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远方】云上瑶家(征文·散文)
暮春时节,空气湿漉漉的,仿佛随手抓一把,便可拧出水来。
我和同学一家,从美林湖出发,驱车两个半小时,于正午时分抵达大山深处的连州南岗瑶寨。
南岗瑶寨被称为千年瑶寨,是目前所存不多的古老原始的瑶寨之一。它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同时也是广东省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据中央民族大学刘保元教授和中国瑶族研究协会会长张有隽教授等专家考证,南岗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古老、最有特色的瑶寨。
站在游客中心门口向上望去,一条青石砌成的石板路向上延伸,是通向山寨的主路。一条清澈的溪水从山上顺着沟渠淙淙流淌,好似在弹奏一支欢快的舞曲。路的右边,矗立着一株粗大黝黑的树根,上面刻着著名书画家齐耕夫书写的“千年瑶寨”。左边的峡谷里,三台古老的水车不停地旋转,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宛若在诉说着远古以来无尽的往事。
古寨坐落在半山腰,海拔八百多米。四周群山环抱,层峦叠嶂。我心中不免产生一个疑问,瑶族的祖先为什么不选择平坦开阔的地方安居乐业,而偏要迁徙到这崇山峻岭中?这山中的日子该有多么艰难。经过查阅资料得知,瑶族最早居住于洞庭湖平原以北。后来,因为战乱和受歧视而逐渐向湘粤桂三省边境处迁移。隋唐、宋朝、明朝,瑶族分多路逐渐向广东省内迁移,以至于形成“岭南无山不有瑶”的盛况。他们为了躲避统治者的民族迫害和民族歧视,一般居住在半山腰,筑寨墙,修寨门,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南岗千年瑶寨依仗山势险要,历史上曾多次抵挡来自官兵和其他敌对势力的进攻,保护了自己的家园。
我们拎着行李箱,沿着陡峭的青石板台阶拾级而上,几乎一步一停顿。这里的青石板不同于别处,大小不一,形状不一,厚度不一。有的地方非常平滑,像镜子一般,泛着清幽的光;有的地方又非常粗粝,凹凸不平,可见深深浅浅的痕迹。
“让一下!”后面传来一声叫唤。我回头一看,只见一个粗犷的汉子赶着两匹马已经到了我们身后。两匹马,一红一白,有些瘦弱。我在心里即刻把它们与美林湖供游人骑的高大威猛的马做了一个对比。两匹马背上各驮着两个大麻布袋,从我们身边缓缓走过,步履十分沉重。马蹄声声,敲击在青石板上,仿佛是远去时代的回声。我霎时明白,千百年来,瑶族同胞除了肩挑背扛,就是利用牛马牲畜,将各种生活用品经过这条石板路运到山上,繁衍生息。久而久之,石板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印记。这石板上的每一个坑,每一个洼,都是这座古老村寨的历史见证。
我们步履维艰地向上攀登。猛抬头,一座青砖砌成的拱形门突兀在眼前,上书“南岗”两个大字。透过青苔、茅草和绿藤,依稀可以看出它雄伟古朴的原貌。门的上方和左右两边分别挂着牛头。这让我想起贵州的千户苗寨,到处都是牛头标记。牛也是瑶族的图腾?应该是的。
曾经听朋友说过,千年瑶寨有一个迎客风俗,喝了拦门酒,方可入寨门。可是,哪里有守卫寨门的瑶家小伙?哪里又有敬酒的瑶家姑娘?莫不是因为疫情,游客稀少,取消了这项很有意义的入寨仪式?
