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梦醒时分(散文)
【梦醒时分】
文/妍冰
因为曾经突发灵感,阿玉四易其稿创作了风花雪月曲线图,也引发了阿海无穷的诗意,并获得阿海对四次吟诵曲线图。这是阿玉们没想到的意外收获。
中秋过后,阿海再次发来第五首诗。阿海说这归功于曲线图有特殊魅力。阿海说每次看到曲线图,都有话想说。阿海赞道:
这是震动的脑电波
这是跳跃的心电图
这是奔流的珠江
这是澎湃的大海
阿海诗中运用的比喻太恰当了。阿玉非常赞赏,说这首诗是极好的诗!
阿玉对阿海说:“你连脑电波、心电图、江波海浪都作为喻体了,回头一看,曲线图还真是像啊,那弯弯曲曲的红线,跌宕起伏,波峰波谷,九曲十八弯。”
阿玉不由得也跟着暗暗得意起来,不知道怎么就有了这个灵感呢。从一稿到四稿,又有阿海参与了整个过程,所以,曲线图虽然是阿玉的构想,却是再一次他们联手的杰作,如同江海、如同溪流、如同诗话。所以,阿玉对阿海心存感激!
国庆之后,因为“梦里瑶池天籁闻”、“不敢约君还约君”!所以,就有了欢度泉的诗意!欢度泉紧挨着喜悦山,而喜悦山曾经诞生过一段很传奇的故事,故事里仙山琼阁,青山碧水,充满仙意。
于是,阿玉沉迷。
沉迷之后,阿玉便赋诗一首:
《秋风约我欢度》
在这个季节
秋风吹来邀请:
天凉了
请让我们一起欢度
就在喜悦山隔壁
没有人能够拒绝
秋风的盛情
何况
还有喜悦山的约定
没有人喜欢滞留
在喧嚣闹市
何况
还有欢度泉引领……
阿海说:
有一座山
女神赐名仙山
有一个泉
女神命名仙泉
山已不是山
泉也不是泉
只有江和海
天上与人间
此后,关于欢度泉的话题不绝于耳。庆幸这样的一个秋天,因着喜悦山仙山又诞生了欢度泉,令阿玉产生又一个灵感,很想续写小说《喜悦山传说》,但是十月杂事太多,心便无处安放,而写作是必须要使心沉静的。于是,续写至今为止还是一个美丽的计划。
而诗歌是不需要大块时间那么奢侈的。忙里偷闲,阿玉就能弄几个字出来,抒发对欢乐泉的留恋:
这个秋日阳光晴好
一丝一丝照进心田
喜悦山披挂一幅干净的灵魂
欢度泉圣水洁净甘甜
泉从喜悦山里流出
山里蕴含着欢度泉
山里有泉泉里有山
山和泉难分彼此缠缠绵绵
山有多高泉有多深
泉水倒影着山的阳刚、伟岸
变得更加清澈透明;
山因着泉的滋润智慧满满
喜悦山欢度泉
彰显着生命的
宁静、
高贵
纯洁
温婉!
立冬了。
用什么纪念这一年的立冬呢?
阿玉想到了一件事,关于自己珍存的宝贝。记得阿玉曾经秀过那些宝贝。
阿海问:阿玉哪里会不喜欢补天石呢!没有写出来,是因为没到时候。
那么,立冬了。阿玉该落笔记下那块意义非同寻常的石头了吧。
说起来,其实,这是一款五颜六色的石头,上面五彩缤纷。褐色、深红、赭黄、浅红、灰白,一层层渐渐地,由深变浅。大小刚好在掌中盈盈可握。
这是阿海去年去敦煌出差时拾到的石头。它玲珑剔透,堪比玉石。阿海给它取名为“黄河补天石”
在拾到的第一时间,阿海就发来一首诗赞道:
黄河补天石
洪流历炼爱红黄,
河水精华日月光。
雨雪风花同地老,
梦云壮举补天荒!
是啊,拾它于黄河岸边,它身上的五彩色泽皆为洪荒历练的结果,它汇聚了日月精华和雨雪风霜,协同天地一起,见证地老天荒。阿海想象异常丰富,叹它也许是女娲补天遗留于此。
对于这款石头,阿玉喜爱有加。于是写诗赞道:
补天情趣
丝绸之路有一黄,
西行踟蹰胜秋光。
天若有情比地老,
黄河奇石寄天荒!
看到阿玉写的文字,阿海说自己的思维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时候,重现了捡到石头的欣喜
交流诗文的雅致、共同把玩的情趣,想想一切都十分愉悦!这么多细节,经过记录、美化、呈现,不断的增加珍藏,不断的反复回味,阿海感觉人生更有意义更精彩了!
然而,立冬了,仅仅纪念补天石是不够的。阿海问:“听说过广东周庄吗?或者,有没有去过广东周庄?也许可以到那里走走?”
