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画是生命里的另一种颜色(随笔)

编辑推荐 【晓荷】画是生命里的另一种颜色(随笔)


作者:秋水翁 秀才,1763.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82发表时间:2022-04-24 13:31:15


   此为《红楼梦》四十二回笔记。
   这一回重点落在惜春因要画大观园,所以不能参加诗社而请假一事之上,一群青春年少的孩子在大观园里讨论作画的事。薛宝钗对于绘画详细的讲解非同一般,令人叹服。作者借薛宝钗的语言,讲述了国画,尤其是工笔,以山水园林为内容时的布局、画技、用料、制色等各个方面,系统地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画的技巧与艺术水平,展示了作者对绘画艺术也有很深的造诣。
   有好几次,我在读这一回时,突然有一种冲动,就是很想去学一学国画,然而人至中年,为生计奔波忙碌,所以也只得叹惜无缘于此。况自己未必有那样的天赋,故所虑于在水墨的世界里,学艺不成,倒成一小丑,岂不是贻笑于人?只得作罢。
   但我想,如有爱好国画者,真应好好读读此回,或可有所增益。
  
   二
   此一回首先讲刘姥姥在贾府呆了三四天,欲打算回乡下去了,所以提前向贾府里当家人辞行为开始:
   那刘姥姥带着板儿,先来见凤姐儿说:“明日一早定要家去了。虽然住了两三天,日子却不多,把古往今来没见过的、没吃过的、听见的都经验过了。难得老太太和姑奶奶并那些小姐们,连各房里的姑娘们,都这样怜贫惜老照看我。我这一回去没别的报答,惟有请些高香,天天给你们念佛,保佑你们长命百岁的,就算我的心了。”
   我曾说刘姥姥的语言非常漂亮,这是一个深知生存法则的老太太的人生智慧。这种智慧尽管显得卑微,但一个在贫穷线上挣扎的人,她能够努力去为生活奔波,用自己的人生智慧去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这本身就是值得称赞的。她不偷、不抢,也不算计,怜惜财物而不贪恋财物,有自然生命的顽强,也有作为穷人的骨气和感恩之情。
   凤姐说贾母从来没有像刘姥姥来大观园这么高兴过,因高兴过了头,在大观园里闹腾了一天,就茶饭不进,懒怠不行了,所以在屋里不想见人,叫刘姥姥暂时别去辞行。
   这里有一种生命的对比。刘姥姥比贾母年纪大,然她喝酒吃肉,闹腾一天,什么事都没有,而贾母呢,却因此生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一是贾母生命有一种荒凉感,她的快乐来自于人间那种天伦的愉悦。但这种愉悦必须在人的参与下才会有的,而人性又多变和复杂,所以这种快乐不稳定,也不够实在。刘姥姥的快乐是天然的,是人对自然的一种欣赏、感怀,这是从苦难中吸取的一种愉悦的元素,所以刘姥姥的快乐更持久,也更广阔。二是刘姥姥来大观园,正给了大观园里不一样的生命状态,——这种状态不是在富贵里形成的,而是生活在自然环境里那种顽强、乐观、厚道、简单的一种快乐。有时候当人的欲望越低,获得快乐就会越简单,所以刘姥姥来大观园,是给贾府带来了这样的一种人生感悟。
   不仅如此,凤姐还说大姐儿也因在大观园里玩,多吃了一口东西,也生病了。所以这让凤姐十分担心,然而刘姥姥却说这个未必是病,应该存在其它原因:
   刘姥姥道:“姐姐儿只怕不大进园子。比不得我们的孩子,一会走,那个坟圈子里不跑去?一则风拍了也是有的,二则只怕他身上干净,眼睛又净,或是遇见什么神了。依我说,给他瞧瞧祟书本子,仔细撞客着。”
   她讲的这些话,很有些迷信的东西在里面。但在中国人的思想里,这样的迷信却是可信的。不仅是普通的老百姓,许多达官贵人也相信这样的东西存在。所以凤姐马上叫平儿拿出《玉匣记》来看看,果真如书中说的一样。
   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婆婆也说过这样的话。她说小孩子阳气不足,去那些陌生的地方,容易看见不干净的东西,就会导致生病。所以婆婆常常给去陌生地方的小孩子身上装一把米,说这个可以防范邪祟的东西。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原因:因为小孩子抵抗力弱,在外易感风寒,或者吃东西消化不良,所以生病。而人能相信邪祟之事,无非求一个心里安慰而已。
   这种心里安慰,有一定的社会性。当人们面临困惑,而又无法解决和排遣时,就会借某种外在的力量来安慰自己,以求得内心的平静。宗教的信仰基础往往来源于此,但当人们对某种信仰感到疑惑,或者从那里找不到安全感的时候,人们就会离经叛道,甚至推翻自己原来的信仰。所以,鬼神之事、宗教信仰,古来有之,只不过存于人心罢了,——“得人心者,得天下,”诚然如是。
  
