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撰写家谱后记/介非(张士勤)
撰写家谱后记
作者/介非(张士勤)
重新修葺的,张家的《家谱》与张家的人终于见面了,金谱玉牒也,可喜可贺!
从此之后,我族根基史料,先祖英烈,志士仁人,贤达先人们的功劳业绩,还有族规祖训,家教遗风,传统美德,厚重的精神信仰和财富,始有文字记载,有根有据,有据可查。饮水思源,知恩图报。
从今往后,我们老张家也算书香门第,也有资格去堂堂正正地"摆谱"啦。
欣喜自慰之余又略感一丝遗憾,从我的曾祖张学德先生到我的曾孙辈张铭洋先生,上下八代,区区数百人,还远远不如名门望族大户人家的祖宗十八代,树大根深,人丁兴旺。不过也值了,问心无愧。一旦再过若干年之后,分布于祖国各地乃至海外华侨的族人后裔们中间若有【寻根问祖百家姓,追本溯源张姓人】者,有必要和可能的话,他们定会回中国甘肃陇东的镇原张沟去寻根问祖。那个时候,族人的感悟,肯定会犹如失落在外的游子,非常渴望能够回到故乡亲人的怀抱,以释寻根问祖之夙愿悬念。
关于“根深叶茂”之感慨,张氏家族人丁单薄,不及名门望族的谱誌,成千上万,人多势众。此乃天意,非人力所能为之。聊以自慰的是:纵观张家八代人,为官者,无贪污受贿之赃官,却有浩然正气之君子;为民者,无为非作歹之恶徒,却有循规蹈矩之善人。家族虽小,却能人人堂堂正正立世;人丁虽稀,却能个个清清白白做人。对此,笔者我自然引以为自豪。
为什么要编撰修葺家谱?道理很简单明显,为了提高家族的凝聚力,促进族人团结一致,互相帮衬,共同进步,共同筑梦圆梦,实现远大理想。也是为了不会数典忘祖,知道自己这个家族是从哪里而来,又向何处延伸,不至于若干之年后自家人反而不认得自家人,岂不成为古今笑料?更是为了以人为本,启迪后代牢记祖训,做人以先贤明达,志士仁人为楷模!古语说的好,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期盼子孙后代人人奋发图强,个个积极进取,为张家族谱增光添彩。
撰写家谱历经数载,深有体会:撰写家谱的工作实在是一份突发奇想,好高骛远的务虚项目工程,枯燥繁杂,费神费事,不只是需要有大格局高志向的信念来支撑,还需要做诸多的具体工作,比如核实相关资料,需要不厌其烦,需要一丝不苟,需要毅力,需要奉献精神,需要谋篇布局,需要煞费苦心,直至排版付印成册,出力费银,好似与时下人人乐此不疲的追求“经济效益”风马牛不相及,好似根本就没有实惠可言。况且需要代代相传的“有志者”、“有心人”去张罗操心。有可能也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废寝忘食,挥汗如雨,需要一片至诚至孝的虔诚苦心。期间,我曾赋诗勉励自己,为自己鼓劲加油:“赤日炎炎似火烧,编谱重担一肩挑。家谱问世捧读日,族人齐夸功劳高。”
读书明智,著书明志,借鉴历史,传承文明,以人为本的道理不言而喻,人人皆知,但是真正说到做到者寥寥无几。家谱也属文化范畴,是家庭、家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和传承,又是忠孝之举,实在是一件弥足珍贵而有意义的事情,天道酬勤。撰写、续写家谱,传承精神信仰和文明,惠及后代,可谓劳苦功高也,何乐而不为?
但愿这篇家谱编纂后记,能給阅谱的张家后祠子孙,送去愉悦欢乐,带来启迪敏思。
初写于2017.04.05清明节
再写于2022.04.05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