阿玉在脑海里使劲搜寻着:周庄?是小洲村吗?或者还有另一个周庄?如有的话,则太好!阿玉心里充满了喜欢。更何况还有阿海诗来赞:
听闻南粤有周庄,
古道小桥溪水长。
更驾蓬舟江海汇,
与君散漫亦天堂!
邀君共赴小周庄,
三角品尝兰草香。
更赋诗文江海约,
岭南又是好秋光。
这么美丽的相约,也是好事多磨的。于是几番耽搁、几番错过,阿玉感到几分无奈。后来终于在岭南初冬,阴冷了几日之后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成行。
阿玉是想与阿海一起去那里寻梦的。因为,阿海说过去寻梦。
于是,阿玉问阿海:“逢简水乡一行,你说是去寻梦,现在在这个阳光的午后,在梦里的水乡沿着一条清澈的小河行走,此时此刻,你的梦,醒了吗?”
是啊,那一天,水乡古村里每一滴水滴都好像沁入他们的肌肤;每一缕空气都好像被他们吸入肺部;他们走在冬日阳光灿烂的午后,一步一步丈量着水乡里每一寸土地……
那天中午,他们在金鳌桥头浅尝风味小吃,那款古村老伯用石头小磨手工研磨的黑芝麻糊真是好吃啊,轻轻一小口,竟然唇齿留香。依稀阿玉好像回到小时候,只有那时候吃过的黑芝麻糊如此醇香。而后,在所有超市买到的一袋一袋黑芝麻糊都没有了这么原滋原味的醇香了。阿海又去一位老婆婆的饼摊买了几块萝卜糕和小点心,款款美味,阿玉慢慢品尝着,此时在金鳌桥上空弥散着风味小吃的醇香。
夜晚,他们在绕村河边散步。隔岸就是星月。这是一个被阿海再三斟酌选定的名字啊。在小河这一边,阿玉望着倒影在小河里的银白色“星月”,两个字随着水波的涟漪颤动,一圈一圈的,像极了银色绸缎平铺在小河里,一条华美的小河横穿了古老的杏坛。仰望天空,竟然无星也无月。
阿玉问:“是不是你的星月太过于闪耀,才使得天空的星月隐遁了踪影了呢?”
阿海笑了,说:“哪里,是潜入谁谁谁的心海了吧?”瞧阿海一定是在暗暗得意自己的选择。
清晨,他们第三次进入了古村,逢简其实就是逢着一份简约,一份恬淡,一份淳朴,一份自然。而这些都是阿玉一向喜欢的风格。这样一个小村,静静座落在岭南,如果不是如此钟爱古色古香的阿海们来此造访,会平添多少遗憾。
这一次,他们是专门深访散落在小村里的古迹。
逢简水乡作为富有岭南特色的古村落,村内保存完好的古屋有约100多间、庙宇有6处。还有一座雍容华贵并还在扩建的庵堂——绝妙净院,还有刘、李、梁等二十多座精美别致的祠堂。其中以刘氏祠堂最为古典并历史悠久。
走进刘氏祠堂,里面四壁挂满了图文资料,细细浏览才知道,原来这刘氏祠堂的始祖竟然是距现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汉高祖刘邦第五十四代后人。底蕴如此厚重,历史如此古老!
不禁对这里刮目相看了。
离开了刘氏祠堂,去看小村古老的石拱桥。在逢简,现存百年石拱桥三十多座,其中以金鳌桥、巨济桥、明园桥最为著名。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更保留了不少原生态水乡文化与广东传统文俗元素。
尤其是金鳌桥最为著名。它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约公元1700年),由清康熙年间的太子老师刘云汉所建,是一座以红色砂岩构筑的单孔拱桥。该桥是据康熙授意“尔亦可返乡建一桥”,故取禁宫内御花园水池中的“金鳌玉蝀”之名。金鳌桥,桥长14米,宽3.05米,高3.5米,为梁式单孔石拱桥。孔垮6.9米,拱为纵联砌制法。 桥身的石质为红色砂砾岩,桥面是用白色水成岩砌成,有桥栏,望柱顶状如“官帽”。桥横栏一边刻有阳文“金鳌”,另外一边刻有阳文“玉蝀”,上款为“民国十年(1921)”,下款为“辛酉冬修”。可知此桥曾重修于民国十年,但一桥两名,实属少见。
据古老的传说,清康熙进士刘云汉为太子老师,康熙帝为表彰其功劳,授意“尔亦可返乡建一桥”,故取禁宫内御花园水池中的“金鳌玉蝀”之名。而这座桥,也是刘云汉仿京城皇室花园的“金鳌玉蝀”桥建造的。桥两旁浓荫蔽日,十分舒适。据说古时在河道转弯处,桥四周的古榕、芭蕉、农舍与古桥相映成趣,颇有味道;对面曾建有地藏庙、文武庙,如今已不见踪迹。
流连在间间古建筑之中,随处可见百年老树,遮天蔽日,沉浸在残存的石碑文字里,踏上一座座古老石桥,细数逢简的古风粤韵,回味无穷。
“你知道逢简小村什么时间开始的吗?”阿玉问。
“你没看资料?我也没看清。走吧,再绕回去看看。”
阿玉笑着同意了,于是,返回去再次走进刘氏祠堂,终于得知:
逢简水乡的历史始于西汉,自宋代开村,至今已历经数不尽的春秋年月。水乡内、河岸两旁,古榕、蕉林、石榴、荔枝、龙眼等岭南果木点缀其中,伴以古旧民居、宗祠、社稷等水乡建筑组成的聚落群体。水乡粤韵,诗书人家。四面环水、古风犹存,拥桑基鱼塘之风貌,具岭南水乡之神韵,是别具岭南特色的水乡旅游地。
怀揣着古村厚重的历史,再次沿着小河向纵深走去,几乎到了尽头的时候,阿玉发现了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植物,那么茂密、那么葱绿、那么挺拔、那么茁壮。
阿玉失口说道:“好大一片蒹葭!”
