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香】巷陌古风悠(散文)
一
人一旦害了相思病,就会心神不宁,如老想见着那个她,如想给她以书传情,却无从下笔。我对安义古村的喜好,就有如这般情态。
总觉得,对安义古村是亏欠的,有点歉疚。游了不少古村古镇,写了不少游记散文,但到安义古村游览的次数多得都记不清了,却还没有写写她,夸一夸她古朴的美,赞一赞她清幽的韵,表一表对她心怀的喜爱。
记不得初识她的时间,但肯定是十年以前。这些年来,到这里,就像去熟络的亲戚家,说去就去。有时,只是在她家外面瞧一瞧,逛一逛,欣赏周边的田园风光,也心满意足。也多次想向她表白心思,但每次动笔,又总是搁下,正如害了相思病那样。
对安义古村的熟悉,谈不上能如数家珍,但对街街巷巷、宅宅院院的了解,不比一般的导游差。有一次,随单位来此活动,我自告奋勇担当临时导游。可是,真要来写她,描她,不是耍耍嘴皮子这么简单。她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风姿太卓绝,她的古风古韵不是三言两语能尽的。
其实,来安义古村,于我有时并不是为了了解她,知道她多少,而是纯粹因为心情,能见见就好。
安义古村,实际是古村群,由三个临近的村子京台、罗田、水南组成。三个村,就像是她的三个孩子,京台老大,罗田老二,水南老三,他们各立一方,成稳定度最高的铁三角,撑起这个家业,其中老二家,因为落脚的位置略好,后来的发展似更好一些。从地图上看,三兄弟相协恰当,和和融融,犹如一张笑脸,镶嵌在葱郁的梅岭山西麓。
当初,对安义古村的印象加深,并逐渐喜欢上她,与一部电视剧有关。
电视剧是26集的《古村女人》,拍摄地就是这里,我觉得演的也多有古村事。剧中人物住在幽深的古宅,行走在踏磨得溜光的老石板街巷,在潺潺小溪的石驳岸洗刷,人们穿过古石门坊去古戏台观戏,还有,那主人公寄托相思的千年古樟,那口说是喝了能够让人长寿的古井,那古道旁慢慢悠悠转动的水车……这些电视剧中的古朴、典雅、唯美画面,和贴近生活的精彩情节,都是安义古村的生活实景。
二
三个村庄中,老大京台,诞生于唐初,有1400多岁了,古戏台、石门坊就是他家珍藏的宝贝,而且保存完好。比如古戏台,青砖的凹形背墙,让戏台凸出而能三面观戏。砖基架空的戏台,都是木质的榫卯结构,雕梁画柱。狮、凤、鹿的雀替,栩栩如生。卷草、花鸟、宝瓶,装饰着戏台的精美。特别是那藻井,三圈层叠的小龙头斗拱,撑着花团锦簇的方形穹顶,繁复美观,我猜也有蛮好的音效。从正面站远一点观看,一对前檐,高翘地向外伸展,让古戏台如一只振翅翱翔的燕雀,和鸣着那婉转的古谣。
京台曾经有份好大的祖业,一栋四十八天井的古屋,可惜现今坍塌废弃了不少。这栋大宅院历时三十二年建造,跨清康雍乾三代,规模宏大,屋巷幽邃,庭院深深。房子前面有口方塘,水清清盈盈。正对塘的是“双德门”,一个“世德”,一个“崇德”,都是砖石结构的门楼,是古村厚德载物、立德为先家风的明誓,厚德也是村里走出的商人们的生意经。
近几年,景区充实旅游内涵,修缮和利用老宅,并新建一些仿古建筑,将这里打造成赣商历史文化展示区,古旧的京台添了新貌。曦庐,是大宅院的主体部分,“千年赣商展”就设在这里。
走进曦庐并不气派的大门,内部修葺和布展后,仍然古色古香,但更加富丽堂皇。徜徉其中,古风古韵如陈年老酒,沁人心脾,令人陶醉。正厅厚德堂,墨色的房柱房板散发着古朴,鲜艳的红灯笼洋溢着喜庆,天井和格窗门,让古宅流淌着柔和的光亮。漫步浏览,赣商的历史文化,赣商的历史名人,赣商的“厚德实干、义利天下”精神,虽只是书印在纸板上,但犹如一道光,醒目了江右商帮艰辛与辉煌的历史。
墨庄是学堂,家族的私塾。内有藏书屋“养拙斋”,琴棋书画室“养诚斋”,敬奉着先师孔子的教室,门外有个院中园,名“砥园”,有“砥砺、磨练”之意,是学习之余休闲的地方。拙、诚、砥,寥寥几个字,每个字都像是一颗亮晶晶的星,栩栩生辉,启明着古村人的精神世界。
三
