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耕耘】【东篱】同框的鸟儿(散文)
可以说,我和怀才抱器的结识与交往是从鸟开始的。有了爱鸟写鸟研究鸟的爱好,我们便以鸟互称,我在东北,是“长白鸟”,他在胶东半岛,是“胶东鸟”,因鸟结缘,便有了令人难忘的文字情缘。
一
我与怀才老师的交往,是在两年前,因为文字,让我们走到一起。他的文章深沉厚重,匠心独运,给人非同一般的读感。他所描写的故乡,是心灵深处的怀念,亲情与乡情凝结成一段美丽的乡愁,让人心生感念,唏嘘不已。他写的游记,是一处风景的典藏,目光独到,理解深透,让风景灿然生辉。
近些日子,他的有关赤山系列文章,引人瞩目。他能把那里的一山一水一石,都描写得富于灵性,仿佛所有的一切皆有魂魄一般。他身在山东半岛的浩瀚之海,而我在长白山脚下的森林之海,所处环境不同,也让我的心里有不一样的感受。我希望自己能有与他一样的文字感觉,也能谱写出属于自己的华章,与他交流,不免心有所愿。
好久没有写出一篇像样的文字,自己觉得不像样,也不好发给怀才老师去看。每个人写作的方式不同,也就在制约着文字的生成。我觉得有一种文字的感悟是很重要的,我想着他面对赤山的一山一水一石时,思想是怎样与它们碰撞出火花的呢?
我所要写的文字都藏于自然之中,它们都被夹藏在很隐秘的地方,需要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发现。我一直都想写一写这只鸟儿,却觉得无从写起。河乌在河道里生活,一生都与水为伴。只是,它飞翔的速度太快了,我常常还没有看清它的模样,便已然化为一道黑色的影子,掠水而去。
和怀才抱器先生讨论,他说,写作是为了呈现,那是一个低的层次。写作是一种生活,那是真正得到了写作的情调了,观察,也就不觉得累了,即使一天两天看不出什么,总有入眼的时候。他特别解释“入眼”,就是看到和别人看到不一样的东西,不一样的秘密。这种快乐,是伴随着写作的。于是,为了写那个鸟,我走进了鸟的世界。
鸟的世界是一条河,名字叫梨树河,如这个名字一般,两岸有许多的梨树,每到春天来临,一树一树的洁白,映照出一片洁白的光晕,投影到河面之上,芳容浮动,会觉得整条河水都欢喜得春波荡漾起来。
我如惯常那般,悄然来到一棵稠李树下。这棵树枝条下垂,树叶丰盈,有着不错的遮护。水声潺潺,是此时最大的声响,似乎可以掩盖去所有。流水目光所及的远处,清波已然没有了跃动的姿态。
我在等着那只鸟儿的出现。其间有些鸟儿在河边出现,却是一个意外。有取水的,啄饮一番便自行飞去。有追逐的,一闪而过便消失在丛柳之中。我期待的那只黑色的影子,从下游出现。一个石头一个石头,摸着飞来。它应该是一块石头都要站一站,一边还仔细去观察什么,水里有什么状况,是很重要的。它是名副其实的渔夫,食物来自于水中,它自然要十分留意。我的脑子里闪动了一下,小小的鸟儿,怎么像在林间跃动的猴子,攀援着一棵棵树木,飞越而来。
它的模样我还是没有捕捉到,树荫的效应,让这么一点点的黑,把它的模样遮蔽起来,又因它的速度太快,成为一道黑影在所难免。我的目光随着它的身形而动,却跟不上,它消失在一片河柳丛间。这就是河乌,好迅捷的鸟儿。
观察鸟是处于我对鸟的喜欢,总想摸清鸟的习性,用文字表现鸟的特点。当然也是受到怀才抱器的影响,他写赤山,动不动就驱车入山,与大山厮磨相处,于是才有了精彩的表达。我更想从鸟的身上找到灵性,为文章添彩。
和怀才抱器先生说起这段观鸟的情节,他说,观鸟的时候,怦然心动了,那就有了写作的欲望。是的,一切为之付出的,都不算什么了,埋伏,偷窥,屏息,端详,这些仿佛是已经进入了驱字构句的过程,难得的美好体验。
他说,文学不是倡议书,是要用美唤醒人们的爱鸟的意识,观鸟的人这些付出,是会感到读者的,是值得的,这就是文学的价值和方向。因鸟我们有了话题,有了对文学的见解,我也把一次次观鸟的过程当作了走进创作的序幕。
二
文字之形,同步于天地。文章的章法,如山川河流般有序的排列。我的文字便在其间,所要做的,是如何去发现,并且一颗颗获取,串成一条,便是纸面上形成的句子。