   三
   然而紧接着刘姥姥才说出大姐儿生病的真正原因:
   刘姥姥道:“富贵人家养的孩子都娇嫩,自然禁不得一些儿委屈。再他小人儿家,过于尊贵了也禁不起。以后姑奶奶倒少疼他些就好了。”凤姐儿道:“也是有的。我想起来,他还没个名字,你就给他起个名字,借借你的寿;二则你们是庄家人,不怕你恼,到底贫苦些,你们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的住。”刘姥姥听说,便想了一想,笑道:“不知他是几时养的?”凤姐儿道:“正是养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刘姥姥忙笑道:“这个正好,就叫做巧姐儿好。这个叫做‘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依我这名字,必然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遇难成祥,逢凶化吉,都从这‘巧’字儿来。”
   刘姥姥在这里分析大姐儿的病情,很有些生活的经验:富贵人家的孩子,像温室里的生长的花朵,经不住日晒雨淋和风霜的吹打,而贫穷人家的孩子,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生命早已磨练得十分顽强,所以不会轻易生病,即使一点小毛病,也会很快痊愈。这里似乎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何生命只有经历过四季风霜,才能更加顽强和坚韧。
   也许王熙凤从刘姥姥的话里领悟到这一层意思,所以她便请刘姥姥给大姐儿取一个名字,希望孩子能平平安安地长大。我记得自己的故乡有一种风俗,为了使孩子平安健康长大,特地给孩子取一个非常土气的名字,——甚至有的叫“狗儿”或者“猪儿”的,目的是希望孩子的生命像那些牲畜一样低贱而野性,便于生存。
   然而刘姥姥在这里,并没有给大姐儿取那样低贱的名字,而是叫“巧儿”。这名字听来既清脆,也有些机灵活泼的意味。作者借刘姥姥给大姐儿取名一事,似乎也暗示她的命运与刘姥姥有一种缘分。所以刘姥姥说她将来“必然遇难成祥,逢凶化吉,都从这‘巧’字儿来。”这既是生命的一种巧遇,似乎又是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
   不过,这一次刘姥姥算没有白来贾府。你看平儿在清点送给她的东西时,非常丰富,除了钱财,还有衣、食、用具……临走时,鸳鸯又送钱和衣服,贾宝玉从妙玉那里送给她的成窑茶杯,我想,这些东西对刘姥姥来说,足以改变她一家人的命运。
   从贾府里众人的态度和送的东西可以看出,贾家是很讲究的诗礼之族。他们对刘姥姥并没有嫌隙之感,相反,贾府众人对刘姥姥是出自真心的帮助,这足见贾府的慷慨大方。这样的善举,既对社会稳定起一定作用,同时也是为贾府后代积福,——第五回十二只红楼梦曲中,关于巧姐儿的唱词有一句叫“留余庆”,也许作者相信因果轮回,故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来说明这样的道理。
   刘姥姥得了这些东西,自然是千恩万谢,她对平儿说不知道怎样感激。而平儿说:“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那些灰条菜和豇豆、扁豆、茄子干子、葫芦条儿,各样干菜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这个——就算了。”
   这些东西用现代的话说叫“土特产”,——那是城里人给乡下自然生长的东西一种美称。平儿讨要的这些阳光下自然生长和自然干燥的东西,似乎在说明生命里有一种融合的需要:平日里吃习惯了山珍海味、佳肴美食的人们,更需要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东西进行中和,所以说生命需要归于土地;归于自然;归于原生态。
  