水南村最年轻,诞生于明洪武年间,为罗田迁来的黄氏后裔。这里也有多栋古宅,但大部分标注为“危房”。有一栋也多个天井的大屋,最初还能进去逛逛,现也挂了免观牌,只有珍和堂与余庆堂供参观。
进入珍和堂,这是一个小的祖堂。从这里往后,进一围院,就是余庆堂。余庆堂内的闺秀楼,当年大家闺秀生活起居的地方。
人身被封闭了,精神是不是也会被封闭?有幸生在富贵之家的闺秀们,被宝藏在这深闺中,像温室里的花儿那样养着,也许确实娇艳,但不知道是不是也娇弱?我总觉得,花还是在阳光下鲜艳,幽闺让人孤寂。如今闺秀楼张灯结彩,布置为喜庆的结婚礼堂。这种喜气洋洋与曾经的禁锢深闺,代入感让我难以适应。
慎终追远,宗祠祭祖。黄氏宗祠,在水南的那棵古樟下。祠内挺大,青砖的高墙,黝黑的房板,粗壮的木柱擎着墨黛的瓦,走进去颇有深陷森威之感,不敢言语,不敢粗步,好似觐见自己的祖先,而不是来旅游。天井内,左梅,右桂,寓意“梅花香自苦寒来”和“月桂高攀第一枝”,勉励子孙勤学求进。同样为了勉励族人,祠堂内现布展有黄氏家风家训。
也是这几年,水南换了新颜。沿着穿村而过的小沟溪,一条赣派小吃街,闪亮登场,新街古风。小溪的水,就来自梅岭,明澈清冽。小吃街的美食,来自全省各地,馋嘴来自各地的人。小吃街的房子,仿古式,精雕细刻的门楼,精雕细刻的百味牌坊,精雕细刻的百福照壁……我相信,若干年后,时光的积淀与渲染,也会让小吃街变成古街古风。
但凡古村古镇,都有保护与开发的问题。老建筑陈旧了,若尚加修缮即可修旧如旧,这是最好的情况。但若损毁、坍塌了,无法修复,只好重建,重建仿古,尚可接受。像安义古村这样,开发旅游,保护了古建,保持了古风,算是幸运的事情。人易老,物亦会损,都要善待,要像爱我们自己的亲人和朋友那样。
四
罗田诞生于晚唐,也有1200岁了。他在三兄弟中,居在东北角,梅岭脚下,一条翻越梅岭的古道,从他家穿过。
古时要过梅岭,需要一天多的脚程,生意人还带着物资,在他家歇歇脚再行,就成为旅人们的选择,罗田由此成为人员聚散、物资聚散的商贾之地。鼎盛时,罗田的街上,商铺一家接一家,人来人往。安义民间流传:“上有罗田黄,下有东冈杨。”指的是罗田黄姓和东冈杨姓,在当时安义最为繁荣。
石板道上是岁月的抛光,凹痕清晰的车辙,倾述着这里曾经车水马龙的盛况。有些罗田人,也随生意走出去,成为赣商,并把财富带回来,兴家建业,就像勤劳的蜜蜂,勇敢地飞出去了,带回甜蜜。罗田留存的祖业最丰。“世大夫第”“晨晖遥汉”“星绕遥枢”“瑞绕南极”“安陆遗归”……他家还有好多大宅大院,其中“世大夫第”就有两栋,都是“红顶商人”们的家产。
正街上的那栋“世大夫第”,如今是“潦河奇石馆”,琳琅满目的石头,用大自然在远古时创造的奇特纹理,展示着现代人的遐想与闲趣,如筋纹石“顺水”“山水”,腊石“金童归山”,星辰石“六合”“唯我独尊”等等,惟妙惟肖,妙趣横生。最近一次去看,奇石换成了古村的绚丽风光片。
古樟前的“世大夫第”,是著名红顶商人黄秀文所建,为目前古村保存最好最完整的大宅。黄秀文诚信经商,富甲一方。他乾隆初年,筹建此屋,耗时三十八年。它由三栋房子联排一体,过道串通,有十二个厅堂,四十八个天井,一百零八间起居室,真是“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李清照《临江仙》)
正大门进去,第三进才是主厅启绪堂。堂前有两层檐梁柱,显得格外庄重与特别。但这还不算最独特的,最值得津津乐道的是厅正对的门墙,用石条镶嵌成官帽的形状,其中,门楣上的三横石条有精美的镂空浮雕,最上一条红石刻有卷草、一对仙鹤和一对凤凰,寓意“丹凤朝阳”“仙鹤长寿”;中间是匾额,书“爽挹西岚”,匾额两侧雕刻状元打马逛街和麒麟图,惟妙惟肖;下层雕刻有两条龙,两条鲤鱼和门,直白“鲤鱼跳龙门”的期望。这小小方寸之地,雕刻细致繁缛,美好寓意,整栋院落由此可见一斑。
这栋大宅院内,还有宣化堂、叙彝堂、典当房等。整栋宅院,窗格窗花,精美且美好寓意,如团草、菊花、蝙蝠等,即使每块石墩,都刻有花、草、兽、云图案。其中一组窗格,由百只蝙蝠整齐排列,很美观,显然也是“百福”之意。老宅结构精美,古朴厚重,厅堂里,过道里,吹过的都是醇醪古风。