阿海转身探寻着:“在哪里?”
“诺!那不就是蒹葭吗?就在你前面啊。”阿玉指正阿海们正前方。
“啊?那是蒹葭?你真是!好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城市大小姐。哈哈。”阿海禁不住笑了。
“什么啊,这不就是蒹葭嘛?”阿玉走近那一大片葱绿,伸手触摸着那肥硕的叶子,越发觉得就是蒹葭,只不过也觉得这片较以前看到的是肥美了好多,叶子尤其肥厚。
“大小姐,这是没成熟的甘蔗啊。你好好看看。”
“真的?”阿玉半信半疑。
“你真的连甘蔗也不认识?吃过甘蔗没有?”
“当然吃过,但是,从没注意过甘蔗没成熟的样子,从没有走到离它如此近的距离看它,更别说触摸它了。”阿玉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赧起来。
这时候,夕阳透过甘蔗林,将余晖投射到小河里,三只黑白交织的蝴蝶飞来飞去,小河被夕阳染成了红色,微风吹来,河水荡起涟漪,水波变得五彩缤纷起来,一会深红,一会浅红,清亮清亮的,甘蔗倒映在河水里,影子被涟漪拉成弯弯曲曲的一片,河岸不知谁燃起一堆杂草,袅袅青烟在河面氤氲开来,立刻,这里成了仙境一般的世界。
回来的路上,随着阿海弯进一条古巷,尽头是小河的支流,靠近小河的地方有一间刚刚拆除的古宅,残垣断壁,阿玉越过这些废墟突然看到端墙根整整齐齐堆着很多硕大的蚝壳。阿玉似乎眼前一亮,欣然走过去,随手拾起一枚,在蚝壳的身上竟然看到层层叠叠的纹理,大小如一只男人手掌,阿玉想到了小洲村,想到小洲村古宅用蚝壳垒砌起来的墙壁。
“这是不是这所古宅拆除下来的?”阿玉转身问阿海。
“当然是!”
“那么,这古宅有多久远,这些蚝壳就有多久远是不是?”
“是。你问这干什么?”阿海不解。
“我想要这枚蚝壳。”阿玉对着蚝壳目光痴迷起来了。
“哦?这可以吗?”阿海竟然也动心了。
“不管了,你看这里这么多哪。就要一枚。”阿玉拿着那枚就跑到小河里去清洗起来。
不多时,钟爱石头的阿海也拿了一枚更大的,在阿玉身边弯腰清洗着蚝壳上的污泥。阿玉洗好自己的,再看看阿海手上的,便觉得大一些更加漂亮,于是,将洗好的蚝壳放在石阶上,又转身回去找到一枚,上面布满了污泥,阿玉高兴地跑到河边清洗起来,然后和阿海的进行对比,三块古蚝壳排成一排,摆放在石阶上,各个造型别致精彩。看着怎么也洗不干净的蚝壳,阿海说:“这些污泥不知经历多少朝代的风风雨雨,这一下一定洗不干净,记得回家用牙刷轻轻洗涮里面凸凹处,再用些涂抹石头的油涂在上面,一定是一件非常漂亮的工艺品。”
“而我更看重的是它厚重的历史。当然,也包括喜欢它的别致。”
看着它们,阿玉爱不释手了。虽然没有寻到秦砖汉瓦,经过绕村河的滋润三块古蚝壳,此刻在阿玉眼里熠熠生辉。
不知在它层层叠叠的褶皱里,记录着这个古村多少兴衰!阿玉想。
终于要离开了。再回首,只见村头直立的黄色巨石上面“逢简村”三个鲜红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这天夜里,阿玉不能入睡,对着夜色,挥笔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