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贫困山村的美丽嬗变(散文)
去年六月份,我随东至民俗学会的七位同仁,驱车来到葛公镇梅树村,探访久负盛名的“明皇城”,也因此耳闻目睹了昔日深度贫困村天翻地覆的巨变。
我1984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到现在,一直在葛公镇从事教育工作,对梅树村甚是了解。它座落在葛公镇东部,距离葛公镇近十公里,距离县城有五十多公里。两山夹一洼是它典型的地理特征,一条10余里的长河,两岸住居着300多户人家,1000多人口人。这儿贫困落后,村里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民出行、饮水都非常困难。“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是生活在梅树村村民的真实感受。他们居住在低矮的茅草房或土胚房里,破旧而杂乱,甚至还有不少群众住在危房中。村民一年到头守着一点山地艰难度日。有语云:村里路无三尺平,住居分散不成群;平时河涸饮水难,汛期一到水漫村。那时的梅树村确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穷山村,也是名不虚传的市级贫困村。
好多年没有到梅树村了,如今的梅树村又如何呢?我漫步于村子的各个角落,简直让我傻了眼,旧貌换新颜,让人刮目相看。
要想富,先修路。原来连接梅树村崎岖坎坷的土路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欣喜的是,羊肠小路变成了水泥公路,一直通到最偏远的老山城村民组。不仅是“村村通”“组组通”,而且是“户户通”。另外,村里还有公交站点,我看到几位村民正大包小包地往一辆标注着“村村通客车”的7座面包车上搬东西。走近一看,都是蜂蜜、干菜、鸡蛋以及应季蔬菜等农副产品,他们正准备运到镇上去销售。有村民介绍,这是‘镇区公交’,专门为县内因道路稍窄、19座客车不能通行的偏远山村设置的,以实现从村到镇的无缝衔接。这极大方便了基层群众的就医、买卖等出行需求,拉近了群众与集镇、县城的时空距离,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进程。
环境靓起来了。行走在村里的公路上,只见沿途环境优雅,群山环抱,溪水潺潺,好似演奏着动听的乐曲。一座座木条吊桥,横跨老河,构成了一幅幅乡村美丽图景。河两边绿树成荫,文化墙清新扑面。村庄干净整洁,花团锦簇,远处山上茂密的森林泛出浓浓绿意,给人如置身世外桃源之感。陪同我们的村主任说,近几年,全面提升村里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提升村子的美丽度和村民的幸福度,把梅树村打造成为山水美、生态美与人文美、精神美相得益彰的美丽乡村。
房子也美起来了。河两岸都是一幢幢二层、三层楼房,且布局整齐、错落有致、高大漂亮。可是,当我们走到梅树村最偏远的村民组——老山城时,感到很惊讶,原来居住在这里的几十户居民都不见了,房子大都倒塌了,这是啥回事呢?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我询问陪同我们的村主任,希望他能给我们解疑释惑。他说,你们来的时候,在村口的红旗水库旁有没有看见一排漂亮整齐的小洋楼?那里是老山城居民现在居住的地方。他又说,梅树村老山城、南源等三个村民组都是地质灾害点,必须搬迁,但依靠他们特别是贫困户自身没有能力建房。为了帮他们解决搬迁问题,葛公镇和梅树村利用危房改造项目资金和镇村自筹资金,统一选址建房,所有该搬迁的住户都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房屋,实现了安居梦。听完村主任的介绍,我想起来了,还没进梅树村之前,确实看见了几排美观大方的小楼房。回去的时候,我们特意下车来到新村,只见整齐的楼房,排列有序,形成半边街,公路和各家各户门口都以水泥路相连接。即使下雨天,村民出行也很方便。我们沿着水泥路进去参观,家家户户装潢精美,胜过县城居民的商品房。
生活富起来了。那天,我们到梅树村党群服务中心,正好碰到池州市公安局原驻梅树村扶贫工作队正在帮助村民做农产品的代销工作。村民们说村里虽然脱贫了,但工作队仍然时刻关心着他们、关注着他们,经常来到村里帮他们代销代售农产品。为了减少农户费用支出,工作队在联系好销路后,还自己动手对农产品进行包装,将包装好的农产品送到采购人的手上,以实际行动支持村民增收,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村支书陈方俊不无感慨地说,昔日梅树村,交通闭塞、基础设施滞后、产业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村民只能靠传统的林茶和外出务工来维持生活,2014年被列为市级贫困村。现在,村里建立了绿色原生态茶叶基地,成立茶厂,以标准化生产流程保证了产品品质。并且在池州市公安局的帮助下,每年都开展农特产品消费扶贫活动,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脸上笑容多起来了,家家都有了彩电、冰箱、洗衣机,很多家庭都有了小轿车。2020年所有的贫困户全部脱贫,梅树贫困村的帽子也摘掉了,人们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从“吃饱”到“吃好”,从“土坯房”到“小洋楼”,从“土路”到“硬化路”,脱贫攻坚以来,梅树村贫困群众挣脱了被贫穷围困的日子,土地上“长”出了新产业,乡村面貌发生了大改变,迎来了新生机。
返程的车上,我思绪难平,想到梅树村的美丽嬗变,感慨不已。这一切都是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啊!衷心祝愿梅树村的村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并肩携手行走在康庄大道上,奔向更加美好幸福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