在古村,每一块石雕,都有一份心思。每一格花窗,都是一份期许。每一栋老宅,都有不只一个故事,甚至不只一个传说。这就是参观古村古镇、古院老宅的意义,就像诵读一本经典,给我们知识,让我们受启发,让我们明理。津津有味地读书,与饶有兴趣地参观如此古建,车轨共文。
罗田前街以店铺为主,后街为宅为库。庞大的村落,大街小巷,纵横交错。罗田村有一条小巷,太窄,窄得只能一人勉强通过。当地人厚道,即使为了旅游,也没有像有的地方,给它取那种诱人但俗气的名字,而是叫它:和气巷,意为要互相谦让。我从这小小的一条巷,从这一个普通的名字,读出了古村人的淳朴、善良、纯洁。《易经》中的谦卦,无所不吉。和气、谦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古村人具备。
罗田村中还有一口千年古井。四块厚石板榫卯的井身,内侧上壁已经被无数次的绳上绳下,磨得凹陷、平滑。井底是圆的,水清澈得俯首下瞰,是自己清晰的头影。相传喝井中水,有益健康长寿,故称其为“寿康井”。井旁有家农家餐馆,我曾经在这里午餐,古井水做农家饭,菜鲜味美。我也算喝了寿康井水的人。
五
不同的季节,古村呈现不同的景色。尤其当那片花田,鲜花如海的时候,吸引更多的人来看她。
起初,这片介于三个村之间的花田,还只是普通的田地,种着稻谷等庄稼,如今这块宝地的旅游附加值被开发。先是种油菜。油菜花是人们乡村游的最热门花事,即使是现在,还是高颜值的,吸睛力强。比如婺源,整个县域旅游,春天就是油菜花海。后来,花田修了步栈道,种上了波斯菊,花期推后了。尤其有一段栈道弄成婚礼仪式台,摆着心形的花架,看似随时可办喜事。花田也升版为花田囍事,就像清新丽质的姑娘,升格为娇媚俏丽的新娘。来古村看花海,就得选择合适的时节。
不过,我这人不循常理,不在乎时节,只偏爱细雨或雨后把自己放在古村中。这样的天气,峰岭云锁,山峦岚岫,以此为背景,古村画风唯美。这样的天气,一般游人少,没有人头攒动,是我喜欢的境况。我好静静地独游。因为静游独游,才可以慢慢看,慢慢品,慢慢拍,那种前呼后拥,走马观花,不叫旅游,只能算是玩。
但是,我喜欢雨的古村,还因为我觉得,这时候的古村格外美。雨润天地,雨润古村,雨润后的她更加古韵幽悠,丰姿冶丽。
湿漉漉的石板路,泛着粼粼的光,石的硬质与水的晶莹,叠合在一起,就像硬汉与娇娘般配搭。石太硬,水太娇,水石相拥,则内刚外柔,这也是中国人儒雅的性格。淋洒了雨水的石板路,清丽,柔美,讨人喜欢。
还有古村青砖的老墙,染了日子的滋味,附着岁月的斑驳,一旦被雨水浇洒,色泽更加深沉。而不规则的水淋,让墙体更加斑驳,犹如照片调色时,加了饱和度和对比度,使得老墙更加艳丽,更加重彩。这样的她,更具古韵,能不特别喜欢?
六
用两天时间,我又把《古村女人》速温了一遍。片尾曲唱道:“爱情这杯酒,谁喝都得醉。”电视剧中,主人公爱情的见证与寄托,爱的悲切与爱的甜美,都有在古樟下出镜。
这株古樟,也叫唐樟,它的生命史,与村史同期,是古村能够见到的最老活体。它如此地枝繁叶茂,在村后的小冈上守望着古村和古村人。我觉得,它应该是奉了嘱托,有了承诺的,就像江南其他村子的老樟树一样,是村子繁荣昌盛的象征。
现今,因为一部电视剧,它又增了份职责,帮着满足人们对爱、对爱情的祈福。它似很乐意承担这份责任。那密密匝匝挂在枝头的红色心愿牌,随风叮叮当当的碎语,就是它不舍昼夜勤恳履职时的操心。立在古樟下,凝神那遒劲龟裂的树干,在细细碎碎的风叶间,我聆听到它爱的物语。
如此的古村,如此的老街小巷,如此的老宅大院,如此的花田唐樟,如此的她,能不喜爱?正如有人形容的,来“感受古村居民一半烟火,一半诗意的生活。”我是同意这话的。并且我坦言,我喜好追寻古风的心,十多年来一直都眷恋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