进入寨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依山而建的民房,青砖黛瓦飞檐,竟然与我老家的老屋大体相同。它们挨挨挤挤,重重叠叠,像叠罗汉一般,前面房子的屋顶和后面房子的地面齐高。两排房子中间有一条窄窄的青石板小路,称为街。横街直巷,纵横交错,形成瑶排的格局。据说现存三百多栋,皆为明清古宅。大都很破旧,有的甚至已经坍塌。我看见一栋房子的屋顶上有人正在翻修房子。
走在行人稀少的山路上,每一步都能看到不同的风景。不仅有年代久远的石板路、古朴别致的民居、千年古树、明清石拱桥,还有原始的酒坊、豆腐坊、榨油坊,甚至还保留着蛛网般延伸的竹水笕、生火熏烟的火炉塘、拙朴敦实的洗澡石槽盆……时光仿佛在这里停滞,千百年来瑶族同胞的生活场景迎面扑来,自然淳朴,古风犹存。此刻,我们吹着瑶族祖先吹过的风,在他们走过的石板路上彳亍,在他们住过的屋檐下流连,似乎能够感受到他们遗留的气息,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
终于,我们到达了在携程上订购的民宿——云上瑶家。
好有诗意的名字!我们兴奋地推开房门,不禁异口同声地“啊”了一声。
见过全景式的海景房,却第一次见到如此绝美的山景房。约二十平方的房子,正面竟有六扇落地玻璃窗,窗外的景色一览无余。要知道,不远处正是著名的“万山朝王”风景区。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千多座山峰突兀而起,千姿百态,仿若万马奔腾,汹涌而来。六扇窗户,好似六幅画框,将“万山朝王”分割成一幅绝美的水墨画卷。此时,刚好是雨后天晴,山中雨雾缭绕,山峰若隐若现,如真似幻,美不胜收。
窗边是一个日式榻榻米,榻榻米上有一个藤条茶几,茶几上摆放着茶叶和茶具,四个蒲团分立两边。坐在蒲团上喝茶,与诸峰对视、私语,简直是神仙般的享受。又或者把自己想象成盘王,站在高高的检阅台上,俯视众生,接受臣民的顶礼朝拜,该是何等的威严。
下午三点,准时去山下的表演广场看演出。偌大的观众席上,只有寥寥十几个观众,可见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有多大。
“瑶族人民爱唱歌,日出唱到日落坡;明月东升歌又起,月照山头歌对歌。”瑶山是歌舞之乡,男女老少皆能歌善舞。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瑶族人民积累和创造了颇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以表达他们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看,漂亮的莎腰妹唱着热情洋溢的瑶歌上场了,帅气的阿贵哥腰挎长鼓,跳起了《长鼓舞》。他们还表演了《八排瑶族婚俗》。这两项均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鼓,瑶语称“播公”,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一般在瑶族传统节日、庆祝丰收、乔迁或是婚礼的日子表演。表演时,舞者身穿节日盛装,左手握住长鼓的鼓腰上下翻转,右手随之拍击,边舞边击。舞姿刚健雄劲,风格粗犷有力。
瑶族婚俗古老而神秘,鲜活而有趣。未婚的小伙叫“阿贵哥”,未婚的姑娘叫“莎腰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通过“坐歌堂”等对歌的方式,互相了解,倾诉爱慕之情。一旦情投意合,便互赠信物,缔结婚盟。
也许是观众太少,不到半个小时的演出很快就结束了,我们仍意犹未尽。出人意料的是,同学的女儿小卉走下舞池,围着篝火晚会用的木柴堆跳起舞来。
小卉是音乐硕士,专业基础扎实。她说她从小就弹奏《瑶族舞曲》,对其中的每一个音符烂熟于心。如今听到这支曲子,不自觉地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我想,假如她穿上瑶族服饰,跳起这欢乐的瑶族舞曲,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中国经典名曲《瑶族舞曲》创作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它的原创地就是千年瑶寨。作曲家刘铁山、茅沅以瑶族民间长鼓歌舞为素材,创作出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的管弦乐曲,生动地展现了瑶族民众欢欣鼓舞的喜庆场面。后来被改编为许多版本并广为流传。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长鼓舞的魅力,以及千年瑶寨作为歌舞之乡,名不虚传。
第二天清晨,在雄鸡的啼叫中,在鸟儿的啁啾中,自然醒来。往窗外一瞧,不禁脱口而出:“我们住在仙境里啦!”
不见了青砖黑瓦,不见了“万山朝王”,浓重的雾霭将一切淹没,天地混沌一片,似乎回到了盘古开天辟地之前。此时,如果站在山下遥望,整个寨子定然笼罩在白茫茫的云雾之中,成了名副其实的云上瑶家,我们全都成了住在云上的仙人。
我不想继续呆在室内遐思,我要登上山寨的最高处,去体验云雾迷蒙中“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一位瑶族老婆婆正在菜园里侍弄蔬菜,跟我们热情地打着招呼。听说我们要去山顶,她迅速地跟了上来,向我们兜售拜神用的香和蜡烛。原来盘王庙就在山顶。
千年瑶寨的盘古庙,建在村寨龙头的位置,为的是祈求盘王保佑全寨五谷丰登,平平安安。原来的古庙文革时毁坏了。如今的庙宇是在原来的地基上,按以前的建筑风格新建的。
传说盘古王是瑶家的始祖,开天辟地造人丁造五谷,造瑶歌瑶经。为了纪念盘古王,瑶寨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举行盘王节。这天,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举行长桌宴。整个瑶寨成了歌舞的海洋,欢乐的海洋。
我们遵从瑶民的风俗,在大殿里点上蜡烛和香火,跪拜盘王,祈祷家人平安顺遂。
完毕,站在庙前广场,放眼四望。雾霭渐渐散去,只见寨内古道蜿蜒,屋舍俨然,炊烟袅袅。远处梯田层叠,树木繁茂,群山绵亘。没有高楼林立,没有机器轰鸣。好一个云上瑶家,好一处静谧的世外桃源。
俺久不写字,久不读书,语汇贫乏,按语前言不搭后语,姐姐乖哈,按不倒你就自己倒下吧。
祝一切安顺,佳作连连!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