲去世后,这项传统依旧没有改变过。近些年,伐木停止,森林要休养生息,要还世界一个完整的青山绿水。为了响应号召,每个人都要更新理念。
   新理念下的柴禾垛有所改变,不同的是,意念的改变,让柴禾垛发生着变化。父亲去林间收割小柴禾,一捆一捆的,我与他不同的是,我会把这些处理得更好了,提前用斧子剁出来的柴禾,垛在那里也是整整齐齐,摆在那里也是非常的养人眼。
   勤劳是柴禾垛的先决条件,勤劳是可以传承的,就如这柴禾垛的传承一样。父亲和他的柴禾垛,不知不觉地传到了我的手中,我也不知不觉地成了他的样子。
  

共 302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枫桦老师的文字总是给人以满满的质感、趣味与哲思,不时来一句东北方言,觉得亲切极了,幽默极了。柴禾垛在东北乡村具有非凡的象征意义,柴禾垛的柴禾质量、码的高低与造型,是各家各户呈现给外界的重要印象,或勤劳、或懒散,勤劳的有备无患,令人艳羡,懒散的连媳妇都娶不成。你看,寒冬时节,一家家、一户户院子里的柴禾垛连在一起,构成了连绵不绝的“长城”,其阵势之恢宏,令人惊叹不已,何况这“长城”是蕴含着火热的能量的,像极了外糙内秀、火辣热情的东北人,让人见了心里踏实着呢。这些柴禾柈子可是得来不易,需付出艰辛的劳动,同时还要有过硬的登山本领和捞柴技巧方可运回。有一回,“我”揣着母亲做的饼子走在捞柴的路上,竟然在雪地里捡到一个冻梨,“我”乐坏了,迅速把它收入口中,尽享美味,谁知这竟是邻家女孩不小心丢的,“我”哪管那么多,沉醉于意外的收获中,捞起柴禾格外得劲。“我”做事的方法主要源于父亲的言传身教,父亲是农民出身,非常勤劳,拾碎枝与捞柴禾双管齐下,所以院里的柴总有盈余,家中总被打点得热气腾腾。很自然地,父亲爱家顾家、善于规划生活的品质在“我”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我”总是未雨绸缪,将柴禾整得相当整齐,堆得相当漂亮,柴垛成了“我”家一道别致的风景,而“我”在不知不觉中活成了父亲的样子。该文语言极具地方特色,文风温暖朴实,描写细腻入画,给人以强烈的代入感,让人如入其境,如见其景,如晤其人,如闻其声。且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浑然天成,让读者感受到大东北不一样的风情,体悟到柴垛的重要性。可以说柴垛的品质蕴含着屋里主人的品质,柴垛是否养眼决定着主人是否会打理生活,柴垛是否丰厚壮观决定着全家人的生活幸福指数。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对父亲及所有勤劳人家的赞美之情,字里行间难掩喜悦与自豪,同时表达了对家乡这片热土无比热爱的情感。非常接地气的美文,漫溢人间烟火气的香浓,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共鸣。拜读佳作,大赞才思,强力荐读,问候枫桦老师创作愉快,谨祝春祥如意!【东篱编辑:罗莲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410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罗莲香        2022-04-09 06:33:54
  枫桦老师的力作,好个大东北,家家院中堆放的柴禾垛,满满的地域乡土风情,读后让人印象深刻。大赞才思,感佩作者优良的家风,问候作者创丰笔健,谨祝春安!
回复1 楼        文友:枫桦        2022-04-09 15:03:56
  谢谢罗老师的精彩编按,谢谢精彩解读,编辑辛苦了,敬茶!
2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2-04-09 06:56:34
  柴禾垛,对于生长在东北的我来说,再熟悉不过的了。小时候家中院子的一个角落里就堆放着一个高高的柴禾垛,所以读枫桦老师这篇文章、特别能引起心灵的共鸣。这篇文章语言质朴清新,情感真挚感人,不但给人一种温暖和亲切之感,也对勤劳的优良品质给予了赞美与歌颂,而且字里行间还流淌着浓浓的亲情和乡情。深度佳作、力荐文友共赏!拜读老师佳作、遥祝春日快乐!
回复2 楼        文友:枫桦        2022-04-09 15:07:03
  真的是这样啊!突发奇想,写一下,改变思路,可能会更多!谢谢如菊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
3 楼        文友:静虚散人        2022-04-09 07:39:05
  读枫桦老师的散文《柴禾垛》,感觉十分地亲切,有身临其境之感。柴禾垛,对东北人来说意义非凡,甚至提高到了相亲成与不成衡量标准的高度,的确有点意思。老师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完美的结合起来,为我们打造了一篇有烟火气,很接地气的好文章,值得好好品味学习!我虽然身在南方,但在我的老家到现在为止,家家户户虽然煮饭用上了电饭锅,但炒菜都是烧柴火的。为此,秋收后上山砍柴便成了她老人家主要的事情,70多岁了,依然如故,劝都劝不住。一个秋天下来,柴,堆积如山。每次回家,母亲都会向我炫耀她的成果,看到辛苦的母亲,我总是说:“妈,您前年剁的柴都还没烧完,都生虫了,今年歇一歇吧!”劝归劝,母亲还是闲不住。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最关键的是母亲年纪大了,腿脚不如年轻时,怕她出现意外。读佳作,学精典,悟文韵,为美文点赞喝彩!问一声春好,祝吉祥安康,万事顺心!