   四
   刘姥姥从贾府带着一大车东西回到了乡下,而大观园又回归于平静。
   此时薛宝钗吃过早饭,向贾母问过安后,返回蘅芜苑时,便拉着林黛玉问话。当时林黛玉觉得非常疑惑,不知道宝钗肚子里卖的是什么药——原来在前一日,贾母两宴大观园,大家行酒令时,林黛玉一时心急脱口出说出了一句《牡丹亭》里的戏词:“良辰美景奈何天。”
   薛宝钗指出她私下偷看禁书,这在当时社会会被认为大逆不道的行为,是要受到众人非议的事。所以林黛玉一听宝钗这样质问,自然羞红了脸,央告她别对外说出去。
   然而薛宝钗却从自己的经历说起,推己及人,讲到读书的事:
   宝钗见他羞的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问。因拉他坐下吃茶,款款的告诉他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儿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姐妹弟兄也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背着我们偷看,我们也背着他们偷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连做诗写字等事,这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才是好。只是如今并听不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并不是书误了他,可惜他把书糟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至于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绩的事才是。偏又认得几个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书看也罢了,最怕见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服,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每一次读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薛宝钗的形象变得伟大了。她款款地向林黛玉讲述自己也背着大人们读禁书的事,那种相互交流的场面让人感到温馨。我们可以从中读出宝钗的真诚,她坦诚地与林黛玉交心,告诉她自己隐藏的秘密。我想,从此以后两位美丽的少女,便彼此把心靠近了,所以友谊的深厚,需要坦率和真诚。
   然而我们可以从薛宝钗与林黛玉的交谈中,可以看到她的人生观和对读书的态度——
   宝钗说那些读了书不明事理,反而更坏的男人,还不如不读书。这两句话似乎在骂某些读过书却又毫无道德底线的人。我们生活在现实中,见过许多当官的人因为贪污进了大牢,失去了自由。他们曾经因为读书改变了命运,当了官,然而却忘记了自己的初心。那些读过的书,没有净化他们的心灵,反而使他们变成了一个有知识的强盗和流氓。这既是一种讽刺,也是一种悲哀。有时候我就在想,有德行的人,不一定要读多少书;当读书变成功利和欲望的阶梯后,就是这个社会道德下滑的最直接的原因。
   当然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薛宝钗的人生观。在她那里,男人读书为了求得功名,这是正经的事,而对于女子而言,其主要职责不是要读多少书,而应该遵从礼教的规矩:三从四德,做好女工纺织才算正事,这足见薛宝钗是正统的、礼教的遵崇者。
   但不管怎样,对林黛玉来说,她感受到了来自宝钗的温暖和真诚。作为姐妹那种深厚的情谊在她们彼此之间深化了。所以在这里林黛玉突然放弃了对薛宝钗的抵触与戒心,她显得无比的轻松。
   从大家讨论给惜春放假的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林黛玉还从未像此时这样开心和放松过,她从调侃刘姥姥到惜春的作画,引得众人哈哈大笑,直把史湘云笑得连人带椅子都歪倒了。我们从中突然看不见林黛玉那曾经的忧郁、孤傲的情绪来了。有时候我读这本小说会思考林黛玉的病,——其实从此处可以看来,她的病源在心里。
  
   五
   当然这得多亏薛宝钗在这里的大度和理解。我前几次读这部小说,总对薛宝钗有些看法,唯读到这里,就非常佩服他的为人和才华。她不仅对林黛玉的真诚与宽容,而且她对作画的才华简直让人叹服她
   在大家讨论怎样给惜春放假,让她安心作画的时候,自然就引到了绘画这件事上来。看看薛宝钗是怎么讲画大观园的:
   宝钗道:“……藕丫头虽会画,不过是几笔写意。如今画这园子,非离了肚子里头有些丘壑的,如何成画?这园子却是象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样。你若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藏该减的要藏要减,该露的要露,这一起了稿子,再端详斟酌,方成一幅图样。第二件,这些楼台房舍,是必要界划的。一点儿不留神,栏杆也歪了,柱子也塌了,门窗也倒竖过来,阶砌也离了缝,甚至桌子挤到墙里头去,花盆放在帘子上来,岂不倒成了一张笑话儿了。第三,要安插人物,也要有疏密,高低,衣摺裙带,指手足步,最是要紧,一笔不细,不是肿了手,就是瘸了脚,染脸撕发倒是小事。……”
   作者在这里借薛宝钗的口给读者讲了一段怎样绘园林、人物、建筑等工笔画的技巧。一是布局,画幅的大小决定景物的远近、虚实、疏密、主宾等,还要对景物进行适当的删减。二是画建筑,讲究笔画工整,线条清晰,所以要求界划尺寸。三是画人物,要展现人物的个性,使人物动起来,产生栩栩如生的效果。

共 660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画师,描绘的是自我内心的色彩。画是人类的第二种语言,却比语言更直观、更具体、更真实。一幅画就是将生命中或宏大、或平淡、或稍纵即逝的美定格于方寸之间。读此文有如观画,老师着笔于《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围绕惜春要画大观园,宝钗对绘画的造诣和卓然审美观,贾母因聚会受了风寒,刘姥姥带板儿辞行,并为王熙凤的女儿起名,宝钗与黛玉心不设防地交心谈心等等生活场景,以独特的视野和人生理念,融合自己从生活中提炼的智慧,逐一解读和品评。这无不是在定格生命中最美好的瞬间,让编者仿佛在老师的引领下游览了大观园,比游实景收获更多的是,在老师的解析中,不仅领略了国画的精髓,还真切感受到了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触摸到了人性深处的真淳与良善。“画是生命中的另一种颜色”,从原著品悟出生活不仅仅止于布帛菽粟,若能用艺术的态度去对待生活,涵养胸襟,以真情与坦诚为笔墨,以豁达感恩为桥梁,就能超越人生的苦难,升华自我精神境界,赋予平凡的日子以瑰丽的色彩。这也是编者赏读此文带来的收获之一。感谢老师带来的精彩分享,读之受益匪浅。【编辑:亭上秋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亭上秋风        2022-04-24 13:35:37
  老师总能以敏锐的视角,捕捉文学作品和生活中最不经意的瞬间,用最平淡的语言,讲述最深刻的人生哲理。
世间万事,皆有利我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