只是,此时的文字有些局促,那只鸟儿飞入视线,却没有给心灵过多的撞击,便折返而出。快如闪电,连个整体形象都没有捕捉到,该怎么去描写呢?怎么能让它飞进心灵深处,让心灵产生共鸣,是个难题。怀才抱器先生特别提倡让风景走进我们的内心,叫文字“走心”,这是上乘的功夫,也是我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文学境界。
河乌过于机灵,野性十足,是不容靠近的。捕捉到远远的一个影子,已经是不错的结果了,它是这条河的象征,正如这条河一样,看似轻柔曼妙,却不见洪水暴涨之时,如野兽般狂躁迅猛。洪水退去,留下深凹的河床,能搜刮走的都搜刮走了,剩下的是坚硬的河床和密密麻麻的石头。野性的鸟儿与野性的河流,多少都有些相似,性格是可以传输的,在这条河生活的久了,多少会沾染些品性的。
我是个愚笨之人,文字于我而言,沉重至极,更像一块块沉重的石头。我的那些一行行文字,是一块块垒砌上去的,汗水流下,浇筑在字里行间,愈发感到创作的不易。我想象不出的创作捷径在哪里,眼前是一片荆棘密布,如何蹚出一条路来,却需要意志的坚韧才行。
我所看见的河乌,都是零星八碎的东西,实在无法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形象。它更像是一块抛出去的石子,只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而已,其他的,再没有什么印象了。
我的文写了一半儿,便不得不放下。还是得去河边碰碰运气,万一有这么一次被我捕捉到了全景,那可是件让人爽利至极的事情啊!
写作的人大多会深有体会,写不下去,是遇到了瓶颈期,破解打碎这个瓶颈是多么不易!
怀才抱器先生说,一只鸟,可以让一个人为之做这样多的观察交流,就说明创作者已经走进了鸟的世界。这是鼓励,也是最暖心的提醒,也是他的鼓励,让我和鸟有了进一步的接触。
三
写作的欲望,逼着我去观察,在观察中找到乐趣,可以说是写作之外的收获。我想起怀才老师便曾经写过一篇有关鸟儿的文,只是那是一只大鸟,是大天鹅。他的那篇文章叫《天鹅舞》,翩翩起舞的天鹅,充满了无限的动感,足以吸引人。他看鸟的地方叫石岛湾,足够大啊,竟然有方圆三十多公里呢!这样大的一个舞台,现实版的“天鹅湖”是精美绝伦的,是无可比拟的。
我猛然想到了一个问题,鸟儿与人的亲近距离还是很有限的。也许天鹅的性情温顺,人们是可以近距离接触的。近距离的观察,还是可以观察到鸟儿身上细微之处的。天鹅所特有的温文尔雅,还是非常吸引人的。弯曲的长颈,划出一道优美的曲线。近的远的,我想的是如何能拉近距离,把这段生疏的距离感拉近呢?我突然想到了望远镜。我想怀才老师也一定有一部望远镜,把远处与近处的天鹅,统统揽入一个镜头之中,当是最美的画面了。
门前的这条梨树河与怀才老师身边的那片海有着同宗同源的关系,水流千遭归大海,大海是无数条河流的汇总,是无数条河流的凝聚。大海是聚心聚力的地方,是这个世界最强大的力量汇聚处。梨树河一路向东流去,越过无数高山,穿越无数险阻,一往无前地奔向大海,是这个世界的终极目的所在。如同人类要奔向光明,奔向最终追求的目标一样,是这个世界的真正意义所在。真理便是清澈如水,便如河流一般一泻千里。我的愿望就在此时出发,流去千里万里,便可以流到怀才老师的身边。
从这个意义来讲,我心目之中的鸟儿,与怀才老师心目之中的鸟儿,是相亲相近的。鸟儿的魅力非同一般,每个人都有爱鸟爱自然的天性,柔情似水,与鸟儿融为一体,作为爱鸟的人,发自内心地写一篇文章,也是一种寄托,也是一种期待。他的鸟儿写好了,就放在那里,我的鸟儿还没有结果,是让我心急的地方。我也想写一篇鸟儿,期待能和他的鸟儿一起发声,这是我的愿望。
我忙翻找出望远镜,便出了门,向河边走去。身边是青青的山林,绿草青青,还没有铺满地。细长叶子的溪荪,一丛挨着一丛,此时还没有抽出花穗,更像脆嫩的青蒜苗。河水细碎的声音隐隐传来,清爽的河道之气涌来,一条河的气脉带动着整个山谷,森林被这股气息所漾动着,迎合在水流的节奏。一条河能滋育一条山谷的生灵,无数条河流汇聚的大海,便滋育了整个世界。我在河边想到的世界,是于河流间畅想而得,调整镜头的片刻,顺着流水的方向而去,更加感受的河谷的万千气象,冲天而起,这时,愈发感受到世界的真实。
