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榆钱饼(散文)
榆树钱是榆树的种子,简称:榆钱,因外形圆薄像钱币而得名。它有健脾和胃、安神助眠、杀虫消肿、止咳化痰之功效,可食用,营养价值比较丰富。
记得第一次吃榆树钱还是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学校的后操场西墙边有几棵榆树,长的又高又大,应该是生长了很多年吧。平时虽说经常去操场活动,却也没人去在意这几棵树,每年一到春天,榆树的枝条刚刚结上榆钱的时候,就引起众多同学的注意,有的同学就迫不及待地去摘了,想当然的都是男同学。爬树、上房、翻墙这类事肯定与女同学无关。因树太高,根本够不着,胆大的同学就爬上树去摘,树下的同学就眼巴巴的抬头用羡慕和期盼的眼神望着他,直到他把衣服兜里装得满满的才下来,大家都围着他和他要一点尝尝,有些不敢爬树的同学就捡起石块往上扔,期待能砸下一些来,只是收效甚微,但也能飘飘洒洒的落下一些,也蛮激动的。放到嘴里慢慢咀嚼,黏黏的、有淡淡的清香味。夏季上体育课课间休息时,同学们会躲到树下乘凉,还可以听到树上小鸟的鸣叫,这几棵榆树也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小时候我生活的北方小县城树木种植大部分都是白杨树,可能是因为它更耐寒,成活率更高吧。记得在中学课本学过一篇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感触颇深。我的家乡虽不是文中描写的西北黄土高原,但那高高的、笔直的白杨树却也像极了我生活的北方。
这里种植榆树并不多,许多人也并不知道可以把榆钱掺合到面里做食物。那个年代的饮食很单调,面食居多,却从未考虑过粗粮细作,能吃饱就满足了。直至工作以后,才听说有人用榆钱和玉米面做成面团或饼尝个鲜。
我第一次用榆钱做面食是在前几日,我单位的前院有棵榆树,长势非常好,密密麻麻的结满了榆钱,每一根枝条都显得沉甸甸的随风摇摆,像是在招呼我们:快来摘啊!同事摘了很多,给了我一些。简单的和同事请教了做法,又去查询了百度,感觉做起来不是很难,下班后便回家付诸行动了。把榆钱反复洗干净,沥干,放葱、姜末、五香粉、鸡精、盐,加白面粉、打颗鸡蛋、加水,搅拌成糊状,电饼铛加热、刷油,盛一勺面糊在电饼铛中摊开,冒热气后翻另一面,不到五分钟一张榆钱饼就做好了。白面饼里淡绿色的榆钱点缀其中,看着就漂亮,有食欲。拿一张尝尝,口感柔软、劲道、清香,真是不错的美食,初次做还比较成功,颇有些成就感呢,家人都爱吃。这是用白面粉的做法,还有用玉米面做的,也可以在笼屉上蒸,也可以在电饼铛中烤,像贴饼子一样,做熟后呈金黄色,我给它起名为黄金饼或金钱饼,也很形象的,口感同样很好,这是纯绿色食品啊,也只有每年春季的几天才可以吃到,结榆钱的时间大概也只有一周左右,然后就开始枯萎、飘落、长叶,再想吃榆钱饼就得等明年的这时候了。
也许是因为上了些年纪的缘故,对许多事都比较敏感,也很容易触景生情,看到榆钱就自然的想到了中学少年,想到了那个贫困年代,艰苦的岁月,俭朴的生活。那时,在县城非农业户吃白面也是比较困难的,大多是粗粮,粮食都是定量供应,成人每人每月也不足30斤。那是个计划经济的时代,国家经济匮乏,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落后,但那时的人们比较容易满足,特别是孩子,一件不起眼的玩具或一个简单的游戏,就会让他们高兴一整天,能吃到一块糖都是莫大的奢望,童年的生活虽艰苦,却也有许多的乐趣,天真无邪、无忧无虑。
如今,国家富强了,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吃腻了大鱼大肉的人们,野菜、树叶、粗粮反倒成了盘中美味,食宿农家院成了时尚的旅游。我做的榆钱饼拍照片发到同学群、朋友圈炫耀,也让他们羡慕不已。这就是时代的变迁,社会在发展,我们的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逐步强起来了,她已经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有了更强的话语权。作为中国人,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惟愿我的祖国繁荣昌盛、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再次感谢社长,遥祝幸福安康!
再次感谢您的精彩点评顺祝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