冰川飞鸿,身体力行!
回复3 楼        文友:枫桦        2022-04-09 15:09:01
  老师有同感,很难得还有老母亲!人间的福!谢谢老师的来访留评,谢谢精彩解读,遥握顺祺!
4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2-04-09 07:43:22
  北方寒冷,柴禾垛,却是一家人的温暖。特别喜欢老师的文章 ,总是带着那一种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东北人对那种柴火垛的情怀 ,还有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 都是那么芬芳。老师对人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 ,所以文字有血有肉。是特别有质感的文字,打动人心。好喜欢!问候老师!
回复4 楼        文友:枫桦        2022-04-09 15:11:31
  东北人家就要这样生活,是不能改变的。高寒地区的取暖就要如此,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
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4-09 10:37:30
  我很相信,柴禾垛是农人心中就是温度的象征。在胶东半岛,檐下挂着玉米穗子,倒平房上有屯粮食的仓子,门前也一堆柴禾垛,那就是富足的人,我想东北也应该是这样的。为了冬天,为了日子的温暖,人们总是未雨绸缪,勤劳的人们对日子的虔诚于尊重,就是从一根草木开始的。枫桦老师的散文,给东北农村的美提升了档次,读着暖心。我想,这可能就像我们读书人,书房里一定要有一摞书,整整齐齐,看着不但养眼,还可以充饥。怀才抱器拜读。
怀才抱器
回复5 楼        文友:枫桦        2022-04-09 15:16:48
  如老师所说,有吃有喝身不冷,是东北人的基础标配。东北的冷,让人想不到,大饼子和大柈子,是东北人的基础。先顶饿是活命,暖其身更是活命!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谨祝身体康健,万事如意!
6 楼        文友:白玄        2022-04-09 11:04:34
  叙议结合,描写细致,写出家乡特殊的柴禾垛的功用、意义、人文内涵,抒发了对家乡的赞美、热爱之情,使文章意蕴丰厚。问候作者,学习欣赏。
回复6 楼        文友:枫桦        2022-04-09 15:18:05
  谢谢老师的来访留评,谢谢精彩解读,遥握!
7 楼        文友:东风第一枝        2022-04-09 13:18:47
  枫桦老师关于柴火垛的叙述描写真实细腻生动。东北柴火垛的内涵也像极了我们鲁北一带庄户人家的风俗习惯,只是我们这里主柴不是木头柈子而是庄稼壳子。虽然现在我们这里大都不再靠烧柴火做饭使用上天然气,但当年柴火垛的记忆还是那么熟悉亲切。接地气的文章,实在耐读,回味无穷!学习欣赏!
回复7 楼        文友:枫桦        2022-04-09 15:20:07
  谢谢东风老师的赏读,谢谢一直以来的支持!遥握祝春安!
8 楼        文友:李湘莉        2022-04-09 14:58:41
  在农村,这柴禾垛确实能反应一家人的勤劳与能干。小时候,我曾听见大人们聊天时说过:你看一下他家堆的那几根柴火哩,长长短短,结巴丝丝,一看就知这家人家没作为。哈哈,原来南方与北方是如此的相似啊,天下一家亲。文章写得质朴灵动,很有味道,读来倍感亲切温暖,赞一个!遥握问候,谨祝春好!
回复8 楼        文友:枫桦        2022-04-09 15:21:26
  谢谢湘莉老师的来访留评,谢谢精彩解读,遥握!
9 楼        文友:雨中太阳        2022-04-09 15:21:36
  东北对我挺遥远,那边的风土人情了解也少,幸好有森林大师的文章,让我从文字中得以领略。柴禾垛是不是东北又一大特色,乡土风情浓厚。大师的文总能给人亲切与温暖。好文,大大的赞!问春安!
女人不仅要丽质更要励志!
回复9 楼        文友:枫桦        2022-04-09 15:24:22
  谢谢太阳老师来访留评,谢谢精彩解读,遥握顺祺!
10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4-09 23:19:53
  我的老家在唐山,算是半山区,山上没有树木,小时候勤劳的人们上山会用竹篾做的大耙子去搂茅草,这种耙子很厉害,在看似没有柴的地方一拖一走,就起到了掘地三尺的作用,搂多了装进栅子回家垛上,还有就是麦秸秆或者玉米秸秆堆积的柴禾垛,麦秸秆的都是主妇用下面撕扯着烧火,这样防止雨季渗水,最后会形成一个大蘑菇形状,玉米秸秆的里面或有很大的空当,是孩子们躲猫猫的好去处。现在都没人上山拾柴了,茅草一年压着一年,很厚,防火倒成了头等大事1
回复10 楼        文友:枫桦        2022-04-11 13:30:01
  谢谢老师的来访留评,谢谢精彩解读,遥握顺祺!
共 13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