深入的观察,总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写作的色彩,更是提炼思想的观察。解读描写鸟,人生它们的世界,只有走进去,才可以了解和真切感受。
四
流水的清澈感于镜头之中,更显幽深。我方才觉得,一条河的起源对于世间万物的影响,有多么的深远。河岸上一片嫩绿显得水气十足,树木的枝干秀颀挺拔,参天而起,各自形成一个个浑圆的形态。这里的生态条件是无限卓越的,聚来些神秘的生物也是可以理解的。
有了望远镜,让我有了更多的信心。河乌的出现一般在清晨的时候居多,它终年留居在深山地区,活动于溪流河谷之间。我所选择观察的时间,还是因为懂得它的习性。我藏身河边,是带着一颗虔诚的心的。能观察到河乌的相关细节,是我最需要的。这篇写鸟的文,我是志在必得的。
我期待的那只鸟,终于在镜头里出现了。那只印象之中的黑色的鸟儿,却不是黑色,而是咖啡黑褐色。它停落在河中的一块石头上,腿部弯曲,尾巴上翘,头与尾且不时地上下摆动着。它突然在镜头里消失,钻入了水中。片刻间,它又出现在另一块石头上,嘴里已经多了一条银白色的鱼。那条鱼一定是柳根鱼。这里水波平稳,河岸边丛生着许多河柳,便是柳根鱼聚集生活之处。
只见它甩动着脑袋,竟然灵巧地摔打着嘴上的鱼儿,鱼儿很挣扎,好像对它的进食产生了影响。小小的鸟儿,嘴里的这条鱼足够了它的早餐,把鱼吞进肚里,便可结束了一天的捕食。我在这么想着,它却突然飞起,顺着河流而下,消失在镜头里。没有见到它进食,衔去别处了,难道是有雏鸟了吗?我在算计着这个日子,此时已经快到六月份了,可不是雏鸟破壳而出的时候吗?想象不出它有几只雏鸟要去喂养,有些鸟儿是雌雄鸟共同抚养雏鸟的,不知道河乌是不是也有这个习性。
镜头里鸟儿纯真可爱,看见了鸟儿的样子,本身就让人兴奋。我想的是怀才老师在写他的天鹅时,观察的也是足够仔细,细节动态的描写的非常到位。他观察的如此细致,一定也是在镜头里观看到的,镜头里的鸟儿,有着别样的神采。如果这里是容易突破的出口,这段文字分明就是一个标志,春天的世界里,不能没有这些鸟儿,没有鸟儿说明春天还没有到来。
让两只鸟在一篇文章里出现,哪怕是没有关联,我们也要找到那种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怀才抱器先生的想法。文学可以收获佳话。这个奢望是在曾经看到过的书本里,这次,我也入框了,我用自己的经历,感受了文学带给我们的情趣,多么亲切的佳话!
很快,我的文章推出。怀才老师给写了精彩的编按,并且充分肯定了文章的特色,同时他对整篇文章做了细致的润色。他的那篇鸟儿已经获得了精品,得到了江山精品评议组的认可。我的这篇鸟儿很快也获了精品,也同样获得评议组的认可。两只鸟儿一只生活在长白山深处的河谷之中,另一只却要相隔在山东半岛的海边。它们的生活习性不同,可是它们远隔千里,却能在一起发声。由怀才老师和我制作出的框框,无疑是一个特例。
怀才老师的文字细腻,充满美感,他极力让两只鸟儿的叫声更加甜润,他一贯这样,总是以明快的色调来打磨着写作的对象。一脉相传的声音,从南北间汇合在一起,在美丽的江山里回荡着。声音婉转动听,身影矫健多姿,仿佛这身影无限高大起来,我们是真正同框的鸟儿,在一起吟唱甜美,书写未来。
因鸟,我们有了探讨,两个鸟儿走进一个画框,无论是一个系列,还是截然不同的物种,为什么就不能走到一起?就像是两个人,性格各异,也完全可以放在一个空间共处。可以说是怀才抱器把我引导到一个崭新的写作方式上,才有了这样大胆而成功的尝试。
在江山文学网写作的几年,有很多值得回忆的故事,两只鸟的故事,让我记住了一个朋友,一个相隔千里却还在一个框里的朋友——怀才抱器先生。
让两只鸟同框,探索文学的表现方式;一只“长白鸟”,一只“胶东鸟”,同处东篱下,也同框。我用这些文字,记录这个温馨而精彩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